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2)

1. 陰腫痛

風熱客於腎經,腎虛不能宣散而腫,發歇疼痛,聖惠沉香散。沉香五錢,檳榔一兩,丹參、赤芍藥、白蒺藜去刺炒,制枳殼、赤茯苓各七錢半,空心溫服。腫而有氣,上下攻注脹悶,聖惠木香散。木香半兩,赤茯苓一兩,牡丹皮、澤瀉各七錢半,防風半兩,檳榔一兩,郁李仁一兩,湯浸去皮,微炒為末,食前溫酒服。

白話文:

當風熱入侵腎經,腎虛無法宣散而導致腫脹,並出現間歇性疼痛時,可服用沉香散。配方為沉香五錢、檳榔一兩、丹參、赤芍藥、白蒺藜去刺炒、制枳殼、赤茯苓各七錢半,空腹溫水服用。若腫脹伴有氣脹,上下攻注,則可服用木香散。配方為木香半兩、赤茯苓一兩、牡丹皮、澤瀉各七錢半、防風半兩、檳榔一兩、郁李仁一兩,先用水浸泡去皮,微炒研末,飯前溫酒服用。

小蟠蔥散、五苓散生料,和四兩重,依方加檳榔半兩,茴香炒八錢,川楝肉半兩,薑蔥煎,空心服。腫痛不可忍,雄黃二兩研,白礬二兩,甘草二尺,煮水三升,稍熱浴之。又雞翅燒灰為末,空心粥飲調下二錢,患左取左翅,患右取右翅。又取伏龍肝,以雞子白和敷之。又馬齒莧搗汁,或桃仁去皮搗爛,或蛇床子末,雞子黃和,三者各可敷之。

白話文:

將小蟠蔥散和五苓散生料,各取四兩,依處方再加入檳榔半兩、炒茴香八錢、川楝肉半兩,用薑蔥煎煮後,空腹服用。腫痛難忍時,可用雄黃二兩、白礬二兩、甘草二尺,煮水三升,稍熱後浸泡患處。另外,將雞翅燒成灰,研磨成粉,空腹用粥調服二錢,患處在左側就取左翅,患處在右側就取右翅。還可以取伏龍肝,用雞蛋白混合塗抹患處。此外,馬齒莧搗汁,或桃仁去皮搗爛,或蛇床子研磨成粉,與雞蛋黃混合,三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敷患處。

痛用苦楝樹向陽根、木香、吳茱萸、檳榔為末,醋糊丸。熱酒不拘時服。卒痛如刺,大汗出,小蒜一升,韭根一斤,楊柳根一斤,銼,酒三升煎沸,乘熱熏之。陰莖痛,是厥陰經氣滯兼熱,用甘草稍,蓋欲緩其氣耳。若病淋而作痛,似難一概論之。必須清肺氣,而清濁自分矣。

氣虛六君,血虛四物等,各用黃柏、知母、滑石、石葦、琥珀之類。婦人陰腫腎痛,枳實半斤,切碎,炒熱,布裹包熨之,冷即易。

白話文:

苦楝樹的向陽根、木香、吳茱萸、檳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熱酒隨時服用,可以緩解疼痛。如果疼痛像針刺一樣,而且大量出汗,可以用一升小蒜、一斤韭根、一斤楊柳根切碎,用三升酒煎煮沸騰,趁熱熏患處。陰莖疼痛,是厥陰經氣滯留併發熱症,可以用甘草稍微緩解一下氣機。如果病症伴隨小便淋漓並疼痛,就不能一概而論,必須清肺氣,才能使濁氣和清氣分開。

氣虛的病人可以用六君子湯,血虛的病人可以用四物湯,並且都需要加入黃柏、知母、滑石、石葦、琥珀等藥物。女性陰部腫脹伴隨腎臟疼痛,可以用半斤枳實切碎,炒熱,用布包起來熨患處,冷了就換新的。

2. 陰吹

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。膏發煎導之。

3.

或問疝病,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,有以為膀胱氣者。唯子和、丹溪專主肝經而言,其說不同,何以辨之?曰:小腸氣,小腸之病。膀胱氣,膀胱之病。疝氣,肝經之病。三者自是不一,昔人以小腸、膀胱氣為疝者誤也。殊不知足厥陰之經,環陰器,抵少腹,人之病此者,其發睪丸脹痛,連及少腹,則疝氣之繫於肝經可知矣。小腸氣,俗謂之橫弦豎弦,繞臍走注,少腹攻刺。

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,小腹之分作痛,與疝氣之有形如瓜,有聲如蛙,或上於腹,或下於囊者不同也。但小腸、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,所以受病連及於肝,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,然止是二經之病,不可以為疝也。趙以德曰:此條本為睪丸之症立名,然《內經》以疝者痛也,有腹中臟腑之痛,一以疝而名者,故通敘於此。其腹中五臟之疝,得以就此而考焉,有睪丸之痛。

白話文:

有人问起疝病,古方有些认为是小肠气,有些认为是膀胱气。但唯和、丹溪则专门从肝经的角度解释,他们的说法不同,该如何辨别呢?

答案是:小肠气是小肠的病,膀胱气是膀胱的病,疝气则是肝经的病。这三者本身就不同,过去有些人把小肠气、膀胱气误认为疝气是不对的。

其实,足厥阴经环绕阴器,到达小腹,人如果病在这个经络,就会出现睾丸肿胀疼痛,并连带小腹疼痛,由此可见疝气与肝经的关系。

小肠气俗称横弦竖弦,绕着肚脐走,疼痛会集中在小腹,像针刺一样。而膀胱气则出现在毛际之上,小腹会分成几处疼痛,与疝气有形如瓜,有声如蛙,或上至腹部,或下至阴囊的症状不同。

不过,因为小肠、膀胱的经络与厥阴经相连,所以患病会影响到肝经,从而也会向下牵扯睾丸导致疼痛,但这只是二经之病,不能算作疝气。

赵以德说:这一条本来是为睾丸疾病命名的,但《内经》把疝定义为疼痛,包括腹中脏腑的疼痛,都用疝来命名,所以这里也一并说明了。腹中五脏的疝,可以参考这里,其中也包括睾丸的疼痛。

《內經》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然稱任脈有七疝名、無疝之狀,及按諸篇以雙字命其名者,曰㿗疝者,以三陽為病,發寒熱,痿厥,其傳為㿗疝。及陽明司天與之勝,肝是動病,足陽明筋病,皆為㿉疝。謂厥疝者,面黃,脈之至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

謂疝瘕者,脾傳之腎,病名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謂沖疝者,以沖、任、督生病,上衝心痛,不得前後。謂卒疝者,邪客厥陰之絡,則卒疝暴痛,與厥陰別,蠡溝氣逆,亦睪丸卒痛。謂㿉癃疝者,厥陰之陰盛而脈脹不通。謂狐疝者,肝所生病也。殆非及此雙字之名者,由任脈行諸經之會,而有七疝者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提到任脈生病,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,女子則會有帶下瘕聚(白帶不正常、腹內有塊狀物)。衝脈生病則會出現逆氣裡急(氣逆上衝、腹痛急迫)。

然而,書中提到任脈有七種疝氣的名稱,卻沒有實際的病症描述。仔細查閱各篇章,發現以雙字命名的疝氣,其中“㿗疝”是指三陽經生病,表現為發寒發熱、痿厥(四肢無力),其傳變過程就叫做“㿗疝”。當陽明經司天(掌管當季氣候)與之相勝,肝臟出現運動方面的疾病,足陽明經出現筋絡病變,這些情況也都屬於“㿗疝”。

另外,書中提到“厥疝”,是指臉色發黃,脈象洪大而虛弱,腹部有積氣,並伴有厥氣(昏厥),這種情況稱為“厥疝”。

“疝瘕”是指脾經傳病至腎經,病名為“疝瘕”,表現為小腹灼熱疼痛,並且排出白色分泌物,也稱為“蠱”。

“沖疝”是指衝脈、任脈、督脈生病,導致氣上衝心胸,出現胸痛,不能向前或向後彎腰。

“卒疝”是指邪氣侵入厥陰經的絡脈,導致突然發作的疝痛,與厥陰經的病症有所區別,蠡溝穴氣逆,也會出現睪丸突然疼痛。

“㿗癃疝”是指厥陰經陰氣過盛,導致脈絡脹滿不通。

“狐疝”則是肝臟生病所引起的。

這些雙字命名的疝氣,或許是因為任脈貫穿全身各經絡的交匯處,所以才會出現七種不同的疝氣吧。

此外獨稱一字疝者,則有太陰在泉,主勝寒氣厥陽,甚則為疝;有太陽在泉,小腹控睪,上引心痛;有小腹痛,不得大小便,名曰疝,得之寒;有足太陰筋,病陰器紐痛,上引臍;有心疝脈急,小腸為使,少腹當有形;有腎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。肺脈沉搏為肺疝。

三陰急為疝。《靈樞》有謂心脈微滑為心疝。肝脈滑甚為㿉疝。脾脈微大為疝氣,腹中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。滑甚為㿉癃。腎脈滑甚為癃㿉。諸脈之滑者,為陽氣甚盛,微有熱。夫如是者,名為七疝,中分邪氣之寒熱者也。《內經》又云:少陽脈滑,病肺風疝。太陰脈滑,病脾風疝。

