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2)
第五冊 (12)
1. 悸
《傷寒明理論》釋悸字云:悸、心忪也。築築惕惕然動,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。則悸即怔忡,而今人分為兩條謬矣。心悸之由,不越二種,一者虛也,二者飲也。氣虛者,由陽氣內虛,心下空虛,火氣內動而為悸也。血虛者亦然。其停飲者,由水停心下,心為火而惡水,水既內停,心不自安,故為悸也。
有汗吐下後正氣內虛而悸者,有邪氣交擊而悸者,有榮衛涸流脈結代者,則又甚焉。必生津液益血以實其虛,此從傷寒而論者。若雜病則考諸《內經》云: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。膽病者,口苦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如人將捕之狀。足陽明是動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。心包絡是動病,心中澹澹大動。
腎是動病,善恐,心惕然如人將捕之。《原病式》云:因水衰火旺,其心胸躁動,謂之怔忡,然後知悸之為病,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動,而為火邪者也。蓋心為君火,包絡為相火,火為陽,陽主動,君火之下陰精承之,相火之下水氣承之。夫如是而動,則得其正而清淨光明,為生之氣也。
若乏所承,則君火過而不正,變為煩熱,相火妄動,既熱且動,豈不見心悸之證哉。況心者神明居之。經曰:兩精相搏之謂神。又曰:血氣者,人之神。則是陰陽氣血在心臟未始相離也。今失其陰,偏傾於陽,陽亦以失所承而散亂,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。如是者,當自心臟中補其不足之心血,以安其神氣。
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,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。又包絡之火,非惟輔心,而且遊行於五臟,故五臟之氣妄動者,皆火也。是以各臟有疾,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。如是者,當自各臟補瀉其火起之由,而後從包絡調之平之,隨其攸利而治。若各臟移熱於心,而致包絡之火動者,治亦如之。
若心氣不足,腎水凌之,逆上而停心者,必折其逆氣,瀉其水,補其陽。若左腎之真水不足,而右腎之火上逆,與包絡合動者,必峻補左腎之陰以制之。若內外諸邪郁其二火不得發越,隔絕榮衛,不得充養其正氣者,則皆以治邪解鬱為主。若痰飲停於中焦,礙其經絡不得舒通,而鬱火與痰相擊於心下以為怔忡者,必導去其痰,經脈行,則病自已。丹溪云:怔忡,大概屬血虛與痰。
有慮便動者,屬虛。時作時止者,痰因火動。瘦人多是血虛。肥人多是痰飲。真覺心跳者是血少,宜四物安神之類。《金匱》云: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又云:心下悸者,半夏麻黃丸主之。亦可用溫膽湯,或導痰湯加炒酸棗仁、下壽星丸,及茯苓飲子、茯苓甘草湯、薑朮湯、五苓散之類,火盛加黃連。脈結代而悸,炙甘草湯。
久思所愛,觸事不意,虛耗真血,心血不足,遂成怔忡,宜養榮湯。感風寒暑濕閉塞諸經而怔忡者,各見本門。或有陰火上衝,怔忡不已,甚者火炎於上,或頭暈眼花,或齒落頭禿,或手指如許長大,或見異物,或腹中作聲,此陰火為患也。治宜滋陰抑火湯。心不寧者,加養心之劑。
日久服降火藥不愈,加附子從治,或入參耆亦可。有失志者,由所求不遂,或過誤自咎,懊恨嗟嘆不已,獨語書空,若有所失,宜溫膽湯去竹茹,加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下定志丸,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。有痞塞不飲食,心中常有所歉,愛處暗地,或倚門後,見人則驚避,似失志狀,此為卑惵之病,以血不足故耳。宜人參養榮湯。
脾胃不足者,穀神嘉禾散加當歸、黃耆各半錢。
白話文:
[悸]
《傷寒明理論》解釋「悸」這個字,說「悸」就是「心悸」,意思是心臟像小鳥一樣顫動,感到焦躁不安。所以「悸」其實就是「怔忡」(心跳不規律),現代人把它們分成兩種病症是錯誤的。心悸的起因,不外乎兩種:一是虛弱,二是體內有積水。
