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七冊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冊 (1)

1.

經云:瞳子黑眼法於陰,白眼赤脈法於陽。故陰陽合轉而精明。此則眼具陰陽也。又曰: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精之窠為眼,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,血之精為絡,其窠氣之精為白眼,肌肉之精為約束,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併為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。此則眼具五臟六腑也。

後世五輸八廓之說,蓋本諸此。臟腑主目有二:一曰肝。經云: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,臟精於肝。又云:人臥血歸於肝,肝受血而能視。又云: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。二曰心。經云:心合脈。諸脈者,皆屬於目是已。至東垣又推之而及於脾,如下文所云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眼瞳黑色屬於陰,眼白和赤脈屬於陽,陰陽交匯,才能讓眼睛明亮。這說明眼睛具有陰陽之性。另外,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到眼睛,成為眼睛的精華。眼睛的骨骼精華形成瞳孔,筋絡的精華形成黑眼球,血液的精華形成血管,氣息的精華形成眼白,肌肉的精華則負責約束眼球,包裹著筋骨、氣血的精華,與血管相連,向上連接到腦部,從後腦勺向外延伸。這說明眼睛也包含了五臟六腑的精華。

後世的五輸八廓理論,正是源於此。五臟中,肝臟和心臟對眼睛的影響最大。古籍中記載,東方屬青色,與肝臟相通,肝臟的開竅在眼睛,肝臟的精華也與眼睛相關。當人睡覺時,血液流回肝臟,肝臟吸收血液,才能使人看見。肝氣通達眼睛,肝臟健康,眼睛才能辨別各種顏色。而心臟與血管相連,所有血管都與眼睛相通。後世醫家東垣又將脾臟也納入影響眼睛的因素,詳見下文。

東垣曰:五臟生成篇云,諸脈者,皆屬於目,目得血而能視。《針經九卷》大惑論云:心事煩冗,飲食失節,勞役過度,故脾胃虛弱,心火太盛,則百脈沸騰,血脈逆行,邪害孔竅,天明則日月不明也。夫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,脾者諸陰之首也。目者血氣之宗也。

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,不能歸明於目矣。心者君火也,主人之神,宜靜而安,相火代行其令。相火者包絡也,主百脈皆榮於目。既勞役運動,勢乃妄行,及因邪氣所並而損其血脈,故諸病生焉。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,治標不治本,不明正理也。陽主散,陽虛則眼楞急,而為倒睫拳毛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:「《五臟生成篇》記載,所有的經脈都與眼睛相連,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。 《針經九卷》中‘大惑論’提到,心煩意亂、飲食不節、勞累过度,就會导致脾胃虛弱,心火過旺,進而導致百脈沸騰,血脈逆行,邪氣侵犯孔竅,導致視力減退,白天也看不清楚。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源於脾土,然後向上輸送至眼睛,脾是所有陰氣的根本,眼睛是血液氣息的根本。

所以脾虛就會導致五臟的精氣失去調控,無法輸送到眼睛,導致視力下降。心是君火,主導人的精神,應該保持平靜安寧,由相火代替君火行使職責。相火就是包絡,主導百脈的氣血流通到眼睛。如果勞動过度,相火就會妄行,加上邪氣的侵襲,損傷血脈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。治療疾病時,醫生不調理脾胃和滋養血液安神,只治標不治本,是不明醫理的。陽氣主散,陽虛就會導致眼皮跳動,出現倒睫、睫毛倒插等症状。」

陰主斂,陰虛不斂,則瞳子散大,而為目昏眼花。《靈樞》顛狂篇云: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,在內近鼻者為內眥,上為外眥,下為內眥。論疾診尺篇云:診目痛,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;從下上者,陽明病;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太陽病宜溫之散之,陽明病宜下之寒之,少陽病宜和之。

《保命集》云:眼之為病,在腑則為表,當除風散熱。在臟則為里,當養血安神。暴發者為表而易療,久病者為里而難治。除風散熱者,瀉青丸主之。養血安神者,定志丸主之。婦人熟地黃丸主之。或有肥體氣盛,風熱上行,目昏澀,槐子散主之。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,重則為痰厥,亦能損目。

白話文:

陰氣主導收斂,如果陰氣虛弱,無法收斂,就會導致瞳孔散大,進而出現目昏眼花。

《靈樞經》中「顛狂篇」說:眼睛外側靠近臉頰的部分稱為外眥,靠近鼻子內側的部分稱為內眥,上邊為外眥,下邊為內眥。

《靈樞經》中「論疾診尺篇」說:診斷眼睛疼痛時,如果脈象紅色,從上往下走,屬於太陽病;從下往上走,屬於陽明病;從外往內走,屬於少陽病。太陽病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散寒,陽明病應該用寒涼的方法瀉熱,少陽病應該調和陰陽。

《保命集》說:眼睛的疾病,在六腑方面屬於表證,應該用驅風散熱的方法治療;在五臟方面屬於裡證,應該用滋養血液、安神的方法治療。突然發病的屬於表證,容易治療;久病的屬於裡證,難以治療。驅風散熱,可以用瀉青丸;滋養血液、安神,可以用定志丸;婦女可以用熟地黃丸。

