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6)

1. 傷飲食

東垣曰:陰陽應象論云: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痹論云:陰氣者,靜則神臟,躁則消亡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此乃混言之也。分之為二,飲也,食也。飲者水也,無形之氣也。因而大飲則氣逆,形寒飲冷則傷肺,肺病則為喘咳,為腫,為水瀉。輕則當發汗、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,解酲湯、五苓散、生薑、半夏、枳實、白朮之類是也。如重而蓄積為滿者,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之屬利下之,此其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「《陰陽應象論》裡說:水穀的寒熱,感受之後就會傷害人體的六腑。《痹論》裡說:陰氣靜則藏於神臟,躁則消亡。飲食過度,腸胃就會受損。這些都是籠統的說法。我們應該將其分為兩類,分別是飲和食。飲,指的就是水,無形之氣。因此,大量飲酒就會導致氣逆,喝冰冷的飲品就會傷肺。肺病則會出現喘咳、腫脹、水瀉等症狀。輕症可以用發汗、利尿的方法,使上下分消濕氣,像[解酲湯]、[五苓散]、[生薑]、[半夏]、[枳實]、[白朮]等藥物就是屬於這一類。如果病情嚴重,濕氣積聚導致腹脹,則可以用[芫花]、[大戟]、[甘遂]、牽牛等藥物來利下,這就是治療濕氣積聚的根本方法。」

食者物也,有形之血也。如生氣通天論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又云:食傷太陰厥陰,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,或嘔吐,或痞滿,或下利腸澼,當分寒熱輕重治之。輕則內消,重則除下。如傷寒物者,半夏、神麯、乾薑、三稜、廣朮、巴豆之類主之。如傷熱物者,枳實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麥糵、黃連、大黃之類主之。

亦有宜吐者,陰陽應象論云:在上者因而越之。瓜蒂散之屬主之。然而不可過劑,過則反傷脾胃。蓋先因飲食自傷,又加之以藥過,故腸胃復傷,而氣不能化,食愈難消矣,漸至羸困。故五常政大論云: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小毒治病,十去其七,常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不可過之。此聖人之深戒也。

白話文:

食物是人體的物質基礎,是形成血液的來源。就像《生氣通天論》中所說:因為過度飽食,筋脈鬆弛,腸道蠕動失常導致痔瘡。又說:食物傷害了脾胃,寸脈的搏動比尺脈快兩倍甚至三倍,患者可能出現嘔吐、腹脹或腹瀉等症狀,需要根據寒熱輕重來治療。輕者可用內消的方法,重者則需瀉下。如果食用了寒涼的食物,可用半夏、神麴、乾薑、三稜、廣朮、巴豆等藥物來治療。如果食用了燥熱的食物,則可用枳實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麥芽、黃連、大黃等藥物來治療。

有些情況下也需要催吐,就像《陰陽應象論》中所說:上焦有病,應當用向上引導的方法來治療。《瓜蒂散》等藥方就是用來催吐的。但不可過量使用,過量就會損害脾胃。因為原本是因飲食而受損,又加上過量的藥物,導致腸胃再次受傷,氣機不能正常運化,食物更加難以消化,最終就會變得虛弱無力。正如《五常政大論》中所說:毒性很強的藥物治療疾病,需要減量至十分之六;毒性較小的藥物治療疾病,需要減量至十分之七;常規的藥物治療疾病,需要減量至十分之八;沒有毒性的藥物治療疾病,需要減量至十分之九。不可過量使用藥物,這是古代聖人的重要告誡。

傷食之證,胸膈痞塞,吐逆咽酸,噫敗卵臭,畏食頭痛,發熱惡寒,病似傷寒,但氣口大於人迎數倍,身不痛耳。內無熱與傷冷物者,治中湯加砂仁一錢,下紅丸子、小七香丸。內有熱與傷熱物者,上二黃丸、枳朮導滯丸、通用保和丸、枳朮丸、曲糵枳朮丸、木香枳朮丸、檳榔丸、木香檳榔丸。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,填塞悶亂,胸膈不快,三黃枳朮丸。

白話文:

吃壞東西後,胸口堵塞,想吐、喉嚨發酸,打嗝有臭雞蛋味,吃東西就頭疼,發燒畏寒,症狀像傷寒,但呼吸急促,比脈搏快很多,身體卻不痛。如果體內沒有熱氣,也沒有吃過寒涼的食物,可以服用治中湯加砂仁,再輔以紅丸子、小七香丸。如果體內有熱氣,或吃過熱性的食物,則可以使用上二黃丸、枳朮導滯丸、保和丸、枳朮丸、曲糵枳朮丸、木香枳朮丸、檳榔丸、木香檳榔丸等。如果吃太多肉類、油膩、辛辣、厚味的食物,導致肚子脹滿,胸口悶悶不舒服,可以使用三黃枳朮丸。

傷濕面,心腹滿悶,肢體沉重,除濕益氣丸。傷熱食,痞悶兀兀欲吐,煩亂不安,上二黃丸。傷濕熱之物,不得旋化,而作痞滿,悶亂不安,枳朮導滯丸。傷蟹,紫蘇丁香湯。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,白朮丸。食狗肉不消,心下堅,或腹脹口乾,發熱妄語,煮蘆根汁飲之。食魚膾及生肉在胸膈不化,必成癥瘕,搗馬鞭草汁及生薑汁飲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受寒潮濕,會感到面部不適、胸口悶脹、四肢沉重,可以用除濕益氣丸。如果吃熱性食物後,感到腹部脹痛、想吐、心煩意亂,可以用二黃丸。如果吃濕熱的食物後,食物消化不良,導致腹脹、胸悶、心煩意亂,可以用枳朮導滯丸。如果吃了螃蟹,可以用紫蘇丁香湯。如果吃了豆粉、濕面、油膩的食物,可以用白朮丸。如果吃了狗肉消化不良,胸腹感到沉重,或腹脹口乾,發燒胡言亂語,可以用蘆根汁。如果吃了生魚片或生肉,在胸口消化不良,容易形成腫瘤,可以用馬鞭草汁和生薑汁。

傷冷食,半夏枳朮丸,小便淋加澤瀉,寒熱不調,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,或用木香乾姜枳朮丸、丁香爛飯丸。張仲景治宿食在上脘,以瓜蒂散吐之,不即下之。凡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或數而滑,或緊如轉索無常,及下利不欲食者,皆宿食也。皆用大承氣湯下之。

其人熱,其傷物亦熱者,宜之。其人寒,其傷物亦寒者,不宜也。戴云:傷食腹痛脹滿,大便不通者,遂成食積,小七香丸一帖,用水一盞,姜三片,煎八分去滓,吞感應丸,此下傷冷之方也。大抵氣口脈緊盛者宜下。尺脈絕者宜吐。經曰:氣口脈盛傷於食,心胃滿而口無味。

白話文:

吃冷食會傷身,可以用半夏枳朮丸治療。如果小便淋漓不暢,可以加澤瀉。如果寒熱不調,每服可以加二黃丸十丸,或用木香乾姜枳朮丸、丁香爛飯丸。張仲景治療食物積在胃部,用瓜蒂散來催吐,不要立即服用瀉藥。如果脈象浮大,按壓後反而澀,尺脈也微弱而澀,或者脈搏數而滑,或者緊如繩索不穩定,並且腹瀉不想吃東西,都是食物積滯的表現。這些情況都要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

如果體質燥熱,吃了熱性的食物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但如果體質虛寒,又吃了寒性的食物,就不適合用大承氣湯。戴雲說:傷食導致腹痛、脹滿、大便秘結,形成食積,可以服用小七香丸一帖,用水一盞,加薑三片煎煮八分,去渣後吞服感應丸,這是治療因吃冷食造成的食積的方子。總之,氣口脈緊而強壯的,應該用瀉藥。尺脈絕的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。經書上說:氣口脈盛是傷食的表現,心胃飽脹,口裡卻沒有味道。

口與氣口同,口曰坤者,口乃脾之候,故胃傷而氣口緊盛。夫傷有多少,有輕重,如氣口一盛,得脈六至,則傷於厥陰,乃傷之輕也,枳朮丸之類主之。氣口二盛,脈得七至,則傷於少陰,乃傷之重也,雄黃聖餅子、木香檳榔丸、枳殼丸之類主之。氣口三盛,脈得八至九至,則傷太陰,填塞悶亂,則心胃大痛,備急丸、神保丸、消積丸之類主之。兀兀欲吐不已,俗呼食迷風是也。

