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14)

1. 頭汗

陰陽俱虛,枯燥,頭汗,亡津液也。熱入血室,頭汗。傷濕額上汗,因下之。微喘者死。胃上熱熏,額汗。發黃頭汗,小便不利而渴,此瘀血在裡也。心下懊憹,頭汗。傷寒結胸,無大熱,以水結在胸脅間,頭汗。往來寒熱,頭汗。海藏云:頭汗出,劑頸而還,血證也。額上偏多,何謂也?曰:首者六陽之所會也,故熱熏蒸而汗出也。

額上偏多以部分,左頰屬肝,上頰屬肺,鼻屬中州,頤屬腎,額屬心。三焦之火涸其腎水,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,故發為頭汗,而額上偏多者,屬心之部,而為血證也。飲酒、飲食頭汗出者,亦血證也。至於雜證,相火迫腎水上行,入於心為盜汗,或自汗,傳而為頭汗出者,或心下痞者,俱同血證例治之。無問傷寒、雜病、酒積,下之而心下痞者,血證也。

何以然?曰:下之亡陰,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,氣在胸中,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。故心下痞,世人以為血病,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,而又下之,故變而為中滿鼓脹,非其治也。然則當作何治?曰:獨益中州脾土,以血藥治之,其法無以加矣。頭汗出,胸脅滿,小便不利,往來寒熱,心煩,嘔而不渴,柴胡桂薑湯。

身微熱,表虛,頭汗出不已,或因醫者發汗以致表虛者,黃耆湯。

白話文:

頭部出汗,是因為體內陰陽兩方面都虛弱,身體乾燥,這時頭部出汗,是身體在流失津液。如果熱邪進入血室,也會頭部出汗。如果因受濕氣侵襲而額頭出汗,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出現輕微喘氣的人會死亡。胃部有熱氣向上蒸騰,也會導致額頭出汗。如果出現發黃且頭部出汗,小便不順暢且口渴的狀況,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。如果感到心下煩悶,也會頭部出汗。如果因為傷寒而導致胸部結塊,沒有明顯的發燒,是因為水停留在胸脅之間,也會頭部出汗。如果出現時冷時熱的狀況,也會頭部出汗。

《海藏》說:「頭部出汗,汗到脖子就停止的,這是血證。」如果額頭特別容易出汗,是什麼原因呢?這是因為頭部是六條陽經交會的地方,所以熱氣向上蒸騰而導致出汗。額頭特別容易出汗,是因為不同部位的汗出與不同臟腑相關。左邊臉頰屬於肝,上臉頰屬於肺,鼻子屬於中焦脾胃,下巴屬於腎,額頭屬於心。三焦的火熱耗竭腎水,多餘的熱氣向上迫使進入心臟的範圍,所以會出現頭部出汗,額頭特別容易出汗是因為屬於心的範圍,是血證的表現。飲酒或飲食後頭部出汗,也是血證。至於其他雜病,像是相火迫使腎水向上,進入心臟而導致盜汗,或自汗,進而發展為頭部出汗,或是心下痞悶的狀況,都按照血證的原則治療。無論是傷寒、雜病還是酒積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後出現心下痞悶的狀況,都是血證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這是因為瀉下的方法會導致身體陰液流失,陰液流失會損傷脾胃而導致血液虧虛,氣在胸中,因為血液虧虛而陷入心臟的範圍,所以會出現心下痞悶。世人認為是氣的病,用理氣藥物疏導,反而會加重痞悶,再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病情會轉變為腹部脹滿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?應該著重增強中焦脾土的功能,用補血的藥物治療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。頭部出汗,胸脅脹滿,小便不順暢,時冷時熱,心煩,想吐卻不口渴,可以用柴胡桂薑湯治療。

身體微微發熱,是表虛的表現,頭部持續出汗,或是因為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而導致表虛,可以用黃耆湯治療。

2. 手足汗

一男子手足汗,醫用芩、連、柏並補劑,皆不效。又足汗常多,後以八物、半、苓為君,白附、川烏佐使,其汗即無。治腳汗,白礬、乾葛各等分為末,每半兩、水三碗,煎十數沸洗,日一次,三五日自然無汗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男子手和腳容易出汗,醫生用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清熱藥,以及補養藥來治療,都沒有效果。而且他的腳汗尤其多,後來改用以八味地黃丸、半夏、茯苓為主的藥方,再搭配白附子、川烏作為輔助藥,他的汗就止住了。治療腳汗,可以用白礬、葛根磨成粉,各取等量,每次用半兩,加三碗水煎煮十幾次沸騰,用來洗腳,一天一次,三到五天自然就不會再流汗了。