如果有人身體肥胖,氣血旺盛,風熱上行導致目昏澀,可以用槐子散治療。這是因為胸中的濁氣上行所致,嚴重時會導致痰厥,也會損傷眼睛。

常使胸中氣清,自無此病也。又有因目疾服涼藥多則損氣者,久之眼漸昏弱,乍明乍暗,不能視物,此則失血之驗也。熟乾地黃丸、宣風散、定志丸,相須養之。或有視物不明,見黑花者,此之謂腎氣弱也。當補腎水,駐景丸是也。或有暴失明者,謂眼居諸陽交之會也,而陰反閉也,此風邪內滿,當有不測之病也。

子和曰: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,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。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,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。故年少之人多太過,年老之人多不及。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,年老之人,其間猶有太過者,不可不察也。夫目之內眥,太陽經之所起,血多氣少。目之銳眥,少陽經也,血少氣多。

白話文:

保持胸中氣血通暢,就能避免疾病。有些人因眼疾服用過多涼性藥物,損傷了氣血,久而久之,眼睛會逐漸昏暗,時而清晰時而模糊,無法視物,這是失血的徵兆。可以服用熟乾地黃丸、宣風散、定志丸等藥物來滋補氣血。有些人視物不清,看到黑點,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,需要補腎水,駐景丸就能起到這個作用。如果突然失明,說明眼睛是陽氣匯聚之處,而陰氣卻阻塞,這可能是風邪內盛,預示著會有危險的疾病發生。

古人說,眼睛靠血液才能視物,但血液也有過猶不及之分。血液過多,眼睛就會阻塞而疼痛;血液不足,眼睛就會耗竭而失明。因此,年輕人容易血液過多,老年人則容易血液不足。不過,年輕人也有血液不足的情況,老年人中也可能出現血液過多的情況,不可不注意。眼睛的內眥是太陽經的起始點,血液多而氣少;眼睛的銳眥是少陽經,血液少而氣多。

目之上綱,太陽經也,亦血多氣少。目之下綱,陽明經也,血氣俱多。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頞之中,與太陽、少陽俱會於目,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。故血太過者,太陽、陽明之實也。血不及者,厥陰之虛也。故出血者,宜太陽陽明,蓋此二經血多故也。少陽一經,不宜出血,血少故也。

刺太陽、陽明出血則目愈明,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。要知無使太過不及,以養血脈而已。凡血之為物,太多則溢,太少則枯。人熱則血行疾而多,寒則血行遲而少,此常理也。目者,肝之外候也。肝主目,在五行屬木。雖木之為物,太茂則蔽密,太衰則枯瘁矣。夫目之五輪,乃五臟六腑之精華,宗脈之所聚,其白輪屬肺金,肉輪屬脾土,赤脈屬心火,黑水神光屬腎水,兼屬肝木,此世俗皆知之矣。及有目疾,則不知病之理。

白話文:

眼睛的上方經脈是太陽經,血液較多而氣較少。眼睛的下方經脈是陽明經,血液和氣都較多。然而,陽明經起源於眼睛兩旁的交頞處,與太陽經、少陽經在眼睛處交匯,只有足厥陰經與眼睛相連。因此,血液過多屬於太陽經、陽明經實證,血液不足屬於厥陰經虛證。所以,眼睛出血時,應該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,因為這兩條經脈的血液較多。少陽經不宜出血,因為它的血液較少。

刺太陽經、陽明經出血可以使視力更清晰,刺少陽經出血則會使視力更昏暗。要明白,不要讓治療過度或不足,只需要滋養血脈即可。凡是血液這種物質,過多就會溢出,過少就會枯竭。人體發熱時,血液流動迅速而多,寒冷時,血液流動緩慢而少,這是常理。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。肝臟主導眼睛,在五行中屬木。雖然樹木這種東西,過於茂盛就會遮蔽密閉,過於衰敗就會枯萎。眼睛的五輪,是五臟六腑精華的聚集處,是主要經脈的匯聚點,白色眼輪屬於肺金,肉眼輪屬於脾土,紅色血管屬於心火,黑色水神光屬於腎水,也屬於肝木,這些都是世俗所知。但是,當眼睛出現疾病時,卻不知道病理的根本。

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,何以言之?白輪變赤,火乘肺也。肉輪赤腫,火乘脾也。黑水神光被翳,火乘肝與腎也。赤脈貫目,火自甚也。能治火者,一句可了。故《內經》曰:熱勝則腫。凡目暴赤腫起,羞明癮澀,淚出不止,暴翳目瞞皆火熱之所為也。治火之法,在藥則鹹寒,吐之下之。

在針則神廷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血之。翳者可使立退,痛者可使立已,昧者可使立明,腫者可使立消。惟小兒不可刺囟會,為肉分淺薄,恐傷其骨。然小兒水在上,火在下,故目明。老人火在上,水不足,故目昏。《內經》曰:血實者宜決之。又經曰: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

