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17)

1. 飢不能食

《靈樞》大惑篇,黃帝曰: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精氣並於脾,熱氣留於胃,胃熱則消穀,消穀故善飢,胃氣逆上則胃脘寒,故不嗜食也。運氣飢不欲食,皆屬濕邪傷腎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民病心如懸,飢不欲食,治以苦熱是也。針灸飢不欲食有二法:其一清胃。

經云:胃者水穀之海,其腧上在氣衝,下至三里,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谷,審守其腧,調其虛實是也。其二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心如懸,苦飢狀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,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餓卻不想吃東西?岐伯回答,精氣都歸屬於脾臟,熱氣停留在胃裡,胃熱就會消化食物,消化了食物就會容易餓,而如果胃氣逆流上行,胃脘就會變冷,因此就不想吃東西。運氣導致的食慾不振,都屬於濕邪傷害腎臟。經書記載,太陰主宰天時,如果濕氣過盛,就會導致人們心煩意亂,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這時需要用苦熱的藥物治療。針灸治療食慾不振有兩種方法:第一種是清胃,經書記載,胃是水穀之海,其腧穴在上在氣衝,下到三里,如果水穀之海不足,就會飢餓卻無法進食,因此需要仔細觀察其腧穴,調節其虛實。第二種是取腎,經書記載,腎屬足少陰經,當它活動時就會出現飢餓不想吃東西、心煩意亂、感到飢餓卻無食慾等症狀,根據其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的狀況進行取穴治療。

2. 惡食

經云: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者,胃無氣故惡食臭也。用大劑人參補之。丹溪云:惡食者,胸中有物,導痰補脾,二陳加二術渣芎湯。失笑丸,治虛痞惡食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:太陰經說,所謂厭惡食物臭味,是因為胃氣不足,所以才討厭食物的臭味。因此要用大劑量的人參來補益。

丹溪先生說:厭惡食物的人,是因為胸中有痰阻礙,所以要導痰補脾,可以用二陳湯加二術渣芎湯。

失笑丸則是用來治療虛痞導致的厭惡食物。

3.

喑者,邪入陰部也。經云:邪搏陰則為喑。又云:邪入於陰,搏則為喑。然有二證:一曰舌喑,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。一曰喉喑,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。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,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。喉喑但喉中聲嘶,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。

【舌喑】經云:心脈澀甚為喑。又云: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。婁全善云:人舌短言語不辨,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。嘗治一中年男子,傷寒身熱,師與傷寒藥五帖,日後變神昏而喑,遂作體虛有痰治之,人參五錢,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各一錢,煎湯,入竹瀝、薑汁飲之。十二日其舌始能語得一字,又服之半月,舌漸能轉運言語,熱除而瘥。

白話文:

喑的病因與症狀

「喑」是指失聲,是邪氣入侵陰部導致的。 古籍記載:「邪搏陰則為喑」、「邪入於陰,搏則為喑」。

喑分為兩種:

  • 舌喑: 指中風導致舌頭不能轉動,無法說話。
  • 喉喑: 指勞累咳嗽導致失聲。

舌喑 僅僅是舌頭無法轉動,而喉嚨發出聲音的功能仍然正常。

喉喑 則是喉嚨發聲嘶啞,但舌頭仍然可以轉動。

舌喑的病因:

  • 古籍記載:「心脈澀甚為喑」。
  • 又記載:「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」。
  • 醫家婁全善說:「人舌短言語不辨,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」。

舌喑的治療:

  • 曾經治療過一位中年男子,患傷寒後發熱,醫生給他開了五帖傷寒藥,結果後來他神志不清,並且失聲。
  • 後來醫生診斷為體虛有痰,處方:人參五錢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各一錢,煎湯,加入竹瀝和薑汁飲。
  • 十二天後,患者舌頭終於能發出一個字,服用藥物半個月後,舌頭漸漸可以轉動,發聲說話,熱退病癒。

蓋足少陰脈挾舌本,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,手少陰別系舌本,故此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塞其脈道,而舌不能轉運言語也。若此三脈亡血,則舌無血營養而喑。經云: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,為舌難以言。又云:刺舌下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為喑。治當以前方加補血藥也。又嘗治一男子五十餘歲,嗜酒吐血桶許後不食,舌不能語,但渴飲水,脈略數。

