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16)

1. 怠惰嗜臥

東垣云:脈緩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或大便泄瀉,此濕勝,從平胃散。又云:怠惰嗜臥,有濕,胃虛不能食,或沉困,或泄瀉,加蒼朮,自汗加白朮。食入則困倦,精神昏冒而欲睡者,脾虛弱也。六君子湯加神麯、麥芽、山楂之屬。四肢懶惰,人參補氣湯。丹溪云:脾胃受濕,沉困無力,怠惰嗜臥者,半夏、白朮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認為,脈搏緩慢無力,嗜睡,四肢乏力,或腹瀉,這是濕氣過盛的表現,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。如果嗜睡,伴隨有濕氣、胃虛無力、食慾不振、昏沉、腹瀉等症狀,可以加蒼朮;如果同時有自汗,可以加白朮。如果進食後感到困倦、精神恍惚想睡,這是脾虛弱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神麴、麥芽、山楂等藥物治療。如果四肢無力,可以使用人參補氣湯。丹溪則認為,脾胃受濕氣影響,導致昏沉無力、嗜睡等症狀,可以用半夏、白朮來治療。

肥人是氣虛,宜人參、二朮、半夏、甘草。(又云:是濕,蒼朮、茯苓、滑石。)黑瘦人是熱,黃芩、白朮。飲食太過,轉運不調,枳實、白朮。按:人之虛實寒熱,當審脈證定之,豈可以肥瘦為準,學者無以辭害意可也。

白話文:

肥胖的人是氣虛,適合服用人參、二朮、半夏、甘草。(也有人說:肥胖是濕氣過重,則適合用蒼朮、茯苓、滑石。)黑瘦的人是體內有熱,適合服用黃芩、白朮。飲食過度,導致脾胃運化失調,則適合服用枳實、白朮。

按: 人體虛實寒熱,應當根據脈象和病症來判斷,不能單憑肥瘦來定論,學習者不可因此而誤解,以致有害。

2. 身重

《素問》示從容論有云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。運氣身重有五:一曰濕。乃濕制腎虛而重。經云:太陰所至為身重。又云:太陰之復,體重身滿。又云:歲土太過,濕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土鬱之發,民病身重是也。二曰濕熱。經云:少陽司天之政,四之氣。

炎暑間化,其病滿身重是也。三曰寒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之政,三之氣,感於寒濕,民病身重是也。四曰風乃木製,脾虛而重。經云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病身體皆重是也。五曰金乃燥制,肝虛而重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提到,肝虛、腎虛、脾虛都會讓人感到身體沉重,煩躁不安。造成身體沉重的原因有五:一、濕氣。濕氣過盛會抑制腎氣,導致身體沉重。《素問》中也有記載:「太陰所至為身重」、「太陰之復,體重身滿」、「歲土太過,濕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」、「土鬱之發,民病身重是也」。二、濕熱。炎熱的夏季,濕氣與熱氣交織,容易導致身體沉重,《素問》中記載:「少陽司天之政,四之氣,炎暑間化,其病滿身重是也」。三、寒濕。寒冷潮濕的天氣會導致身體沉重,《素問》中記載:「太陰司天之政,三之氣,感於寒濕,民病身重是也」。四、風。風氣過盛會傷害脾氣,導致身體沉重。《素問》中記載:「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」、「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體重煩冤」、「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病身體皆重是也」。五、燥氣。燥氣過盛會損傷肝氣,導致身體沉重。

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民病體重煩冤是也。東垣云:身重者,濕也。補中益氣湯加五苓散去桂主之。潔古云:起臥不能謂之濕,身重是也。小柴胡湯、黃耆芍藥湯。仲景云:風濕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潔古云:夏月中風濕,身重如山,不能轉側,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。

仲景云:腎著之病,其人身體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狀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,病屬下焦,身勞汗出,表裡冷濕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帶五千錢,甘姜苓朮湯主之。脾胃虛弱,元氣不能榮於心肺,四肢沉重,食後昏悶,參朮湯主之。針灸身重有二法:其一取脾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如果金氣過盛,就會導致燥氣流行,人民容易感到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。東垣認為,身體沉重是濕氣過盛的表現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五苓散去桂枝來治療。潔古則認為,起臥困難不能稱之為濕氣,只有身體沉重才是濕氣。治療濕氣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、黃耆芍藥湯。

仲景認為,如果腎臟受寒,患者就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腰部冰冷,感覺像是坐在水中,身形浮腫,卻不口渴,小便自利,食慾正常,屬於下焦虛寒,勞累時會出汗,表裡俱寒濕。久而久之,就會出現腰以下冰冷疼痛,腹部沉重像是繫著五千錢。可以用甘姜苓朮湯來治療。如果脾胃虛弱,元氣不能到達心肺,就會出現四肢沉重,飯後昏悶,可以用參朮湯來治療。針灸治療身體沉重有兩種方法,其中一種是針刺脾經。