白話文:

眼睛的病症,其實很多都是因為火氣造成的。怎麼說呢?眼白變紅,是因為火氣侵犯了肺;眼球發紅腫脹,是因為火氣侵犯了脾;眼睛出現黑點、看不清楚,是因為火氣侵犯了肝和腎;眼白出現紅色血絲,是因為火氣很嚴重。要治好眼睛的火氣,其實很簡單,只要用對方法就行。

《內經》說:「熱盛則腫。」所以眼睛突然發紅腫脹、怕光、眼睛乾澀、流眼淚、視力模糊等等,都是火氣惹的禍。治火氣的方法,可以用藥物,比如用鹹寒性質的藥物,把火氣逼出來;也可以用針灸,比如在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等穴位放血。這樣做,眼翳可以立刻消失,疼痛可以立刻止住,看不清可以立刻恢復視力,腫脹可以立刻消退。不過要注意,小孩子不能在囟會穴位放血,因為那裡的肉很薄,容易傷到骨頭。

小孩的火氣通常在下,水氣在上,所以眼睛明亮;老人則相反,火氣在上,水氣不足,所以眼睛昏花。就像《內經》說的:「血實者宜決之。」也就是說,火氣旺盛就應該把它排出去。還有一句古話:「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」意思就是,虛弱的人要補,火氣旺盛的人要瀉。

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,暴怒大憂之所致也。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,止宜補肝養腎。至於暴赤腫痛,皆宜以䤵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,次調鹽油以塗髮根,甚者雖至於再,至於三可也。量其病勢,以平為期。按此謂目疾出血,最急於初起熱痛暴發,或久病郁甚,非三稜針宣泄不可,然年高之人,及久病虛損並氣鬱者,宜從毫針補瀉之則可,故知子和亦大略言耳。於少陽一經,不宜出血,無使太過不及,以養血脈而已,斯意可見。

【五輪】金之精騰結而為氣輪,木之精騰結而為風輪,火之精騰結而為血輪,土之精騰結而為肉輪,水之精騰結而為水輪。氣輪者,目之白睛是也。內應於肺,西方庚辛申酉之令,肺主氣,故曰氣輪。金為五行之至堅,故白珠獨堅於四輪。肺為華蓋,部位至高,主氣之升降,少有怫鬱,諸病生焉。

白話文:

眼睛像麻雀一樣看不清,或者患有眼疾,大多是因過度生氣或憂慮所致。這些都是肝臟主導眼睛,血氣不足,禁不住出血所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以補肝養腎為主。如果是眼睛突然紅腫疼痛,可以用三稜針刺穿前五個穴位放血,然後用鹽和油塗抹在頭髮根部,嚴重者可以重複兩到三次。治療過程中要根據病情,以平復為目標。

對於眼睛疾病出血,最重要的是在初期發熱疼痛時就及時治療,或是在久病鬱結嚴重時,使用三稜針疏通宣泄。但對於年老體弱者,或是久病體虛氣鬱者,則應採用毫針補瀉的方式。

因此,古代醫書中的記載只是大略的原則。在少陽經脈方面,不宜放血,要避免過度或不足,以養護血脈為主要目的。

五輪是指眼睛的五個部位:氣輪、風輪、血輪、肉輪、水輪。 氣輪是眼白,內應肺臟,屬於西方庚辛申酉的季節,肺臟主導氣息,所以稱為氣輪。金在五行中屬至堅,因此眼白是最堅固的部分。肺臟如同華蓋,位於身體最高處,主導氣息的升降,若有鬱結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。

血隨氣行,氣若怫鬱,則火勝而血滯,火勝而血滯則病變不測。火剋金,金在木外,故氣輪先赤。金剋木而後病及風輪也。金色尚白,故白澤者順也。風輪者,白內青睛是也。內應於肝,東方甲乙寅卯厥陰風木,故曰風輪。目竅肝,肝在時為春,春生萬物,色滿宇宙,惟目能鑑,故屬竅於肝也。

此輪清脆,內包膏汁,有涵養瞳神之功。其色青,故青瑩者順也。世人多黃濁者,乃濕熱之害。唯小兒之色最正,至長食味,則泄其氣而色亦易矣。血輪者,目兩角大小眥是也。內應於心,南方丙丁巳午火,心主血,故曰血輪。夫火在目為神光,火衰則有昏瞑之患,火炎則有焚燎之殃。

白話文:

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如果氣血鬱結不通,就會導致火氣旺盛,血液瘀滯,火氣旺盛導致血液瘀滯,就會引發各種不可預測的疾病。火克金,金在木的外圍,所以氣輪先會出現紅色。金克木,之後才會影響到風輪。金色偏白,所以眼睛白的部分明亮潔白就是順暢的表現。風輪指的是眼白和眼珠的青色部分,它與肝臟相連。東方五行屬木,肝臟屬木,因此稱為風輪。眼睛是肝臟的竅竅,春季是肝臟旺盛的季節,春天萬物生長,色彩繽紛,只有眼睛能辨別顏色,所以眼睛屬於肝臟的竅竅。

