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3)

1. 交腸

交腸之病,大小便易位而出。或因醉飽,或因大怒,遂致臟氣乖亂,不循常道。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,使闌門清利,得司泌別之職則愈矣。宜五苓散、調氣散各一錢,加阿膠末一錢,湯調服。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,加木香少許,再以煎藥送下。丹溪治馬希聖年五十餘,性嗜酒,常痛飲不醉,糟粕出前竅,便溺出後竅,六脈皆沉澀。

與四物湯加海金沙、木香、檳榔、木通、桃仁服而愈。此人酒多氣肆,酒升而不降,陽極虛;酒濕積久生熱,煎熬血乾,陰亦大虛。陰陽偏虛,皆可補接。此人中年後陰陽俱虛時暫可活者,以其形實,酒中谷氣尚在,三月後,其人必死,後果然。

白話文:

腸道疾病會導致大小便混淆,可能是因飲酒過度或暴怒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氣機運行紊亂。治療方法應以宣泄吐氣,使腸道通暢,恢復正常的排泄功能。建議服用五苓散、調氣散各一錢,再加阿膠末一錢,用湯藥送服。或將黃連阿膠丸研末,加入少量木香,用煎好的藥湯送服。

丹溪先生曾治癒一位年逾五旬的馬先生,他嗜酒成性,經常痛飲不醉,導致酒糟從前竅排出,大小便混淆,六脈皆沉澀。治療用四物湯加海金沙、木香、檳榔、木通、桃仁,服後痊癒。此人因經常飲酒,導致氣機上逆,陽氣虛衰;又因酒濕積聚,生熱煎熬血脈,陰氣也極度虛弱。陰陽俱虛,需要同時補益。雖然此人中年後陰陽俱虛,得以暫時活命,但因其體形健壯,酒食積聚尚存,三個月後必死,果然應驗。

2. 腸鳴

《內經》腸鳴有五:一曰脾虛。經云:脾虛則腹滿腸鳴,餐泄,食不化。取其經,太陰、陽明、少陰血者是也。二曰中氣不足。經云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。補足外踝下,留之五分,申脈穴也。三曰邪在大腸。經云:腸中雷鳴,氣上衝胸,邪在大腸。刺肓之原,巨虛、上廉、三里是也。

四曰土鬱。經云:土鬱之發,腸鳴而為數後是也。五曰熱勝。經云: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病腹中腸鳴,氣上衝胸,治以鹹寒是也。東垣云:如胃寒泄瀉腸鳴,於升陽除濕湯加益智仁五分,半夏五分,生薑、棗子和煎。丹溪云:腹中水鳴,乃火擊動其水也。二陳湯加芩、連、梔子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腸鳴有五:

一曰 脾虛:

經書記載:脾虛則腹滿腸鳴,飯後腹瀉,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。此處所指的經脈,即太陰、陽明、少陰三條經脈的血氣虛弱者。

二曰 中氣不足:

經書記載:中氣不足,腸道就會發出痛苦的鳴叫聲。治療方法是:在足踝下方五分處,針刺申脈穴。

三曰 邪氣在大腸:

經書記載:腸道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音,氣往上衝到胸部,這是邪氣入侵大腸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是:針刺肓俞穴、巨虛穴、上廉穴、足三里穴。

四曰 土氣鬱結:

經書記載:土氣鬱結的表現是腸道鳴叫,並且出現腹瀉。

五曰 熱氣過盛:

經書記載:少陰經脈位於足跟內側湧泉穴,當熱氣過盛侵犯此經脈時,就會出現腹中腸鳴,氣往上衝胸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的藥物。

**東垣先生說:**如果出現胃寒腹瀉和腸鳴的症狀,可以在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益智仁五分、半夏五分、生薑、大棗,一起煎服。

**丹溪先生說:**腹中發出水流般的聲音,是火氣過盛,衝擊水液所致。治療方法是:在二陳湯中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。

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也。婁全善云:腸鳴多屬脾胃虛。一男子腸鳴食少,臍下有塊耕動,若得下氣多乃已,已則復鳴。醫用疏氣藥與服,半年不效。予用參、術為君,甘草、連、芩、枳、乾薑為臣,一帖腸鳴止,食進。又每服吞厚朴紅豆丸,其氣耕亦平。經云:脾胃虛則腸鳴腹滿。