經云:脾病者,身重肉痿,取其經太陰、陽明、少陰血者。又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,身體皆重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也。其二取腎。經云:腎病者,身重,寢汗出,憎風,取其經少陰、太陽血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提到:若脾臟出現問題,人會感到身體沈重,肌肉萎縮。要從脾經(太陰)、胃經(陽明)和腎經(少陰)中吸取血液來調節。又進一步說明:脾經(足太陰之脈)如果運作異常,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,全身感到沈重。觀察患者體徵,判斷其為氣血過盛、過虛、過熱或過寒,並根據情況進行治療。在治療脾臟問題時,也會考慮到腎經。

經書還提到:若腎臟有問題,人會感到身體沈重,容易出汗,畏風。腎經(少陰)和膀胱經(太陽)的血液狀況需被考慮進來進行治療。在治療腎臟問題時,也會考慮到這兩條經脈的情況。

3. 不能食

(飢不能食,惡食)

心下不痞滿,自不能食也。東垣云: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,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,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。故不能食,皆作虛論。若傷食惡食,自有本門,不在此例。病人脈緩怠惰,四肢重著,或大便泄瀉,此濕勝也,從平胃散加味。病人脈弦,氣弱自汗,四肢發熱,或大便泄瀉,皮毛枯槁發脫,從黃耆建中湯加味。

病人脈虛氣弱,脾胃不和,從四君子、六君子湯加味。有痰,從二陳湯加味,兼下人參半夏丸。虛而有痰,用人參四兩,半夏一兩,薑汁浸一宿,曝乾為末,麵糊丸。食後生薑湯下。痰積痞隔,食不得下,皂莢燒存性,研末,酒調下一錢匕。和中湯、七珍散、六神湯、錢氏異功散,皆四君子加減例,開胃進食之正劑也。

白話文:

飢不能食,惡食

心下不感到脹滿,卻自然吃不下東西。 東垣說:胃中元氣旺盛,就能吃得下而不傷身,過了飯點也不會覺得餓,脾胃都強壯就能吃得飽滿,脾胃都虛弱就吃不下而變瘦。所以吃不下東西,都歸屬於虛證。如果因為傷食或者不愛吃而吃不下,就另有治療方法,不屬於這裡討論的範圍。

病人脈象緩慢無力,四肢沉重,或者大便稀軟,這是濕氣過盛,可以用平胃散加味治療。病人脈象弦緊,氣虛自汗,四肢發熱,或者大便稀軟,皮膚乾燥,頭髮脫落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加味治療。

病人脈象虛弱,氣虛體弱,脾胃不和,可以用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加味治療。如果有痰,可以用二陳湯加味治療,並配合人參半夏丸服用。虛寒有痰,可以用人參四兩,半夏一兩,用薑汁浸泡一夜,曬乾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。飯後服用生薑湯送服。痰積堵塞胸膈,吃下去的東西無法順利下咽,可以用皂莢燒成炭,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一錢匕。和中湯、七珍散、六神湯、錢氏異功散,都是四君子湯加減而成的方劑,都是開胃進食的正治之方。

羅謙甫云: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,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,宜錢氏異功散補之,自然能食。設或嗜食太過傷脾,而痞滿嘔逆,權用枳實丸一服,慎勿多服。婁全善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,先用補劑加黃連、枳實,月餘食反不進,汗亦不止。因悟謙甫此言,遂減去枳、連,純用補劑,又令粥多於藥而食進,又於原方內加附子三分半,一服而愈。寬中進食丸、和中丸、木香枳朮丸、木香乾姜枳朮丸,皆有行氣之劑,氣滯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說:脾胃虛弱,飲食難以消化的病人,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峻猛的藥物,應該像錢氏的異功散那樣,以補益之法為主,這樣才能恢復食慾。如果因為過度貪食而傷脾胃,出現痞滿、嘔逆等症狀,可以暫時服用枳實丸一劑,但不可多服。

婁全善曾經治療一位翁姓老人,患有久瘧,食慾不振,出汗多。他最初使用補益藥物,並加入黃連、枳實,但一個多月後,病人的食慾反而更差,汗也止不住。於是,他領悟到羅謙甫的道理,便減少了枳實和黃連的用量,只用補益藥物,並且讓病人多喝粥,少吃藥,食慾才有所恢復。之後,他在原方中加入附子三分半,服用一劑後病症痊癒。