風輪應該清澈明亮,內部充滿滋潤的膏液,能滋養瞳孔的神光。風輪的顏色是青色,所以青瑩明亮就是順暢的表現。許多人的眼睛發黃混濁,都是濕熱的侵害。只有小孩子眼睛的顏色最正常,隨著年齡增長,飲食過度,就會耗損氣血,眼睛顏色也容易變得混濁。血輪指的是眼睛兩側的角膜,它與心臟相連。南方五行屬火,心臟屬火,心臟主血,所以稱為血輪。火在眼睛裡是神光,火氣衰弱就會出現昏暗不明的視力問題,火氣過盛就會造成眼睛灼傷。

雖有兩心,而無正輪。心、君主也,通於大眥,故大眥赤者,實火也。心包絡為小心,小心、相火也,代君行令,通於小眥,故小眥赤者,虛火也。若君主拱默,則相火自然清寧矣。火色赤,唯紅活為順也。肉輪者,兩睥是也。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之土,脾主肉,故曰肉輪。

脾有兩葉,運動磨化水穀,外亦兩睥,動靜相應,開則萬用,如陽動之發生,閉則萬寂,如陰靜之收斂。土臟萬物而主靜,故睥合則萬有寂然而思睡,此臟納歸靜之應也。土為五行之主,故四輪亦為睥所包涵,其色黃,得血而潤,故黃澤為順也。華元化云:目形類丸,瞳神居中而前,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晚西北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人有兩顆心,但只有一顆主心。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與眼角外側相通,所以眼角外側發紅是心火旺盛的表現。心包絡就像心臟的小助手,掌管相火,與眼角內側相通,因此眼角內側發紅是虛火的表現。若心臟安靜平和,相火自然就會清涼。火的颜色以红色为正常,只要紅潤有光澤就代表健康。两眼的外側稱為肉輪,由脾臟主宰,脾臟屬土,土五行屬中央,所以肉輪的颜色以黃色為順,黃潤有光泽就代表健康。脾臟有两叶,負責消化吸收水穀,与眼外側的肉輪相对应,开合运动反映着人體阴阳的變化,开則代表阳气活躍,闭則代表阴气收敛。脾臟属土,主静,所以肉輪合攏時人就會安靜入睡,這是脾臟主靜的表現。土為五行的中心,所以其他的四輪也由肉輪包涵,顏色以黃色為順,黃潤有光泽就代表健康。華元化說:眼睛的形状像丸子,瞳孔位于中央,朝向前方,就像太阳和月亮在早晨升起,傍晚落下一樣。

內有大絡六,謂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、命門各主其一。中絡八,謂膽、胃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膀胱各主其一。外有旁支細絡,莫知其數,皆懸貫於腦下,連臟腑,通暢血氣往來,以滋於目。故凡病發則有形色絲絡顯見,而可驗內之何臟腑受病也。外有二竅以通其氣,內有諸液出而為淚。

有神膏、神水、神光、真氣、真元、真精,此皆滋目之源液也。神膏者,目內包涵膏液,如破則黑稠水出是也。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積而成者,能涵養瞳神,衰則有損。神水者,由三焦而發源,先天真一之氣所化,在目之內,雖不可見,然使觸物損破,則見黑膏之外,有似稠痰者是也。在目之外,則目上潤澤之水是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部有六條主要經絡,分別由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、命門主導。此外還有八條中級經絡,分別由膽、胃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膀胱主導。身體外部則有許多細小分支經絡,數量繁多無法盡數,這些經絡都連接到腦部下方,並與各個臟腑相連,暢通血氣往來,滋養眼睛。因此,當人體生病時,就會在眼部出現一些線條或斑點,可以根據這些跡象判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。人體有兩個孔竅與外界相通,讓氣流通暢,內部則有各種液體分泌出來,形成眼淚。

眼睛的滋養來源有神膏、神水、神光、真氣、真元、真精等。神膏是眼睛內部所含的膏液,如果破損就會流出黑色稠水,是由膽汁滲潤精華積聚而成,可以滋養瞳孔,如果衰弱就會損傷眼睛。神水則源自三焦,是先天真一之氣的轉化,存在於眼睛內部,雖然看不見,但如果眼睛受到損傷,就會看到黑色膏液之外,還有類似稠痰的物質。神水在眼睛外部表現為眼部的潤澤。

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,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,耗澀則有昏眇之危。虧者多,盈者少,是以世無全精之目。神光者,謂目自見之精華也。夫神光發於心,原於膽火之用事,神之在人也大矣。在足能行,在手能握,在舌能言,在鼻能嗅,在耳能聽,在目能視。神舍心,故發於心焉。

真血者,即肝中升運滋目經絡之血也。此血非比肌肉間易行之血,因其脈絡深高難得,故謂之真也。真氣者,蓋目之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,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。大宜和暢,少有鬱滯,諸病生焉。真精者,乃先後天元氣所化精汁,起於腎,施於膽,而後及瞳神也。凡此數者,一有所損,目則病矣。

