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16)

1. 怠惰嗜臥

東垣云:脈緩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或大便泄瀉,此濕勝,從平胃散。又云:怠惰嗜臥,有濕,胃虛不能食,或沉困,或泄瀉,加蒼朮,自汗加白朮。食入則困倦,精神昏冒而欲睡者,脾虛弱也。六君子湯加神麯、麥芽山楂之屬。四肢懶惰,人參補氣湯。丹溪云:脾胃受濕,沉困無力,怠惰嗜臥者,半夏、白朮。

肥人是氣虛,宜人參、二朮、半夏、甘草。(又云:是濕,蒼朮、茯苓滑石。)黑瘦人是熱,黃芩、白朮。飲食太過,轉運不調,枳實、白朮。按:人之虛實寒熱,當審脈證定之,豈可以肥瘦為準,學者無以辭害意可也。

2. 身重

《素問》示從容論有云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。運氣身重有五:一曰濕。乃濕制腎虛而重。經云:太陰所至為身重。又云:太陰之復,體重身滿。又云:歲土太過,濕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土鬱之發,民病身重是也。二曰濕熱。經云:少陽司天之政,四之氣。

炎暑間化,其病滿身重是也。三曰寒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之政,三之氣,感於寒濕,民病身重是也。四曰風乃木製,脾虛而重。經云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病身體皆重是也。五曰金乃燥制,肝虛而重。

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是也。東垣云:身重者,濕也。補中益氣湯五苓散去桂主之。潔古云:起臥不能謂之濕,身重是也。小柴胡湯黃耆芍藥湯。仲景云:風濕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潔古云:夏月中風濕,身重如山,不能轉側,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。

仲景云:腎著之病,其人身體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狀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,病屬下焦,身勞汗出,表裡冷濕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帶五千錢,甘姜苓朮湯主之。脾胃虛弱,元氣不能榮於心肺,四肢沉重,食後昏悶,參朮湯主之。針灸身重有二法:其一取脾。

經云:脾病者,身重肉痿,取其經太陰、陽明、少陰血者。又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,身體皆重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也。其二取腎。經云:腎病者,身重,寢汗出,憎風,取其經少陰、太陽血者是也。

3. 不能食

(飢不能食,惡食)

心下不痞滿,自不能食也。東垣云: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,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,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。故不能食,皆作虛論。若傷食惡食,自有本門,不在此例。病人脈緩怠惰,四肢重著,或大便泄瀉,此濕勝也,從平胃散加味。病人脈弦,氣弱自汗,四肢發熱,或大便泄瀉,皮毛枯槁發脫,從黃耆建中湯加味。

病人脈虛氣弱,脾胃不和,從四君子、六君子湯加味。有痰,從二陳湯加味,兼下人參半夏丸。虛而有痰,用人參四兩,半夏一兩,薑汁浸一宿,曝乾為末,麵糊丸。食後生薑湯下。痰積痞隔,食不得下,皂莢燒存性,研末,酒調下一錢匕。和中湯七珍散六神湯、錢氏異功散,皆四君子加減例,開胃進食之正劑也。

羅謙甫云: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,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,宜錢氏異功散補之,自然能食。設或嗜食太過傷脾,而痞滿嘔逆,權用枳實丸一服,慎勿多服。婁全善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,先用補劑加黃連枳實,月餘食反不進,汗亦不止。因悟謙甫此言,遂減去枳、連,純用補劑,又令粥多於藥而食進,又於原方內加附子三分半,一服而愈。寬中進食丸和中丸木香枳朮丸木香乾姜枳朮丸,皆有行氣之劑,氣滯者宜之。

許學士云:有人全不進食,服補脾藥皆不效。予授二神丸服之,頓能進食。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。蓋腎氣怯弱,真元衰削,是以不能消化飲食,譬之鼎釜之中,置諸水穀,下無火力,終日米不熟,其何能化。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,淘淨,酒浸曝乾,日挑數匙,以酒下之,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,亦知此理也。

今按治法,虛則補其母,不能食者,戊己虛也,火乃土之母,故以破故紙補腎為癸水,以肉豆蔻厚腸胃為戊土,戊癸化火,同為補土母之藥也。楊仁齋云:脾腎之氣交通,則水穀自然克化。《瑞竹堂方》謂二神丸,雖兼補脾胃,但無斡旋,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,使之斡旋,空虛倉廩,倉廩空虛則能受物,屢用見效,其殆使之交通之力歟。

嚴用和云:人之有生不善攝養,房勞過度,真陽衰虛,坎水不溫,不能上蒸脾土,沖和失布,中州不運,是致飲食不進,胸膈痞塞,或不食而脹滿,或食而不消,大腑溏泄。古人云:補腎不如補脾。予謂補脾不如補腎,腎氣若壯,丹田火盛,上蒸脾土,脾土溫和,中焦自治,膈開能食矣。

薛新甫云:予嘗病脾胃,服補劑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,幾殆。吾鄉盧丹谷先生,令予服八味丸,飲食果進,三料而平。予兄年逾四十,貌豐氣弱,遇風則眩,勞則口舌生瘡,胸常有痰,目常赤澀。又一人脾虛發腫,皆以八味丸而愈。按此皆補腎之驗。戴復庵云:脾運食而傳於肺,脾氣不足故不喜食,宜啟脾丸、煮樸丸。

若脾虛而不進食者,當實脾,宜鹿茸橘皮煎丸。若脾虛寒而不進食者,理中湯。未效,附子理中湯砂仁半錢,或丁香煮散。心腎虛致脾氣不足以運者,鹿茸橘皮煎丸。脾上交於心,下交於腎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