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0)

1. 赤白濁

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,淋病在溺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肝、膽部。濁病在精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腎、膀胱部。今患濁者,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,唯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,淋漓不斷,初與便溺不相混濫,猶河中之濟焉,至易辨也。每見時醫以淋法治之,五苓、八正雜投不已而增劇者,不可勝數。

予每正之,而其餘尚難以戶說也。蓋由精敗而腐者什九,由濕熱流注與虛者什一。丹溪云:屬濕熱,有痰有虛。赤屬血,由小腸屬火故也。白屬氣,由大腸屬金故也。或曰思慮過度,嗜欲無窮,俾心腎不交,精元失守,以為赤白二濁之患。赤濁者,為心虛有熱,由思慮而得之。

白濁者,為腎虛有寒,因嗜欲而得之。(葉氏曰:《原病式》以赤白濁均屬於熱,其辨甚明。然因於虛寒者,不可謂無,如上所言是也。但熱多寒少耳。虛熱者,清心蓮子飲。虛寒者,萆薢分清飲。)白濁,有濕痰流注,宜燥中宮之濕。赤者,濕傷血也。有胃中濁氣下流,滲入膀胱而白濁者,蒼白二陳湯加升提之劑。

虛勞者,用補陰藥。胃弱者,參、術加升麻、柴胡。心經伏暑赤濁者,四苓散加香薷、麥門冬、人參、石蓮肉。戴氏云:有白濁人服玄兔丹不愈,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,不可不知。有小便如常,停久才方澱濁,有小便出即如米泔,若小兒疳病者。宜分清飲加茯苓半錢,下小菟絲子丸。

如服藥未效,宜四七湯吞青州白丸子,及辰砂妙香散吞玄兔丹,及小菟絲子丸、山藥丸。如白濁甚,下澱如泥,或稠黏如膠,頻逆而澀痛異常,此非是熱淋,此是精濁窒塞竅道而結。宜五苓妙香散,吞八味丸、小菟絲子丸,或萆薢分清飲。精者,血之所化,有濁去太多,精化不及,赤未變白,故成赤濁,此虛之甚也。

何以知之,有人天癸未至,強力好色,所泄半精半血。若溺不赤,無他熱症,縱雖赤濁,不可以赤為熱,只宜以治白濁法治之。若溺赤、下濁亦赤,口渴,時發熱者,辰砂妙香散吞靈砂丹,或清心蓮子飲。發熱不退,口燥舌乾之甚者,此乃精虧內燥,腎枯不潤,四物湯吞玄兔丹和加減八味丸,久服乃效。(按:既熱燥如此,而用藥無一涼補濡潤之劑,非其治也。

曷若以生地、麥門冬、五味、鹽炒黃耆、淡竹葉、地骨皮、山藥之類治之。)或問丹溪云:白濁之病,因何與前人所論不同,將古今異也。子能與我折衷乎。曰:辨古今之得失,必以《內經》證之,是病自巢氏《病源候論》曰:白濁者,由勞傷腎,腎氣虛冷故也。由是歷代方論宗其說,無異詞,不唯白濁之理不明,所治之法亦誤。

不思《內經》本無白濁之名,唯言少陰在泉,客勝,溲便變。少陽在泉,客勝,則溲白。又言思想無窮,入房太甚,發為白淫,與脾移熱於腎出白,二者皆隨溲而下,夫如是非白濁之源乎。《原病式》因舉《內經》謂諸病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,言天氣熱則水渾濁,寒則清潔。

水體清,火體濁,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白濁也。可謂發聖人之旨,以正千載之誤矣。然不讀其書者,世猶未盡知斯道也。予嘗聞先生論白濁,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。赤白濁,即《靈樞》所謂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是也。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,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。

