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冊 (17)

1. 水腫

水腫之證,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。火衰則不能化水,故水之入於脾胃者,皆滲入血脈骨肉,血亦化水,肉發腫脹,皆自然之理也。導去其水,使水氣少減,復補其火,使二氣平和則病去矣。丹溪謂脾失運化,由肝木侮脾,乃欲清心經之火,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,則脾土全運化之職,水自順道,乃不為腫,其詞迂而不切,故書此辨之。按何公雖於醫學未精,其論水火,則醫書所未發,是可存也,故附著於此。

【診】:目窠微腫,如臥蠶之狀,曰水。足脛腫,曰水。頸脈動,喘疾咳,曰水。病下利後,渴飲水,小便不利,腹滿因腫,此法當病水。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自當愈。趺陽脈當伏,今反數,本自有熱,消穀,小便數,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則熱,遲脈則潛,熱潛相搏,名曰沉。

趺陽脈浮而數,浮脈則熱,數脈則止,熱止相搏,名曰伏。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沉則絡脈虛,伏則小便難,虛難相搏,水走皮膚,則為水矣。脈得諸沉,當責有水,身體腫重,水病脈出者死。(《三因》云:大抵浮脈帶數,即是虛寒潛止於其間,久必沉伏,沉伏則陽虛陰實,為水必矣。)面痝然浮腫,疼痛,其色炲黑,多汗惡風者,屬腎風。

陽水兼陽證,脈必沉數。陰水兼陰證,脈必沉遲。沉而滑,為風水。浮而遲,弦而緊,皆為腫。水病脈洪大者可治,微細者不可治。(又云:浮大輕者生,沉細虛小者死。又云:實者生,虛者死。)唇黑則傷肝。缺盆平則傷心。臍出則傷脾。足心平則傷腎。背平則傷肺。凡此五傷,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水腫

水腫的病症,是因為體內水液過盛,而體內的陽氣不足以將水液代謝掉。陽氣不足,就無法將水液轉化,因此進入脾胃的水液,都會滲入到血液、經絡和肌肉組織中,血液也會變成水液,導致肌肉腫脹,這些都是自然規律。治療的方法是引導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液,減少水氣,再補充陽氣,使水火兩氣平衡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丹溪翁認為水腫是脾臟運化功能失調造成的,源於肝木克脾土,所以想先清除心經的火氣,讓肺金來制約肝木,這樣脾土就能夠正常運化,水液就能順利排出,就不會腫脹了。但這種說法過於迂迴而不切實際,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來辨析。雖然何公的醫學造詣不精深,但他關於水火理論的闡述,卻是醫書中從未提及的,值得保留,因此附錄於此。

診斷:眼睛四周微微腫脹,像臥蠶一樣,稱為水腫。腳踝腫脹,也稱為水腫。頸脈搏動,呼吸急促,咳嗽,也稱為水腫。疾病痊癒後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腹部脹滿腫脹,這也是水腫。如果小便通暢或出汗,就會自行痊癒。趺陽脈應該沉伏,現在卻跳動頻繁,說明本身就存在熱證,食慾好,小便頻繁,現在卻不利,這預示著將要發生水腫。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代表熱證,遲脈代表陰寒,熱和寒邪相互搏結,稱為沉。

趺陽脈浮而數,浮脈代表熱證,數脈代表陽氣亢盛,熱和陽氣亢盛相互搏結,稱為伏。沉和伏相互搏結,就稱為水腫。沉脈代表經絡虛弱,伏脈代表小便不利,虛弱和小便不利相互搏結,水液就會流竄到皮膚表面,形成水腫。脈象呈現沉伏,就應該考慮是水腫,身體腫脹沉重,水腫的脈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病人就會死亡。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說:大多數浮脈兼見脈數,就是虛寒潛伏於其中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沉伏,沉伏就代表陽虛陰實,必然會導致水腫。)面部浮腫,疼痛,顏色暗黑,多汗怕風,屬於腎風引起的。

陽水兼陽證,脈象必然沉而數。陰水兼陰證,脈象必然沉而遲。脈象沉而滑,是風水。脈象浮而遲,弦而緊,都是腫脹。水腫的脈象如果洪大有力,可以治療;如果脈象微細弱小,就無法治療。(又說:脈象浮大而輕的可以治癒,脈象沉細虛弱的會死亡。又說:脈象實的可以治癒,脈象虛的會死亡。)嘴唇發黑,傷及肝臟。鎖骨平坦,傷及心臟。肚臍突出,傷及脾臟。足心平坦,傷及腎臟。背部平坦,傷及肺臟。以上五種情況,都是無法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