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0)

1. 赤白濁

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,淋病在溺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肝、膽部。濁病在精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腎、膀胱部。今患濁者,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,唯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,淋漓不斷,初與便溺不相混濫,猶河中之濟焉,至易辨也。每見時醫以淋法治之,五苓、八正雜投不已而增劇者,不可勝數。

予每正之,而其餘尚難以戶說也。蓋由精敗而腐者什九,由濕熱流注與虛者什一。丹溪云:屬濕熱,有痰有虛。赤屬血,由小腸屬火故也。白屬氣,由大腸屬金故也。或曰思慮過度,嗜欲無窮,俾心腎不交,精元失守,以為赤白二濁之患。赤濁者,為心虛有熱,由思慮而得之。

白濁者,為腎虛有寒,因嗜欲而得之。(葉氏曰:《原病式》以赤白濁均屬於熱,其辨甚明。然因於虛寒者,不可謂無,如上所言是也。但熱多寒少耳。虛熱者,清心蓮子飲。虛寒者,萆薢分清飲。)白濁,有濕痰流注,宜燥中宮之濕。赤者,濕傷血也。有胃中濁氣下流,滲入膀胱而白濁者,蒼白二陳湯加升提之劑。

虛勞者,用補陰藥。胃弱者,參、術加升麻柴胡。心經伏暑赤濁者,四苓散香薷麥門冬人參石蓮肉。戴氏云:有白濁人服玄兔丹不愈,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,不可不知。有小便如常,停久才方澱濁,有小便出即如米泔,若小兒疳病者。宜分清飲茯苓半錢,下小菟絲子丸

如服藥未效,宜四七湯青州白丸子,及辰砂妙香散吞玄兔丹,及小菟絲子丸山藥丸。如白濁甚,下澱如泥,或稠黏如膠,頻逆而澀痛異常,此非是熱淋,此是精濁窒塞竅道而結。宜五苓妙香散,吞八味丸、小菟絲子丸,或萆薢分清飲。精者,血之所化,有濁去太多,精化不及,赤未變白,故成赤濁,此虛之甚也。

何以知之,有人天癸未至,強力好色,所泄半精半血。若溺不赤,無他熱症,縱雖赤濁,不可以赤為熱,只宜以治白濁法治之。若溺赤、下濁亦赤,口渴,時發熱者,辰砂妙香散吞靈砂丹,或清心蓮子飲。發熱不退,口燥舌乾之甚者,此乃精虧內燥,腎枯不潤,四物湯吞玄兔丹和加減八味丸,久服乃效。(按:既熱燥如此,而用藥無一涼補濡潤之劑,非其治也。

曷若以生地、麥門冬、五味、鹽炒黃耆淡竹葉地骨皮山藥之類治之。)或問丹溪云:白濁之病,因何與前人所論不同,將古今異也。子能與我折衷乎。曰:辨古今之得失,必以《內經》證之,是病自巢氏《病源候論》曰:白濁者,由勞傷腎,腎氣虛冷故也。由是歷代方論宗其說,無異詞,不唯白濁之理不明,所治之法亦誤。

不思《內經》本無白濁之名,唯言少陰在泉,客勝,溲便變。少陽在泉,客勝,則溲白。又言思想無窮,入房太甚,發為白淫,與脾移熱於腎出白,二者皆隨溲而下,夫如是非白濁之源乎。《原病式》因舉《內經》謂諸病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,言天氣熱則水渾濁,寒則清潔。

水體清,火體濁,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白濁也。可謂發聖人之旨,以正千載之誤矣。然不讀其書者,世猶未盡知斯道也。予嘗聞先生論白濁,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。赤白濁,即《靈樞》所謂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是也。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,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。

與夫其他邪熱所傷者,固在瀉熱補虛,設腎氣虛甚,或火熱亢極者,則不宜峻用寒涼之劑,必以反佐治之,要在權衡輕重而已。痿論曰: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夫腎臟天一,以慳為事,志意內治則精全而澀,若思想外淫,房室太甚,則固有淫泆不守,輒隨溲溺而下也。然本於筋痿者,以宗筋弛縱也。

宜內補鹿茸丸、茯兔丸、金箔丸珍珠粉丸

【診】:脈洪大而澀,按之無力,或微細,或沉緊而澀,為元氣不足。若尺脈虛,或浮者,急疾者,皆難治。遲者易治。

2. 前陰諸疾

(陰縮陰縱,陰痿,陰汗臊臭陰冷陰癢,陰腫痛,陰吹)

前陰所過之脈有二:一曰肝脈。二曰督脈。經云:足厥陰之脈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少腹,是肝脈所過也。又云:督脈者,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循陰器,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,是督脈所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