白話文:

嘴巴和氣口是同一個概念,嘴巴代表著坤,也就是脾臟的徵候。所以胃部受傷就會導致氣口緊縮。胃傷的程度不同,有輕重之分。如果氣口稍微緊縮,脈搏跳動六次,那就是傷到厥陰,屬於輕微的傷害,可以用枳朮丸等藥物治療。如果氣口明顯緊縮,脈搏跳動七次,那就是傷到少陰,屬於比較嚴重的傷害,可以用雄黃聖餅子、木香檳榔丸、枳殼丸等藥物治療。如果氣口非常緊縮,脈搏跳動八到九次,那就是傷到太陰,導致胸悶氣塞,心胃劇痛,可以用備急丸、神保丸、消積丸等藥物治療。如果一直想吐,民間稱之為「食迷風」。

經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,瓜蒂散主之。如不能吐,是無治也。經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此之謂也。或曰盛食填塞胸中痞亂,兩寸脈當用事,今反兩尺脈不見,其理安在?曰:胸中有食,是木鬱宜達,故探吐之。食者物也,物者坤土也,是足太陰之號也。

胸中者肺也,為物所塞,肺者手太陰金也,金主殺伐,與坤土俱在手上,而旺於天。金能剋木,故肝木發生之氣伏於地下,非木鬱而何。吐去上焦陰土之物,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。食塞於上,脈絕於下,若不明天地之道,無由達此至理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,天地之別名也。

故獨陽不生,獨陰不長。天之用在於地下,則萬物生長。地之用在於天上,則萬物收藏。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,此天地相根之道也。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,陰水之源本於天上,故曰水出高源。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,物者陰也,陰者水也,右三部脈主之,偏見於寸口,食塞於上,是絕五臟之源,源絕則水不下流,兩尺脈之絕,此其理也,何疑之有。

白話文:

古書記載,如果病人上半身有脈搏,下半身卻沒有,他應該要吐卻吐不出來,就會死,用瓜蒂散可以治療。如果他吐不出來,就沒救了。書中又說,凡是高的東西都會往下掉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有人問:如果人吃太多食物塞滿了胸膛,導致身體不適,兩寸脈應該要跳動,為什麼現在兩尺脈卻沒有脈搏?這是什麼道理呢?答案是:胸中有食物,就像樹木被壓抑需要伸展一樣,所以需要用藥物幫助嘔吐。食物是屬於土的,而土是足太陰經的屬性。

胸膛裡是肺,被食物阻塞,肺是手太陰金的屬性,金主殺伐,和土都在手上,並且金氣旺於天。金能剋制木,所以肝木生發的氣息被壓抑在地下,這不就是木鬱嗎?將上焦的陰土食物吐掉,木氣就能舒展,鬱結自然消散。食物阻塞在上,脈搏消失在下,如果不了解天地之道,就無法理解這個道理。水火是陰陽的徵兆,也是天地的別稱。

所以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,單獨的陰氣也不能發展。天地的作用在於地下,萬物才能生長。地的作用在於天上,萬物才能收藏。這就是天地交感,萬物相通的道理,也是天地互相依存的道理。所以陽火根源於地下,陰水源頭在天上,所以說水源於高處。人體五臟主宰有形的物質,物質屬陰,陰屬水,右三部脈主宰這些,反映在寸口脈上。食物阻塞在上,就切斷了五臟的源頭,源頭斷了,水就流不下來,兩尺脈的消失,就是這個道理,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

然必視所傷之物冷熱,隨證加減,如傷冷物一分,熱物二分,則用寒藥二停,熱藥一停,隨時消息。經云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此之謂也。既有三陰可下之法,亦必有三陰可補之法。故曰內傷三陰可用溫劑。若飲冷內傷,雖云損胃,未知色脈,各在何經。若面色青黑,脈浮沉不一,弦而弱者,傷在厥陰。

若面色紅赤,脈浮沉不一,細而微者,傷在少陰。若面色黃潔,脈浮沉不一,緩而遲者,傷在太陰也。傷在厥陰肝之經,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湯之類主之。傷在少陰腎之經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傷在太陰脾之經,理中丸湯主之。大便耎者宜湯,結者宜丸。凡諸脾脈微洪,傷苦澀物。