與歸、芎、芍、地各一兩,朮、參各二兩,陳皮一兩半,甘草二錢,入竹瀝、童便、薑汁,至二十餘帖能言。若此三脈風熱中之,則其脈弛縱,故舌亦弛縱不能轉運而喑。風寒客之,則其脈縮急,故舌強舌卷而喑。治在中風半身不收求之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經、脾足太陰經和手少陰經都與舌根相連,當這三條經脈虛弱時,痰涎就會趁虛而入,堵塞經脈,導致舌頭無法靈活轉動而失語。如果這三條經脈失血,舌頭得不到血液滋養也會失語。古籍記載,刺足少陰經脈,如果過度出血,會導致舌頭難以說話。同樣,刺舌下中脈太過,血流不止也會失語。治療此病,應該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補血藥物。曾有一名五十多歲的男子,因嗜酒吐血過多,之後不食,舌頭不能說話,只渴飲水,脈象略數。醫生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黃各一兩,白朮、人參各二兩,陳皮一兩半,甘草二錢,加入竹瀝、童便、薑汁,服用二十多帖後便能說話。如果這三條經脈被風熱侵襲,經脈就會鬆弛,舌頭也因此鬆弛無法轉動而失語。若被風寒侵襲,經脈就會收縮,導致舌頭強硬捲曲而失語。治療方法應該參考中風半身不遂的治療方法。

丹溪治一男子三十五歲,因連日勞倦發喊,發為瘧疾,醫與瘧藥,三發後變為發熱舌短,言語不辨,喉間痰吼有聲,診其脈洪數似滑,遂以獨參湯加竹瀝兩蚶殼許,兩服後,吐膠痰三塊,舌本正而言可辨,餘證未退,遂煎人參黃耆湯,服半月而諸證皆退,粥食調補兩月,方能起立。針灸喑有二法:其一取脾。

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舌本強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也。其二取心。經云: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五分,別而上行,入於心中,系舌本,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丹溪醫治一位三十五歲的男子,因為連日勞累喊叫,染上瘧疾。醫生給他服用了治療瘧疾的藥物,三次發作後,病情轉變成發熱、舌頭短縮、言語不清,喉嚨有痰聲。診斷脈象洪數似滑,於是用獨參湯加入竹瀝和兩枚蚶殼,服用兩劑後,吐出三塊膠痰,舌頭恢復正常,可以說話,其他症狀還沒消退。接著煎人參黃耆湯,服用半個月後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之後用粥食調補兩個月,才能站起來。

針灸治療失語症有兩種方法:第一種是取脾經。經書記載:「脾經是足太陰之脈,如果它活動異常,就會導致舌頭強硬,根據病情虛實寒熱,以及是否陷下,來決定取穴位置。」第二種是取心經。經書記載:「手少陰經的別支,叫做通里,在手腕上緣一寸五分處,分開向上走,進入心臟,連接到舌根,如果虛弱就會導致不能說話,取穴位置在手掌後一寸處。」

【喉喑】《靈樞經》憂恚無言篇,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,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聲音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

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;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少師:「人突然因為憂慮憤怒而失聲,這是哪條路阻塞了?哪種氣運作,讓聲音變得不明顯?請告訴我治療方法。」少師回答:「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道。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。會厭是聲音的門戶。嘴唇是聲音的扇子。舌頭是聲音的機關。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。

頏顙是分氣泄出的地方。橫骨是神氣驅使發動舌頭的地方。所以人鼻孔流鼻涕不停,頏顙打不开,就是分氣失調。因此,會厭小而薄,就會發氣快,開合順暢,氣體容易出來;會厭大而厚,就會開合困難,氣體出來慢,所以說話就重。人突然失聲,是因為寒氣入侵會厭,導致會厭不能發音,聲音不能下降,最終開合失靈,所以就失聲了。」

