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16)
第二冊 (16)
1. 水腫
有脾肺虛弱,不能通調水道者,宜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肺,六味丸補腎。有心火克肺金,不能生腎水,以致小便不利,而成水證者,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,滋陰丸以滋小便。若腎經陰虧,虛火爍肺金,而小便不生者,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,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,肺脾腎之氣交通,則水穀自然克化。
二經既虛,漸成水脹,又誤用行氣分利之藥,以致小便不利,喘急痰盛,已成蠱證,宜加減金匱腎氣丸主之。以上數條,為不足之證。不足者,正氣不足。有餘者,邪氣有餘。凡邪之所湊,必正氣虛也。故以治不足之法,治有餘則可,以治有餘之法,治不足則不可。潔古法:如水腫,因氣為腫者,加橘皮。
因濕為腫者,煎防己黃耆湯,調五苓散。因熱為腫者,八正散。如以熱燥於肺為腫者,乃絕水之源也。當清肺除燥,水自生矣。於梔子豉湯中加黃芩。如熱在下焦陰消,使氣不得化者,當益陰而陽氣自化,黃柏內加黃連是也。如水脹之病,當開鬼門、潔淨腑也,白茯苓湯主之。
白茯苓湯能變水,白茯苓、澤瀉各二兩,郁李仁五錢,水一碗,煎至一半,生薑自然汁入藥,常服無時,從少至多,服五七日後,覺腹下再腫,治以白朮散,白朮、澤瀉各半兩,為末,煎服三錢。或丸亦可,煎茯苓湯下三十丸。以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調養之。平復後,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。
香薷熬膏,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丸,日三漸增,以小便利為度。冬瓜,不限多少任吃。鯉魚一頭,重一斤以上者,煮熟取汁,和冬瓜、蔥白作羹食之。青頭鴨或白鴨,治如食法,細切,和米並五味,煮熟作粥食之,宜空腹時進。何柏齋學士云:造化之機,水火而已,宜平不宜偏,宜交不宜分。
水為濕為寒,火為燥為熱,火性炎上,水性潤下,故火宜在下,水宜在上,則易交也。交則為既濟,不交則為未濟,不交之極,則分離而死矣。消渴證不交,而火偏盛也,水氣證不交,而水偏盛也。制其偏而使之交,則治之之法也。小火不能化大水,故必先瀉其水,後補其火。
開鬼門,瀉在表在上之水也。潔淨腑,瀉在裡在下之水也。水勢既減,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使水火交,則用藥之次第也。又云:盧氏以水腫隸肝腎胃而不及脾,丹溪非之似矣,然實則皆非也。蓋造化生物,天地水火而已矣。主之者天也,成之者地也。故曰乾知太始,坤作成物,至於天地交合變化之用,則水火二氣也。
天運水火之氣於地之中,則物生矣。然水火不可偏盛,太旱物不生,火偏盛也。太澇物亦不生,水偏盛也。水火和平則物生矣,此自然之理也。人之臟腑,以脾胃為主,蓋飲食皆入於胃而運以脾,猶地之土也。然脾胃能化物與否,實由於水火二氣,非脾胃所能也。火盛則脾胃燥,水盛則脾胃濕,皆不能化物,乃生諸病。
白話文:
水腫
脾肺虛弱,無法調節水分代謝的人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肺,再服用六味丸補腎。若因心火克伐肺金,導致無法滋養腎水,小便不利而產生水腫,則需服用人參平肺散治療肺部,再服用滋陰丸滋養小便。如果腎經陰液虧損,虛火灼傷肺金,導致小便減少,則需服用六味地黃丸補益腎水,並服用補中益氣湯培補脾土,使肺、脾、腎之氣相互協調,則水穀自然能消化吸收。
如果脾肺兩經都虛弱,逐漸發展成水腫,又錯誤地服用行氣利水的藥物,導致小便不利,喘促、痰多,已經變成危重症狀,則應該加減金匱腎氣丸來治療。以上幾種情況都屬於正氣不足的情況。不足是指正氣不足,有餘是指邪氣過盛。凡是邪氣聚集的地方,必定是正氣虛弱的。因此,用治療不足的方法治療有餘的情況是可以的,但用治療有餘的方法治療不足的情況則不可行。
古法治療水腫:如果是因為氣滯導致水腫,則加用橘皮;如果是因為濕邪導致水腫,則煎服防己黃耆湯,並配合五苓散;如果是因為熱邪導致水腫,則服用八正散。如果是因為肺熱乾燥導致水腫,這是導致水液不足的根源,應該清肺除燥,水液自然會生成,可以在梔子豉湯中加入黃芩。如果下焦陰液虧損,導致氣機運行不暢,則應該滋補陰液,陽氣自然會運化,可以使用黃柏配伍黃連。如果水腫嚴重,應該開通鬼門、潔淨腑臟,服用白茯苓湯。
白茯苓湯能利水消腫,處方為:白茯苓、澤瀉各二兩,郁李仁五錢,水一碗,煎至一半,加入生薑汁,隨時服用,由少到多,服用五到七天后,如果發現腹部再次腫脹,則改用白朮散治療,處方為:白朮、澤瀉各半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也可以製成丸劑,每次服用三十丸,並以茯苓湯送服。之後再用黃耆、芍藥、建中湯等方劑調理身體。病癒後,應忌房事、豬肉、魚、鹽、麵等食物。
將香薷熬成膏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五丸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以小便通暢為度。冬瓜可任意食用,不限量。取一斤以上重的鯉魚,煮熟取汁,與冬瓜、蔥白一起做成羹食用。青頭鴨或白鴨,烹飪方法相同,切碎後與米飯和五味調料一起煮成粥食用,宜空腹食用。何柏齋學士說:造化的機制,只有水和火,應該平衡,不應該偏倚,應該相互協調,不應該分離。
水主濕寒,火主燥熱,火性向上,水性向下,所以火應該在下,水應該在上,這樣才容易協調。協調則為既濟,不協調則為未濟,不協調到極點,就會分離而死。消渴症是不協調,而火偏盛;水氣症是不協調,而水偏盛。控制其偏盛,使之協調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小火無法化解大量的水,所以必須先瀉去水液,然後再補益陽氣。
開鬼門,是瀉去表層和上部的水液;潔淨腑臟,是瀉去裡層和下部的水液。水勢減退後,再用溫和的藥物補益元氣,使水火協調,這就是用藥的順序。又說:盧氏將水腫歸類於肝腎胃,而沒有提及脾臟,丹溪子批評了這種觀點,實際上兩種觀點都不全面。因為造化萬物,只有天地水火而已。主宰萬物的是天,生成萬物的是地。所以說乾知太始,坤作成物,至於天地交合變化之用,則水火二氣也。
天運水火之氣於地之中,則萬物生長。但是水火都不能偏盛,太旱則萬物不生,這是火偏盛;太澇則萬物不生,這是水偏盛。水火平和,則萬物生長,這是自然之理。人體臟腑,以脾胃為主,因為飲食都進入胃中,然後由脾臟運化,猶如地之土也。但是脾胃能否化物,實際上取決於水火二氣,而非脾胃本身所能控制。火盛則脾胃燥熱,水盛則脾胃濕潤,都不能化物,從而導致各種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