白話文:

除了單獨稱為「疝」的病症,還有以下幾種情況:

太陰經脈在泉穴部位受寒氣侵襲,導致陽氣虛衰,嚴重時就會出現疝氣。太陽經脈在泉穴部位,小腹牽引睪丸,向上蔓延至心臟,造成心痛。小腹疼痛,無法排泄大小便,稱為疝氣,也是寒氣侵襲所致。足太陰經脈受損,導致陰器絞痛,向上蔓延至臍部。心臟經脈搏動急促,小腸經脈受影響,少腹會出現腫塊。腎經脈搏動急促且沉重,也都屬於疝氣。心臟經脈搏動滑利急促稱為心疝。肺經脈搏動沉重稱為肺疝。

三陰經脈皆急促則為疝氣。《靈樞經》提到心經脈搏動微弱滑利稱為心疝。肝經脈搏動滑利嚴重稱為㿉疝。脾經脈搏動微弱且大稱為疝氣,腹中包裹大量膿血,位於腸胃之外。滑利嚴重稱為㿉癃。腎經脈搏動滑利嚴重稱為癃㿉。所有經脈搏動滑利者,都是陽氣過盛,伴有輕微熱感。這些病症統稱為七疝,是因邪氣寒熱交雜所致。《內經》還提到:少陽經脈滑利,患肺風疝。太陰經脈滑利,患脾風疝。

陽明脈滑,病心風疝。太陽脈滑,病腎風疝。少陽脈滑,病肝風疝。所言風者,非外人之風,由肝木陽臟動之風也。故經云:脈滑曰風。然連以疝稱者,蓋腎肝同居下焦,而足厥陰佐任脈之生化,因肝腎之氣並逆,所以任之陰氣為疝,肝之陽氣為風,所以風疝連稱也。李東垣謂脈滑者為丙丁火,熱並於下,不勝壬癸,從寒水之化,故生㿗疝,亦用熱治。

《內經》初不見於尺部而言也,豈不為外寒鬱內熱之故,乃曰熱火從寒化,恐理未當。而經更有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陽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或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下流於睪,血道不通,日久不休,俯仰不便,趍翔不能,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,若此者,亦㿉疝之一也。張仲景言疝,皆由寒邪得之,亦同《內經》之云,脈者當溫散之。

白話文:

陽明脈搏滑利,病症是心臟風寒導致的疝氣。太陽脈搏滑利,病症是腎臟風寒導致的疝氣。少陽脈搏滑利,病症是肝臟風寒導致的疝氣。這裡說的風,不是外界的風,而是由肝臟陽氣活動引起的風。所以經書說:脈搏滑利叫做風。而將風和疝氣連在一起說,是因為腎臟和肝臟都在下焦,而足厥陰經輔助任脈進行生化,由於肝腎之氣逆行,所以任脈的陰氣導致疝氣,肝臟的陽氣導致風寒,因此將風寒和疝氣連在一起稱呼。李東垣認為脈搏滑利是因為丙丁火,熱氣積聚在下焦,無法克制壬癸水,從寒水的變化而生疝氣,所以要用熱法治療。

《內經》一開始沒有在尺部提到疝氣,難道不是因為外寒鬱積導致內熱嗎?卻說熱火從寒氣變化而生,恐怕道理不妥。而經書中還有關於陰莖下垂的記載,這是身體中樞的機理、陰陽的變化、津液的通路。可能是飲食不節,喜怒無常,導致津液內溢,流向下焦睪丸,血道不通,時間久了,就無法正常行走,俯仰不便,行走困難,這種病症就像有水淤積,既上不去又下不來,這種情況也是疝氣的一種。張仲景說疝氣都是由寒邪引起的,也和《內經》說的一樣,應當用溫散的方法治療。

或曰《內經》言疝,似若各從諸經脈所生,今子何為盡屬於任脈乎。曰:任脈是疝病之本源,各經是疝病之支流。何以言之?蓋腎臟以四方分部者言,則屬五行之寒水。以居在下位者言,則屬地道之陰。陰形偶,故腎有兩,兩其形則地道之剛柔立焉。胞居兩形之間,出納腎臟之精血,以行坤土之化,生成百骸萬象,及夫生長壯者已之,天癸與作強伎巧之用悉在於斯。然而坤土居尊,不自司其職,司其職者乃衝任二脈,起於胞中者,行其化也。

是故五臟六腑之經,皆受氣於六脈,因以海名之。所以二脈貴乎流通,而惡閉塞,流通則天之陽氣下降,與之從事,故施化之道行,閉塞則天之陽絕,故地之陰亦結,而百病作矣。疝者是其二也,所致任脈之病者,若剛柔自相勝負,與內外邪之感傷,皆得使其陰陽不和,陰偏勝則寒氣衝擊,陽偏勝則熱氣內入,陰反之外,悉致任脈為疝。縱其邪不自任脈而起,初由各經所受而得者,亦必與任脈相犯故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问,《内经》里说疝气似乎来自各个经脉,你为什么说疝气都属于任脉呢?我回答说:任脉是疝气的根本来源,其他经脉只是疝气的分支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肾脏从方位上来说,属于五行中的寒水;从位置上来说,属于地道的阴。阴性之物成双,所以肾脏有两个,两个肾脏形成了地道的刚柔。胞宫位于两个肾脏之间,出入肾脏的精血,发挥坤土的转化作用,生成百骸万象,以及生长壮大、天癸、强健技巧等等功能,都依靠它。然而,坤土虽然地位尊崇,却不能自行发挥作用,负责发挥作用的是冲任二脉,它们起源于胞宫,进行转化。

因此,五脏六腑的经脉,都受到六脉的气的影响,所以用“海”来命名它们。所以,冲任二脉最重要的是流通,最忌闭塞。流通则天之阳气下降,与之共同运作,所以转化之道能够行进;闭塞则天之阳气阻断,所以地之阴气也会凝结,百病就产生了。疝气就是其中之一,它是由任脉疾病引起的。如果刚柔相互对抗,或者受到内外邪气的侵袭,都会导致阴阳失衡。阴气偏盛,则寒气冲击;阳气偏盛,则热气内入。阴气反向外流,都会导致任脉出现疝气。即使邪气不是从任脉开始,而是最初由其他经脉受到影响而引起,也必然会与任脉发生冲突。

所犯者何?或所勝之經脈相傳,或受不以次所乘,或任脈過處與受邪之經相會,或六經受氣之際,挾邪犯其海,則皆足以感動任脈,內舍結固不化之陰,上擊臟腑,則為腹中之疝,下入厥陰,會於陰器,則為睪丸之疝。蓋疝自立名,獨為任脈所職,在地之陰,特然起擊者而命之也。

若諸經受邪,不與任脈相干,則不名為疝矣。不然,何《內經》舉痛篇、《靈樞》百病始生篇專為發明經脈腹中諸痛者,乃無一字名其疝也。始可見任脈者,是疝病之本源,諸經所云疝者,是其支流余裔耳。若夫巢氏所敘七疝者,曰:厥疝、癥疝、寒疝、氣疝、盤疝、胕疝、狼疝也。

白話文:

導致疝氣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受傷的經脈傳遞到其他經脈,也可能是受到邪氣侵襲,或者任脈經過的地方與受邪氣侵襲的經脈相交,或者六經受氣的時候,邪氣挾帶著侵犯任脈,這些都會導致任脈受到影響,藏在任脈裡的陰邪凝結不散,向上攻擊臟腑,就會形成腹部的疝氣;向下進入厥陰經,與陰器相匯,就會形成睪丸的疝氣。疝氣這個名稱,專指任脈的病症,因為它是由於地之陰氣突然上升所造成的。

如果其他經脈受到邪氣侵襲,與任脈無關,就稱不上是疝氣。否則,為何《內經》的《痛論篇》和《靈樞經》的《百病始生篇》專門講述經脈引起的腹痛,卻沒有提到疝氣呢?由此可見,任脈是疝氣的根本原因,其他經脈所說的疝氣,不過是其分支和後裔而已。巢氏所敘述的七種疝氣,分別是厥疝、癥疝、寒疝、氣疝、盤疝、胕疝、狼疝。

其厥逆心痛,諸飲食吐不下,名曰厥疝。腹中氣乍滿,心下盡痛,氣積如臂,名曰癥疝。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,名曰寒疝。腹中乍滿乍減而痛,名曰氣疝。腹中痛在臍旁,名曰盤疝。腹中臍下有積聚,名曰胕疝。小腹與陰相引而痛,大便難,名曰狼疝。及言諸疝之候,止以陰氣積於內,為寒氣所加,使榮衛不調,血氣虛弱,故風冷入於腹內而成疝也。小兒㿉者,陰核腫大,由啼哭躽氣不止,動於陰氣,結聚不散所致者也。

觀於五疝,皆是痛在心腹之疝也。獨舉㿉疝屬小兒病者耳。後人述其說,更舉《內經》謂脾風傳之於腎,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一名曰蠱者,謂之蠱病。又立陰疝條,即㿗疝也。將以足七疝之數。此言五條為心腹痛者之治療,則曰:若因七情所傷者,當調氣安其五臟。外邪所幹者,當溫散之。