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足之少陰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雜病篇,厥氣走喉而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丹溪治俞繼道遺精,誤服參耆及升浮劑,遂氣壅於上焦而喑,聲不出,用香附、童便浸透為末調服,而疏通上焦以治喑。又用蛤粉、青黛為君,黃柏、知母、香附佐之為丸,而填補下焦以治遺,十餘日良愈。

出聲音方,訶子炮去核,木通各一兩,甘草半兩,用水三升,煎至升半,入生薑、地黃汁一合,再煎數沸,放溫,分六服,食後,日作半料。河間訶子湯,訶子折逆氣,破結氣,木通通利機竅,桔梗通利肺氣,童便降火潤肺,故諸方通用之。發聲散,開結痰。《肘後方》陳皮五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頓服,泄滯氣下痰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針灸怎麼治?」岐伯回答:「足少陰經向上連接到舌頭,貫穿橫骨,最後到達會厭。針灸兩側的經脈,排出濁氣,會厭的經脈向上連接到任脈,取穴於天突,就能讓會厭暢通,恢復聲音。」

雜病篇提到,厥氣上衝喉嚨導致失語,手腳冰冷,大便不通暢,可以用針灸足少陰經。丹溪先生治療俞繼道遺精,誤服人參、黃芪和升麻等藥導致氣壅於上焦而失聲,用香附和童便浸泡研磨成粉服用,疏通上焦,治癒失聲。同時用蛤粉、青黛為主藥,黃柏、知母、香附為輔藥,製成丸劑,填補下焦,治療遺精,十多天後痊癒。

出聲音方,用訶子去核,木通,甘草,用水煎煮,加入生薑、地黃汁,再煎煮幾沸,放溫,分六次服用,飯後服用,每天服用半劑量。河間的訶子湯,訶子可以降逆氣,破除結氣,木通可以通利機竅,桔梗可以通利肺氣,童便可以降火潤肺,所以這些藥物經常被用於治療聲音疾病。發聲散,可以開結化痰。肘後方記載,用陳皮,水煮取汁,頓服,可以泄去滯氣,化痰。

《千金》云:風寒之氣客於中,滯而不發,故喑不能言,宜服發表之藥,不必治喑。以紫梗荊芥根一兩,研汁,入酒相和,溫服半盞,服無時。又方,用蘘荷根二兩絞汁,酒一大盞和勻,溫服半盞,無時,此皆治風冷失音。冬月寒痰結咽喉不利,語聲不出。經云:寒氣客於會厭,卒然而啞是也。

玉粉丸主之。肺間邪氣,胸中積血作痛,失音,蛤蚧丸。暴嗽失音,宜潤燥通聲膏。咳嗽聲嘶者,此血虛受熱也。用青黛、蛤粉,蜜調服之。槐花,瓦上炒令香熟,於地上出火毒,三更後,床上仰臥隨意服,治熱而失音。杏仁三分去皮尖炒,另研如泥,桂一分和,取杏核大,綿裹含,細細嚥之,日五夜三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,風寒之氣入侵身體,停滯不散,導致失聲不能說話,應該服用發散風寒的藥物,不必專門治療失聲。可以用紫梗(即荊芥根)一兩,研磨成汁,加入酒攪拌,溫熱後服用半盞,沒有時間限制。還有個方子,用蘘荷根二兩榨汁,與一大盞酒混合,溫熱後服用半盞,也沒有時間限制。這些都是治療風寒引起的失聲的藥方。

冬季寒氣凝結在咽喉,導致痰濁阻塞,發不出聲音。經書上說,寒氣侵入會厭,突然失聲,這就是原因。

玉粉丸可以用來治療寒氣凝結導致的失聲。肺部有邪氣,胸中積血疼痛,失聲,可以用蛤蚧丸治療。突然咳嗽失聲,應該滋潤燥熱,可以用通聲膏治療。咳嗽聲音嘶啞,這是血虛受熱引起的。可以用青黛、蛤粉,用蜂蜜調和服用。槐花可以用瓦片炒至香熟,放在地上散去火毒,在三更後,仰臥在床上隨意服用,可以治療熱邪引起的失聲。杏仁三份去皮尖炒熟,研磨成泥,加入桂皮一分,製成杏核大小的丸藥,用棉花包裹後含服,慢慢吞咽,每天五次,晚上三次。

