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7)
第二冊 (27)
1. 積聚
故經曰:大毒治病,十去其五,小毒治病,十去其七,不得過也。潔古云:壯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,皆由脾胃怯弱,氣血兩衰,四時有感,皆能成積。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,疾似去而人已衰矣。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牽牛、大黃之類,得藥則暫快,藥過則依然,氣愈消疾愈大,竟何益哉。故善治者,當先補虛,使血氣壯,積自消,如滿座皆君子,則小人自無容地也。
不問何臟,先調其中,使能飲食,是其本也。東垣云:許學士云,大抵治積,或以所惡者攻之,所喜者誘之,則易愈。如硇砂、阿魏治肉積,神麯、麥糵治酒積,水蛭、虻蟲治血積,木香、檳榔治氣積,牽牛、甘遂治水積,雄黃、膩粉治痰積,礞石、巴豆治食積,各從其類也。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,則難取效。
須要認得分明,是何積聚,兼見何證,然後增加佐使之藥,不爾反有所損,要在臨時通變也。治積當察其所痛,以知其病有餘不足,可補可瀉,無逆天時。詳臟腑之高下,如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強者奪之,咸以耎之,苦以瀉之,全真氣藥補之,隨其所積而行之。節飲食,慎起居,和其中外,可使必已。
不然,遽以大毒之劑攻之,積不能除,反傷正氣,終難復也,可不慎歟。肝之積,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嘔逆,或兩脅痛,牽引小腹,足寒轉筋,久則如瘧,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,卻以鐵器燒通紅,以藥淋之,乘熱服,兼吞肥氣丸。肺之積,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氣逆背痛,或少氣喜忘目瞑,膚寒皮中時痛,如蝨緣針刺,久則咳喘,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各半錢,兼吞息奔丸。
心之積,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病煩心腹熱咽乾,甚則吐血,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,兼吞伏梁丸。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脘,大如覆杯,痞塞不通,背痛心疼,飢減飽見;腹滿吐泄,久則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足腫肉消,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,兼吞痞氣丸。
腎之積,名曰賁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,若豚狀,或下或上無時,飢見飽減,小腹急,腰痛,口乾目昏,骨冷,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少氣,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、炒練子肉各半錢,兼吞奔豚丸。雜積通治,萬病紫菀丸,《局方》溫白丸、厚朴丸。熱積,寒取之,《千金》硝石丸、醋煮三稜丸、神功助化散、聖散子。
寒積,熱取之,雞爪三稜丸、硇砂煎丸、紅丸子。胃弱少食,勿與攻下,二賢散常服,塊亦自消。驚風成塊者,妙應丸加穿山甲炒、鱉甲燒各三錢,玄胡索、蓬朮各四錢,每五十丸加至七十丸,以利為度。脅痛有塊,龍薈丸加薑黃、桃仁各半兩,蜜丸。龍薈丸加白鴿糞,大能消食積,或入保和丸。
白話文:
積聚
古書上說:劇毒的藥物治療疾病,要減少五成劑量;毒性較小的藥物,要減少七成劑量,不可超過這個限度。潔古(醫家)說:健康強壯的人沒有積聚,虛弱的人才會有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氣血衰敗,受到四季外邪侵襲而導致積聚形成。如果立即用強力破除積聚的藥物治療,疾病似乎好了,但人卻已經虛弱不堪了。像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牽牛、大黃等藥物,雖然能暫時緩解病情,但藥效過去後,病情又會復發,而且氣血消耗越多,疾病就越嚴重,這樣有什麼好處呢?所以,善於治病的人,應該先補益虛弱之體,使氣血充盈壯盛,積聚自然就會消散,就像滿座都是君子,那麼小人自然就沒有立足之地了。
