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冊 (25)

1. 腸覃

腸覃者,寒氣客於腸外,與沖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,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其候也。夫腸者大腸也,覃者延也。大陽以傳導為事,乃肺之腑也。肺主衛,衛為氣,得熱則泄,得冷則凝。

今寒客於大腸,故衛氣不榮,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貼著,其延久不已,是名腸覃也。氣散則清,氣聚則濁,結為瘕聚,所以惡氣發起,瘜肉乃生,小漸益大,至期而鼓,其腹如懷子之狀也。此氣病而血未病,故月事不斷,應時而下,本非胎娠,可以此為辨矣。晞露丸、木香通氣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腸覃」,是指寒氣停留在腸道外,與體內的氣相衝撞,導致氣血無法順利運行。因為某些原因,氣血凝結在某處,形成腫塊並附著在腸道內。由於濁氣產生,就會長出息肉。剛開始的時候,腫塊像雞蛋那麼大,慢慢地會越來越大,長成之後,肚子看起來像懷孕一樣。時間久了,可能會經過好幾年。按壓腫塊會感覺硬硬的,推動它則可以移動。月經還是會按照時間來潮,這就是腸覃的症狀。

所謂的「腸」,指的是大腸,「覃」則有蔓延的意思。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,它是肺臟的相關器官。肺臟主管衛氣,衛氣屬陽氣,遇到熱就會發散,遇到寒冷就會凝結。

現在寒氣停留在腸道,所以衛氣無法正常運行,停留在腸道某處形成腫塊,並且附著在腸內。如果腫塊長期存在,就叫做「腸覃」。氣散開就清淨,氣聚集就混濁,氣凝結成腫塊,就會產生濁氣,長出息肉。腫塊會從小慢慢變大,到一定程度肚子就會脹起來,看起來就像懷孕一樣。這是因為氣的病變,而不是血的病變,所以月經不會停止,還是會按時來潮。這並不是懷孕,可以用這個來判斷。可以用晞露丸、木香通氣散來治療。

2. 石瘕

石瘕者,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夫膀胱為津液之腑,氣化則能出焉。今寒客於子們,則氣塞而不通,血壅而不流,衃以留止,結硬如石,是名石瘕也。此病先氣病而後血病,故月事不來,則可宣導而下出者也。

《難經》云:任之為病,其內苦結,男子生七疝,女子為瘕聚,此之謂也。非大辛之劑不能已也,可服見睍丸、和血通經湯。

【診】:脈盛而緊,大堅以澀,遲而滑,皆脹也。關上脈虛則內脹。脹脈,浮大洪實者易治,沉細微弱者難治。唇偏舉者,脾偏傾,脾偏傾則善滿善脹。腹脹,身熱脈大,是逆也,如是者,不過十五日死矣。(脹或兼身熱,或兼如瘧狀,皆不可治,累驗。)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逆也,如是者,不及一時死矣。

腹脹便血,其脈大時絕,是逆也。嘔咳腹脹且餐泄,其脈絕,是逆也。少陰終者,面黑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。太陰終者,腹脹閉,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。

白話文:

「石瘕」這種病,是發生在子宮裡面,因為寒氣侵入子宮頸,導致子宮頸閉塞,氣無法順暢流通,應該排出體外的惡血沒有排乾淨,積聚在體內,一天天變大,外觀就像懷孕一樣,月經也不會按時來,這種病都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透過疏導的方式讓它排出。膀胱是負責排泄體液的器官,氣化功能正常就能排泄。現在寒氣侵入子宮頸,就會導致氣滯不通,血瘀而不流動,積聚在體內,結塊變硬像石頭一樣,這就叫做石瘕。這種病是先氣病後血病,所以才會月經不來,可以透過疏導的方式讓它排出。

《難經》說:任脈有病,會在體內產生結塊,男子會生七種疝氣,女子則會形成瘕聚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必須使用非常辛辣的藥物才能治好,可以服用見睍丸、和血通經湯。

【診斷】:脈搏強勁而緊繃,粗大而澀滯,遲緩而滑動,這些都是腹脹的表現。關脈虛弱表示體內脹氣。腹脹的脈象,如果是浮大洪實的容易治療,如果是沉細微弱的就難以治療。嘴唇歪斜,表示脾臟傾斜,脾臟傾斜的人容易腹脹。如果腹脹,身體發熱,脈搏又大,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,這樣的人通常活不過十五天。(腹脹時如果兼有發熱,或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,都是無法治療的,屢次驗證都是如此。)如果腹部脹大,四肢冰冷,形體消瘦,嚴重腹瀉,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,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亡。

腹脹並排出血便,脈搏大時有時無,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。嘔吐咳嗽,腹脹又腹瀉,脈搏消失,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。少陰經病入末期的人,面色發黑,牙齒變長且有污垢,腹部脹滿閉塞,大小便都不通,就會死亡。太陰經病入末期的人,腹部脹滿閉塞,呼吸困難,頻頻打嗝和嘔吐,嘔吐會造成反胃,反胃就會面色赤紅,如果不反胃則大小便都不通,不通就會面色發黑,皮膚毛髮焦枯,最終死亡。

3. 積聚

《內經》論積:有寒氣客於小腸募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成積,謂之瘕者。有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伏瘕,為沉者。有脾傳腎為疝瘕者。有任脈為病,女子瘕聚者。有厥陰司天,溏泄瘕水閉者。有二陽三陰脈並絕,浮為血瘕。有腎脈小急,亦為瘕。有伏梁二:其一謂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。

其二謂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。《靈樞經》言積皆生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;陰既虛矣,則風雨襲陰之虛,病起於上而生積;清濕襲陰之虛,病起於下而成積。虛邪中人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絡脈,則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