與夫其他邪熱所傷者,固在瀉熱補虛,設腎氣虛甚,或火熱亢極者,則不宜峻用寒涼之劑,必以反佐治之,要在權衡輕重而已。痿論曰: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夫腎臟天一,以慳為事,志意內治則精全而澀,若思想外淫,房室太甚,則固有淫泆不守,輒隨溲溺而下也。然本於筋痿者,以宗筋弛縱也。

宜內補鹿茸丸、茯兔丸、金箔丸、珍珠粉丸。

【診】:脈洪大而澀,按之無力,或微細,或沉緊而澀,為元氣不足。若尺脈虛,或浮者,急疾者,皆難治。遲者易治。

白話文:

小便和精液排出的通道不同,淋病發生在小便的通道,所以《本草綱目》把它歸類在肝、膽相關的部位。濁病發生在精液的通道,所以《本草綱目》把它歸類在腎、膀胱相關的部位。現在患有濁病的人,雖然小便時陰莖會有像刀割火燒般的疼痛,但小便本身是清澈的,只有尿道口時常會有像瘡膿或眼屎一樣的污穢物,滴滴答答地流個不停,剛開始的時候不會和小便混在一起,就像河流中的渡船一樣,很容易區分。常常看到現在的醫生用治療淋病的方法來治療,五苓散、八正散等藥物亂投,結果病情反而加重,這種情況太多了。

我每次都能糾正這種錯誤,但要讓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還很困難。這種濁病大多是因為精液敗壞腐爛引起的,大概佔了十分之九,剩下十分之一是由於濕熱下注或身體虛弱引起的。朱丹溪說:屬於濕熱的,有痰也有虛;赤濁屬於血,是由於小腸屬火的緣故;白濁屬於氣,是由於大腸屬金的緣故。有人說:思慮過度,慾望無窮,導致心腎不交,精氣無法固守,所以造成赤白濁的疾病。赤濁,是因為心虛有熱,是由於思慮過度引起的。

白濁,是因為腎虛有寒,是由於慾望過度引起的。(葉氏說:《原病式》認為赤白濁都屬於熱,分辨得很清楚。然而因為虛寒引起的,也不能說沒有,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。只是熱證多,寒證少而已。虛熱的,用清心蓮子飲治療;虛寒的,用萆薢分清飲治療。)白濁,有濕痰下注的情況,應該用藥燥濕中焦。赤濁,是濕邪傷了血。有的白濁是因為胃裡的濁氣下流,滲入膀胱引起的,用蒼白二陳湯加升提的藥物來治療。

身體虛弱的,用滋陰的藥物來補養;脾胃虛弱的,用人參、白朮加升麻、柴胡。心經伏暑引起的赤濁,用四苓散加香薷、麥門冬、人參、石蓮肉。戴氏說:有人患白濁,服用玄兔丹沒有效果,服用附子八味丸就好了,這個道理要知道。有的小便平時正常,放久了才會出現沉澱混濁;有的小便一出來就像米泔水一樣,像小兒疳病一樣,應該用分清飲加茯苓半錢,再服用小菟絲子丸。

如果吃藥沒有效果,應該用四七湯送服青州白丸子,以及辰砂妙香散送服玄兔丹,以及小菟絲子丸、山藥丸。如果白濁很嚴重,沉澱像泥一樣,或濃稠像膠水一樣,頻頻逆流而且澀痛難忍,這不是熱淋,這是精濁堵塞尿道造成的。應該用五苓妙香散,送服八味丸、小菟絲子丸,或用萆薢分清飲。精是血液所化生的,如果濁物排出的太多,精液無法及時化生,赤濁就無法轉化為白濁,所以會變成赤濁,這是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。