又云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,此之謂也。肺移寒於腎為湧水,湧水者,按之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水漿之聲也。河間葶藶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肚子咕嚕咕嚕叫,病根在胃。婁全善說:腸鳴大多是脾胃虛弱。有個男人腸鳴食慾不佳,肚臍下方有個腫塊會蠕動,放屁多就能緩解,緩解後又開始鳴叫。醫生給他開了疏氣藥,吃了一年半都沒效果。我用人參、黃芪做主藥,甘草、黃連、黃芩、枳實、乾薑做輔藥,一帖藥下去腸鳴就止住了,食慾也好了。每次吃完藥還吞服厚朴紅豆丸,那氣塊也平息了。古書上說:脾胃虛弱就會腸鳴腹脹。

還有說:中氣不足,腸就會痛苦地鳴叫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肺寒移入腎臟就會引起湧水,湧水症狀是按壓腹部不硬,水氣停留在腸道,走快就會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,就像袋子裡裝滿水漿一樣。河間葶藶丸可以治療這種病。

3. 脫肛

《難經》云:虛實出焉,出者為虛,入者為實,肛門之脫,非虛而何哉。蓋實則溫,溫則內氣充而有所蓄;虛則寒,寒則內氣餒而不能收。況大腸有厚薄,與肺為表裡,肺臟蘊熱則閉,虛則脫。本草有云:補可以去弱,澀可以去脫。若脫甚者,既補之必兼澀之。設不澀於內,亦須澀於外,古方用五倍子末托而上之,一次未收,至五七次必收而不復脫矣。

久利、婦人、小兒、老人有此疾者,產育及久痢用力過多,小兒氣血未壯,老人氣血已衰,故肛易於出,不得約束禁固也。肛門為大腸之候,大腸受熱受寒皆能脫出,當審其因證,寒者以香附子、荊芥等分,煎湯洗之。熱者以五倍子、朴硝煎湯洗之。亦用木賊燒灰,不令煙盡,入麝香少許,大便了、貼少許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提到,疾病的情況可以被分為虛和實兩種,而出現的症狀通常被視為虛,進入的則是實。肛門脫垂的症狀,如果不用「虛」來描述,還能用什麼呢?因為在實的情況下,身體會感到溫熱,並因此讓內部的氣息充滿且存儲起來;而在虛的情況下,身體則會感到寒冷,內部的氣息就會消沈,無法得到收斂。

大腸的健康與肺部密切相關,如果肺部積熱,大腸就容易閉塞;在虛的情況下,就會導致脫垂。藥物中有這樣的說法:補充可以強化體質,而澀性藥物可以防止脫垂。對於脫垂嚴重的情況,補充藥物的同時必須搭配使用澀性藥物。如果無法從內部收斂,也可以考慮在外用澀性藥物。古代的方子中推薦使用五倍子粉末來治療,一次使用後如果沒有改善,經過五到七次的治療,情況應該會得到控制,不再發生脫垂。

長期腹瀉、婦女、小孩、老年人出現這種情況時,往往是由於生產或長期腹瀉導致過度用力,小孩的氣血尚未發育完全,老年人的氣血已經衰退,因此肛門較容易出現脫垂,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。肛門是大腸的表現部位,大腸受到熱或冷的影響都可能導致脫垂。應當根據病因進行診斷,對於寒涼的情況,可以使用香附子和荊芥等份的藥物煎水洗浴;對於熱性的狀況,則使用五倍子和朴硝煎水洗浴。另外,也可以使用木賊燒成灰,不讓煙盡,加入少量的麝香,大便後在肛門處貼上一層。