白話文:

水份不足,就會出現火氣旺盛、乾燥暴躁的毛病。水份完全枯竭,則會造成眼球大小不一的疾病。眼睛過度乾燥,則有失明或視力模糊的危險。眼睛缺少水份的人很多,而眼睛盈滿水份的人卻很少,因此世上沒有眼睛完全健康的人。神光是指眼睛本身的精華,它源於心,又依賴膽火的功能。神在人體中的作用非常大,它在腳能行走,在手能抓握,在舌頭能說話,在鼻能嗅聞,在耳能聽聞,在眼睛能視物。神居於心,所以神光發於心。

真血是指從肝臟升起滋養眼睛經絡的血液。這種血液不同於流動在肌肉之間的血液,因為它流經的經絡深而高,不易觸及,所以稱為真血。真氣是指眼睛經絡中往來生發運行的氣,是先天真一之氣所生的元陽。真氣要保持通暢,如果稍有阻塞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真精是由先天和後天元氣所化生的精華,它起源於腎臟,運送到膽囊,最後到達瞳孔。這幾樣東西,只要有一樣受損,眼睛就會生病。

大概目圓而長,外有堅殼數重,中有清脆,內包黑稠神膏一函,膏外則白稠神水,水以滋膏,水外則皆血,血以滋水,膏中一點黑瑩是也。膽所聚之精華,唯此一點,燭照鑑視,空闊無窮者,是曰水輪。內應於腎,北方壬癸亥子水也。其妙在三,膽汁、腎氣、心神也。五輪之中,四輪不鑑,唯瞳神乃照物者。

風輪則有包衛涵養之功,風輪有損,瞳神不久留矣。或曰瞳神水也、氣也、血也、膏也,曰,非也。非血、非氣、非水、非膏,乃先天之氣所生,後天之氣所成。陰陽之妙用,水火之精華,血養水,水養膏,膏護瞳神,氣為運用,神則維持,喻以日月,理實同之。而午前則小,午後則大,亦隨天地陰陽之運用也。

白話文:

眼睛大概圓而長,外層有堅硬的殼層包裹,層層疊疊,裡面清脆,內部包著一盒黑色粘稠的神膏,膏體外圍是白色的粘稠神水,水滋養著膏體,水外圍則是血,血滋養著水,膏體中一點黑色發亮的物質,這就是瞳神。

這是膽囊聚集的精華,只有這一點,能照亮、審視,空曠無垠,稱為水輪。它內應腎臟,對應北方壬癸亥子水。其奇妙之處在於三,膽汁、腎氣、心神。五輪之中,其他四輪不具備照視能力,只有瞳神才能照亮物體。

風輪有包圍、保護、滋養的作用,風輪受損,瞳神便無法長時間停留。有人說瞳神是水、氣、血、膏,其實不然。它既非血、非氣、非水、非膏,而是先天之氣所生,後天之氣所成。陰陽之妙用,水火之精華,血滋養水,水滋養膏,膏保護瞳神,氣用於運作,神則維持,可以日月來比喻,道理相同。而上午瞳神較小,下午則較大,也隨著天地陰陽的運作而變化。

大抵目竅於肝,主於腎,用於心,運於肺,臟於脾。有大有小,有圓有長,亦由稟受之異。男子右目不如左目精華,女子左目不如右目光彩,此各得其陰陽氣分之王也。然聰愚佞直柔剛壽夭,亦能驗目而知之,神哉。豈非人身之至寶乎。【八廓】應乎八卦,脈絡經緯於腦,貫通臟腑,達血氣往來,以滋於目。

廓如城郭,然各有行路往來,而匡廓衛御之意也。乾居西北,絡通大腸之腑,臟屬肺,肺與大腸相為陰陽,上運清純,下輸糟粕,為傳送之官,故曰傳道廓。坎正北方,絡通膀胱之腑,臟屬於腎,腎與膀胱相為陰陽,主水之化源以輸津液,故曰津液廓。艮位東北,絡通上焦之腑,臟配命門,命門與上焦相為陰陽,會合諸陰,分輸百脈,故曰會陰廓。震正東方,絡通膽腑,臟屬於肝,肝膽相為陰陽,皆主清淨,不受濁穢,故曰清淨廓。

白話文:

總之,眼睛的開竅在肝,主在腎,運用在心,運行在肺,歸屬於脾。眼睛有大有小,有圓有長,都是由先天稟賦的不同造成的。男人右眼不如左眼精華,女人左眼不如右眼光彩,這是因為他們各自獲得了陰陽氣分的精華。然而,聰明愚笨、奸詐正直、柔弱剛強、壽命長短,都能從眼睛觀察出來,真是神奇!難道眼睛不是人體最珍貴的寶物嗎?