怎麼知道呢?有的人天癸(青春期)還沒來,卻過度好色,排出的東西一半是精液一半是血。如果小便不紅,也沒有其他發熱的症狀,即使有赤濁,也不能把它當成是熱證來治療,應該用治療白濁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小便紅,排出的濁液也是紅的,而且口渴,時常發熱,用辰砂妙香散送服靈砂丹,或者用清心蓮子飲。如果發熱不退,口乾舌燥得很嚴重,這是因為精液虧虛,內熱燥熱,腎臟枯竭,失去滋潤,用四物湯送服玄兔丹和加減八味丸,長期服用才能見效。(按:既然熱燥如此,而用的藥沒有一個是涼補滋潤的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為什麼不用生地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鹽炒黃耆、淡竹葉、地骨皮、山藥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呢?)有人問:朱丹溪說的白濁之病,為什麼和前人說的不同呢?是因為古代和現代不同嗎?你能幫我調和一下嗎?我說:要辨別古代和現代的得失,必須用《內經》來驗證。這個疾病從巢元方的《病源候論》就說:白濁,是由於勞傷腎臟,腎氣虛寒引起的。從那以後,歷代的醫方醫論都遵循這個說法,沒有異議,不僅白濁的道理沒有搞清楚,治療的方法也錯了。

沒有仔細思考《內經》本來就沒有白濁的名稱,只說了少陰在泉,客勝,小便就會發生變化。少陽在泉,客勝,小便就會發白。又說思慮無窮,性生活過度,就會發生白淫,還有脾臟的熱傳到腎臟也會導致白濁,這兩種情況都會隨著小便排出,這難道不是白濁的根源嗎?《原病式》因此引用《內經》說各種疾病的液體混濁,都屬於熱,說天氣熱水就會混濁,天氣寒冷水就清澈。

水的性質是清澈的,火的性質是混濁的,又像清水煮成湯自然就會變白濁。可以說發揚了聖人的道理,糾正了千年來的錯誤了。然而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,世人還是不知道這個道理。我曾經聽先生說白濁,大多是因為濕熱下注到膀胱引起的。赤白濁,就是《靈樞》所說的中氣不足,小便才會因此而發生變化。必須先補中氣,使其升發,然後再分別臟腑氣血的赤白虛實來治療。

對於其他因為邪熱所傷引起的,當然要瀉熱補虛,如果腎氣虛弱得很嚴重,或者火熱到了極點,就不適合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,必須用反佐的方法來治療,關鍵在於權衡輕重。痿證的理論說:思慮無窮,慾望無法滿足,意淫於外,性生活過度,宗筋鬆弛,就會發生筋痿,以及白淫。腎臟是先天之本,以收斂為職責,如果意志內守,精液就會固守而不外洩,如果思慮外淫,房事過度,就會導致精液外洩,隨著小便排出。然而本來是筋痿引起的,是因為宗筋鬆弛了。

應該用內補的鹿茸丸、茯兔丸、金箔丸、珍珠粉丸。

【診斷】:脈象洪大而澀,按下去無力,或者很細微,或者沉緊而澀,這是元氣不足的表現。如果尺脈虛弱,或者浮,或者急促,都是難治的。遲緩的則容易治療。

2. 前陰諸疾

(陰縮陰縱,陰痿,陰汗臊臭陰冷陰癢,陰腫痛,陰吹)

前陰所過之脈有二:一曰肝脈。二曰督脈。經云:足厥陰之脈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少腹,是肝脈所過也。又云:督脈者,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循陰器,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,是督脈所過也。

白話文:

前陰的各種疾病,包括陰莖或陰道萎縮、陰莖或陰道鬆弛、陽痿、陰部出汗且有腥臊臭味、陰部冰冷、陰部搔癢、陰部腫痛、陰道排氣等。

前陰部位所經過的經脈有兩條:第一條是肝經,根據經文記載,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會進入陰毛叢生處,經過陰器,抵達小腹,這就是肝經所經過的路徑。第二條是督脈,經文也記載,督脈起於小腹下方骨頭的中央,女性會進入連接子宮頸的孔道,沿著陰器行走;男性則會沿著陰莖向下到會陰,與女性的路線相似,這就是督脈所經過的路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