又方,以桂末著舌下,咽津妙,此治寒而失音。孫兆口訣云:內侍曹都使,新造一宅,落成遷入,經半月,飲酒大醉,臥起失音不能語。孫用補心氣薯蕷丸,以細辛、川芎治濕,十日其病漸減,二十日全愈。

曹既安見上問誰醫,曰孫兆郎中,上乃召問曰,曹何疾也?對曰:凡新宅壁土皆濕,地亦陰多,人乍來陰氣未散,曹心氣素虛,飲酒至醉,毛竅皆開,陰濕之氣從而入乘心經,心經既虛,而濕氣又乘之,所以不能語。臣先用薯蕷丸使心氣壯,燃後以川芎、細辛,又去濕氣,所以能語也。

白話文:

有一種方法,用桂皮粉末放舌下,咽下唾液,效果很好,可以治療因寒氣入侵而失聲的症狀。孫兆有一段口訣:內侍曹都使新蓋了一座房子,搬進去住了半個月,喝了酒醉倒,醒來後就失聲不能說話。孫兆用補心氣的薯蕷丸,配合細辛和川芎治療濕氣,十天後病情逐漸減輕,二十天后完全康復。

曹都使痊癒後,見到皇上就問是誰治好的病,回答說是孫兆郎中。皇上就召見孫兆詢問,曹都使得了什麼病?孫兆回答:凡是新蓋的房子,牆壁和地面都比較潮濕,陰氣較重,人剛搬進去,陰氣還沒散去,曹都使本身心氣就虛弱,又喝了酒醉倒,毛孔都張開了,濕氣趁機侵入心經,心經已經虛弱,又被濕氣入侵,所以才會失聲。我一開始用薯蕷丸補強心氣,然後用川芎和細辛去除濕氣,所以才恢復說話能力。

運氣喑有二法:一日熱助心實。經云:少陰之復,暴喑,治以苦寒是也。二曰寒攻心虛。經云:歲火不及,寒乃大行,民病暴喑,治以鹹溫是也。狐惑聲啞,其證默默欲眠,目不能閉,起居不安是也。針灸喑有三法:其一取足少陰篇首所引二段經文是也。其二取足陽明。經云: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下絡喉嗌,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,取之所別是也。婁全善治一男子四十九歲,久病痰嗽,忽一日感風寒,食酒肉,遂厥氣走喉病暴喑。

與灸足陽明豐隆二穴各三壯,足少陰照海穴各一壯,其聲立出,信哉,聖經之言也。仍用黃芩降火為君,杏仁、陳皮、桔梗瀉厥氣為臣,訶子泄逆,甘草和元氣為佐,服之良愈。其三取手陽明。經云:暴喑氣哽,取扶突與舌本出血。舌本,廉泉穴也。

白話文:

失聲的治療方法有兩種:一是熱邪導致心氣實熱,這時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,就像《素問》中說:「少陰之復,暴喑,治以苦寒是也。」;二是寒邪入侵導致心氣虛寒,這時可以用溫熱藥物治療,就像《素問》中說:「歲火不及,寒乃大行,民病暴喑,治以鹹溫是也。」。狐惑病導致的失聲,患者會沉默寡言,想要睡覺,眼睛閉不上,坐立不安。

針灸治療失聲有三個方法:第一種方法是取足少陰經上的穴位,這點可以參考《素問》中關於失聲的描述。第二種方法是取足陽明經上的穴位,就像《素問》中說:「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下絡喉嗌,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,取之所別是也。」。婁全善曾經治療一位四十九歲的男子,他長期患有痰咳,有一天突然受寒,吃了酒肉,就出現氣逆走喉導致的失聲。

婁全善用艾灸足陽明經豐隆穴三次,足少陰經照海穴一次,患者馬上恢復聲音,這真是印證了《素問》中關於失聲治療的描述。並且配合黃芩清熱瀉火,杏仁、陳皮、桔梗化痰降逆,訶子泄氣,甘草補氣,服用後患者痊癒。第三種方法是取手陽明經上的穴位,就像《素問》中說:「暴喑氣哽,取扶突與舌本出血。」,舌本就是廉泉穴。