氣虛的人,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,心臟下方空虛,導致虛火內動而產生心悸。血虛的人也是一樣。體內有積水的人,是因為水停留在心臟下方,心臟屬火而厭惡水,水停留在體內,心臟就會感到不安,所以產生心悸。
有些人因為發汗、嘔吐、腹瀉後,導致正氣不足而心悸;有些人是因為邪氣侵入身體,正邪交戰而心悸;有些人是因為身體氣血枯竭,脈搏出現結代(脈搏跳動不規律)而心悸,這些情況都更嚴重。治療必須補充津液、滋養血液,來補足身體的虛損,這是從《傷寒論》的角度來看。
如果從雜病的角度來看,《內經》裡說:「心痹」是脈搏不通暢,煩躁時心臟下方會鼓動。「膽病」會導致口苦、嘔吐宿食,心臟下方感到空虛不安,甚至恐懼得像要被逮捕一樣。「足陽明經」發生病變時,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顫抖。「心包絡經」發生病變時,心臟會感到空虛、大力跳動。「腎經」發生病變時,會容易恐懼,心臟感到恐慌,好像要被逮捕一樣。《原病式》說:「因為腎水虛衰,導致虛火旺盛,心胸躁動不安,這就稱為怔忡。」由此可知,「悸」這個病,是心臟的氣機不能正常運行,而受到虛火干擾所造成的。
心臟是君主之火,心包絡是輔助之火,火屬陽,陽主動。君火之下有陰精承托,相火之下有水氣承托。如果這樣運行,心臟的跳動就會正常、清澈光明,這是生命的活力。如果缺乏這些承托,君火就會過於旺盛而不正常,變成煩躁發熱,相火也會胡亂跳動,既發熱又躁動,這不就是心悸的症狀嗎?況且心臟是神明所居之處。《經》說:「陰陽二氣相結合就稱為神。」又說:「血氣是人的精神。」由此可知,陰陽氣血在心臟是不可分離的。現在失去了陰,偏向於陽,陽也因為失去承托而散亂,所以精神恍惚不安。這種情況,應該從心臟中補充不足的心血,來安定神氣。
如果還是沒有改善,就應該找出病因來加以治療,壯大腎水以制約虛火。心包絡的火,不僅輔助心臟,而且運行於五臟,所以五臟之氣亂動,都是因為火的緣故。因此,各臟腑有疾病,都可能與心包絡的火結合而引起心悸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針對各臟腑補充或瀉去導致火氣的原因,然後再從心包絡去調理,順應對身體有利的方式治療。如果各臟腑將熱邪傳到心臟,導致心包絡的火動,治療方法也是一樣。
如果心氣不足,腎水上逆侵犯心臟,必須抑制逆行的氣,排泄多餘的水,補充陽氣。如果左腎的真陰不足,導致右腎的火氣上逆,與心包絡的火結合而跳動,必須大力補充左腎的陰氣來制約它。如果內外各種邪氣鬱結,導致心火和相火無法宣洩,阻隔了營衛之氣,使其無法滋養正氣,就必須以治療邪氣、疏解鬱結為主。如果痰飲停留在中焦,阻礙經絡使其無法暢通,鬱積的火氣與痰交擊在心臟下方,形成怔忡,必須導出痰液,讓經脈暢通,疾病自然會好轉。丹溪認為,怔忡大多是因為血虛和痰。
如果一思考就心悸,屬於虛弱。如果心悸時好時壞,是因為痰因火而動。瘦人多半是血虛,胖人多半是痰飲。如果確實感覺到心跳,表示血少,應該服用四物湯之類的藥物來安定心神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吃得少、喝得多,水停留在心臟下方,嚴重的話會心悸,輕微的話會氣短。」又說:「心臟下方感到悸動,可以用半夏麻黃丸來治療。」也可以使用溫膽湯,或導痰湯加上炒酸棗仁、下壽星丸,以及茯苓飲子、茯苓甘草湯、薑朮湯、五苓散之類的藥物,如果火氣旺盛,可以加黃連。脈搏跳動不規律且心悸,可以用炙甘草湯。
如果長期思念所愛的人,突然遇到不順心的事,虛耗真血,導致心血不足,就會形成怔忡,應該服用養榮湯。如果因為感受風寒暑濕,導致經絡閉塞而怔忡,可以參考相關的治療方法。有些人是因為陰火上衝,導致怔忡不止,嚴重的話,會出現頭暈眼花、牙齒脫落、頭髮稀疏、手指異常腫大、看到奇怪的東西、腹部發出聲音,這些都是陰火作祟。應該使用滋陰抑火湯來治療。如果心神不安,可以加上養心的藥物。
如果長期服用降火藥都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附子來逆向治療,或者加入人參、黃耆也可以。有些人是因為失意,因為所求不得,或因過錯而自責,懊悔嘆息不已,獨自說話或在空中書寫,好像失去了什麼,應該服用溫膽湯(去除竹茹),加上人參、柏子仁各一錢,服用定志丸,並且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。有些人因為身體不適而不吃東西,心中常常感到歉疚,喜歡待在陰暗的地方,或靠在門後,看到人就驚慌躲避,好像失意的樣子,這是因為氣血不足所造成的「卑惵」病,應該服用人參養榮湯。
脾胃不足的人,可以服用穀神嘉禾散,加上當歸、黃耆各半錢。
2. 恐