八廓對應八卦,脈絡交織於腦,貫通五臟六腑,使血氣來回流通,滋養眼睛。

八廓就像城郭一樣,各有道路通行,卻也具有守護的意思。乾位在西北,脈絡與大腸相通,屬於肺,肺和大腸互相陰陽,上輸清氣,下排糟粕,是傳送的器官,所以稱為傳道廓。坎位在正北,脈絡與膀胱相通,屬於腎,腎與膀胱互相陰陽,主宰水分的變化來源,輸送津液,所以稱為津液廓。艮位在東北,脈絡與上焦相通,配屬於命門,命門與上焦互相陰陽,匯集陰氣,分輸全身經脈,所以稱為會陰廓。震位在正東,脈絡與膽囊相通,屬於肝,肝膽互相陰陽,都主宰清淨,不沾濁穢,所以稱為清淨廓。

巽位東南,絡通中焦之腑,臟屬肝絡,肝與中焦相為陰陽,肝絡通血以滋養,中焦分氣以化生,故曰養化廓。離正南方,絡通小腸之腑,臟屬於心,心與小腸相為臟腑,為謂陽受盛之胞,故曰胞陽廓。坤位西南,絡通胃之腑,臟屬於脾,脾胃相為臟腑,主納水穀以養生,故曰水穀廓。

兌正西方,絡通下焦之腑,臟配腎絡,腎與下焦相為臟腑,關主陰精化生之源,故曰關泉廓。臟腑相配,《內經》已有定法,而三焦分配肝腎者,此目之精法也。蓋目專竅於肝,而主於腎,故有二絡之分配焉。左目屬陽,陽道順行,故廓之經位法象亦以順行。右目屬陰,陰道逆行,故廓之經位法象亦以逆行。

白話文:

東南方的巽位,與中焦的腑臟相連,屬於肝的經絡。肝與中焦陰陽互補,肝絡輸送血液滋養中焦,中焦分配氣息化生精氣,因此稱之為養化廓。正南方的離位,與小腸的腑臟相連,屬於心的經絡。心和小腸是臟腑相配,心屬陽氣旺盛之處,因此稱之為胞陽廓。西南方的坤位,與胃的腑臟相連,屬於脾的經絡。脾胃是臟腑相配,負責吸收水穀精華滋養身體,因此稱之為水穀廓。

正西方的兌位,與下焦的腑臟相連,屬於腎的經絡。腎與下焦是臟腑相配,腎主掌陰精化生之源,因此稱之為關泉廓。臟腑相配,《內經》已有固定的法則,而三焦分配肝腎者,是精妙的治療方法。因為眼睛專屬肝臟的竅竅,又受腎臟主宰,所以有兩個經絡的分配。左眼屬陽,陽氣順行,因此經絡的走向也順行。右眼屬陰,陰氣逆行,因此經絡的走向也逆行。

察乎二目兩眥之分,則昭然可見陰陽順逆之道矣。【開導說】夫目之有血,為養目之源,充和則發生長養之功全而目不病,虧滯則病生矣。猶物之有水,為生物之澤時中,則灌溉滋生之得宜而物秀,旱澇則物壞矣,皆一氣使之然也。是故天之六氣不和,則陰陽偏勝,旱澇承之,水之盈虧不一,物之秀稿不齊,雨暘失時而為物害也。

譬之山崩水湧,滂沛妄行,不循河道而流,任其所之,不得已而䟽塞決堤以泄其溢,使無淪溺昏墊之患。人之六氣不和,水火乖違,淫亢承之,血之旺衰不一,氣之升降不齊,營衛失調,而為人害也。蓋由陰虛火盛,炎熾錯亂,不遵經絡而來,鬱滯不能通暢,不得已而開澀導瘀以瀉其餘,使無脹潰損珠之患,與戰理同。其所有六,謂迎香、內睥、上星、耳際、左右太陽穴也。

白話文:

觀察兩個眼角的分界,就能清楚地看到陰陽順逆的道理。眼睛有血,是滋養眼睛的根本,充足調和就能發揮滋養眼睛的功能,眼睛就不會生病,如果虧損滯塞就會生病。就像萬物有水,是生物的滋養,適時下雨就能滋潤生長,萬物茂盛,乾旱或水災就會造成萬物枯萎,都是氣使然。因此,天上的六氣不和,就會導致陰陽失衡,乾旱或水災隨之而來,水盈虧不一,萬物生長不齊,雨水失時就會危害萬物。

比喻山崩水湧,暴雨肆虐,不循河流而流,任其所至,不得已而疏通阻塞決堤來洩洪,避免沉溺昏迷的災禍。人體的六氣不和,水火失衡,導致血氣旺衰不一,氣升降不齊,營衛失調,就會危害人體。這是因為陰虛火旺,熱氣錯亂,不循經絡而行,鬱滯不通,不得已而疏通導引瘀血來洩餘熱,避免脹痛潰爛的病患,與戰術原理相同。這六個穴位分別是迎香、內庭、上星、耳際、左右太陽穴。

內睥正隊之衝鋒也,其功雖遲,漸收而平順;兩太陽擊其左右翼也,其功次之;上星穴絕其餉道也;內迎香抵賊之巢穴也,成功雖速,乘險而徵;耳際擊其遊騎耳,道遠功卑,智者不取。此實拯危之良術,挫敵之要機,與其閉門捕賊,不若開門逐之為良法也。蓋病淺而邪不勝正者,固內治而邪自退矣。