【妊娠喑】《素問》黃帝曰:人之重身,九月而喑,此為何也?岐伯曰:胞之絡脈絕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絡者,繫於腎,少陰之脈貫腎、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無治也。當十月復。(王注云:少陰,腎脈也,氣不榮養,故不能言。)

【產後喑】陳氏云:產後不語,因心氣虛而不能通於舌,則舌強不能言語者,宜服七珍散。余當推其所因而治之。薛新甫曰:經云大腸之脈散舌下。又云脾之脈,是動則病舌本強,不能言。又云腎之別脈,上入於心系舌本,虛則不能言。竊謂前證,若心腎氣虛,用七珍散。腎虛風熱,地黃飲。

白話文:

妊娠喑

黃帝問道: 人懷孕九月,卻突然不能說話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回答: 這是因為胎兒與母體相連的經脈斷裂了。

黃帝追問: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

岐伯解釋: 胎兒與母體相連的經脈,連結到腎臟,而少陰經脈穿過腎臟,並連接到舌根。因此,經脈斷裂,舌根無法得到氣血滋養,便不能說話了。

黃帝詢問: 該如何治療呢?

岐伯回答: 不需要治療。等到十月足月,自然就會恢復說話了。

**(王注:少陰經是腎臟的經脈,如果氣血不能滋養舌根,就會導致不能說話。) **

產後喑

陳氏說: 生產之後,不能說話,是因心氣虛弱,無法傳達到舌頭,導致舌頭僵硬無法說話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七珍散。我認為應該根據其病因來治療。

薛新甫說: 《經》書記載,大腸經脈散布到舌頭下方。另外,脾經脈如果動搖,就會導致舌頭根部僵硬,無法說話。還有,腎經的別脈上行到心臟,並連接到舌頭根部,如果腎氣虛弱,也會導致不能說話。

我認為, 如果是心腎氣虛,應該服用七珍散。如果是腎虛風熱,應該服用地黃飲。

注: 七珍散、地黃飲都是中藥方劑,可以根據醫生指示服用。

大腸風熱,加味逍遙散加防風、白芷。脾經風熱,秦艽升麻湯。肝經風熱,柴胡清肝散加防風、白芷。脾氣鬱結,加味歸脾湯加升麻。肝木太過,小柴胡加釣藤鉤。脾受土侮,六君加升麻、白芷、釣藤鉤。肝脾血虛,用佛手散。脾氣虛,用四君子。氣血俱虛,八珍湯;如不應,用獨參湯;更不應,急加附子補其氣而生其血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腸有風熱,可以在加味逍遙散的基础上加入防風和白芷。如果脾經有風熱,可以用秦艽升麻湯。如果肝經有風熱,可以在柴胡清肝散的基础上加入防風和白芷。如果脾氣鬱結,可以在加味歸脾湯的基础上加入升麻。如果肝木太過,可以在小柴胡的基础上加入釣藤鉤。如果脾受土侮,可以在六君的基础上加入升麻、白芷、釣藤鉤。如果肝脾血虛,可以用佛手散。如果脾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。如果氣血都虛,可以用八珍湯;如果八珍湯不奏效,可以用獨參湯;如果獨參湯也不奏效,就要赶紧加入附子來補氣生血。

若徑用血藥則誤矣。郭氏論人心有七孔三毛,產後虛弱,多致停積敗血閉於心竅,神志不能明瞭。心氣通於舌,心氣閉塞則舌亦強矣,故令不語,但服七珍散。胡氏孤鳳丹散,治產後閉目不語,用白礬細研,每服一錢,熱水調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直接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那就錯了。郭氏說,人的心有七孔三毛,產婦體虛,容易導致瘀血停積於心竅,導致神志不清。心氣與舌頭相通,心氣閉塞則舌頭也會僵硬,因此產婦不說話。這時應該服用七珍散。

胡氏孤鳳丹散可以治療產後閉目不語,方法是用白礬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熱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