白話文:

厥逆心痛,吃什麼都吐,稱為厥疝。肚子突然脹滿,胸口疼痛,氣積如手臂,稱為癥疝。吃冷的東西就腹部兩側疼痛,稱為寒疝。肚子時脹時消又疼痛,稱為氣疝。肚子痛在肚臍旁邊,稱為盤疝。肚臍下方有腫塊,稱為胕疝。小腹與陰部相連疼痛,排便困難,稱為狼疝。總之,這些疝氣都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,受到寒氣侵襲,導致氣血失調,虛弱無力,寒風冷氣侵入腹部而造成的。小兒疝氣,是指陰核腫大,是因為哭鬧不停,導致氣滯不通,陰氣凝聚而造成的。

這五種疝氣,都是指心腹部疼痛的疝氣。另外還有一種專屬於小兒的疝氣,稱為㿉疝。後人根據古籍記載,又補充了脾風傳入腎臟導致的疝瘕,少腹疼痛,又稱為蠱病;還將㿗疝歸為陰疝,以湊齊七種疝氣。這些疝氣的治療方法如下:如果是由於七情所傷導致的,則需要調理氣血,安撫五臟;如果是外邪入侵導致的,則需要溫散寒邪。

治之不當,內外之氣交入於腎者為腎氣,入於膀胱者為膀胱氣,入於小腸者為小腸氣。腎與膀胱一臟一腑,其氣通於外腎,小腸繫於睪丸,系會故也。又謂陰疝一名㿗疝,其種有四積,腸㿗、氣㿗、卵脹、水㿗是也。若寒溫之氣,有連於小腸者,即小腹控睪丸而痛,陰丸上下,謂之腸㿗。

寒氣客於經筋,足厥陰脈受邪,脈脹不通,邪結於睪卵,謂之卵脹。腎虛之人,因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結,謂之水㿗。至張戴人非之曰,此俗工所立謬名也。蓋環陰器上抵少腹,乃屬足厥陰肝經之部分,是受疝之處也。或在泉寒勝,水氣攣縮鬱於此經。或司天燥勝,木氣抑鬱於此經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不當,氣機運行失常,進入腎臟的稱為腎氣,進入膀胱的稱為膀胱氣,進入小腸的稱為小腸氣。腎臟和膀胱是一臟一腑,氣機相通,並與外腎相連;小腸與睪丸相連,因此稱之為「系會」。

另外,陰疝又稱「㿗疝」,分為四種:腸㿗、氣㿗、卵脹、水㿗。寒熱之氣如果影響到小腸,就會導致小腹牽引睪丸疼痛,睪丸上下移動,稱為「腸㿗」。寒氣侵襲經筋,足厥陰脈受邪氣阻滯,脈絡不通,邪氣聚集在睪丸,稱為「卵脹」。腎虛之人由於飲食不節、喜怒無常,體內津液凝聚,稱為「水㿗」。

然而,醫家張戴認為這些名稱是民間醫工的錯誤說法。因為陰部周圍向上連接小腹,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疇,是疝氣發生的部位。可能是由於寒氣侵襲,導致水氣凝結收縮,或因燥熱之氣影響,木氣鬱結於肝經,而引發疝氣。

或忿怒悲哀,憂抑頓挫結於此經。或藥淋外固,閉尾縮精壅於此經。了不相干膀胱、腎、小腸之事,乃厥陰肝經之職也。凡疝者,非肝木受邪,則肝木自甚也。由是於陰疝中亦立七疝之名,曰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也。寒疝,其狀囊冷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或連控睪丸而痛。

得於坐臥濕地及磚石,或冬月涉水,或值雨雪,或風冷處使內過勞。宜以溫劑下之。久而無子。水疝,其狀腎囊腫痛,陰汗時出,或囊腫狀如水晶,或囊癢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。得之飲水醉酒,使內過勞,汗出而遇風,寒濕之氣聚於囊中,故水多令人為卒疝,宜以逐水之劑下之。

白話文:

或者是由於忿怒、悲哀、憂抑等情緒的波動,導致了經絡的阻塞。或者是由於藥物的影響,使得尾部和精液受到封閉和凝滯,這都是在肝經上的問題。肝經並不是膀胱、腎、小腸的職責範圍。疝氣這個問題,主要是因為肝木受到邪氣的侵襲,或是肝木本身的情況加重所引起。因此,對於陰疝,我們可以立出七種不同的命名: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。其中,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冷熱凝結,像石頭一樣硬,陰莖不能抬起,或者連帶睪丸疼痛。

這可能是由於久坐久臥在濕地或者磚石上,或者冬天涉水,或者遇到雨雪,或者在風冷的地方過度勞累所引起的。應當使用溫暖的藥物來進行治療。長時間下去,會影響生育。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脹疼痛,時常出汗,或者囊腫像水晶一樣,或者囊膿瘙癢而出黃水,或者小腹按壓時有水聲。這是因為飲水過量、醉酒,過度勞累,出汗後遇風,寒濕之氣聚集在囊中所導致,因此水多容易引發急性的疝氣。應當使用能夠逐漬排水的藥物來進行治療。

筋疝,其狀陰莖腫脹,或潰、或膿、或痛,而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挺縱不收,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。得於房室勞傷,及邪術所使。宜以降心火之藥下之。血疝,其狀如黃瓜,在小腹兩旁,橫骨兩端約中,俗云便癰。得於春夏重感大燠,勞於使內,氣血流溢,滲入脬囊,留而不去,結成癰腫,膿少血多。

宜以和血之劑下之。氣疝,其狀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,或因號哭忿怒,則氣鬱乏而脹,怒哭號罷,則氣散者是也。宜以散氣之劑下之。或小兒亦有此疾,俗曰偏氣。得於父已年老,或年少多病,陰痿精怯,強力入房,因而有子,胎中病也。此病不治。狐疝,其狀如瓦,臥則入小腹,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。

白話文:

  1. 筋疝:症狀包括陰莖腫脹,可能出現潰瘍、膿液或疼痛,伴隨著腹部緊繃、陰莖中部疼痛,疼痛到達頂點時會感到癢,或陰莖伸展不回縮,或白色物質隨尿液排出。這可能是由於房事過度或邪術所致。治療應使用能降服心火的藥物。

  2. 血疝:症狀類似於長著黃瓜的形狀,位於小腹兩側,接近兩側骨頭的中間,俗稱為「便癰」。這是因為在春夏期間受到熱度過高的影響,勞累後導致氣血流通不暢,滲入膀胱,積聚不散,形成腫塊,其中膿液較少,血液成分居多。

  3. 氣疝:症狀表現為從腰部延伸至陰囊,可能因號啕大哭或生氣導致氣血阻塞,引起脹痛,當停止哭泣或發怒後,氣血得以疏散。

  4. 或者小孩也可能會患有這種疾病,俗稱為「偏氣」。這可能是由父親年紀過大,或者年輕時多病,性功能減弱,強行進行房事,導致胎中生病。

  5. 狐疝:症狀表現為形狀類似瓦片,躺著時進入小腹,站立行走時則會從小腹移向陰囊中。

以上內容提供了一種中醫對不同疝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,但請注意,這是一種傳統觀念,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。在實際情況下,應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。

狐則晝出穴而溺,夜入穴而不溺。此疝出入上下往來,正與狐相類,亦與氣疝大同小異,令人帶鉤鈐是也。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。㿗疝,其狀陰囊腫縋,如升如斗,不癢不痛是也。得之地氣卑濕所生。故江淮之間,湫塘之處,多感此疾。宜以去濕之藥下之。諸疝下去之後,可調則調,可補則補,各量病勢,勿拘俗法。

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,㿗癃疝也,不可不下,其論如此。戴人既曰用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明堂》之論,要窮疝病之源,而不及於任脈生病之源何也?蓋因力辨陰器與小腸、腎、膀胱了不相干,是屬足厥陰部分受病之原立說,所以不及於任脈。然已三見於論中矣。其間引治疝之穴,多與任脈所會一也。

白話文:

狐狸白天出洞會尿,晚上回洞就不尿。疝氣也像狐狸一樣,忽上忽下,進進出出,跟氣疝也十分相似,讓人需要用鉤子來固定。可以用驅逐氣血的藥物來治療。水疝,其症狀是陰囊腫脹下垂,像升起的斗一樣,不癢不痛。這是因為地氣濕冷所致,因此江淮地區,靠近水塘的地方,容易患這種病。可以用除濕的藥物來治療。各種疝氣治癒後,可以根據情況調養或補益,不要拘泥於傳統方法。

古籍中說陰氣盛而腹脹不通的,就是水疝,必須要治療,其論述是這樣的。戴人說要參考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明堂》的論述,要徹底了解疝氣的根源,但卻沒有提到任脈生病的根源。這是因為他力主陰器與小腸、腎、膀胱完全無關,認為足厥陰經受病才是病根,所以沒有提到任脈。但其實他在論述中已經三次提到任脈了。他所引用的治療疝氣的穴位,大多與任脈相通。

