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18)
第二冊 (18)
1. 脹滿
(腸覃、石瘕)
仲景云:脹滿按之不痛為虛,痛者為實,可下之。腹脹時減復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須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,枳朮湯主之。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胃間有水氣,防己椒藶丸主之。病腹滿,發熱十日,脈浮而數,飲食如故,厚朴七物湯主之。
脾虛滿者,黃耆湯。(芍藥停濕。)脾實滿不運,平胃散。(蒼朮泄濕。)東垣云:腹脹滿,氣不轉者,加厚朴以破滯氣,腹中夯悶,此非腹脹滿,乃散而不收,可加芍藥收之,是知氣結而脹,宜厚朴散之,氣散而脹,宜芍藥收之。六元政紀論云:太陰所至為中滿,太陰所至為蓄滿,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
論云:脾乃陰中之太陰,同濕土之化,脾濕有餘,腹滿食不化。天為陽為熱,主運化也。地為陰為濕,主長養也。無陽則陰不能生化,故云藏寒生滿病。調經篇云:因飲食勞倦,損傷脾胃,始受熱中,末傳寒中,皆由脾胃之氣虛弱,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,聚而不散而成脹滿。經云:腹滿䐜脹,支膈胠脅,下厥上冒,過在太陰、陽明,乃寒濕鬱遏也。
《脈經》所謂胃中寒則脹滿者是也。腹滿,大便不利,上走胸臆,喘息喝喝然,取足少陰。又云:脹取三陽,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,與通評虛實論說,腹暴滿,按之不下,取太陽經絡胃之募也正同,取者瀉也。經云:中滿者,瀉之於內者是也。宜以辛熱散之,以苦瀉之,淡滲利之,使上下分消其濕,正如開鬼門,潔淨腑,溫衣,繆刺其處,是先瀉其血絡,後調其真經,氣血平,陽布神清,此治之正也。或問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者何也?此乃病機總辭。
假令外傷風寒,有餘之邪自表傳裡,寒變為熱,而作胃實腹滿,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。亦有膏粱之人,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,此熱脹之謂也。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,治之者宜詳辨之。
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,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,自天外而入,是感風寒之邪自表傳裡,寒變為熱,作胃實腹病,日晡潮熱,大渴引飲,譫語,是太陽、陽明並大實大滿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少陽、陽明微滿實者,小承氣湯下之。經云:泄之則脹已,此之謂也。假令痎瘧為脹滿,亦有寒脹、熱脹,是天之邪氣,傷暑而得之,不即時發,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,知其寒也,《局方》用交解飲子者是也。內虛不足寒濕令人中滿,及五臟六腑俱有脹滿,更以脈家寒熱多少較之。
胃中寒則脹滿,濁氣在上則生䐜脹,取三陽。三陽者,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,腹暴滿,按之不下,取太陽經絡者,胃之募也正同。腹滿䐜脹,支膈胠脅,下厥上冒,過在太陰、陽明,此胃之寒濕鬱遏也。太陰䐜脹,後不利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。按《內經》所說,寒脹之多如此中滿。
白話文:
脹滿
(腸覃、石瘕)
張仲景說:腹部脹滿,按壓不痛的是虛證,按壓痛的是實證,可以瀉下。腹脹時好時壞,反覆發作,這是寒證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如果腹脹持續不減,即使稍微減輕也沒什麼用,必須瀉下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心下部位堅硬如盤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,這是水飲停積造成的,可以用枳朮湯治療。腹部脹滿,口舌乾燥,這是腸胃間有水氣,適合用防己椒藶丸。如果腹部脹滿,發熱十天,脈搏浮而快,飲食正常,可以用厚朴七物湯。
脾虛導致的腹脹,適合用黃耆湯。(芍藥可以去除濕氣。)脾實導致的腹脹,是運化功能失常,適合用平胃散。(蒼朮可以去除濕氣。)李東垣說:腹部脹滿,氣機不順暢,可以加入厚朴來破除氣滯;如果腹中感覺悶脹,這不是單純的腹脹,而是氣散而不收斂,可以加入芍藥來收斂氣機。由此可知,氣機鬱結導致的脹,適合用厚朴來疏散;氣散導致的脹,適合用芍藥來收斂。六元政紀論說:太陰經所主的位置出現中滿,太陰經所主的位置出現蓄滿,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滿,都屬於脾土的問題。
醫論說:脾是陰中之太陰,和濕土的性質相同,如果脾濕過多,就會導致腹脹、食物難以消化。天屬陽屬熱,主導運化;地屬陰屬濕,主導生長。如果沒有陽氣,陰氣就不能產生和運化,所以說體內藏寒會產生腹滿的疾病。調經篇說:因為飲食不當或過於勞累,損傷了脾胃,最初是受到熱邪侵擾,最後轉變成寒邪侵擾,都是因為脾胃之氣虛弱,不能運化精微物質,不能制約水穀,導致水穀積聚而形成脹滿。醫書說:腹部脹滿、膨脹,胸膈、脅肋部位脹悶,下肢厥冷、氣往上衝,病變主要在太陰、陽明經,這是寒濕鬱積所致。《脈經》所說的胃中寒冷會導致腹脹,就是這個道理。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暢,氣向上衝到胸腔,呼吸急促,應該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治療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脹病應該取三陽經的穴位,三陽經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水導致的脹病,這與《通評虛實論》說的腹部突然脹滿,按壓不下,應該取太陽經絡以及胃的募穴的說法是一致的,取穴的作用是瀉法。醫書說:中滿的病,應該用瀉法來治療。適合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,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,用淡味的藥物來滲利,使上下都能消除濕邪,就像打開鬼門、清潔腸腑一樣,要溫暖身體,用繆刺法治療病變部位,先瀉去血絡中的瘀血,然後調理經脈,使氣血平和,陽氣充足、精神清爽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有人問,各種腹脹都是屬於熱證嗎?這是病機的總體概括。
假設外感風寒,多餘的邪氣從體表傳入體內,寒邪轉化為熱邪,導致胃實腹滿,張仲景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也有生活富裕的人,體內濕熱鬱積而導致脹滿,這就是熱脹。總體來說,寒脹多而熱脹少,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。
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,這是八種外邪侵襲導致的實證,邪氣從體外侵入,是感受風寒邪氣從體表傳入體內,寒邪轉化為熱邪,導致胃實腹脹,到了下午就會出現潮熱、口渴想喝水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這是太陽、陽明經並病而且大實大滿的表現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少陽、陽明經只是稍微出現滿實的情況,可以用小承氣湯瀉下。醫書說:瀉下後腹脹就會消除,就是這個道理。假設瘧疾導致腹脹,也有寒脹、熱脹的區別,這是天之邪氣,因為暑邪侵擾而導致,當時沒有發作,到了秋季暑氣消退才發作,這就說明是寒邪導致的,可以使用《局方》中的交解飲子。如果因為體內虛弱、不足、寒濕導致腹部脹滿,以及五臟六腑都有脹滿的情況,更要根據脈象的寒熱多少來加以區別。
胃中寒冷會導致腹脹,濁氣上升就會產生腹部膨脹,應該取三陽經的穴位。三陽經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水導致的脹病。腹部突然脹滿,按壓不下,應該取太陽經絡以及胃的募穴,這與前面的說法是一致的。如果腹部脹滿、膨脹,胸膈、脅肋部位脹悶,下肢厥冷、氣往上衝,病變主要在太陰、陽明經,這是胃的寒濕鬱積所致。太陰經的腹脹,會出現大便不通暢、不想吃東西、吃了就想吐、無法入睡等症狀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說,寒脹的情況非常多,就像中滿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