臟腑恐有四:一曰腎。經云:在臟為腎,在志為恐。又云:精氣並於腎則恐是也。二曰肝膽。經云:肝臟血,血不足則恐。戴人曰:膽者敢也,驚怕則膽傷矣。蓋肝膽實則怒而勇敢,肝膽虛則善恐而不敢也。三曰胃。經云:胃為恐是也。四曰心。經云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者是也。
運氣善恐,皆屬肝木虛。經云:木不及曰委和,委和之紀,其病搖動注恐是也。針灸善恐有三:其一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是動病,氣不足,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。虛則補之,寒則留之是也。其二取肝。經云:肝虛則目䀮䀮,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,取其經,厥陰與少陽是也。其三取膽。
經云: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將捕之,取陽陵泉。又云:善嘔,嘔有苦,善太息,心中憺憺,恐人將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,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取三里,以下胃氣逆,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,卻調其虛實,以去其邪是也。
丹溪治周本心,年六十,形氣俱實,因大恐,正月間染病,心不自安,如人將捕之狀,夜臥亦不安,兩耳後亦見火光炎上,食飲雖進而不知味,口乾而不欲食,以人參、白朮、當歸身為君,陳皮為佐,加鹽炒黃柏,炙玄參各少許煎服自愈,月餘而安。經云:恐傷腎,此用鹽炒黃柏、炙玄參,引參、歸等藥入補腎足少陰絡也。
《本事方》人參散、茯神散、補膽防風湯,皆治膽虛之劑。
白話文:
恐懼的產生,主要與四個臟腑相關:第一是腎。如同經典所說:「在臟腑中,腎對應的志就是恐懼。」又說:「精氣都集中在腎,就會產生恐懼。」第二是肝膽。經典說:「肝臟儲藏血液,血不足就會產生恐懼。」戴人說:「膽代表勇氣,受到驚嚇就會傷膽。」因為肝膽功能強盛,人就會憤怒且勇敢;肝膽虛弱,就會容易恐懼且不敢。第三是胃。經典說:「胃也與恐懼相關。」第四是心。經典說:「心受到驚嚇、過度思慮會傷害精神,精神受損就會產生恐懼、迷失自我的情況。」
容易感到恐懼,多半屬於肝木虛弱。經典說:「木氣不足就叫做委和,委和狀態下,就會出現身體搖動、感到恐懼的症狀。」針灸治療恐懼的穴位有三個:第一是取腎經的穴位。經典說:「腎足少陰經脈的病變,氣不足就會容易恐懼,心裡會感到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。虛弱就補它,寒冷就留針。」第二是取肝經的穴位。經典說:「肝虛會導致眼睛昏花,看不清東西,耳朵也聽不清楚,容易感到恐懼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所以要取肝經的穴位,也就是厥陰和少陽經。」第三是取膽經的穴位。
經典說:「膽有疾病的人,容易嘆氣,口中發苦、吐出隔夜的膽汁,心中感到空虛、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可以取陽陵泉穴。又說:容易嘔吐,吐出來的東西帶苦味,容易嘆氣,心中感到空虛、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這就是邪氣在膽,胃氣上逆。膽汁外洩就會口苦,胃氣上逆就會吐苦水,所以說是嘔吐膽汁。可以取足三里穴來降胃氣,然後針刺少陽經的血絡,來抑制膽氣上逆,同時要調和它的虛實,才能去除邪氣。」
丹溪曾經醫治周本心,六十歲,身體氣血都很強盛,因為受到巨大驚嚇,在正月間生病,心神不安,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,晚上睡覺也不安穩,兩耳後方還會出現火光上炎的感覺,雖然能吃東西,但食不知味,口乾卻不想喝水,就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作為主藥,陳皮作為輔助藥,再加上用鹽炒過的黃柏和炙過的玄參各少許,煎服後就痊癒了,一個多月後就康復了。經典說:「恐懼會傷腎」,這裡用鹽炒過的黃柏和炙過的玄參,就是引導人參、當歸等藥進入補腎足少陰的經絡。
《本事方》的人參散、茯神散、補膽防風湯,都是治療膽虛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