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2)
第二冊 (22)
1. 脹滿
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。肝脹者,脅下滿而痛引少腹。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不堅。心脹者,煩心短氣,臥不安。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。二經諸條之論,各邪所生之脹,各脹之病狀如此。李東垣嘗引五常政大要云,下之則脹已者,謂西北二方,地形高寒,及異法方宜論云,北方之人,臟寒生滿病,亦謂適寒涼者脹,皆秋冬之氣也。二者盡由寒涼在外,六陽在於坤土之中,坤土者,人之脾胃也。
五臟之病,外寒必內熱,然陰盛陽虛,故下之則愈。又曰: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,治者宜詳辨之。予因是而思,豈獨寒熱而已。凡治是病,必會通聖經諸條之旨,然後能識臟腑之部分形證,邪氣之所自來,縱是通腹脹滿,卒難究竟者,亦必有脹甚之部,與病先起處,即可知屬何臟腑之氣受邪而不行者為先,而後及乎中焦氣交之分,於是轉運不前,壅聚通腹脹滿也。若脾胃受邪,便先是胃脘心下痞氣起,漸積為通腹脹也。
腹屬脾也,屬脾胃者,則飲食少,屬他腑臟者,則飲食如常,此亦可驗。又須分其表裡淺深,以脹在皮膚孫絡之間者,飲食亦如常,其在腸胃肓膜之間者,則飲食減少,其氣壅塞於五臟,則氣促急不食而病危矣。是故病在表者易治,入腑者難治,入臟者不治。更要分虛寒實熱,其臟腑之氣本盛,被邪填塞不行者為實。
其氣本不足,因邪所壅者為虛。實者祛之,虛者補之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結者散之,留者行之。邪從外入內而盛於中者,先治其外,而後調其內,陰從下逆上而盛於中者,先抑之而調其中,陽從上降下而盛於中者,先舉之亦調其中,使陰陽各歸其部。故《內經》治法謂:平治權衡,去菀陳莝,開鬼門,潔淨腑,宣布五陽,巨氣乃平,此之謂也。每見俗工不明其道,專守下之則脹已者一法耳。
雖得少寬一二日,然真氣未免因瀉而下脫,而邪氣既不降,必復聚成脹,遂致不救,可勝嘆哉,因書一二證以驗之。嘉定沈氏子,年十八,患胸腹身面俱脹滿,醫治半月不效,診其脈六部皆不出也。於是用紫蘇、桔梗之類,煎服一盞,胸有微汗,再服則身盡汗,其六部和平之脈皆出,一二日其證悉平。又一男子,三十餘歲,胸腹脹大,發煩躁渴,面赤不得臥而足冷。
予以其人素飲酒,必酒後入內,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上逆,逆則陰氣在上,故為䐜脹。其上焦之陽,因下逆之邪所迫,壅塞於上,故發煩躁,此因邪從下上而盛於上者也。於是用吳茱萸、附子、人參輩,以退陰逆,冰冷飲之以解上焦之浮熱,入咽覺胸中頓爽,少時,腹中氣喘如牛吼,泄氣五七次,明日其證愈矣。風寒暑濕脹,藿香正氣散。
白話文:
脹滿
膀胱脹滿,會覺得小腹飽滿,排尿困難。肝臟脹滿,則肋下飽滿疼痛,並牽連到小腹。膽囊脹滿,則肋下疼痛脹滿,口苦,容易嘆氣。三焦脹滿,氣體充盈於皮膚,感覺輕微而不堅實。心臟脹滿,則煩躁不安,呼吸短促,躺下也睡不好。小腸脹滿,則小腹脹滿疼痛,並牽連到腰部。以上是各經脈論述的不同脹滿症狀。李東垣曾引用《五常政大要》中記載,瀉下就能治癒脹滿的,是指西北地區,地形高寒,以及《異法方宜論》中所說的北方人,臟腑寒冷而導致脹滿,也就是說適合寒涼治療的脹滿,大多發生在秋冬季節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體外寒涼,而人體六陽之氣存在於脾胃(坤土)。
五臟疾病,外感寒邪必然會導致內熱,但由於陰盛陽虛,所以瀉下就能痊癒。此外,一般來說寒邪導致的脹滿多見,熱邪導致的脹滿少見,治療時需仔細辨別。因此我思考,豈止是寒熱而已。治療此病,必須通曉經典中所有條目的意思,才能辨別臟腑的部位、症狀、邪氣的來源。即使是通腹脹滿,一時難以確定病因的,也一定有脹滿最嚴重的地方,以及疾病開始的地方,就能知道是哪個臟腑的氣機受邪而運行不暢,然後波及到中焦氣機交匯的地方,導致氣機運行受阻,壅塞而引起通腹脹滿。如果脾胃受邪,則首先會出現胃脘、心下痞悶,逐漸發展成通腹脹滿。
腹部屬於脾,如果脹滿屬於脾胃,則食慾減少;如果屬於其他臟腑,則食慾正常,這也可以作為判斷依據。還需要區分表裡淺深,脹滿在皮膚、經絡之間的,食慾也正常;脹滿在腸胃、腹膜之間的,則食慾減退;如果氣機壅塞於五臟,則會氣促、急促、不吃東西,病情危急。所以,病在表淺容易治療,深入腑臟就難治,深入臟腑則難以治療。更要區分虛寒實熱,臟腑之氣原本充盛,被邪氣阻塞不通的為實證;臟腑之氣原本不足,因邪氣壅塞的為虛證。實證要祛除邪氣,虛證要補益正氣;寒證要用溫熱之法,熱證要用寒涼之法;凝滯的要散開,停滯的要使其運行。邪氣從外侵入內,盛於體內的,先治其外,後調其內;陰邪從下逆上,盛於體內的,先抑制陰邪,後調和其氣;陽邪從上降下,盛於體內的,先提升陽氣,後調和其氣,使陰陽各歸其位。《內經》的治療方法是:平衡陰陽,去除瘀血、陳腐之物,打開鬼門關(指治療疾病的關口),潔淨腑臟,宣通五陽之氣,元氣就能平順,這就是所謂的平衡陰陽。但是經常看到一些庸醫不懂道理,只執著於瀉下就能治癒脹滿這一方法。
雖然能暫時減輕一二日,但真氣卻因瀉下而耗損,而邪氣並沒有下降,反而再次聚集形成脹滿,最終導致無法挽回,令人惋惜。我寫下兩則案例以驗證。嘉定沈氏之子,十八歲,患胸腹、身面都脹滿,治療半月無效,診其脈象六部皆無脈象。於是用紫蘇、桔梗等藥煎服一碗,胸部微汗,再服一碗,全身出汗,六脈平和,一二日症狀完全消失。又有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,胸腹脹大,煩躁口渴,面紅不能臥,腳冷。
我認為此人平時嗜酒,酒後邪氣侵入體內,損傷精氣,精氣下泄,邪氣則從下逆上,逆則陰氣在上,所以脹滿。上焦陽氣被下逆的邪氣所迫,壅塞於上,所以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邪氣從下逆上,盛於上焦。於是用吳茱萸、附子、人參等藥,來退去陰邪,用冰冷飲品來解除上焦的浮熱,入口後感覺胸中頓時舒暢,一會兒,腹部氣喘如牛吼,瀉氣五六次,第二天症狀痊癒。風寒暑濕引起的脹滿,用藿香正氣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