倘或六陽炎熾,不若開導通之,縱使其虛,雖有所傷,以藥內治之功而補其所虧,庶免瘀滯至極,而有潰爛枯凸之患。惜乎開導之法,利害存焉。有大功於目而人不知,有隱禍於目而人亦不知,其摧鋒挫銳,臨大敵而拯禍亂,此其功之大也。耗液傷膏,弱光華而乏滋生,此其禍之隱也。

白話文:

正氣就像一支堅強的部隊,雖然進攻緩慢,卻能漸漸戰勝敵人,最終取得平穩的勝利。太陽穴就像兩翼的精銳部隊,攻勢次之。上星穴則切斷敵人的補給線。迎香穴則直搗敵人老巢,雖然速度很快,但卻要冒險突擊。耳際穴則攻擊敵人的遊兵散勇,路途遙遠,效果微不足道,明智之人不會選擇這種方式。

這幾種方法是救急的良策,也是挫敗敵人的關鍵。與其關起門來對付敵人,不如打開門來追擊,這才是明智之舉。疾病初期,正氣強盛,邪氣無法抵擋,只要內服藥物,邪氣自然會消退。

如果六陽氣盛,就應該開導疏通,即使會造成虛弱,也比讓邪氣積聚更為安全。只要內服藥物,就能補救虛損,免去積聚成膿,導致潰爛的風險。然而,開導的方法也有利弊。它能快速解除危機,拯救生命,這是它的優點,卻也可能損傷津液,導致眼睛黯淡,影響視力,這是它的缺點。

唯能識證之輕重,目之虛實而伐之,無過不及之弊,庶可為醫之良者。【點服藥說】病有內外,治各不同。內疾已成,外證若無,點之何益。外有紅絲赤脈,若初發乃微邪,退後乃余賊,點亦可消,服之猶愈。內病始盛而不內治,只泥外點者,不唯徒點無功,且有激發之患。

內病既成,外病已見,必須內外夾攻,點服並行。奈之何,人有愚拗不同,有喜服而畏點者,有喜點而畏服者。不知內疾既發,非服不除;外疾既成,非點不退。濬其流、不若塞其源,伐其枝、不若斫其根,揚湯止沸、不如釜底抽薪,此謂治本也。內病既發,不服而除者,吾未之見也。

白話文:

醫治疾病要根據病情的輕重、眼睛的虛實來選擇治療方式,避免過度或不足,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。疾病有內外之分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內在疾病已經形成,外部症狀並不明顯,單純點藥就沒有什麼作用。如果外部有紅絲赤脈,剛開始是輕微的邪氣,之後是殘留的邪氣,點藥可以消除,服藥的效果更好。內在疾病剛開始很嚴重,卻不進行內治,只依靠外部點藥,不僅點藥無效,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

內在疾病已經形成,外部疾病也出現了,必須內外同時治療,點藥和服藥都要進行。然而,人們的理解不同,有些人喜歡服藥卻害怕點藥,有些人喜歡點藥卻害怕服藥。殊不知,內在疾病已經發作,不服用藥物就無法消除;外部疾病已經形成,不點藥就無法退去。疏通水道不如堵住源頭,砍伐枝葉不如砍伐根源,用熱水止沸不如從釜底抽薪,這就是治本的方法。內在疾病已經發作,不服用藥物就能消除的,我從未見過。

物汙須濯,鏡垢須磨,脂膏之釜,不經洗滌,烏能清淨,此謂治標也。若外障既成,不點而去者,吾亦未之見也。若內障不服而點者,徒激其火,動其氣血,反損無益。服而不點者亦然。外障服而不點,病初發浮嫩不定者,亦退。既已結成者,服雖不發不長,所結不除,當內外夾攻,方盡其妙。

【鉤割針烙說】鉤者,鉤起之謂。割,割去也。針非砭針之針,乃針撥瞳神之針。烙即熨烙之烙。此四者,猶斬刈之刑,剪戮凶頑之法也。要在審鞫明而詳奪定,然後加刑,先滅巨魁,次及從惡,則情真罪當,而良善無侵濫之憂,強暴無猖獗之患。在治法,乃開泄鬱滯滌除瘀積之術也。

白話文:

物質需要清潔,鏡子上的塵垢需要磨光,油膏的容器如果不經過清潔,怎麼能保持清潔呢?這就是我們說的「治標」。如果外在的障礙已經形成,不去處理的人,我從來沒有見過。如果內在的障礙不服用藥物卻去處理,只是刺激了火氣,擾亂了身體的氣血,反而對身體有害。服用藥物但不去處理的人也是這樣。對於外在的障礙,如果只服用藥物不去處理,剛開始發作時還比較嫩弱,可能會退去。但是,如果已經結成,即使服用藥物不會再發作或長大,但結塊不除去,應該內外一起攻擊,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
【鉤割針烙說】「鉤」,指的是把東西勾起來。「割」,就是割掉。這裡的「針」不是一般的針,而是用來挑撥瞳孔神經的針。「烙」就是熱熨的烙。這四種方法,就像是砍伐和剪除的刑罰,是用來剪除惡人和壞人的方法。關鍵在於要審慎地進行,詳細地決定後,再施行刑罰,先消除大敵,再處理跟隨的惡行,這樣就能確保事情的真相被發現,罪責得到應有的懲罰,而且善良的人不會受到侵害,強硬暴力的人也沒有猖狂的憂慮。在治療上,這些方法是開放和清除鬱積,清洗和去除瘀血的技術。

要在證候明而部分當,始可施治,先伐標病,後去本病,則氣和血寧,而精膏無傷耗之患,輪廓無誤損之失。如鉤,先須識定何處皮肉筋脈浮淺,而手力亦隨病輕重行之。如針,先須識定內障證候可針,歲月已足,氣血寧定者方與之,庶無差謬。針後當照證內治其本,或補或瀉,各隨其證之所宜。

若只治其標,不治其本,則氣不定,不久復為害矣。割,如在氣、血、肉三輪者可割。而大眥一塊紅肉,乃血之英,心之華也,若誤割之則目盲,因神在而傷者死。有割傷因而惹風,及元虛之人,犯燥濕盛者,潰爛為漏,為目枯丸障。若掩及風輪之重厚者,雖可割,亦宜輕輕從旁淺淺披起,及諸病如攀睛胬肉,雞冠蜆肉,魚子石榴,赤脈虯筋,內睥黏輪等證可割。余病及在風輪之淺者,誤割之則珠破而目損。

白話文:

想要治療疾病,必須先判斷病症明確,並且針對病症所在的部位施治。應該先治療表面病症,再處理根本病因,這樣才能使氣血調和,精氣神不受損害,外形也不會留下缺陷。就像用鉤子一樣,要先確定哪裡是皮肉筋脈最表淺的地方,施力也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來調整。就像用針一樣,要先確定內部障礙的病症適合針灸,並且要等到病患的年齡足够,氣血穩定後才能針灸,这样才能避免錯誤。针灸后,还要根据病情用內服藥物来治疗根本病因,或是补益,或是泻泄,都要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。

如果只治疗表面病症,不治疗根本病因,氣血就會不穩定,不久之後疾病就會再次發作。至於割除手術,像是氣、血、肉三層組織都可以割除。但是眼角的一塊紅色肉瘤,是血氣的精华,也是心臟的華彩,如果不小心割除就會導致失明,因為神明在這裡受到傷害而死亡。有些割傷會引發風寒,或是元氣虛弱的人,如果遇到燥濕盛行,就會潰爛成漏,導致眼球萎縮,形成眼球浑浊。如果不小心割到风轮深層組織,虽然可以割除,但也要輕輕地從旁邊淺淺地剝離。其他病症,像是攀睛胬肉、雞冠[蜆肉]、魚子[石榴]、赤脈虯筋、內睥黏輪等等,這些病症都可以用割除手術治療。其他病症,如果位於風輪淺層,不小心割除就會導致眼球破裂,造成眼睛損傷。

烙能治殘風潰弦、瘡爛濕熱久不愈者。輕則不須烙而治自愈。若紅障血分之病,割去者必須用烙定,否則不久復生。在氣分之白者,不須用烙。凡針烙皆不可犯及烏珠,不惟珠破,亦且甚痛。雖有惡障厚者,鉤割亦宜輕輕,淺淺披去外邊,其內邊障底,只點藥緩伐,久自潛消。

若鐮割風毒流毒瘀血等證,當以活法審視,不可拘於一定。針瞳神反背,又與內障之針不同,在心融手巧,輕重得宜,須口傳親見,非筆下之可形容。大抵鉤割針烙之治,功效最速,雖有撥亂反正,乃乘險救危,要在心小而膽大,證的而部當,必兼內治,方盡其術。

白話文:

烙法可以治疗因风邪引起的肢体麻木无力、筋脉损伤,以及久治不愈的疮疡、湿热病症。症状较轻者,无需烙治也能自行痊愈。如果患有红斑,且血液受损,割除后必须用烙法止血,否则不久就会复发。对于气血不足而呈现白色病灶的,则不需要烙治。无论是针刺还是烙治,都不可触及眼珠,否则不仅会损伤眼珠,还会带来极度疼痛。即使是病灶较厚的部位,用钩刀割除时也要轻柔,只去除表面的病灶,深处的病灶则用药物慢慢治疗,久而久之自然会消退。

对于因风毒、流毒、瘀血等引起的疾病,治疗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,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。针刺瞳神反背,与治疗内障的针刺手法不同,需要用心体会、熟练掌握,轻重得宜,必须口传身教,无法用文字表达。总而言之,钩割、针刺、烙治等方法见效最快,虽然可以拨乱反正,化险为夷,但风险也较大,需要胆大心细,对症下药,并且配合内服药物治疗,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