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1)
第二冊 (21)
1. 脹滿
凡此諸脹,其道在一,明知逆順,針數不失。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敗,謂之天命。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,久塞其空,謂之良工。以此而觀,則聖人未嘗不以補虛為要。曰《靈樞》脹論多言由厥氣在下,寒氣逆上而為脹也,更有他邪之可言乎。曰考之《內經》脈要精微篇謂:胃脈實,氣有餘則脹。
腹中論謂:病心腹滿,旦食不能暮食,名為鼓脹。有病熱者,三陽盛,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。有病膺腫頸痛,胸滿腹脹,名曰厥逆。風論謂:胃風鬲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。調經篇謂:形有餘則腹脹,涇溲不利,志有餘則腹脹餐泄。至真大要篇謂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
六元正紀大論謂:土鬱之發,心腹脹,腸鳴而數後。水運太過,陰厥,上下中寒,甚則腹大脛腫,寢汗憎寒。至真大要論謂:厥陰司天,食則嘔,腹脹,溏泄。在泉病腹脹,善噫。少陰司天,腹䐜脹,腹大滿,彭彭而喘咳。陽明之復,脹而泄,嘔苦咳噦。陽明初之氣,病中熱脹,面目浮腫。
太陰陽明論謂:飲食起居失節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餐泄。繆刺論謂: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,此上傷厥陰之脈,下傷少陰之絡。診要謂:手少陰終者,面黑,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。足太陰終者,腹脹閉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面黑皮毛焦而終。陰陽別論謂;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,心滿善氣,為腎膽同逆,三焦不行,氣稸於上。
陰陽應象論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六元正紀論謂:太陰所至為稸滿。又云:太陰所至為中滿。脈解篇謂:太陰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,故曰病脹;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上走心為噫;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,故嘔;所謂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者,十二月陰氣下衰,而陽氣且出。《靈樞》水脹篇謂:鼓脹者,腹脹身皆大,與膚脹等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
經脈篇謂:胃氣不足,胃中寒則脹滿,身以前皆寒。有脾是動病,胃脘痛,腹脹,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。邪氣論謂: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飲食不下。又胃是動病,賁響腹脹。本神篇謂:脾氣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經脈篇謂:足太陰之別公孫,虛則鼓脹。
師傳篇謂: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泄。脹論篇謂:榮氣順脈,衛氣逆為脈脹。衛氣並脈,循分肉為膚脹。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。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。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,濯濯有聲。腎脹者,腹滿引背,央央然腰髀痛。
白話文:
脹滿
各種脹滿的病理,其根本原因都相同。只要能明辨氣血的逆順運行,針灸治療就不會出錯。瀉去虛弱之氣,補益不足之處,邪氣就能消除,正氣就能恢復,這樣才能使病情穩定。若治療方法粗糙,導致病情惡化,便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天命了。反之,補虛瀉實,使正氣歸位,長期疏通阻塞,則稱得上是高明的醫術。由此看來,聖人從未不重視補虛。
《靈樞》的脹論中多說脹滿是由於厥氣下陷,寒氣逆上所致,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邪氣導致脹滿嗎?查閱《內經》脈要精微篇記載:胃脈實滿,氣盛則會脹滿。
《內經》腹中論說:病患心腹滿脹,早上吃了東西,晚上就吃不下,稱為鼓脹。如果病人發熱,三陽經氣盛而入侵陰經,就會出現頭脹腹脹、頭痛的症狀。如果病人患有膺腫(胸脅腫痛)頸痛、胸滿腹脹,稱為厥逆。風論則說:胃風阻礙不通,腹部常常滿脹,脫衣後則更加脹滿。調經篇提到:形體肥胖則腹脹,小便不利;思慮過度也可能導致腹脹,常伴隨便溏。至真大要篇說: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的病變。
六元正紀大論說:脾土鬱結,就會出現心腹脹滿,腸鳴而且頻繁排便。若水液運行過度,則會陰寒厥逆,上下皆寒,嚴重者腹部膨大,脛部腫脹,伴有盜汗畏寒。至真大要論提到:厥陰經氣主令時,患者進食則嘔吐,腹脹,大便溏瀉。在泉病(指少陰病)則腹脹,容易呃逆。少陰經氣主令時,則腹脹滿,腹部膨大,並伴有喘咳。陽明經氣復旺時,則脹滿且泄瀉,並伴有嘔吐苦水和呃逆。陽明經氣初盛時,病人會出現發熱脹滿,面部浮腫。
太陰陽明論說:飲食起居不節制,就會導致五臟氣機壅塞,出現腹部脹滿閉塞,大便溏瀉。繆刺論說:若有跌打損傷,瘀血停滯於內,就會出現腹部滿脹,大小便不通,需要先服用通利之藥。這屬於上傷厥陰經脈,下傷少陰經絡。診要篇說:手少陰經脈衰竭的人,面色發黑,牙齒長而污垢,腹部脹滿閉塞,上下不通,最終會死亡。足太陰經脈衰竭的人,腹部脹滿閉塞,呼吸困難,容易呃逆嘔吐,嘔吐時則面色發赤,不嘔吐時則上下不通,面色發黑,毛髮焦枯,最終死亡。陰陽別論說:二陰一陽經脈同時發病,症狀表現為脹滿,心胸滿悶,容易嘆氣,這是腎膽經同時逆亂,三焦不通,氣機鬱結於上所致。
陰陽應象論提到:濁氣上逆,則會產生脹滿。六元正紀論說:太陰經氣所主令的時節,容易出現脹滿。又說:太陰經氣所主令的時節,容易出現中滿。脈解篇說:太陰經如同嬰兒,十一月時萬物之氣都收藏於內,所以容易發生脹滿;所謂上衝於心而呃逆,是因為陰盛而上衝於陽明經,陽明經絡屬心,所以上衝於心而呃逆;所謂進食則嘔吐,是因為飲食過多,胃中充盈而溢出;所謂進食後得氣,則舒適如衰弱者,是因為十二月陰氣衰退,而陽氣將要生發。靈樞水脹篇說:鼓脹症,腹部膨脹,全身腫大,如同皮膚脹滿一樣,面色蒼黃,腹肌隆起,這是鼓脹的症狀。
經脈篇說:胃氣不足,胃中寒邪,就會導致脹滿,身體前部皆感寒冷。脾胃病變,就會出現胃脘痛、腹脹,進食後得氣,則舒適如衰弱者。邪氣論說:胃病患者,腹部脹滿,胃脘部當心而痛,疼痛向上蔓延至兩脅,膈肌咽喉不通,飲食不下。胃病變動,還會出現胃鳴腹脹。本神篇說:脾氣實則腹脹,小便不利。經脈篇說:足太陰經的別絡公孫穴虛弱,則會出現鼓脹。
師傳篇說:胃中寒邪,腸中熱邪,則脹滿且泄瀉。脹論篇說:榮氣順利運行於經脈,衛氣逆行則形成脈脹。衛氣與經脈同行,則沿著肌肉皮膚形成膚脹。脾脹患者,容易呃逆,四肢煩躁不安,身體沉重難以承受衣物,臥不安席。胃脹患者,腹部滿脹,胃脘部疼痛,鼻中聞到焦臭味,影響飲食,大便困難。肺脹患者,虛滿並伴有喘咳。大腸脹患者,腸鳴且疼痛,聲音漉漉作響。腎脹患者,腹部脹滿牽引後背,腰部和髖關節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