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0)
第二冊 (20)
1. 脹滿
先灸中脘,乃胃之募穴,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,後以木香順氣湯助之,則濁陰之氣自此而降矣。經曰:留者行之,結者散之。以柴胡、升麻之苦平,行少陽、陽明二經,發散清氣,運行陽分為君;以生薑、半夏、草豆蔻、益智仁之甘辛大熱,消散中寒為臣;以厚朴、木香、蒼朮、青皮之辛苦大溫,通順滯氣,以陳皮、當歸、人參辛甘溫,調和榮衛,滋養中氣,濁氣不降,宜以苦泄之,吳茱萸之苦熱,泄之者也,氣之薄者,為陽中之陰,茯苓甘平、澤瀉鹹平,氣薄,引濁陰之氣自上而下,故以為佐。氣味相合,散之,泄之,上之,下之,使清濁之氣,各安其位也。
《靈樞經》云:腹滿,大便不利,上走胸臆,喘息喝喝然,取足少陰。取者瀉也,宜以辛熱散之,良薑、肉桂、益智仁、草豆蔻仁、厚朴、升麻、甘草、獨活、使黃柏。(少許引用)又方,桂枝、桔梗、人參、陳皮、青皮、(少許)良薑、白朮、澤瀉、吳茱萸。太陰所至為蓄滿。
辨云:脾為陰中之太陰。又云:脾為陰中之至陰,乃為坤元亙古不遷之土。天為陽火也,地為陰水也,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,脾有餘則腹脹滿,食不化,故無陽則不能化五穀,脾盛乃大寒為脹滿,故《脈經》云:胃中寒則脹滿。大抵此病,皆水氣寒濕為之也。治宜大辛熱之劑必愈,然亦有輕重。
木香塌氣丸。丹溪云:脾者、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,腎肝之陰升,而成天地交之泰,是為平人。今也七情內傷,六淫外感,飲食失節,房勞致虛,脾土之陰受傷,轉輸之官失職,胃雖受谷不能運化,故陽升陰降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而為熱,熱留為濕,濕熱相生,遂成脹滿。經云:鼓脹是也,以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於鼓。
以其膠固難治,又名曰蠱,若蟲之侵蝕,而有蠱之義焉。宜補其脾,又須養肺金以制木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水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令,卻鹹味,斷妄想,遠音樂,無有不安。醫者不察,急於取效,病者苦於脹滿,喜行利藥以求通快,不知寬得一日半日,其脹愈甚,而病邪甚矣,真氣傷矣。或問方論,或以胃冷中虛,或以旦食則不能暮食,由至陰居中,五陽不布然也。
今丹溪乃云濕熱相生,則固無寒者歟?曰初病因寒飲食,與外受寒氣,亦或有之,若丹溪之所言者,則非一日之病,初雖因寒,陽氣被郁,久亦成熱矣。經曰:諸腹脹大,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是也。今使心肺之陽降,腎肝之陰升,即是五陽布之也。何必薑、附之熱乎。
然先以救其脾胃虛弱者為本,從而視其標之有餘者治之,此亦聖人之旨也。《靈樞》脹論謂五臟六腑皆有脹,其脹皆在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郭胸腹,脹皮膚。胸腹者,臟腑之郭也。各有畔界,各有形狀。榮氣循脈,衛氣逆為脈脹。衛氣並脈,循分肉為膚脹。夫諸脹者,皆因厥氣在下,榮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
白話文:
脹滿