又稱沖、任、督與厥陰會於曲骨,環陰器二也。復言凡精滑白淫,皆男子之疝也。血涸不月,罷腰,膝上熱,嗌乾,少腹有塊,女子之疝也。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,即任脈內結之病尤明者三也。凡戴人辯論之詞,強直專主其一,則不復顧其二,在㿗疝中有無六經外證之可辨,若果有膀胱、小腸之證者,又安得不從之。如《靈樞》謂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丸而痛之類。

論治法亦然。因病在下必先下之,更不問虛弱之人於首尾,不可下者下之,有不旋踵之禍,豈待下後始補,而可回其生乎。然而戴人之書,其詞直,其義明,讀之使人豁然,以去胸中之茅塞,誠是諸醫書之冠,及乎詳玩之,則少溫潤反覆之意。且夫陰陽變化,生病於無窮,治法亦無窮,非一人所能究學者。

白話文:

沖脈、任脈、督脈和厥陰脈在曲骨穴交匯,這也是陰器環繞之處。此外,男子精液滑泄或白濁,皆屬疝氣。女子則表現為月經不調、腰痠背痛、膝蓋以上發熱、咽喉乾燥、小腹有腫塊,這些也都是疝氣的症狀。不過女子不稱之為疝氣,而稱為瘕,也就是任脈內部結聚的病症,這三點尤其明顯。凡是論述醫理的人,往往固執己見,只執著於一方,而忽略了其他方面。在治療疝氣時,是否需要考慮六經之外的證候?若患者有膀胱或小腸的病症,又怎能不予以關注呢?就像《靈樞》中所說,小腸病患者會出現小腹疼痛、腰部脊柱牽連到睪丸疼痛等症狀。

治療方法也是如此,對於下焦病症,應當先從下焦入手治療,不應只考慮患者是否虛弱,不分青紅皂白就下藥,否則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,又何必等到下藥之後才補益,才能挽回生命呢?戴氏的著作雖然語言直白,道理清晰,讀起來讓人豁然開朗,消除了心中的疑惑,確實是醫學典籍中的佼佼者,但仔細推敲,卻略顯缺乏溫潤反覆之意。要知道,陰陽變化無窮,疾病的種類也無窮無盡,治療方法自然也無窮無盡,絕非一人所能完全掌握的。

當因其已明,益其未至,然後得為善用其書者。丹溪先生嘗論睪丸連小腹急痛者,或有形,或無形,或有聲,或無聲,人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不行而作痛,不知此病始於濕熱,郁遏至久,又感外寒,濕熱被鬱而作痛也。其初致濕熱之故,蓋大勞則火起於筋,醉飽則火起於胃,房勞則火起於腎,大怒則火起於肝。火鬱之久,濕氣便盛,濁液凝聚,併入血隧,流於厥陰。

肝屬木,性急速,火性又暴烈,為寒所束,宜其痛甚而暴也。此論亦就厥陰受病處發明戴人之未至者也,誠有功於後學。蓋㿗疝不離此三者之邪,熱則縱,寒則痛,濕則腫,須分三者多少而治之。兩丸俱病固然也,設有偏於一者,予又不能無其說焉。腎有兩,分左右,其左腎屬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三部皆司血,統納左之血者,肝術之職也。其右屬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三部皆司氣,統納右之氣者,肺金之職也。

白話文:

當我們理解了中醫理論的精髓,就能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,解決實際問題。丹溪先生曾經論述睪丸連小腹急痛的病症,這種疼痛可能伴隨腫塊,也可能沒有腫塊,可能發出聲音,也可能沒有聲音。很多人認為這是經絡受寒收縮導致的疼痛,但其實這病症的根源在於濕熱。濕熱長時間鬱積在体内,再受外寒刺激,就會導致濕熱鬱結而產生疼痛。

濕熱的形成原因很多,比如过度劳累导致筋脉中火氣上升,过量飲酒飽食导致胃火上升,房事过度导致肾火上升,大怒則肝火上升。火气长期鬱結,就会导致濕氣旺盛,形成濁液,凝聚在血脈中,流入厥阴经。

肝脏属木,性急,火气又很旺盛,受到寒气的束缚,所以疼痛会很剧烈。丹溪先生的論述正是指出了厥阴经受病变的本质,弥补了前人理论的不足,對後學很有幫助。

疝气病症通常是由热、寒、湿三種邪氣引起的,热則会导致疼痛,寒則会导致疼痛,濕則会导致腫胀。治疗时需要根据三者比例来选择药物。

肾脏有两个,分左右,左腎属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三部都司掌血,統納左腎之血者,是肝臟的職責。右肾属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三部都司掌气,统納右腎之氣者,是肺金的职責。

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,所以寒血從而歸肝,下注於左丸。諸氣憤鬱則濕聚,所以氣濕從而歸肺,下注於右丸。且夫睪丸所絡之筋,非盡由厥陰,而太陰、陽明之筋亦入絡也。往往見人偏患於左丸者,則痛多腫少。偏於右丸者,則痛少腫多。此便可驗也。姑書治效者一二症以明之。

予壯年啖柑橘過多,積成飲癖,在右脅下隱隱然,不敢復啖數年已。一日山行,大勞飢渴甚,遇橘芋食之,橘動舊積,芋復滯氣,即時右丸腫大,寒熱交作,因而思之,脾肺皆主右,故積飲滯氣下陷,太陰、陽明之經筋俱傷,其邪從而入於囊中,著在睪丸筋膜而為腫脹。張戴人有言,病分上下治,雖是木鬱為疝,在下則不可吐,亦當從下引而竭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寒冷收縮就會使血液凝結,所以寒凝血瘀會歸屬於肝臟,並向下匯聚到左邊的睪丸。各種氣機鬱結就會導致濕氣凝聚,所以氣濕會歸屬於肺臟,並向下匯聚到右邊的睪丸。而且,睪丸所連接的筋脈,不只是由厥陰經負責,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筋脈也連接其中。經常看到有人左邊睪丸患病,則疼痛較多,腫脹較少;而右邊睪丸患病,則疼痛較少,腫脹較多。這就可以驗證。姑且記錄一些治療有效的病例來說明。

我年輕的時候貪吃柑橘,積累成愛喝水的毛病,右邊肋骨下方隱隱作痛,不敢再吃柑橘好幾年了。有一天,我在山裡行走,勞累過度非常口渴,遇到橘子芋頭就吃了,橘子刺激了舊病,芋頭又阻滯了氣機,馬上右邊睪丸腫大,寒熱交替出現。於是,我思考了一下,脾臟和肺臟都主管右側,所以積累的飲邪和滯氣向下沉降,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筋脈都受損,邪氣因此進入囊袋,附著在睪丸的筋膜上而導致腫脹。張戴人說過,病症分上下治療,即使是肝氣鬱結導致疝氣,在下面也不可以催吐,也應該從下面引導排出。

竊念病有不同,治可同乎。今犯飢勞傷脾,脾氣下陷,必升舉之,則胃氣不復下陷而積可行,若用藥下之,恐重陷胃氣也。先服調胃劑一二帖,次早注神使氣至下焦,嘔逆而上,覺肋下積動到中焦,則吐而出之,吐後㿗腫減半,次早復吐,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,二三日愈。凡用此法治酒傷與飲水注右丸腫者皆效。

又治一人病後飲水,患左丸痛甚,灸大敦,用摩腰膏,內用烏、附、丁、麝者,以摩其囊上,抵橫骨端,炙溫帛覆之,痛即止,一宿腫亦全消矣。

歷代獨治外束之寒《發明》云: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,婦人瘕聚帶下,皆任脈所主陰經也。乃肝腎受病,治法同歸於一,宜丁香楝實丸。凡疝氣帶下,皆屬於風,全蠍治風之聖藥也。川楝、茴香皆入小腸經,當歸、玄胡索活血止痛。疝氣帶下,皆積寒邪入於小腸之間,故用附子佐之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疾病雖然不同,但治療方法卻可以相同。現在遇到因飢餓勞累損傷脾臟,導致脾氣下陷的情況,一定要先把它升舉起來,這樣胃氣就不會再下陷,積聚的食物才能順利排出。如果直接用藥物瀉下,反而可能加重胃氣下陷。因此,應該先服用調胃的藥物一兩帖,然後清晨起床,集中精神,讓氣往下走,使人感到噁心嘔吐,並感覺到肋骨下方的積聚物移動到中焦,接著就會吐出來。吐完之後,疼痛腫脹減輕一半,第二天早上再吐一次,吐完後胃氣調和,經絡暢通,兩三天就會痊癒。用這種方法治療因飲酒過度造成的損傷和喝水後右邊睪丸腫脹,都有效果。

還有一個人病後喝水,左邊睪丸疼痛得很厲害,我用艾灸大敦穴,並塗抹摩腰膏,內服烏頭、附子、丁香、麝香,將藥膏塗抹在患處,一直塗抹到橫骨末端,用溫热的布包裹,疼痛馬上就消失了,一夜之間腫脹也完全消退了。

歷代医家治疗外寒束结的独特方法,在《發明》中记载:男子七疝痛難以忍受,婦女瘕聚带下,都是任脉所主阴经,皆因肝腎受病,治療方法一致,宜用丁香楝實丸。凡是疝氣帶下,都屬於風邪,全蠍是治疗風邪的圣药。川楝和茴香都入小肠经,當歸和玄胡索活血止痛。疝氣帶下都是寒邪积聚在小肠之间,因此用附子辅助治療。

