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6)
第二冊 (26)
1. 積聚
以推移而不定者為腑病,名曰聚。然而二者原其立名之由,亦不過就其肓膜結聚之處,以經脈所過部分,屬臟者為陰,陰主靜,靜則牢堅而不移,屬腑者為陽,陽則推蕩而不定,以故名之耳。又有槃氣者,即飲食之氣滲注停積之名也。《巢氏病源》於積聚之外,復立癥瘕之名,謂由寒溫不調,飲食不化,與臟氣相搏結所生,其病不動者癥也。雖有癖而可推移者瘕也。
瘕者假也,虛假可動也。張子和謂五積者,因受勝己之邪,而傳於己之所勝,適當旺時,拒而不受,復還於勝己者,勝己者不肯受,因留結為積,故肝之積得於季夏戊己日云云。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也。豈待司天克運,然後為郁哉。故五積六聚,治同郁斷,如伏梁者火之郁,火鬱則發之是也,復述九積丸。
食積,酸心腹滿,大黃、牽牛之類,甚者礞石、巴豆。酒積,目黃口乾,葛根、麥糵之類,甚者甘遂、牽牛。氣積,噫氣痞塞,木香、檳榔之類,甚者枳殼、牽牛。涎積,咽如拽鋸,硃砂、膩粉之類,甚者瓜蒂、甘遂。痰積,涕唾稠黏,半夏、南星之類,甚者瓜蒂、藜蘆。癖積,兩脅刺痛,三稜、廣朮之類,甚者甘遂、蠍稍。
水積,足脛脹滿,郁李、商陸之類,甚者甘遂、芫花。血積,打撲肭瘀、產後不月,桃仁、地榆之類,甚者虻蟲、水蛭。肉積,⿸疒贅瘤核癧,膩粉、白丁香,砭刺出血,甚者硇砂、阿魏。每見子和辯世俗之訛,必引《內經》為證。若此者,論病是從《難經》五積之名。論治立九積丸,是從《病源》攻其所食之物。
《內經》之義,則未有發明。然則用《內經》之義而治當何如?曰《內經》分六淫六邪,喜怒飲食,起居房勞,各有定治之法。今既論積瘕由內外邪所傷,豈不以諸邪之治法,盡當行於其間乎。邪自外入者,先治其外,邪自內生者,先治其內。然而天人之氣,一陰陽也。是故人氣中外之邪,亦同天地之邪也。
從手經自上而下者,同司天法平之。從足經自下而上者,同在泉法治之。從五臟氣之相移者,同五運郁法治之。從腸胃食物所留者,則奪之消之,去菀陳莝也。若氣血因之滯者,則隨其所在以疏通之。因身形之虛,而邪得以入客稽留者,必先補其虛,而後瀉其邪。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,初治其邪入客後積塊之未堅者,當如前所云,治其始感之邪與留結之,客者除之、散之、行之,虛者補之,約方適其主所為治。
及乎積塊已堅,氣鬱已久,變而為熱,熱則生濕,濕熱相生,塊日益大,便從中治,當祛濕熱之邪,其塊之堅者削之,咸以耎之,比時因邪久湊,正氣尤虛,必以補瀉迭相為用。若塊消及半,便從末治,即住攻擊之劑,因補益其氣,兼導達經脈,使榮衛流通,則塊自消矣。凡攻病之藥,皆是傷氣損血。
白話文:
積聚
古代醫家將腹部腫塊分為兩種:一種位置固定,屬臟腑病變,稱為「積」;另一種位置游移不定,屬腑病,稱為「聚」。之所以如此區分,是因為臟屬陰,陰性物質傾向於靜止不動,所以病灶牢固;腑屬陽,陽性物質傾向於活動,因此病灶位置不定。所謂「槃氣」,則是指飲食之氣滲入體內停滯積聚的現象。
《巢氏病源》除了「積聚」之外,又區分出「癥」和「瘕」。「癥」指腫塊固定不動,「瘕」指腫塊可移動。瘕是虛假的,因此可以移動。張子和提出「五積」的概念,認為是因體內受了外邪侵襲,外邪又傳到體內本就虛弱的地方,正氣旺盛時抵抗外邪,但外邪又反攻,導致正邪交戰僵持不下,最後形成積聚。例如,肝臟的積聚往往發生在季夏戊己日(農曆)。總而言之,這些積聚都是因氣機鬱結不通而導致。因此,治療五積六聚的方法都一樣,需疏通鬱結之氣,例如伏梁(指木)之火氣鬱結,就應設法讓火氣發散。書中還提及九積丸的配方。
各種積聚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如下:食積(酸脹腹滿),可用大黃、牽牛子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礞石、巴豆;酒積(目黃口乾),可用葛根、麥芽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甘遂、牽牛子;氣積(呃逆胸悶),可用木香、檳榔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枳殼、牽牛子;涎積(咽喉不適,像有東西卡住一樣),可用硃砂、滑石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瓜蒂、甘遂;痰積(痰多粘稠),可用半夏、南星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瓜蒂、藜蘆;癖積(兩脅刺痛),可用三稜、廣朮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甘遂、蠍子。
水積(下肢浮腫),可用郁李仁、商陸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甘遂、芫花;血積(跌打損傷瘀血,或產後惡露不盡),可用桃仁、地榆等藥,嚴重者可加用虻蟲、水蛭;肉積(腫瘤),可用滑石、白丁香等藥,並用針刺放血,嚴重者可加用硇砂、阿魏。張子和在論述這些疾病時,常常引用《內經》的理論作佐證。他論述疾病的成因是基於《難經》中「五積」的觀點,而治療則採用《病源》中攻伐積聚的方法,也就是針對病因用藥。
《內經》的治療觀點並沒有完全被闡述清楚。那麼,如何運用《內經》的理論來治療呢?《內經》將疾病歸因於六淫六邪、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、飲食不節、起居失度、房事過度等,並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既然積聚是由內外邪氣所致,那麼治療積聚也應該運用這些方法。外邪入侵者,先治外;內邪所致者,先治內。但人體氣機與天地運行相通,因此人體的內外邪氣也如同天地之邪氣一樣。
經絡循行方向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:從手三陰經向上向下走的病邪,可採用與司天之氣(當令之氣)相應的方法治療;從足三陰經向下向上走的病邪,可採用與在泉之氣(五運六氣中的在泉)相應的方法治療;由五臟氣機失調所致的病邪,可採用五運六氣的治療方法;由腸胃食物停滯所致的病邪,則應予以消除;氣血瘀滯者,應疏通氣血;正氣虛弱導致邪氣入侵者,則應先補虛後瀉邪。
總體來說,治療積聚應分為三個階段:初期,腫塊尚未堅硬,應去除外邪,疏通氣血,補益正氣;中期,腫塊已堅硬,氣機鬱結日久化熱生濕,則應祛除濕熱,軟堅散結;末期,腫塊已消大半,應停止攻伐之藥,改用補益之藥,促進氣血運行,使腫塊自行消散。所有攻邪的藥物都會傷及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