首先灸刺中脘穴,這是胃的募穴,可以引導胃中生發之氣上升到陽經,然後再服用木香順氣湯輔助,這樣濁陰之氣就能自然下降了。經書上說:「留滯的要使其運行,結聚的要使其散開。」方劑中以柴胡、升麻的苦平之性,疏通少陽、陽明經,發散清氣,運行陽分作為君藥;以生薑、半夏、草豆蔻、益智仁的甘辛大熱之性,消散胃中寒邪作為臣藥;以厚朴、木香、蒼朮、青皮的辛苦大溫之性,通順滯礙之氣;再用陳皮、當歸、人參的辛甘溫性,調和營衛,滋養中氣。若濁氣不能下降,就應該用苦味藥物瀉下,吳茱萸的苦熱之性,就是瀉下的藥物;氣虛的人,屬於陽中之陰,用茯苓甘平、澤瀉鹹平的藥性,引導濁陰之氣從上往下走,所以作為佐藥。藥物配伍,達到散、泄、升、降的效果,使清濁之氣各歸其位。
《靈樞經》記載: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暢,脹氣上衝胸臆,呼吸急促,要取足少陰經的穴位。取穴瀉法,宜用辛熱藥物散寒,例如良薑、肉桂、益智仁、草豆蔻仁、厚朴、升麻、甘草、獨活、黃柏(少許引用)。另有一個方劑:桂枝、桔梗、人參、陳皮、青皮(少許)、良薑、白朮、澤瀉、吳茱萸。太陰經循行部位的脹滿,也是這種情況。
辨證分析:脾屬於陰中之太陰。又說:脾是陰中至陰,是坤元亘古不變的土。天為陽火,地為陰水,在人體則脾與陰水相應,脾氣旺盛則腹部脹滿,飲食消化不良,因為沒有陽氣就不能消化五穀,脾氣盛而寒則脹滿,所以《脈經》說:胃中寒則脹滿。總而言之,這種病大多是因為水氣寒濕造成的。治療宜用大辛大熱的藥物,就能痊癒,但也要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。
木香順氣丸。朱丹溪說:脾具有坤土的靜止之德,又有乾卦的健運之功,所以能使心肺之陽下降,腎肝之陰上升,達到天地交泰的平衡狀態,這是正常人的情況。現在因為七情內傷、六淫外感、飲食不節、房事過度導致虛弱,脾土之陰受損,運化失職,胃雖然能容納食物,卻不能運化,因此陽氣不能上升,陰氣不能下降,造成天地不交的失衡狀態,清濁混雜,氣機阻滯而產生熱,熱留則成濕,濕熱互生,最終導致脹滿。經書上說:「鼓脹」就是這樣,雖然外面堅硬飽滿,裡面卻空無一物,就像鼓一樣。
因為這種病症膠固難治,又稱為「蠱」,就像蟲子侵蝕一樣,所以稱為「蠱」。治療應補益脾胃,還要養護肺金以制約肝木,使脾不受邪氣侵犯,滋補腎水以制約心火,使肺氣清肅,要戒除鹹味,摒棄妄想,遠離音樂,避免精神不安。醫生如果不仔細觀察,急於求成,病人則飽受脹滿之苦,喜歡服用瀉下通便的藥物求得一時痛快,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使脹滿加重,病情加劇,傷及真氣。有人詢問治療方法,有的認為是胃寒中虛,有的認為是早晨吃了東西,晚上就吃不下,這是因為陰氣居中,陽氣不能布散的原因。
朱丹溪說濕熱互生,那麼就沒有寒證了嗎?他說:初期疾病是由於寒涼飲食或外感寒邪引起的,也有這種情況,但如果像朱丹溪所說的那樣,就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疾病,初期雖然因寒邪,但陽氣被鬱阻,久了就會化熱。經書上說:「腹部脹大,各種疾病都有聲音,叩之如鼓,都屬於熱證。」現在讓心肺之陽下降,腎肝之陰上升,這就是陽氣布散的意思,為什麼還需要用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呢?
所以,首先要治療脾胃虛弱,然後再根據其標證的表現進行治療,這也是聖人的旨意。《靈樞》脹論說五臟六腑都會脹滿,其脹滿都在臟腑之外,包圍臟腑而擴及胸腹,脹滿皮膚。胸腹是臟腑的外圍,各有界限,各有形狀。營氣循行經脈,衛氣逆行則為脈脹;衛氣循行於經脈之外的分肉之間則為膚脹。各種脹滿,都是因為厥氣下陷,營衛停滯,寒邪逆上,真邪相搏,兩氣相爭而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