丁香、木香為引導藥也。羅謙甫治火兒赤紐鄰久病疝氣,復因七月間飢飽勞役,過飲潼乳所發,甚如初,面色青黃不澤,臍腹陣痛,搐撮不可忍,腰曲不能伸,熱物熨之稍緩,脈得細小而急。《難經》云:任之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皆積寒於小腸之間所致也。非大熱之劑,即不能愈。

遂制一方,名之曰沉香桂附丸。臍下撮急疼痛,並臍下周身一遭皆急痛,小便頻數清,其五脈急洪緩澀沉,按之皆虛,獨腎脈按之不急,皆虛無力,名曰腎疝。宜丁香疝氣丸。男子婦女疝氣,臍下冷痛,相引腰胯而痛,宜當歸四逆湯。《發明》天台烏藥散、川苦楝散、《簡易》木香楝子散,皆用巴豆炒藥。

白話文:

丁香和木香是引導藥物,也就是能引導藥力到達病灶的藥材。羅謙甫曾經治療一位長期患有疝氣的病人,這個病人因為在七月間飲食不節,過度勞累,又喝了過量的羊奶,導致病情加重,跟剛開始發病一樣嚴重。他的面色青黃無光,臍腹陣陣疼痛,抽搐難忍,腰部彎曲無法伸直,用熱物熨燙稍微緩解,脈象細小而急促。

《難經》中記載:任脈生病,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,都是由於寒氣積聚在小腸之間引起的。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物,就無法治癒。

於是羅謙甫開了一個方子,叫做沉香桂附丸。如果病人臍下抽搐疼痛,並且臍下周圍一圈都疼痛,小便頻數清澈,五脈急洪緩澀沉,按壓都虛弱,只有腎脈按壓不急促,同樣虛弱無力,這就是腎疝,應該使用丁香疝氣丸。

如果男性或女性患有疝氣,臍下冷痛,牽連腰胯疼痛,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。

《發明》中的天台烏藥散、川苦楝散,以及《簡易》中的木香楝子散,都使用炒過的巴豆作為藥材。

許學士云:大抵此疾,因虛而得之,不可以虛驟補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。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熱,然後補之。是以諸藥多借巴豆氣者,蓋為此也。《金匱方》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諸藥不能治,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。用烏頭一味,以蜜二升,煎減半去渣,以桂枝五合和之,令得一升後,初服二合;不知,再服三合;又不知,復加至五合。其知者,如醉狀,得吐者為中病。

海藏以附子建中湯加蜜煎治疝,即此法也。腹痛,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,緊則不欲食,弦緊相搏,即為寒疝。寒疝繞臍痛,若發則自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脈沉弦者,大烏頭煎主之。《衍義》云:葫蘆巴,《本經》云得茴香、桃仁,治膀胱氣甚效。嘗合用桃仁麩炒各等分,半酒糊丸,半為散。

白話文:

許學士說:總的來說,這種疾病是因虛弱而引起的,不能急著用補藥。邪氣之所以會聚集,是因為身體虛弱,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,就會導致病邪積聚,形成實證。因此,必須先清除積聚的邪熱,然後再補虛。所以許多藥物都借用巴豆的藥性,就是這個道理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寒疝腹痛、逆冷、手足麻木,即使針灸、藥物治療都無效,可以用抵當烏頭桂枝湯來治療。用烏頭一味,用蜂蜜兩升煎煮,煎至一半去渣,再加入桂枝五合,煮成一升,初服兩合;如果病情沒有變化,再服三合;如果還是沒有變化,再加到五合。有效的病人,會出現像醉酒一樣的狀態,並出現嘔吐,這就說明藥物發揮作用了。

海藏用附子建中湯加蜜煎治疝,也是沿用了這個方法。腹痛、脈象弦緊,弦則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出現怕冷;緊則食慾不振,弦緊相搏,就會形成寒疝。寒疝會繞臍疼痛,發病時會自汗出,手足厥冷,脈象沉弦的患者,可以用大烏頭煎來治療。《衍義》中記載:葫蘆巴,《本經》中記載能與茴香、桃仁一起使用,治療膀胱氣虛效果很好。我曾經將桃仁和麩炒,各取等分,用半酒糊成丸藥,一半做丸藥,一半做散劑。

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食前鹽酒下。散以熱米飲調下,與丸子相間,空心各一二服效。《寶鑑》葫蘆巴丸。

丹溪治內郁之濕熱煎方:枳實(九粒炒)、桃仁(十四個炒)、山梔仁(九個炒)、吳茱萸(七粒炒)、山楂(四粒炒)、生薑(如指大),上六味,同入擂盆擂細,取順流水一鍾,入瓶內煎至微沸,帶渣服。如濕勝㿗疝者,加荔枝核。如痛甚者,加鹽炒大茴香二錢。如痛處可按者,加薄桂少許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空腹飯前用鹽酒送服。可以用熱米湯調和後服用,與丸子交替服用,空腹各服用一到兩次,就會見效。

丹溪先生治療內郁濕熱的煎方:枳實(九粒,炒)、桃仁(十四個,炒)、山梔仁(九個,炒)、吳茱萸(七粒,炒)、山楂(四粒,炒)、生薑(如手指般大小),以上六味藥材,一起放入擂缽中磨成細粉,取順流水一碗,倒入瓶中,煎煮至微沸,連渣服用。如果濕氣較重,有疝氣疼痛者,可以加荔枝核。如果疼痛很劇烈,可以加鹽炒大茴香二錢。如果疼痛處可以按壓,可以加少許薄桂。

丸方:山梔(二兩炒)、山楂(四兩炒)、枳實(炒)、茴香(炒各二兩)、柴胡、牡丹皮、八角茴香(各一兩炒)、桃仁、茱萸(炒各半兩),末之,酒糊丸。空心鹽湯下五六十丸。

陽明受濕熱,傳入大腸,發熱惡寒,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,用梔子仁(炒)、桃仁(炒)、枳實(炒)、山楂(各等分),同研細,入生薑汁半合,用水一小鐘,湯起煎令沸,熱服之。一方加茱萸。

寒熱兼施《靈樞》云:胃中熱,腸中寒,則疾飢,小腹痛脹。丹溪云:愚見有用川烏頭、梔子等分,作湯用之,其效亦敏。後因此方隨症與形加減用之,無有不效。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,梔子仁治內郁之熱也。又云:諸疝痛處,用手按之不痛者屬虛,必用桂枝、炒山梔細切、川烏頭等分,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空腹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腸胃疾病的古方。藥方由山梔、山楂、枳實、茴香、柴胡、牡丹皮、八角茴香、桃仁、茱萸等藥材組成,將藥材炒製後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丸藥,空腹服用。

另一個方子用梔子仁、桃仁、枳實、山楂等藥材治療陽明受濕熱引起的腸胃疾病,將藥材研磨後加入生薑汁,用小火煎煮後熱服。

最後一個方子用川烏頭、梔子治療胃熱腸寒引起的腹痛,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做成丸藥,空腹服用。

羅謙甫云:陰疝,足厥陰之脈,環陰器,抵少腹,或痛因腎虛寒水涸竭,瀉邪補肝,蒺藜湯主之。

補例,丹溪云:疝有挾虛而發者,其脈不甚沉緊,而大豁無力者是也。然其痛亦輕,唯覺重墜牽引耳。當以參朮為君,䟽導藥佐之。蓋䟽導藥即桃仁、山楂、枳實、梔仁、茱萸、川楝、玄胡索、丁香、木香之類是也。海藏云:姬提領因疾服涼劑數日,遂病臍腹下大痛,幾至於死,與姜附等劑,雖稍蘇,痛不已,隨本方內倍芍藥服之愈。《金匱方》寒疝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說:陰疝,是足厥陰脈,環繞陰器,到達小腹,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腎虛寒水枯竭,需要瀉邪補肝,蒺藜湯主治。

補例:

丹溪說:疝氣有因虛弱而發作的,脈象不沉緊,反而虛弱无力,這就是了。不過這種疼痛也較輕,只感覺沉重下墜牽引而已。應該以人参、白术為君藥,疏導藥物佐之。疏導藥物指的是桃仁、山楂、枳实、栀仁、茱萸、川楝、玄胡索、丁香、木香之類。

海藏說:姬提領因為疾病服用涼性藥物數日,結果患病臍腹下劇痛,幾乎危及生命,用薑附等藥物,雖然稍有好轉,但疼痛未消,後來服用本方,倍加芍藥,病症就痊癒了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寒疝腹痛,以及脅肋疼痛、裡急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治。

《衍義》云:張仲景治寒疝,用生薑羊肉湯服之,無不應驗。有一婦人,產當寒月,寒氣入產門,腹臍以下脹滿,手不欲犯,此寒疝也。師將治之以抵當湯,謂有瘀血,非其治也。可服仲景羊肉湯,二服遂愈。

肝氣,肝足厥陰經之病,必小腹引脅而痛。經云:厥陰之復,小腹堅滿,裡急暴痛,是風氣助肝盛而然,治法當瀉肝也。又云:歲金太過,民病兩脅下痛,小腹痛。又云: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民病中清,胠脅痛,少腹痛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腹痛,復則胸脅暴痛,下引小腹者,是燥邪攻肝虛而然,治法當補肝瀉金也。又云: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。