3. 陰汗

別見。

白話文:

沒什麼特別的,不用擔心。

4. 無汗

經云: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束垣云:真氣已虧,胃中火盛,汗出不休,胃中真氣已竭。若陰火已衰,無汗反燥,乃陰中之陽,陽中之陽俱衰,四時無汗,其形不久,濕衰燥旺,理之常也。其形不久者,秋氣主殺,生氣乃竭,生氣者,胃之穀氣也。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。

丹溪云:盛夏浴食無汗為表實。治謝老夏月無汗久嗽,用半夏、紫蘇二味為末,入莎末、枕流末、(蜆殼灰、蛤粉之屬。)仁陷末(神麯),以栝蔞穰、桃仁泥半兩為丸,先服三拗湯三帖,卻服此丸子。

白話文:

無汗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大量失血的人不會流汗,大量流汗的人會導致血虛。李東垣說:身體的真氣已經虧虛,導致胃火過旺,會不停地流汗,直到胃中的真氣耗盡。如果陰火已經衰弱,反而沒有汗、身體乾燥,這是因為陰中的陽氣和陽中的陽氣都衰弱了,導致一年四季都沒有汗,這種情況身體不會持久。這是因為體內濕氣衰退,燥氣旺盛,是自然的規律。說身體不會持久,是因為秋天主肅殺,生命力就會衰竭,而生命力指的是胃所吸收的穀物之氣,也是春天少陽所產生的生化之氣。

朱丹溪說:盛夏時節吃完飯後卻沒有汗,這是因為體表被邪氣堵塞。曾經治療謝姓老先生夏天沒有汗而且久咳的病症,用了半夏、紫蘇兩味藥磨成粉,再加入莎草粉、枕流粉(像是蜆殼灰、蛤粉之類)、仁陷粉(神麯),以及栝蔞的瓤、桃仁泥各半兩做成藥丸,先喝三帖三拗湯,再服用這些藥丸。

5. 盜汗

衛氣至夜行於陰,或遇天之六淫在於表,或遇人氣興衰所變,如天之五邪六淫者,相乘於裡,或臟腑經脈之陰陽,自相勝負,則皆有以致陽氣之不足。然而非惟寒濕燥同其陰者,能傷其陽而已,至若風火熱同其陽者,則亦傷之,而相火出腎肝表裡四經者尤甚。夫火與元氣不兩立,故火盛則陽衰。

衛與陽一也,陽衰則衛虛,所虛之衛行陰,當瞑目之時,則更無氣以固其表,故腠理開津液泄而為汗。迨寤則目張,其行陰之氣復散於表,則汗止矣。夫如是者,謂之盜汗,即《內經》之寢汗也。《內經》謂腎病者,腹大脛腫,喘咳,寢汗,憎風。又歲水太過,甚則土氣乘之者,病亦若是。

注曰:腎邪攻肺,心內微,心液為汗,故寢汗。仲景《傷寒論》中名盜汗,謂陽明病當作裡實而脈浮者,必盜汗。又三陽合病,目合則汗。成無己謂傷寒盜汗,非若雜病者之責其陽虛而已,是由邪在半表半裡使然也。

何者,若邪氣一切在表,干於衛則自汗出,此則邪氣侵行於里,外連於表邪,及睡則衛氣行於里,乘表中陽氣不致,津液得泄而為盜汗,亦非若自汗,有為之虛者,有為之實者,其於盜汗,悉當和表而已。今觀仲景二論,似若不同,究其微旨,則一而已矣。何則?《內經》論其源,則心腎者乃陰陽之主。

所以論汗必自心之陽,論寢必自腎之陰。仲景之云,從其邪之所在之陰陽,便成盜汗,是指陰陽之流者耳。抑究其源流,悉是衛氣之為用。衛氣者,由穀氣之所化,肺臟之所布。然天真之陽必得是而後充大,無是則衰微。故生氣通天論所言,陽氣者,如蒼天之氣,順之則陽固,與陽因而上,衛外者之類,皆指衛氣也。所以王注以衛氣合天地之陽氣。