白話文:

然而,一定要根據受傷之物的寒熱性質,隨症加减药物,例如伤了寒凉之物一分,伤了热性之物二分,则应该使用寒凉药物二份,热性药物一份,随时根据病情调整药量。经书上说:必须先了解当年的气候变化,不要逆天行事,这就是这个道理。既然有三阴可以下气的药方,也必然有三阴可以补气的药方。所以说,内伤三阴可以用温热药剂治疗。

如果因为饮用冷饮而伤了内里,虽然说是伤了脾胃,但不知道具体色脉表现,也不知道伤了哪条经络。如果面色青黑,脉象浮沉不一,弦而无力,则是伤了厥阴经。

如果面色红赤,脉象浮沉不一,细而微弱,则是伤了少阴经。如果面色黄白,脉象浮沉不一,缓而迟滞,则是伤了太阴经。

伤了厥阴肝经,应该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、生薑湯等药治疗。伤了少阴肾经,应该用通脈四逆湯治疗。伤了太阴脾经,应该用理中丸汤治疗。大便稀溏者宜用汤剂,大便结实者宜用丸剂。凡是脾经脉象微洪,伤了苦涩之物,应该用相应的治疗方法。

經曰:咸勝苦。微弦,傷冷硬物。經云:溫以克之。微澀,傷辛辣物。經云:苦勝辛。微滑,傷腥咸物。經云:甘勝咸。弦緊,傷酸硬物。經云:辛勝酸。洪緩,傷甜爛物。經云:酸勝甘。微遲,傷冷痰積聚惡物,溫胃化痰。單伏主物不消化,曲糵、三稜、廣朮之類。浮洪而數,皆中酒,葛根、陳皮、茯苓。

傷食作瀉不止,於應服藥中,加肉豆蔻、益智仁以收固之。傷食兼感風寒,其證與前同,但添身疼,氣口人迎俱盛,俗謂夾食傷寒,宜生料五積散,或養胃湯、香蘇飲、和解飲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書上說,鹹味能克制苦味。脈象微弦,代表受了寒涼堅硬食物的傷害。經文說,溫熱能克制寒涼。脈象微澀,代表受了辛辣食物的傷害。經文說,苦味能克制辛味。脈象微滑,代表受了腥鹹食物的傷害。經文說,甘味能克制鹹味。脈象弦緊,代表受了酸性堅硬食物的傷害。經文說,辛味能克制酸味。脈象洪緩,代表受了甜膩軟爛食物的傷害。經文說,酸味能克制甘味。脈象微遲,代表受了寒涼痰積聚的惡物傷害,需要溫胃化痰。單伏主物不消化,可以用曲糵、三稜、廣朮等藥物。脈象浮洪而數,都是因為喝酒造成的,可以用葛根、陳皮、茯苓等藥物治療。

傷食導致腹瀉不止,在服藥時可以加入肉豆蔻、益智仁來收固止瀉。傷食同時又受了風寒,症狀與單純傷食相同,但會伴隨身體疼痛,氣口人迎都比較盛,俗稱夾食傷寒,可以使用生料五積散,或者養胃湯、香蘇飲、和解飲來治療。

【傷酒】噁心嘔逆,吐出宿酒,昏冒眩暈,頭痛如破,宜沖和湯、半夏茯苓湯,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,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。酒渴,縮脾湯,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。久困於酒,遂成酒積,腹痛泄瀉,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,並宜酒煮黃連丸。多飲結成酒癖,腹中有塊,隨氣上下,沖和湯加蓬朮半錢。

酒停胸膈為痰飲者,枳實半夏湯加神麯、麥芽各半錢,沖和湯加半夏一錢,茯苓七分。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,一名枳椇,一名木蜜,俗呼癩漢指頭,北人名曰爛瓜,江南謂之白石樹,杭州貨賣名蜜屈立,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。樹形似白楊,其子著枝端,如小指,長數寸,屈曲相連,春生秋熟,經霜後取食如餳美。

白話文:

喝醉酒後,會感到噁心嘔吐、吐出宿酒,頭昏腦脹、頭痛欲裂,可以服用沖和湯、半夏茯苓湯,或在理中湯中加入乾葛,或者用末子理中湯混合縮脾飲。如果口渴,可以服用縮脾湯,或將乾葛湯加入五苓散一起煎服。長期沉迷於酒,導致酒積,腹部疼痛腹瀉,或者暴飲劣質酒也會造成這種情況,都適合服用酒煮黃連丸。大量飲酒積累成酒癖,腹部出現硬塊,隨著氣息上下移動,可以在沖和湯中加入蓬朮。

酒停留在胸膈變成痰飲,可以服用枳實半夏湯加入神麯和麥芽,或者在沖和湯中加入半夏和茯苓。解酒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枝矩子,又名枳椇,也叫木蜜,民間俗稱癩漢指頭,北方人稱之為爛瓜,江南地區稱為白石樹,杭州地區售賣時稱為蜜屈立,詩經中所說的南山有枸就是它。這種樹形狀像白楊樹,果實長在枝條頂端,形狀像小指,長度幾寸,相互連接彎曲,春天發芽秋天成熟,霜降後採摘食用,口感像蜜餞一樣美味。

以此木作屋柱,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。趙以德治酒人發熱,用枝矩子而愈,即此也。東垣云:酒者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,止當發散,汗出則愈矣。其次莫如利小便,乃上下分消其濕。今之病酒者,往往服酒症丸,大熱之藥下之,又有用牽牛、大黃下之者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

酒性大熱巳傷元氣,而復重瀉之,亦損腎水真陰,及有形血氣,俱為不足,如此則陰血愈虛,真水愈弱,陽毒之熱大旺,反增其陰火,是以元氣消鑠,折人長命,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。酒疸下之,久則為黑疸,慎不可犯,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。海藏云:治酒病宜發汗,若利小便,炎焰不肯下行,故曰火鬱則發之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認為用這種木頭做屋樑,可以讓整間屋子的酒味都變淡。趙以德治療因喝酒而發燒的人,用這種木頭的枝條製作的藥物治療,就治好了。東垣說:酒性燥熱,有毒性,氣味都屬陽性,而且是無形的物質。如果酒傷了人,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出汗就能痊癒。其次可以用利尿的方法,上下分消濕氣。現在很多人喝醉酒,就服用酒症丸,用燥熱的藥物下瀉,還有用牽牛、大黃等藥物下瀉的,這都是錯誤的。因為無形的元氣受了病,卻用有形的陰血去治療,這是很錯誤的做法。

酒性燥熱,已經傷了元氣,再用瀉藥治療,還會損傷腎水真陰和有形的血氣,造成不足。這樣一來,陰血就會更加虛弱,真水就會更加衰竭,陽毒的熱氣就會更加旺盛,反而會增加陰火,最終導致元氣消散,折損壽命,如果不慎就會變成虛損的疾病。酒疸用瀉藥治療,時間長了就會變成黑疸,一定要謹慎,可以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。海藏說:治療酒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如果用利尿的方法,熱氣就會鬱結在體內,無法下降,所以說火鬱結就應該發散出來。

以辛溫散之,是從其體性也。是知利小便,則濕去熱不去。若動大便,尤為疏陋。蓋大便者,有形質之物,酒者無形之水,從汗發之,是為近理。濕熱俱去,故治以苦溫,發其火也;佐以苦寒,除其濕也。按酒之為物,氣熱而質濕,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,宜以汗去之。既醒則熱去而濕留,止宜利小便而已。

二者宜酌而用之,大抵葛花解酲湯備矣。

白話文:

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,是根據病人的體質來治療。這就能通利小便,但只是排掉了濕氣,熱氣卻沒有去除。如果要瀉下大便,就顯得過於粗陋了。因為大便是有形的物質,酒則無形的液体,從汗液中排出去,才是合理的做法。濕熱同時去除,所以用苦溫的藥物來發散體內的火氣,再配合苦寒的藥物來去除濕氣。酒的特性是氣熱質濕,喝了之後會昏醉狂躁,就是因為熱氣上升的緣故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去除熱氣。清醒之後,熱氣已經去除,但濕氣仍然存在,就只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來處理了。

這兩種方法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使用,總之,葛花解酲湯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