白話文:

古籍《衍義》中記載,張仲景治療寒疝,使用生薑羊肉湯,效果显著。曾有一名婦人,在寒月生產,寒氣入侵产门,导致腹臍以下胀满,不愿用手触碰,这就是寒疝。醫師本打算用抵當湯治疗,认为是瘀血所致,但后来改用仲景的羊肉湯,只服了两次便痊愈了。

肝气是肝足厥陰經的病症,通常表现为小腹牵引胁肋疼痛。经书中记载,厥陰經氣逆,会导致小腹坚满,里急腹痛,这是因为风气助长肝气盛而引起的,治疗方法应该是泻肝。此外,经书中还提到,岁金太过会导致民众出现两胁下痛,小腹痛;岁木不及,干燥过度会导致民众出现中清,胠胁痛,少腹痛;岁土不及,风气盛行会导致民众出现腹痛,复则胸胁暴痛,下引小腹,这是因为燥邪侵犯肝脏虚弱所致,治疗方法应该是补肝泻金。最后,经书中还提到,寒气入侵厥陰經脉,会导致血脉瘀滞,脉络急促,因此胁肋和小腹会相互牵引疼痛。

又云: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小腹,取其經厥陰、小腸。又云:邪客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,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男子立已,女子有頃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瀉肝,山梔、川芎、桂、芍之屬。補肝,當歸生薑羊肉之屬。

小腸氣,小腸之病,小腹引睪丸必連腰脊而痛。經云:少陰之脈,心下熱,善飢,臍下痛。又云:少陰之復,燠熱內作,小腹絞痛者,是熱助小腸盛而然,治法當瀉小腸也。又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與太陽之復,皆病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痛,及太陰司天,大寒且至,病小腹痛者,是寒邪攻小腸虛而然,治法當補小腸,瀉寒邪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有病時,兩側肋骨下方會疼痛並蔓延至小腹,需要針灸厥陰經和手少陰經。如果邪氣入侵厥陰經的絡脈,會突然引發疝痛,可以用針刺足大拇指指甲邊緣和肉交界處各一穴,男子立刻見效,女子稍等片刻就會好轉,左側疼痛就刺右側,右側疼痛就刺左側。治療肝火旺盛,可以用山梔子、川芎、桂枝、芍藥等藥物。補肝可以用當歸、生薑、羊肉等藥物。

小腸氣是小腸的病症,小腹疼痛會牽連到睪丸,並且連帶腰脊疼痛。經書記載,少陰經脈有心下發熱、容易飢餓、臍下疼痛的症狀。還說,少陰經脈如果出現灼熱感,小腹絞痛,就是因為熱氣助長了小腸的火氣,需要瀉火治療小腸。太陽經脈在足厥陰泉穴,寒氣入侵導致的病症,以及太陽經脈的復發,都會導致小腹牽連睪丸、腰脊疼痛,並向上衝擊心臟,造成心痛。還有太陰經脈司天時,寒氣侵襲,也會導致小腹疼痛,這是因為寒邪攻擊了虛弱的小腸,需要補益小腸,驅散寒邪。

《寶鑑》引至真大要論云: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,甚則入心,善悲善忘。《甲乙經》曰:邪在小腸也。小腸病者,小腹痛引腰脊,貫肝肺,其經虛不足,則風冷乘間而入,邪氣既入,則厥之證上衝肝肺,客冷散於胸,結於臍,控引睪丸,上而不下,痛而入腹,甚則衝心胸。蓋其經絡所屬所繫也。

治之方,茴香(炒)、練實(銼炒)、食茱萸、陳皮、馬蘭花(醋炒各一兩)、芫花(醋炒五錢),上為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溫酒送下。又方,益智仁、蓬朮各半兩,茴香、山茱萸肉、牛膝、續斷、川芎、葫蘆巴、防風、牽牛(炒熟)、甘草,各二錢半,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二分,煎兩三沸,空心連滓服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記載,小腹與睪丸相連,並影響腰脊,甚至上衝心臟,導致唾液分泌過多、出現呃逆和噯氣,嚴重時會影響心神,讓人容易感到悲傷、健忘。《甲乙經》也提到,小腸病變會導致小腹疼痛,並牽連腰脊,影響肝肺,若經絡虛弱,風寒乘虛而入,邪氣侵襲,便會出現厥逆症狀,上衝肝肺,寒氣散佈於胸部,凝聚於臍部,牽引睪丸上行不下,引起腹痛,嚴重時會衝擊心胸。這是因為經絡相連的關係。

治療方法有兩種:第一種是用茴香、練實、食茱萸、陳皮、馬蘭花、芫花等藥材,製成醋糊丸,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,溫酒送服。第二種是用益智仁、蓬朮、茴香、山茱萸肉、牛膝、續斷、川芎、葫蘆巴、防風、牽牛、甘草等藥材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水煎煮兩三沸,空腹服用,連渣一起吃下。

白湯調下二錢匕亦得。

膀胱氣膀胱之病,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是也。經云:太陰在泉,病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是濕邪攻膀胱虛而然,治法當補膀胱,瀉濕土邪也。又云:膀胱病者,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,取委中央。又云: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陽,取之足太陽大絡。(即委陽穴)。

許學士云:頃在岳城日,歙尉宋荀甫,膀胱氣作疼不可忍,醫者以剛劑與之痛愈甚,小便不通三日矣,臍下虛脹心悶。予因候之,見其面赤黑,脈洪大。予曰投熱藥太過,陰陽痞塞,氣不得通,為之奈何。宋尚手持四神丹數粒云,醫謂不止更服此。予曰若服此定斃,後無悔。

白話文:

服用白湯,調服藥粉二錢匕即可。

膀胱氣是指膀胱疾病,症狀是小腹疼痛腫脹,無法排尿。醫書記載:太陰經脈在泉穴,若患小腹疼痛腫脹,無法排尿,是濕邪入侵膀胱虛弱所致,治療方法應補益膀胱,瀉去濕土邪氣。又說:膀胱病患者,小腹偏腫疼痛,用手按壓時就想排尿卻無法排尿,應取委中穴。還說:小腹疼痛腫脹,無法排尿,邪氣在三陽經脈,應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。

許學士說:以前在岳城的時候,歙縣尉宋荀甫患了膀胱氣,疼痛難忍,醫生用辛辣藥物治療,結果疼痛更劇烈,三天無法排尿,臍下虛脹,心悶。我診治後,發現他面色發紅發黑,脈搏洪大。我說:服用熱藥過度,導致陰陽氣機阻塞,氣血無法流通,該怎麼辦呢?宋荀甫手中拿著幾粒四神丹,說:醫生說疼痛不止要繼續服用此藥。我說:如果服用此藥,必死無疑,到時候不要後悔。

渠求治予,適有五苓散一兩許,分三服,用連須蔥一莖,茴香一撮,鹽一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令接續三服,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,腰下寬得睡,翌日診之,脈已平安矣。續用硇砂丸與之,數日瘥。婁全善治謝人妻,小腹疼痛,小便不通,先艾灸三陰交,以茴香、丁香、青皮、檳榔、桂、茱萸、玄胡索、山楂、枳實,又倍用黃柏,煎服愈。

心疝,心脈微滑為心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。帝曰: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心疝,小腹當有形也。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曰少腹當有形也。木香散、廣臟煮散。

白話文:

病人求醫,剛好手邊有一兩左右的五苓散,分成三劑,用帶根的蔥一根,茴香一小撮,鹽一錢,水一杯半,煎到七分,讓病人連續喝三劑。半夜病人小便如墨汁,排出了約一兩升,腰部感到輕鬆,可以睡覺了。第二天診脈,脈象已恢復正常。之後再用硇砂丸治療,幾天後病就好了。

婁全善治療一位名叫謝某的婦女,她患有小腹疼痛、小便不通的毛病。婁全善先用艾灸三陰交穴,再用茴香、丁香、青皮、檳榔、桂皮、茱萸、玄胡索、山楂、枳實,以及加倍的黃柏煎服,病就好了。

心疝是指心脈微滑或搏動急促,小腹會有形狀。皇帝問道:「診脈發現心脈急促,這是什麼病?」岐伯回答說:「這是心疝,小腹會出現形狀。心為五臟之主,小腸為其助手,所以說小腹會出現形狀。」可以服用木香散和廣臟煮散治療。

【㿗疝】睪囊腫大,如升如斗是也。丹溪云:下部㿗氣不痛之方,細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,用藥唯促其壽。若蒼朮、神麯、白芷、山楂、川芎、枳實、半夏皆要藥。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,已啟慢心,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,非惟無益,而反被其害者多矣。且其藥宜隨時月寒熱,更按君臣佐使加減。

大抵㿗疝屬濕多。蒼朮、神麯、白芷、(散水)山楂、川芎、枳實、半夏、南星。有熱加山梔一兩。堅硬加朴硝半兩。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,神麯糊丸。又方,南星、山楂、蒼朮各二兩,白芷、半夏、枳實、神麯各一兩,海藻、昆布各半兩,玄明粉、吳茱萸各二錢,為末,酒糊丸。

