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30)
第二冊 (30)
1. 痰飲
痰皆動於脾濕,寒少而熱。濕在肝經,謂之風痰。濕在心經,謂之熱痰。濕在脾經,謂之濕痰。濕在肺經,謂之氣痰。濕在腎經,謂之寒痰。風痰,脈弦面青,四肢滿悶,便溺秘澀,心多躁怒,水煮金花丸、川芎防風丸。熱痰,脈洪面赤,煩熱心痛,唇口乾燥,多喜笑,小黃丸、小柴胡湯加半夏。
濕痰,脈緩面黃,肢體沉重,嗜臥不收,腹脹而食不消,白朮丸,《局方》防己丸。氣痰,脈澀面白,氣上喘促,灑淅寒熱,悲愁不樂,玉粉丸,《局方》桔梗湯。寒痰,脈沉面色黧黑,小便急痛,足寒而逆,心多恐怖,薑桂丸、《局方》胡椒理中丸、《金匱》吳茱萸湯。心下痞悶,加枳實五錢。
身熱甚,加黃連五錢。體重,加茯苓、白朮各一兩。氣逆上,加苦葶藶五錢。氣促,加人參、桔梗各五錢。浮腫,加郁李仁、杏仁各五錢。大便秘,加大黃五錢。(以上本出咳嗽門,咳嗽當參看。)
痰分五色:色白,西方本色;色黃,逆而之坤;色紅,甚而之內,金受火囚為難治;青色受風之羈絆;黑如煙煤點,順而之北方,不治自愈。
經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安有所謂痰者哉。痰之生,由於脾氣不足,不能致精於肺,而淤以成焉者也。故治痰先補脾,脾復健運之常,而痰自化矣。然停積既久,如溝渠壅遏淹久,則倒流逆上,瘀濁臭穢,無所不有。
若不疏決溝渠,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,無是理也。《金匱》云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轆轆有聲,謂之痰飲。當以溫藥和之。又云:心下有痰飲者,桂苓甘術湯主之。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,十棗湯主之。(此藥太峻,以小胃丹代之差緩,然虛人切不可用。
)飲水流行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,當發其汗。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主之。咳逆倚息短氣,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又云:嘔家本渴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又云: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通用海藏五飲湯,《局方》倍術丸。
丹溪曰:痰之源不一,有因痰而生熱者,有因熱而生痰者,有因氣而生者,有因風而生者,有因驚而生者,有積飲而生者,有多食而成者,有因暑而生者,有傷冷物而成者,有脾虛而成者,有嗜酒而成者。其為病也,驚痰則成心包痛,顛疾。熱痰則成煩躁,頭風,爛眼燥結,怔忡懊憹,驚眩。
風痰成癱瘓大風,眩暈暗風,悶亂。飲痰成脅痛,四肢不舉,每日嘔吐。食痰成瘧痢,口出臭氣。暑痰中暈眩冒,黃疸頭疼。冷痰,骨痹四肢不舉,氣刺痛。酒痰,飲酒不消,但得酒次日又吐。脾虛生痰,食不美,反胃嘔吐。氣痰,攻注走刺不定。婦人於驚痰最多,蓋因產內交接,月事方行,其驚因虛而入,結成塊者為驚痰,必有一塊在腹,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,痛不可忍。按熱痰用黃連利膈丸,當下者,用妙應丸加盆硝等分,每服三兩丸,亦可用滾痰丸。
白話文:
[痰飲]
痰的產生都與脾的濕氣有關,多為寒濕和熱濕。濕氣在肝經,稱為風痰;在心經,稱為熱痰;在脾經,稱為濕痰;在肺經,稱為氣痰;在腎經,稱為寒痰。
風痰的症狀是脈象弦細、臉色發青、四肢脹滿不舒服、大小便不順暢、容易心煩氣躁,可使用水煮金花丸或川芎防風丸來治療。熱痰的症狀是脈象洪大、臉色發紅、心煩發熱、胸口疼痛、嘴唇乾燥、喜歡笑,可使用小黃丸或小柴胡湯加半夏來治療。