若夫成無己之釋仲景者固善矣,抑亦未為至當,虛勞雜病之人,豈可獨責其陽虛,而不有陰虛之可責者乎。予每察雜病之盜汗,有冷有熱,豈無其故哉。因熱邪乘陰虛而發者,所出之汗必熱。因寒邪乘陽虛而發者,所出之汗必冷。其汗冷之義,即《內經》所謂陰勝則身寒,汗出,身上清也。

非獨為自汗,雖盜汗亦然。其溫汗之義,殆以所乘之熱,將同於傷寒,鬱熱在表裡而汗者也。雖然邪乘之重者,亢則害,承乃制,兼化水為冷者有之,相火出於腎挾水化而為冷者有之,此又不可不審也。蓋成無己因《金匱要略》敘雜病云:平人脈虛弱微細,善盜汗。又以《巢氏病源》以虛勞之人盜汗,有陽虛所致,因即謂雜病之盜汗,悉由於陽虛也。

且以《金匱要略》言之,脈虛弱者,乃陽氣之虛,細弱者,乃陰氣之虛。何獨舉陽而遺其陰,亦智士之一失也。然虛勞之病,或得於大病後陰氣未復,遺熱尚留,或得之勞役七情色欲之火,衰耗陰精,或得之飲食藥味,積成內熱,皆有以傷損陰血,衰憊形氣。陰氣既虛,不能配陽,於是陽氣內蒸,外為盜汗,灼而不已,陽能久存而不破散乎。

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。宜潤劑者,六黃湯。宜燥劑者,正氣湯。無內熱者,防風散、白朮散。肝火,當歸龍薈丸。虛者,黃耆連翹湯。實者,三黃連翹湯。身熱,加地骨皮、柴胡、黃芩、秦艽。肝虛,加酸棗仁。肝實,加龍膽草。右尺實大,黃柏、知母。煩心,黃連、生地黃、當歸、辰砂、麥門冬。

脾虛,人參、白朮、白芍藥、乾山藥、白扁豆、浮麥。亦可用山藥一味為末,臨臥酒調下三錢。經霜桑葉末,茶調服。豆豉微炒,酒漬服。外用五倍子或何首烏為末,津唾調填臍中,以帛縛定。臟腑盜汗皆屬腎。經云:腎病者,寢汗出,憎風是也。運氣盜汗皆屬寒水。經云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甚則勞汗出,憎風。

又云:太陽所至,為寢汗痙是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衛氣在夜晚會運行到陰分(身體內部),這時如果遇到外來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邪氣侵襲體表,或者受到人體自身氣血盛衰變化的影響,就像自然界中五種邪氣和六種淫邪一樣,這些邪氣會進入體內。又或者體內臟腑經脈的陰陽失衡,互相產生亢奮或衰弱,都會導致陽氣不足。不僅寒、濕、燥等屬陰的邪氣會傷害陽氣,連風、火、熱等屬陽的邪氣也會傷害陽氣,特別是相火從腎、肝這兩條經脈的內外運行,更容易導致陽氣虧損。火和人體的元氣不能並存,所以火氣旺盛就會導致陽氣衰弱。

衛氣和陽氣是一體的,陽氣衰弱就會導致衛氣虛弱。虛弱的衛氣在夜晚運行到陰分,在人閉眼準備睡覺的時候,就更加沒有足夠的氣來固守體表,所以皮膚毛孔會打開,導致體液外泄而形成汗水。等到睡醒睜開眼睛,原本運行在陰分的氣又回到體表,汗也就停止了。像這樣的情況,就叫做盜汗,也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寢汗」。《黃帝內經》認為腎病會導致腹部腫脹、小腿浮腫、喘氣咳嗽、睡覺時出汗、怕風。另外,如果水運過於旺盛,甚至反過來影響到脾土,也會出現類似的病症。

注釋說:腎的邪氣如果侵犯到肺,會使心氣微弱,導致心液化為汗水,所以會出現睡覺時出汗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稱之為盜汗,認為陽明病如果出現裡實的症狀,但脈象卻浮在表面,就一定會出現盜汗。另外,三陽經脈同時出現病變,在閉眼時也會出汗。成無己認為,傷寒引起的盜汗,和一般雜病引起的盜汗不同,不能單純認為是陽虛,而是由於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狀態所導致。