不論是哪個臟腑的積聚,都要先調理其功能,使病人能夠正常飲食,這是治療的根本。東垣(醫家)說:許學士說,總的來說,治療積聚,可以根據病人的喜好或厭惡來選擇藥物,這樣更容易治癒。例如,硇砂、阿魏治療肉積,神麴、麥芽治療酒積,水蛭、虻蟲治療血積,木香、檳榔治療氣積,牽牛、甘遂治療水積,雄黃、膩粉治療痰積,礞石、巴豆治療食積,都是根據積聚的性質來選擇藥物。如果用很多種藥物一起服用,分散藥力,就難以收到效果。
必須要清楚地辨別是哪種積聚,伴隨有哪些症狀,然後再增加輔助藥物,否則反而會造成損害,關鍵在於臨機應變。治療積聚要觀察病人疼痛的部位,以此判斷病情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,可以補益也可以瀉下,不能違背天時。要詳細分析臟腑的部位高低,比如說,寒證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積聚就用散結的方法治療,外邪入侵就用祛除的方法治療,停滯不下的就用通導的方法治療,堅硬的就要把它軟化,強盛的就要把它抑制,鹹味藥物可以軟化,苦味藥物可以瀉下,要用補益真氣的藥物來治療,根據積聚的種類來選擇治療方法。要節制飲食,注意起居,調和內外,就能夠治愈。
否則,如果貿然使用劇毒的藥物攻治,積聚不僅不能去除,反而會損傷正氣,最終難以恢復健康,實在不可不謹慎啊!肝臟的積聚,叫做肥氣,位於左脅下,形狀像覆蓋着的杯子,有頭有尾,久治不愈,會導致嘔吐、噁心,或者兩脅疼痛,牽引到小腹,足部寒冷抽筋,時間長了會像瘧疾一樣發作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煎煮後放涼,然後用鐵器燒紅,用藥汁淋在鐵器上,趁熱服用,同時服用肥氣丸。肺部的積聚,叫做息賁,位於右脅下,大小如覆蓋着的杯子,會出現氣逆、背痛,或者氣短、健忘、眼睛昏暗,皮膚寒冷,皮膚內部時常疼痛,像蝨子爬行或針刺一樣,時間長了會咳嗽喘息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再加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各半錢,同時服用息賁丸。
心臟的積聚,叫做伏梁,位於肚臍上方,大小如手臂,向上延伸到心窩,久治不愈,會導致煩躁不安、心腹灼熱、咽喉乾燥,嚴重者還會吐血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再加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,同時服用伏梁丸。脾臟的積聚,叫做痞氣,位於胃脘部,大小如覆蓋着的杯子,會出現痞塞不通,背痛、心痛,飢餓時減輕,飽食後加重;腹部脹滿、吐瀉,時間長了四肢無力,出現黃疸,飲食不能滋養肌膚,足部腫脹,肌肉消瘦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再加紅丸子,同時服用痞氣丸。
腎臟的積聚,叫做奔豚,發生在小腹部,向上延伸到心臟,形狀像小豬一樣,有時上下移動不定,飢餓時加重,飽食後減輕,小腹脹痛,腰痛,口乾、目眩,骨骼寒冷,久治不愈,會導致喘息、骨骼痿弱、氣短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加倍桂枝,再加茴香、炒練子肉各半錢,同時服用奔豚丸。各種積聚的通治方法,可以用萬病紫菀丸、《局方》溫白丸、厚朴丸。熱證積聚,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例如《千金要方》中的硝石丸、醋煮三稜丸、神功助化散、聖散子。
寒證積聚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例如雞爪三稜丸、硇砂煎丸、紅丸子。胃虛弱少食的病人,不要使用攻下的藥物,可以用二賢散常服,積塊也會自行消散。驚風導致積塊的,可以用妙應丸,再加穿山甲炒制、鱉甲燒制各三錢,玄胡索、蓬朮各四錢,每服五十丸增加到七十丸,以通利為度。脅肋疼痛伴有積塊的,可以用龍薈丸,再加薑黃、桃仁各半兩,做成蜜丸。龍薈丸加上白鴿糞,可以很好地消食積,也可以加入保和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