濕痰的症狀是脈象遲緩、臉色發黃、身體沉重、喜歡躺著不動、腹脹且消化不良,可使用白朮丸或《局方》的防己丸來治療。氣痰的症狀是脈象澀滯、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、忽冷忽熱、悲傷不快樂,可使用玉粉丸或《局方》的桔梗湯來治療。寒痰的症狀是脈象沉伏、臉色暗黑、小便頻急而痛、腳冷逆涼、容易感到恐懼,可使用薑桂丸、《局方》的胡椒理中丸或《金匱》的吳茱萸湯來治療。如果感到胸口悶脹,可加入五錢的枳實;發熱嚴重,可加入五錢的黃連;身體沉重,可加入各一兩的茯苓和白朮;氣逆上衝,可加入五錢的苦葶藶;呼吸急促,可加入各五錢的人參和桔梗;身體浮腫,可加入各五錢的郁李仁和杏仁;大便不通,可加入五錢的大黃。(以上這些都是出自咳嗽相關的內容,咳嗽時應當參考這些。)
痰的顏色有五種:白色,是西方金的本色;黃色,是脾土的顏色;紅色,表示病情嚴重且深入體內,是金受火的壓迫,難以治療;青色,表示受到風邪的束縛;黑色如煙煤點,表示病情順著病程發展到北方水的位置,如果本身身體狀況允許,會不藥而癒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飲食物進入胃中,經過脾的運化,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肺部,肺又負責調暢水道,並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精就能夠布散全身,使經絡暢通無阻,哪裡會有痰的存在呢?」痰的產生,是由於脾氣虛弱,無法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肺部,導致水液停滯而形成的。因此,治療痰應先補益脾氣,當脾的功能恢復正常,痰自然就能化解。然而,如果痰積聚的時間過長,就像溝渠被堵塞太久一樣,會導致水流倒流、逆行向上,形成瘀濁、臭穢的物質,情況會變得非常複雜。
如果不及時疏通水道,卻想使已經壅塞的水變得清澈,這是不可能的。正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說:「有些人原本很壯實,現在卻消瘦,這是因為水液在腸道中流動,發出轆轆的聲響,這就是痰飲。應該用溫藥來調和。」又說:「如果心下有痰飲,應當使用桂苓甘術湯來治療。」飲水後,水液流到脅肋下方,咳嗽或吐痰時會引發疼痛,這叫做懸飲,可以使用十棗湯來治療。(這個藥力太猛烈,可以用小胃丹來代替,但是體虛的人絕對不能用。)水液在體內流動,歸於四肢,本應發汗,卻沒有發汗,導致身體疼痛沉重,這叫做溢飲,應該發汗來治療,可以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來治療。咳嗽、呼吸困難、不能平躺,身體腫脹,這叫做支飲。又說:「嘔吐的人通常會口渴,現在反而不渴,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」又說:「心下有支飲,會使人感到頭暈目眩,可以使用澤瀉湯來治療。」可以通用海藏五飲湯或《局方》的倍術丸來治療。
朱丹溪說:「痰的來源有很多種,有因為痰而生熱的,有因為熱而生痰的,有因為氣滯而生的,有因為風邪而生的,有因為驚嚇而生的,有因為積飲而生的,有因為飲食過量而生的,有因為暑熱而生的,有因為吃了寒涼食物而生的,有因為脾虛而生的,有因為嗜酒而生的。痰引起的疾病有:驚痰會造成心包疼痛、癲癇;熱痰會造成煩躁、頭痛、爛眼、乾燥、心悸、煩悶、驚厥眩暈;風痰會造成癱瘓、中風、眩暈昏迷、胸悶煩亂;飲痰會造成脅肋疼痛、四肢無力、每日嘔吐;食痰會造成瘧疾、痢疾、口臭;暑痰會造成暈眩、黃疸、頭痛;冷痰會造成骨痛、四肢無力、氣痛;酒痰會造成飲酒後消化不良,第二天又吐;脾虛生痰會造成食慾不佳、反胃嘔吐;氣痰會造成走竄不定的疼痛。婦女容易產生驚痰,多因產後房事或月經期間受到驚嚇,因為身體虛弱而受到侵襲,結成硬塊,就是驚痰,一定會有一塊在腹部,發作時就像懷孕一樣,腹部會有跳動的感覺,疼痛難忍。治療熱痰可用黃連利膈丸,需要瀉下的,可用妙應丸加盆硝等分,每次服用三兩丸,也可以用滾痰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