白話文:

【疝氣】睪丸腫脹,狀如升鬥。丹溪認為,對於下部的疝氣,如果不感到疼痛,就不應該立即禁止性行為和食用滋補的食物,藥物的作用只是為了延長壽命。如果使用蒼朮、神麯、白芷、山楂、川芎、枳實、半夏等藥物,這些都是重要的藥材。人們往往對這些藥物持有輕視的態度,這會引發怠慢的心態,並且無法剋制慾望以保護根本,這種做法不僅無益,反而會導致傷害。此外,藥物應根據季節的冷熱變化進行調整。

大體上,疝氣多由濕邪引起。蒼朮、神麯、白芷、山楂、川芎、枳實、半夏、南星等藥物,如果有熱症則需加山梔一兩,若病狀堅硬則需加朴硝半兩。在秋冬季節,則需加入吳茱萸二錢半,與神麯一起調製成丸子。

另一個配方則包括南星、山楂、蒼朮各二兩,白芷、半夏、枳實、神麯各一兩,海藻、昆布各半兩,玄明粉、吳茱萸各二錢,研磨成粉末後,以酒糊製成丸子。

又方,治木腎不痛,南星、半夏、黃柏(酒洗)、蒼朮(鹽炒)、枳實、山楂、白芷、神麯(炒)、滑石(炒)、茱萸、昆布,酒糊丸。空心鹽湯下。治㿗脹,用香附子不拘多少為末,每用酒一盞,海藻一錢,煎至半盞,先撈海藻細嚼,用所煎酒調末二錢服。楮葉雄者,曬乾為末,酒糊丸。

空心鹽酒下。(無實者為雄)。潔古海蛤丸。㿗氣痛者易治,荔核散、三層茴香丸、宣胞丸、地黃膏子丸、安息香丸、念珠丸,隨宜選用。陰囊腫脹,大小便不通,宜三白散。偏墜初生,用穿山甲、茴香二味為末,酒調下,乾物壓之。外用牡蠣(煆)、良薑各等分,為細末,津唾調敷大者一邊,須臾,如火熱痛即安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種方法,治療腎臟部位疼痛,可以用南星、半夏、黃柏(用酒洗淨)、蒼朮(用鹽炒)、枳實、山楂、白芷、神曲(炒)、滑石(炒)、茱萸、昆布,混合在一起製成酒糊丸,空腹時用鹽湯服用。

治療睪丸腫脹,可以用香附子不限多少研磨成粉,每次取酒一碗,加入海藻一錢,煎煮至半碗,先將海藻撈出細嚼,再用煎煮的酒調入兩錢藥粉服用。 楮葉雄性者,曬乾研磨成粉,製成酒糊丸,空腹時用鹽酒服用。(沒有果實的楮葉是雄性)。潔古海蛤丸也可以使用。

睪丸疼痛的症狀比較容易治療,可以選擇荔核散、三層茴香丸、宣胞丸、地黃膏子丸、安息香丸、念珠丸等藥方,根據情況選用。陰囊腫脹,大小便不通,適合服用三白散。睪丸偏墜剛開始出現,可以用穿山甲、茴香研磨成粉,用酒調服,並用乾物壓住患處。外用牡蠣(煅燒)、良薑各等量,研磨成細粉,用唾液調和後敷在腫大的那一側,很快就能感到灼熱疼痛減輕。

丹溪治一人,因飲酒後飲水與水果,偏腎大,時作蛙聲,或作痛。炒枳實一兩,茴香鹽炒,梔子炒,各三錢,研、煎,下保和丸。一人膀胱氣下墜如蛙聲,臭橘子核炒十枚,桃仁二十枚,蘿蔔自然汁研,下保和丸。一人左腎核腫痛,此飲食中濕墜下成熱。以橘核五枚,桃仁七枚,細研,順流水一盞,煎沸熱,下保和丸。

木腎,以枇杷葉、野紫蘇葉、蒼耳葉、水晶葡萄葉,濃煎湯熏洗。雄黃一兩研,礬二兩,生甘草半兩,水五升煎洗。荊芥穗一兩,朴硝二兩,為粗末,蘿蔔、蔥同煎湯淋洗。大黃末,醋和塗之,干即易。馬鞭草搗塗。蔓菁根搗敷。經云: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丈夫㿗疝,婦人小腹痛。

白話文:

丹溪醫生曾經治療過一位病人,因為喝酒後又喝水吃水果,導致腎臟腫大,並且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,有時還會疼痛。他用炒枳實一兩、茴香鹽炒、梔子炒各三錢,研磨後煎成藥湯,再加入保和丸。還有一位病人,膀胱氣下墜,也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,丹溪醫生用炒臭橘子核十枚、桃仁二十枚,研磨後加入蘿蔔汁,再加入保和丸。還有一位病人左腎核腫痛,這是因為飲食中的濕氣往下墜積聚成熱引起的。丹溪醫生用橘核五枚、桃仁七枚,細細研磨,加入一杯清水,煎沸後再加入保和丸。

如果腎臟有問題,可以用枇杷葉、野紫蘇葉、蒼耳葉、水晶葡萄葉,濃煎後熏洗。也可以用雄黃一兩研磨、礬二兩、生甘草半兩,加水五升煎煮後洗患處。荊芥穗一兩、朴硝二兩,研磨成粗末,和蘿蔔、蔥一起煎煮成藥湯淋洗。大黃末加醋混合塗抹,乾了就換新的。馬鞭草搗碎塗抹,或者用蔓菁根搗碎敷在患處。醫書上記載,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就會導致男性疝氣,女性小腹疼痛。

又云:陽明之勝,外發㿗疝,是燥邪攻肝氣虛而然,治法當補肝瀉燥金也。又云:厥陰所謂㿗疝,婦人少腹腫者。厥陰者辰也,三月陽中之陰,邪在中,故曰㿗疝少腹腫也。所謂癃疝膚脹者,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,故曰㿗癃疝也。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㿗疝。

東垣曰:陰陽別論云,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索澤,又傳為㿗疝。夫熱在外寒在內則累垂,此九夏之氣也。寒在外熱在內則卵縮,此三冬之氣也。足太陽膀胱之脈,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,下行至足厥陰,肝之脈不得伸,其任脈並厥陰之脈,逆則如巨川之水,致陽氣下墜,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,致兩睪腫大,謂之曰疝,太甚則為㿗。足厥陰之脈與太陽膀胱寒水之脈,同至前陰之末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,陽明經氣盛極,就會外發癃疝,這是因為燥邪侵犯肝氣虛弱所致,治療要補肝瀉燥,滋陰降火。還說,厥陰經所致的癃疝,表現為婦女少腹腫脹。厥陰屬辰,為三月陽中之陰,邪氣在內,所以會出現癃疝少腹腫脹。至於癃疝皮膚腫脹,是因為陰氣過盛,脈絡阻塞不通,所以稱為癃疝。三陽經氣病變,會發寒熱,向下則成癰腫,進而演變成痿厥腨㾓,最終傳變為癃疝。

東垣先生說,《陰陽別論》中記載,三陽經氣病變,會發寒熱,向下則成癰腫,進而演變成痿厥腨㾓,最終傳變為索澤,再傳變為癃疝。熱在表寒在裡,則會導致身體垂墜,這是夏季的氣候特徵。寒在表熱在裡,則會導致身體收縮,這是冬季的氣候特徵。足太陽膀胱經脈逆行向上,與手太陽小腸經脈相交,再向下行至足厥陰肝經,導致肝經氣血不能舒展,而任脈與厥陰經脈相通,逆流則如同巨川之水,導致陽氣下墜。風寒濕熱之邪下出囊中,造成兩睪腫大,稱為疝氣,嚴重者則為癃疝。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寒水之脈,共同到達前陰末端,也與癃疝病變有關。

傷寒家說,足厥陰肝經為病,煩滿囊縮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。《靈樞經》云:足厥陰肝經,筋中為寒則筋攣,卵縮為大寒。前說囊縮為大熱,此說為大寒,此說囊縮垂睪下引㿗疝、腳氣為大寒,風濕盛下垂為寒,與上二說不同何也?曰:以平康不病人論之,夏暑大熱,囊卵累垂,冬天大寒,急縮收上,與前三說又不同何也?是相乖耶,不相乖耶。

答曰:傷寒家囊卵縮,大熱在內,宜承氣湯急下之,與經筋說囊卵縮,大寒在外,亦是熱在內,與傷寒家同。故再引平康人以證之,冬天陽氣在內,陰氣在外,人亦應之,故寒在外則皮急,皮急則囊縮。夏月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,人亦應之,故熱在外則皮緩,皮緩則囊垂,此㿗疝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學派認為,足厥陰肝經生病時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睪丸收縮的症狀,需要使用大承氣湯急救瀉火。

《靈樞經》記載:足厥陰肝經,筋脈寒涼則筋攣,睪丸收縮就是寒氣很重。

前面說睪丸收縮是內熱,這裡說睪丸收縮是寒氣,另外還說睪丸下垂、引發疝氣、腳氣也是寒氣過重,這與前兩種說法不一致,這是為什麼呢?