為什麼這樣說呢?如果邪氣完全在體表,侵犯到衛氣,就會導致自汗(白天不睡覺時出汗);而盜汗則是邪氣侵入體內,同時又與體表邪氣相連,在睡覺時,衛氣運行到體內,體表的陽氣無法顧及,所以體液外泄形成盜汗。盜汗也和自汗不同,有些是因為身體虛弱,有些是因為體內有實邪。對於盜汗,都應該以調和表裡為主。現在看來,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的說法好像有所不同,但如果仔細探究,其實它們的道理是一致的。《黃帝內經》探討盜汗的根源,認為心和腎是陰陽的根本。

因此,論述汗的產生必然要從心的陽氣談起,論述睡覺時出汗必然要從腎的陰氣談起。張仲景的觀點則是從邪氣所在部位的陰陽來判斷盜汗,指的是陰陽氣機的流動變化。但追究其根源,盜汗都是衛氣作用的結果。衛氣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,並由肺臟輸布全身。人體的先天陽氣必須依靠衛氣來充實壯大,沒有衛氣就會衰弱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「陽氣像天上的太陽一樣,順應它,陽氣就固守;與陽氣相逆,陽氣就會上逆。」像衛護身體等,指的都是衛氣。因此,王冰認為衛氣結合了天地間的陽氣。

成無己解釋張仲景的觀點固然很好,但還不夠完善。虛勞雜病的人,怎麼能只考慮陽虛的問題,而不考慮陰虛的可能性呢?我經常觀察雜病引起的盜汗,有的出冷汗,有的出熱汗,這必然是有原因的。因為熱邪侵犯陰虛體質而引起的盜汗,出的汗必然是熱的;因為寒邪侵犯陽虛體質而引起的盜汗,出的汗必然是冷的。冷汗的道理,和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陰勝則身寒,汗出,身上清冷」是一致的。

不僅是自汗,盜汗也是這樣。而溫汗的道理,大概是熱邪和傷寒相似,熱邪鬱積在體表而導致的汗水。雖然如此,邪氣侵犯的嚴重程度不同,當邪氣亢盛時會導致損害,只有當正氣強盛才能夠控制邪氣,還有邪氣夾雜著水邪化為冷汗的情況,以及相火從腎中出來挾帶水邪化為冷汗的情況,這些都是不可不仔細辨別的。成無己根據《金匱要略》中論述雜病說「平常人脈虛弱細微,容易盜汗」和《巢氏病源》認為虛勞之人盜汗有陽虛引起的,就認為雜病引起的盜汗都是由於陽虛所導致的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脈虛弱指的是陽氣虛弱,脈細微指的是陰氣虛弱。為什麼只強調陽虛而忽略陰虛呢?這也是聰明人的疏忽啊。虛勞的病,有的得於大病之後陰氣未恢復,殘留有熱邪;有的得於勞累、七情、色欲等導致火氣旺盛,消耗陰精;有的得於飲食藥物的影響,積成內熱。這些都會損傷陰血,導致身體衰弱。陰氣虛弱,不能和陽氣相配,於是陽氣在體內蒸騰,外發為盜汗,持續不斷,陽氣怎麼能長久存在而不消散呢?

當歸六黃湯是治療盜汗的良藥。適合用滋潤藥物的是六黃湯,適合用燥濕藥物的是正氣湯,沒有內熱的可以用防風散、白朮散。肝火旺盛的,可以用當歸龍薈丸。虛弱的,可以用黃耆連翹湯。實熱的,可以用三黃連翹湯。身體發熱的,可以加地骨皮、柴胡、黃芩、秦艽。肝虛的,可以加酸棗仁。肝實的,可以加龍膽草。右寸脈實大的,可以用黃柏、知母。煩躁的,可以用黃連、生地黃、當歸、辰砂、麥門冬。

脾虛的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藥、乾山藥、白扁豆、浮麥。也可以單用山藥磨成粉,睡前用酒調服三錢。經霜的桑葉末,用茶水調服。豆豉微炒後,用酒浸泡服用。外用五倍子或者何首烏磨成粉,用津液調成糊狀,塗在肚臍裡,用布包好固定。臟腑引起的盜汗都屬於腎的病變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有病的人,睡覺時出汗,並且怕風。運氣引起的盜汗都屬於寒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水運過旺,寒氣流行,嚴重的話會導致出虛汗,並且怕風。

又說:太陽經脈所主的地方,會出現睡覺時出汗和痙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