寬中進食丸、和中丸、木香枳朮丸、木香乾姜枳朮丸,這些方劑都含有行氣的藥物,適用於氣滯的人。

許學士云:有人全不進食,服補脾藥皆不效。予授二神丸服之,頓能進食。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。蓋腎氣怯弱,真元衰削,是以不能消化飲食,譬之鼎釜之中,置諸水穀,下無火力,終日米不熟,其何能化。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,淘淨,酒浸曝乾,日挑數匙,以酒下之,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,亦知此理也。

今按治法,虛則補其母,不能食者,戊己虛也,火乃土之母,故以破故紙補腎為癸水,以肉豆蔻厚腸胃為戊土,戊癸化火,同為補土母之藥也。楊仁齋云:脾腎之氣交通,則水穀自然克化。《瑞竹堂方》謂二神丸,雖兼補脾胃,但無斡旋,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,使之斡旋,空虛倉廩,倉廩空虛則能受物,屢用見效,其殆使之交通之力歟。

白話文:

許學士說:有些人完全不進食,服用補脾藥都沒有效果。我給他服用二神丸,頓時就能進食了。這種病不能完全用脾氣來治療。因為腎氣虛弱,真元衰敗,所以不能消化飲食,就像鼎釜中放了水穀,下面沒有火,整天米飯都不熟,怎麼能化呢?黃魯直曾經記載服用菟絲子,淘洗乾淨,用酒浸泡曬乾,每天服用幾匙,用酒送服,十天後就覺得飲食如同冰雪般入口即化,也明白這個道理。

現在分析治療方法,虛則補其母,不能吃東西,就是戊己虛,火是土的母親,所以用破故紙補腎為癸水,用肉豆蔻厚腸胃為戊土,戊癸化火,共同作為補土母的藥物。楊仁齋說:脾腎之氣相通,水穀自然就能消化。 《瑞竹堂方》說二神丸,雖然兼具補脾胃的功效,但缺少調和作用,所以常常會加入木香,以順其氣,使之調和,就像空虛的倉庫,倉庫空虛就能容納物品一樣,屢試不爽,也許正是因為它調和了脾腎之氣的原因吧。

嚴用和云:人之有生不善攝養,房勞過度,真陽衰虛,坎水不溫,不能上蒸脾土,沖和失布,中州不運,是致飲食不進,胸膈痞塞,或不食而脹滿,或食而不消,大腑溏泄。古人云:補腎不如補脾。予謂補脾不如補腎,腎氣若壯,丹田火盛,上蒸脾土,脾土溫和,中焦自治,膈開能食矣。

薛新甫云:予嘗病脾胃,服補劑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,幾殆。吾鄉盧丹谷先生,令予服八味丸,飲食果進,三料而平。予兄年逾四十,貌豐氣弱,遇風則眩,勞則口舌生瘡,胸常有痰,目常赤澀。又一人脾虛發腫,皆以八味丸而愈。按此皆補腎之驗。戴復庵云:脾運食而傳於肺,脾氣不足故不喜食,宜啟脾丸、煮樸丸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家認為,如果生活不注意保養,房事過度,就會導致腎陽虛衰,脾胃失調,出現食慾不振、胸悶腹脹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等症狀。古人常說「補腎不如補脾」,但實際上,補脾不如補腎。因為腎氣旺盛,才能溫暖脾土,讓脾胃運化正常,自然就能正常進食。

薛新甫也提到他曾患脾胃疾病,服用補脾藥物和針灸治療效果不佳,後來服用八味丸後才恢復健康。他的哥哥年過四十,體型肥胖但氣虛,容易頭暈、口舌生瘡、胸悶、眼紅等症狀,也是服用八味丸後痊癒。此外,還有一位脾虛水腫的病人,也因為服用八味丸而康復。這些案例都證明了補腎的重要性。

戴復庵則指出,脾臟負責消化食物並將營養傳輸到肺臟,脾氣不足就會導致食慾不振,需要用啟脾丸、煮樸丸等藥物來調理脾胃。

若脾虛而不進食者,當實脾,宜鹿茸橘皮煎丸。若脾虛寒而不進食者,理中湯。未效,附子理中湯加砂仁半錢,或丁香煮散。心腎虛致脾氣不足以運者,鹿茸橘皮煎丸。脾上交於心,下交於腎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,應該要補脾,可以服用鹿茸橘皮煎丸。如果脾胃虛寒導致食慾不振,可以服用理中湯。如果理中湯效果不好,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,再加半錢砂仁,或者服用丁香煮散。如果心腎虛弱導致脾氣不足,無法正常運化,可以服用鹿茸橘皮煎丸。脾臟與心臟相連,也與腎臟相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