回答:以身體健康的人來說,夏季炎熱,睪丸會下垂;冬天寒冷,睪丸就會收縮往上。這又與前面三種說法不同,是矛盾的嗎?還是不矛盾?

回答:傷寒學派認為睪丸收縮是內熱,需要使用承氣湯急救,與《靈樞經》中說睪丸收縮是寒氣,其實都是內熱。因此,再以健康人來佐證,冬天陽氣在內,陰氣在外,人體也會有相應的表現,所以寒氣在外則皮膚緊繃,皮膚緊繃就會導致睪丸收縮。夏季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,人體也會有相應的表現,所以熱氣在外則皮膚鬆弛,皮膚鬆弛就會導致睪丸下垂,這就是疝氣的徵兆。

三說雖殊,其理一也。用藥者宜詳審之。以上三論,各有所主,兼此考訂,則脈證陰陽寒熱虛實之辨判然矣。《內經》刺灸㿗疝有四法:其一鈹石取睪囊中水液。經云: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。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流於睪,血道不通,日久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。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。

鈹石所取,形不可匿,常不得蔽,命曰去爪。其法今世人亦多能之。睪丸囊大如斗者,中臟穢液必有數升,信知此出古法也。其二取肝。經云:足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,丈夫㿗疝,婦人小腹腫是也。是於足厥陰肝經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,而施補、瀉、留、疾與灸也。其三取肝之絡。

白話文:

雖然三種說法各有不同,但道理都是一致的。使用藥物的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些理論。以上三種論述各有側重,綜合考量這些理論,就能清楚辨別脈象、證候以及陰陽、寒熱、虛實。 《內經》中提到針灸治療疝氣的方法有四種:第一種是用鈹石取睪丸囊中的積液。經書中記載:「腰脊是人體的中心關節,腿腳是人體用來行動的工具,生殖器是人體的樞紐,也是陰精、津液的通道。」因此,飲食不節制、喜怒無常,就會導致津液內溢,流到睪丸,血液流通不暢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行走不便,行動困難。這種病症表現為睪丸囊中積水,無法向上或向下移動。鈹石可以吸取積水,形狀明顯,無法隱藏,這種方法被稱為「去爪」,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這種方法。睪丸囊腫大如斗,裡面一定積聚了很多穢液,這證明了這種方法源於古代。第二種方法是取肝經。經書中記載:「足厥陰肝經是易於生病的經脈,男人患疝氣,女人患小腹腫就是這個原因。」所以應該根據足厥陰肝經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,施以補、瀉、留、疾和灸法。第三種方法是取肝經的絡脈。

經云:足厥陰之別,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,其別者,循脛上睪,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取之所別是也。是於內踝上五寸,貼脛骨後近肉處,蠡溝取之也。其四取足陽明筋。經云:足陽明之筋,聚於陰器,上腹。其病轉筋,髀前腫,㿉疝,腹筋急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是也。

是於轉筋痛處用火針刺之也。

【狐疝】臥則入腹,立則出腹,偏入囊中者是也。仲景方,陰狐疝氣有大小,時時上下者,蜘蛛散主之。《內經》刺灸狐疝,但取足厥陰一經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所生病者,狐疝是也。隨其經盛、虛、寒、熱、陷下取之也。耳後陷者腎下,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俯仰,為狐疝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書上說,足厥陰經的支脈叫做蠡溝,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,然後分支走向少陽經。這支脈沿著脛骨向上行走,匯聚於睪丸。如果這條經脈氣血逆行,就會導致睪丸腫脹或突然發生疝氣,因此治療時就應該取這個穴位。這個穴位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,緊貼脛骨後方接近肌肉的地方,叫做蠡溝。

另外,足陽明經的筋脈匯聚於陰器,向上通往腹部。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轉筋、大腿前側腫脹、疝氣、腹部筋脈緊繃等症狀。治療時應該用火針燒灼刺穴,以患者感覺到的程度來決定刺針的次數,以疼痛為指標來判斷針灸的效果。

轉筋疼痛的地方可以用火針刺灸。

所謂狐疝,就是躺下時疝氣會回到腹部,站立時又會從腹部出來,而且傾向於偏向陰囊一側。仲景的方劑中,對於陰狐疝氣,無論大小,只要是時常上下移動的,都可以用蜘蛛散治療。

《內經》中提到,針灸治療狐疝,只需要取足厥陰經上的穴位即可。因為《內經》說,肝足厥陰經脈所產生的疾病就是狐疝。因此,根據經脈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選擇取穴。例如,耳朵後方凹陷處是腎臟的下方,腎臟下方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這就是狐疝的症狀。

通治不問何證,皆可用生料五積散,每服一兩,入鹽炒吳茱萸、茴香各一錢,生薑三片,蔥白五寸煎,空心熱服。服藥未效,大痛攻刺不已,陰縮,手足厥冷,宜香附子,仍炒鹽乘熱,用絹裹熨臍下。若大小腑不甚通者,五苓散加桂,下青木香丸。初發或頭疼身熱,或憎寒壯熱,並宜參蘇飲加木香。

有逆上攻,心下不覺痛,而見心疼者,宜以生韭搗取自然汁,和五苓散為丸,茴香湯下。有腎氣才動,心氣亦發,上下俱疼者,宜異功散吞茱萸內消丸。或且專治下,下痛定則上痛定矣。神方治疝氣上衝,如有物築塞心胸欲死,手足冷者,二三服除根。硫黃火中熔化,即投水中去毒,研細,荔核切片炒黃,陳皮各等分,上為末,飯丸桐子大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疝氣,不論症狀為何,都可以使用生五積散,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鹽炒吳茱萸、茴香各一錢,生薑三片,蔥白五寸煎服,空腹服用。若服用後症狀未見好轉,疼痛劇烈難忍,陰囊縮小,手腳冰冷,則應使用香附子,以鹽炒熱後用布包裹熨貼肚臍下方。若大小腸不甚通暢,可服用五苓散加桂枝,再服用青木香丸。若剛開始發病或頭疼發熱,或怕冷發熱,則應服用參蘇飲加木香。若疝氣向上衝擊,心下不覺疼痛,卻感到心痛,可將生韭菜搗碎取汁,與五苓散混合製成丸藥,用茴香湯送服。若腎氣剛開始活動,心氣也同時發作,上下都疼痛,則應服用異功散,並吞服茱萸內消丸。也可專注治療下腹部疼痛,下腹部疼痛止住後,上腹部疼痛也會自然消失。這個神方專治疝氣向上衝擊,如同有東西堵塞心胸,快要死掉一樣,手腳冰冷的症狀,服用二至三次即可根治。將硫黃放在火中熔化,然後投入水中去除毒性,研磨成粉末,與荔枝核切片炒黃、陳皮各等分,混合研磨成粉末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服用。

每服十四五丸,溫酒下,其疼立止。患人自覺疼甚,不能支持,止與六丸,不可多也。食積與瘀血作痛者,導積行血則愈。(於傷食、蓄血二門求之。)

【診】:寸口弦緊為寒疝,弦則衛氣不行,氣不行則惡寒,緊則不欲食。寸口遲緩,遲為寒,緩為氣,氣寒相搏,轉絞而痛。沉緊豁大為虛。弦急搏皆疝,視在何部而知其臟,心脈微滑為心疝,肝脈滑為㿗疝,腎脈滑為癃㿉,大急沉為腎疝,肝脈大急沉為肝疝,心脈搏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,脾脈緊為脾疝。寸弦而緊,弦緊相搏為寒疝。

趺陽虛遲為寒疝。肝脈滑甚為㿗疝,腎肝滑甚為癃㿉。(東垣曰:夫滑脈關以上見者為大熱,蓋陽與陽並也,故大熱。滑脈尺部見為大寒,生㿗疝。滑脈者,命門包絡之名也,為丙,丙丁熱火併於下,蓋丙丁不勝壬癸,從寒水之化也,故生㿗疝。)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十四五粒藥丸,溫酒送服,疼痛立刻止住。如果病人覺得疼痛難忍,無法忍受,就只給六粒藥丸,不可多服。因食物積滯或瘀血導致的疼痛,需要通導積滯、運行血脈才能痊癒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傷食、蓄血兩章)。

診斷方面,寸口脈弦緊為寒疝,弦則衛氣運行不暢,氣血不通則怕冷,緊則食慾不振。寸口脈遲緩,遲代表寒,緩代表氣,氣寒交搏,就會轉絞疼痛。沉緊豁大則屬虛證。弦急搏動都屬於疝氣,根據部位判斷病變臟器,心脈微滑為心疝,肝脈滑為肝疝,腎脈滑為癃疝,大急沉為腎疝,肝脈大急沉為肝疝,心脈搏動急促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,脾脈緊為脾疝。寸脈弦緊相搏為寒疝。

趺陽脈虛遲為寒疝。肝脈滑甚為肝疝,腎肝脈滑甚為癃疝。(東垣說:滑脈在關脈以上出現,屬於大熱,因為陽氣與陽氣相合,所以是大熱。滑脈在尺部出現屬於大寒,會導致肝疝。滑脈是命門包絡的脈象,屬丙,丙丁熱火並於下,但丙丁不勝壬癸,從寒水的變化,所以會導致肝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