傳舍於經,則灑淅善驚。傳舍於輸,則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傳舍於伏沖之脈,則體重身痛。傳舍於腸胃,則賁響腹脹,多寒則腸鳴餐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(巳上數端,皆邪氣襲虛留而不去,以次相傳,未曾留著,無有定所。若留著而有定所,則不能傳矣,下文是也。

)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,不一其處。或著孫絡之脈者,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或著於陽明之經者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或著於緩筋者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或著於腸胃之募原者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

或著於伏沖之脈者,按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或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或著於輸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,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(此謂風雨襲陰之虛,病起於上而積生也。)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

厥氣生足悗,足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,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卒然多食飲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。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。

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(此謂清濕襲陰之虛,病起於下而成積也。)《內經》言積始末,明且盡矣。《難經》五積,不過就其中析五臟相傳,分部位以立其名。《金匱要略》以堅而不移者為臟病,名曰積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談論「積」:有寒氣停留在小腸的募穴和原穴之間,在絡脈的血液中,使得血液無法注入大經脈,血氣因此停滯積留形成「積」,這種情況稱為「瘕」。 有些是小腸的熱傳到大腸,形成隱伏的「瘕」,或是下沉的「積」。有些是脾臟的病氣傳到腎臟,形成疝氣型的「瘕」。有些是任脈出現問題,導致女性產生「瘕」的聚積。有些是厥陰之氣主管時令,導致腹瀉、泄瀉,「瘕」的積水閉塞。有些是手足三陰三陽的脈都衰竭,呈現浮在表面的血「瘕」。有些是腎脈細小而急促,也可能形成「瘕」。另外,還有兩種「伏梁」,其中一種是指小腹隆起,上下左右都有根,包著膿血在腸胃之外。另一種是指氣溢滿到大腸,停留在肓的位置,肓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所以會環繞肚臍疼痛。《靈樞經》說,積的產生都與風、雨、寒、暑、清、濕、喜、怒有關。喜怒不加節制會傷害臟腑,臟腑受傷,疾病就從陰分開始。陰分虛弱時,風雨侵襲陰虛之處,疾病從上而生,形成「積」。清濕侵襲陰虛之處,疾病從下而生,形成「積」。外邪侵襲人體,首先從皮膚開始,當皮膚鬆弛,腠理(毛孔)打開,外邪就從毛髮進入,進入後會深入,深入後毛髮豎立,毛髮豎立則感到寒冷。所以皮膚會痛。外邪停留在體內不去,傳到絡脈,就會導致肌肉疼痛,這種疼痛有時會暫緩,接著就轉向大經脈。

外邪傳到經脈,就會感到寒冷、害怕、容易驚恐。外邪傳到輸穴,就會導致六經不通,四肢關節疼痛,腰背僵硬。外邪傳到伏沖之脈,就會感到身體沉重、疼痛。外邪傳到腸胃,就會出現腹鳴、腹脹,多寒則腸鳴、腹瀉、消化不良;多熱則會泄瀉稀便。外邪傳到腸胃之外,募穴和原穴之間(以上所說的幾種情況,都是邪氣侵襲虛弱之處,停留在體內不去,依次傳變,沒有固定的停留之處。如果停留在某處形成固定位置,就無法傳變了,以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)。

如果邪氣停留在脈絡,滯留不去,就慢慢形成積,而且積留的部位不固定。有些積停留在孫絡(細小的絡脈)中,在腸胃之間來回移動,水液滲入灌注,發出汩汩的聲音,有寒則腹部脹滿,雷鳴作響,所以會時常劇烈疼痛。有些積停留在陽明經脈,則會停留在肚臍旁邊,飽食後會增大,飢餓時會縮小。有些積停留在鬆弛的筋脈中,情況類似陽明經的積,飽食後會疼痛,飢餓時會緩解。有些積停留在腸胃的募穴和原穴之間,疼痛會向外連到鬆弛的筋脈,飽食後會緩解,飢餓時會疼痛。

有些積停留在伏沖之脈,按壓時會感覺到移動,放開手後,會有熱氣從兩腿向下流,像熱水澆淋的感覺。有些積停留在背部的筋脈,在腸子的後面,飢餓時積會顯現,飽食時積會消失,按壓也摸不到。有些積停留在輸穴,會導致閉塞不通,津液無法下行,孔竅乾燥壅塞。這些都是邪氣從外入內,從上往下的病理表現(這說的是風雨侵襲陰虛之處,疾病從上而生,形成積)。積的開始產生,是因為受到寒邪而產生,氣機逆亂就形成積。

氣機逆亂會導致腳步麻木,腳步麻木會導致小腿寒冷,小腿寒冷則血脈凝滯澀阻,血脈凝滯澀阻則寒氣向上進入腸胃,進入腸胃則腹部脹滿,腹部脹滿則腸外的水液泡沫,因受到壓迫而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形成積。突然暴飲暴食會導致腸滿,起居無常、用力過度,會導致絡脈損傷。陽絡損傷會導致血溢出體外,造成鼻出血。陰絡損傷會導致血溢到體內,造成便血。腸胃的絡脈損傷,血會溢到腸外,腸外寒冷的水液泡沫與血混合,就會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,形成積。

突然從外受到寒邪侵襲,或者因為內傷於憂愁憤怒,都會導致氣機上逆,氣機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養之氣無法運行,凝血裹住而無法散開,津液澀滯,停留在體內不去,這樣就會形成積(這說的是清濕侵襲陰虛之處,疾病從下而生,形成積)。《黃帝內經》關於「積」的起始和最終發展,已經說得很清楚明白了。《難經》所說的五積,不過是從其中分析五臟互相傳變,依照部位不同而命名。《金匱要略》認為堅硬而不移動的病症,屬於臟腑的疾病,稱之為「積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