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2)
第二冊 (2)
1. 諸氣
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。凡此五者,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,然後可以動人耳目,易人視聽。若胸中無才器之人,亦不敢用此法也。
熱可以治寒,寒可以治熱,逸可以治勞,習可以治驚。經曰:驚者平之。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,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。如丹溪先生治一女子,許婚後,夫經商二年不歸,因不食困臥如癡,他無所病,但向里床坐,此思想氣結也,藥難獨治,得喜可解,不然令其怒。(脾主思,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。
怒屬肝木,怒則木氣升發而衝開脾氣矣。)因激之大怒而哭至二時許,令解之,與藥一帖,即求食矣。然其病雖愈,必得喜方已,乃紿以夫回,既而果然病不舉。又如子和治一婦人,久思而不眠,令觸其怒,婦果怒,是夕困睡,捷於影響。惟勞而氣耗,恐而氣奪者為難治。喜者少病,百脈舒和故也。
又聞莊先生治喜勞之極而病者,莊切其脈,為之失聲,佯曰:吾取藥去,數日更不來,病者悲泣,後即愈矣。《素問》曰:懼勝喜,可謂得玄關者也。凡此之類,《內經》自有治法,庸工廢而不行,亦已久矣。幸河間、子和、丹溪數先生出,而其理始明,後之學者,宜知所從事。
丹溪云:冷氣、滯氣、逆氣,皆是肺受火邪,氣得炎上之化,有升無降,熏蒸清道,甚而轉成劇病,《局方》類用辛香燥熱之劑,以火濟火,咎將誰執。氣無補法,世俗之言也。以其為病,痞悶壅塞,似難於補,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,邪滯著而不出,所以為病。經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。
苟或氣怯,不用補法,氣何由行。氣屬陽,無寒之理。上升之氣覺惡寒者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氣有餘,便是火。冷生氣者,高陽生之謬言也。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,非真冷也。蓋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自下而上,其熱為甚,火極似水,陽亢陰微也。(按河間論氣為陽而主輕微,諸所動亂勞傷。
乃陽火之化,神狂氣亂而病熱矣。又云:五志過極,皆為火也。而其治法,獨得言外之意。凡見喜、怒、悲、恐、思之證,皆以平心火為主。至於勞者傷於動,動便屬陽,驚者駭於心,心便屬火,二者必以平心火為主。俗醫不達此者,遂有寒涼之謗。)氣鬱,用香附、蒼朮、撫芎。
調氣用木香,然味辛,氣能上升,如氣鬱而不達,固宜用之。若陰火衝上而用之,則反助火邪矣。故必用黃柏、知母,而少用木香佐之。氣從左邊起者,肝火也。氣刺痛,皆屬火。當降火藥中加枳殼。破滯氣用枳殼,枳殼能損至高之氣,二三服即止,恐傷真氣,氣實者可服。
白話文:
諸氣
因此,悲傷可以治療憤怒,用悲痛凄楚的話語觸動他;喜悅可以治療悲傷,用嬉笑打鬧的話語娛樂他;恐懼可以治療喜悅,用危急死亡的話語嚇唬他;憤怒可以治療思慮過度,用侮辱欺騙的話語激怒他;思慮過度可以治療恐懼,用轉移注意力的話語分散他的注意力。這五種方法,都必須運用詭詐奇特的各種手段,才能夠感動他的心神,改變他的想法。如果胸中沒有才華和謀略的人,也不敢使用這種方法。
溫熱可以治療寒冷,寒冷可以治療溫熱;休息可以治療勞累,習慣可以治療驚嚇。《內經》說:驚嚇要使之平靜。驚嚇是因為突然遭遇而產生,如果經常見到、經常聽到,就不會驚嚇了。例如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女子,許婚後,丈夫經商兩年不歸,因此不吃飯,臥床不起,像痴呆一樣,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整天坐在床邊,這是思慮過度導致氣機阻塞。單靠藥物難以治療,用喜悅之情可以解除。如果藥物無效,就激怒她。(脾主思慮,思慮過度則脾氣阻塞而不思飲食。)於是激怒她,使她大哭兩個小時左右,使她情緒得以舒緩,再給她一劑藥,她馬上就想要吃東西了。雖然她的病好了,但必須用喜悅之情才能完全治癒,於是就欺騙她說丈夫回來了,果然病情不再發作。又例如子和先生治療一位婦人,久思成疾而失眠,就激怒她,婦人果然生氣了,當晚就睡著了,效果很快。只有勞累到氣虛,驚嚇到氣奪的病症才難以治療。喜悅的人少生病,因為百脈舒暢和諧的緣故。
又聽說莊先生治療因過度喜悅和勞累而生病的人,莊先生診斷他的脈象,故意大聲喊叫,假裝說:我去取藥,幾天後再來。病人悲傷哭泣,後來就痊癒了。 《素問》說:恐懼勝過喜悅,這就可以說是掌握了治療的關鍵。凡此種種,《內經》都有治療方法,庸醫卻廢棄不用,已經很久了。幸虧河間、子和、丹溪幾位先生出現,才使這些道理明朗起來,後來的學習者,應該知道從哪裡努力。
丹溪說:寒邪之氣、滯留之氣、逆流之氣,都是肺受火邪,氣機上炎,有升騰而無下降,熏蒸清肅的通道,甚至轉化成嚴重的疾病。《局方》類常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用火攻火,罪過將由誰來承擔呢?氣無補法,這是世俗的錯誤說法。因為它導致疾病,出現痞悶阻塞,似乎難以補益,卻不考慮正氣虛弱不能運化,邪氣滯留而不能排出,所以才會生病。《內經》說:體質強壯的人,氣機運行則痊癒;體質虛弱的人,邪氣停留則成病。
如果氣虛,不用補益的方法,氣機怎麼能運行呢?氣屬陽,沒有寒邪的道理。上升之氣感到惡寒,是亢盛則為害,應該抑制它。氣盛則為火。寒冷產生氣,是高陽生之的謬論。自覺寒氣從下往上走,這不是真正的寒冷。這是上升之氣,從肝臟而出,夾雜相火,從下往上走,其熱甚烈,火極則似水,是陽氣亢盛,陰氣虛弱。(按河間先生論氣屬陽而主輕微,諸多運動、勞累、損傷,都是陽火轉化的結果,神志狂亂,氣機紊亂而導致發熱。又說:五志過度,都化為火。而其治療方法,獨具言外之意。凡是見到喜、怒、悲、恐、思的症狀,都以平息心火為主。至於勞累者,傷於運動,運動就屬陽;驚嚇者,驚擾於心,心就屬火,這兩種情況都必須以平息心火為主。俗醫不明白這一點,就產生了寒涼之說。)氣鬱,用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。
調和氣機用木香,但它味道辛辣,氣能上升,如果氣機鬱滯而不能疏通,固然應該使用。如果陰火上炎而使用它,就會反而助長火邪。所以必須用黃柏、知母,而少用木香輔助。氣從左邊升起,是肝火。氣體刺痛,都屬火。應該在降火藥中加入枳殼。破除滯氣用枳殼,枳殼能損傷亢盛之氣,服用二三劑就停止,以免傷及真氣,氣實者可以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