或以五倍子末攤紙上貼肛,緩緩揉入。有腸頭作癢,即腹中有蟲。丈夫因酒色過度。大腸者,傳導之官。腎者,作強之官。蓋腎虛而泄母氣,肺因以虛,大腸氣無所主,故自脫肛。治法實元氣去蘊熱之劑,外用前藥洗之,醫治無不愈矣。大腸熱甚與腸風者,涼血清腸散。瀉痢後大腸氣虛,肛門脫出,不腫不痛,屬氣血虛。

宜補氣血為主。赤腫有痛,宜涼血祛風為主。補氣血,八珍湯、十全散。涼血,生苄、赤芍、槐花、槐角、黃栝蔞、雞冠花。疏風,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。久瀉痢者,補養脾胃,宜參朮實脾湯。用力過多者,十全大補湯、參朮芎歸湯、訶子人參湯,內加升提藥。大腸虛而挾熱,脫肛紅腫,宜縮砂湯、槐花散、薄荷散。

白話文:

在這裡,中醫提出了治療不同腸道問題的方針。

  1. 使用五倍子粉末敷貼於紙上,然後貼在肛門上,輕柔地按摩。如果感覺腸道有癢感,可能就是因為有寄生蟲。男性若過度飲酒和房事,大腸作為傳導器官,如果腎功能不足,會導致大腸氣體無主,導致脫肛現象。治療方法是補充元氣,清除體內積熱,外部使用藥物清洗,這種方法通常都能有效。

  2. 若大腸過熱或有腸風,應使用能降火清腸的藥物進行治療。腹瀉後,如果大腸氣力不足,肛門脫出,但沒有腫脹和疼痛,這通常是氣血兩虛的症狀。

  3. 與此同時,對於氣血不足的情況,應以補氣血為主。例如,可以使用八珍湯或十全散等藥方。

  4. 如果腸道有熱毒,可以使用生地、赤芍、槐花、槐角、黃栝蔞、雞冠花等涼血藥物。若腸風,則可使用防風、羌活、荊芥等疏風藥物。

  5. 長期腹瀉,應補益脾胃,使用參朮實脾湯。如果用力過度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、參朮芎歸湯、訶子人參湯,並加入一些提升體力的藥物。

  6. 若大腸虛弱,伴隨著熱毒,導致脫肛和紅腫,可以使用縮砂湯、槐花散、薄荷散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
以上就是中醫對不同腸道問題的治療策略。

大腸虛而挾寒,脫肛不紅腫,宜蝟皮散、香荊散。日久不愈,常宜服收腸養血和氣湯。澀脫,龍骨散、澀腸散。外治:陽證,蟠龍散。陰證,伏龍肝散。五倍子末煎湯,加白礬洗。五倍、荊芥、小便濃煎洗。荊芥、龍腦薄荷、朴硝煎湯洗。皂角捶碎,煎湯浸。生栝蔞搗汁浸。

白話文:

大腸若為虛弱,又伴隨寒邪之症狀,導致脫肛現象出現,但沒有紅腫的情況,可使用蝟皮散、香荊散進行治療。

若此情況持續時間長久而未能痊癒,平時應服用收腸養血和氣湯來調理身體。

對於脫肛的情況,若是脾氣不足導致的,可以使用龍骨散、澀腸散進行治療。

外用療法方面:

  1. 若是陽性病症,可以使用蟠龍散進行局部治療。
  2. 若是陰性病症,則可以使用伏龍肝散進行治療。
  3. 可以使用五倍子研磨後煎湯,加入白礬進行清洗。
  4. 使用五倍、荊芥與小便濃縮後煎湯,進行清洗。
  5. 使用荊芥、龍腦、薄荷、朴硝煎湯後進行清洗。
  6. 將皁角捶碎後,加入水煎湯進行浸泡。
  7. 使用生栝蔞搗汁後進行浸泡。

蔥湯洗軟,芭蕉葉托上。生鐵三斤,水一斗,煮取五升,出鐵,以汁洗。內服瓷石散。鱉頭燒灰塗。

白話文:

以蔥湯來清洗患處,使用芭蕉葉來托住傷口。取生鐵三斤,加水一斗,煮至剩下五升後,取出鐵塊,只保留煮出的汁液來清洗患處。接著服用瓷石散。再用鱉頭燒成灰粉,塗抹於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