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3)
第二冊 (3)
1. 諸氣
實熱在內,相火上衝,有如氣滯,用知母、黃柏、芩、連。陰虛氣滯,用四物以補血。因事氣鬱不舒伸而痛者,木香調達之。憂而痰氣,香附五錢,栝蔞一兩,貝母、山楂各三錢,半夏一兩。稟受素壯而氣刺痛,用枳殼、烏藥。因死血而痛者,桃仁、紅花、歸頭。解五臟結氣,益少陰經血,用梔子炒黑為末,入湯同煎,飲之甚效。
河間云:婦人性執,故氣疾為多,宜正氣天香湯先導之。戴復庵云:七氣致病,雖本一氣,而所以為氣者,隨症而變,《三因方》論最詳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謂之七氣。有痰在咽喉間,如綿絮相似,咯不出,咽不下,並宜四七湯,未效,進丁沉透膈湯。(內有熱者不宜。
)審知是思慮過度,宜四七湯去茯苓,加半夏、人參、菖蒲。審知是盛怒成疾,面色青黃,或兩脅脹滿,宜調氣散,或四七湯加枳殼、木香各半錢。因驚恐得疾,心下怔忡者,見驚悸門。脈滑者,多血少氣。澀者,少血多氣。大者,血氣俱多。小者,血氣俱少。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
其或沉滑,氣兼痰飲。脈弦軟,或虛大,虛滑微弱,飲食不節,勞傷過度,精神倦怠,四肢困乏,法當補益。補中益氣湯、調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。夏月清暑益氣湯、四君、四物之類加減。脈結澀,或沉弦,急疾收斂,四肢腹脅腰胯間牽引疼痛,不能轉側,皆由七情鬱滯,䟶閃傷損,謹察病原,隨證疏導。《三因》七氣湯、流氣飲子、大七氣湯、蘇子降氣湯、化氣散、四磨湯、大玄胡湯選用。
脈沉滑,氣兼痰飲者,二陳湯、桔梗半夏湯、四七湯,枳殼、烏藥、紫蘇、大腹皮、桑白皮之類,隨證加減。
白話文:
諸氣
內有實熱,相火上衝,症狀像氣滯不通,可用知母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。陰虛導致氣滯,可用四物湯補血。因情緒鬱結不通暢而疼痛,可用木香疏通氣機。因憂慮而導致痰氣阻滯,可用香附、栝樓、貝母、山楂、半夏。體質素來強壯,卻出現氣刺痛,可用枳殼、烏藥。因瘀血停滯而疼痛,可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尾。要解除五臟氣結,滋補少陰經血,可用炒黑研末的梔子,放入湯劑中同煎服用,療效很好。
河間先生說:婦女個性執拗,所以氣病較多,宜先服用正氣天香湯調理。戴復庵先生說:七情致病,雖然根本都是氣機失調,但導致氣機失調的原因,會隨著症狀而有所不同,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論述最詳盡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稱為七情。若有痰滯在咽喉,像棉絮一樣,咳不出也咽不下,都可服用四七湯,若無效,再服用丁沉透膈湯。(內有熱者不宜)。
如果判斷是思慮過度,可用四七湯去茯苓,再加半夏、人參、菖蒲。如果判斷是盛怒致病,面色青黃,或兩脅脹滿,可用調氣散,或在四七湯中加枳殼、木香各少許。因驚恐致病,心下驚悸不安,可參考驚悸門的治療方法。脈象滑利者,多血少氣;脈象澀滯者,少血多氣;脈象大者,血氣俱多;脈象小者,血氣俱少。如果寸口脈沉按,就知道是氣虛。
如果脈象沉而滑利,就是氣虛兼痰飲。脈象弦細而軟弱,或虛大、虛滑微弱,飲食不節、勞傷過度,精神倦怠,四肢乏力,就應該補益氣血。可用補中益氣湯、調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。夏季可用清暑益氣湯、四君子湯、四物湯等加減應用。脈象結澀,或沉弦,病情急迫,需要收斂,四肢、腹部、脅肋、腰胯等部位牽引疼痛,不能翻身轉側,都是由於七情鬱滯、閃挫損傷所致,需仔細察病因,根據症狀疏導氣機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記載的七氣湯、流氣飲子、大七氣湯、蘇子降氣湯、化氣散、四磨湯、大玄胡湯等,都可以選用。
脈象沉而滑利,氣虛兼痰飲者,可用二陳湯、桔梗半夏湯、四七湯,以及枳殼、烏藥、紫蘇、大腹皮、桑白皮等,根據具體情況加減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