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6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65)

1. 寒厥手足冷

脈沉數實為熱。東垣治中書貼合公腳膝尻腰背冷,脈沉數有力,用黃柏滋腎丸,再服而愈。又治中書左丞姚公茂,上熱下寒,用既濟解毒湯良愈。丹溪治呂宗信,腹有積塊,足冷至膝,用大承氣加減下之愈。此皆寒厥有熱也。脈沉細微為寒。羅謙甫治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,年六十,秋七月徵南,至仲冬,病自利完穀不化,臍腹冷痛,足胻寒,以手搔之不知痛癢,常燒石以溫之,亦不得暖。

診之脈沉細而微,此年高氣弱,深入敵境,軍務煩冗,朝夕形寒,飲食失節,多飲乳酪,履於卑濕,陽不外固,由是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,故胻寒而逆。《內經》云:感於寒而受病,微則為咳,盛則為泄為痛,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。法當急退寒濕之邪,峻補其陽,非灸不能病已。

先以大艾炷於氣海灸百壯,補下焦陽虛。次灸三里各三七壯,治胻寒而逆,且接引陽氣下行。又灸三陰交,以散足受寒濕之邪。遂處方云:寒淫所勝,治以辛熱,濕淫於外,平以苦熱,以苦發之。以附子大辛熱,助陽退陰,溫經散寒為君。乾薑、官桂大熱辛甘,亦除寒濕,白朮、半夏苦辛溫而燥脾濕,故以為臣。

人參、草豆蔻、甘草大溫中益氣,生薑大辛溫,能散清濕之邪,蔥白辛溫,能通上焦陽氣,故以為佐。又云: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故大作劑服之。不數服,瀉止痛減,足胻漸溫,調其飲食,十日平復。明年秋,過襄陽值霖雨,閱旬余前證復作,再依前灸,添陽輔各二七壯,再以前藥投之,數服愈。《內經》寒厥,皆屬腎虛。

云腎臟志,志不足則厥。又云:腎虛則清厥,意不樂。又云:下虛則厥。又云: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是也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篇,黃帝曰:少陰之脈,獨下行何也?歧伯曰:不然。夫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者,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,其下者,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衝,循陰股內廉,入膕中,伏行骭骨內,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。

其下者,並於少陰之經,滲三陰,其前者,伏行出跗屬,下循跗,入大指間,滲諸絡而溫肌肉。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(經云:經絡堅緊,火所治之。蓋灸以治之,或湯酒漬之也。)運氣寒厥有二:一曰寒。經云:水平氣曰靜順,靜順之紀,其病厥。又云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邪害心火,躁悸陰厥。

又云: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病陰厥且格是也。二曰寒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之政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民病寒厥是也。《千金方》治丈夫腰腳冷不隨,不能行方,上醇酒三斗,水三斗,合著甕中,溫漬至膝,三日止。冷則甕下常著灰火,勿令冷。東垣云:經云,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非火調弗能取之。

白話文:

寒厥手足冷

脈象沉而數實,表示體內有熱。李東垣治療一位官員,他感到腳、膝蓋、臀部、腰背寒冷,脈象沉而數且有力,用黃柏滋腎丸,服用後痊癒。又治療一位姚姓官員,他上身發熱而下身寒冷,用既濟解毒湯,效果很好。朱丹溪治療一位呂姓病人,他腹部有積塊,腳冷到膝蓋,用大承氣湯加減藥物後痊癒。這些都是寒厥但體內有熱的例子。

脈象沉細微弱,表示體內有寒。羅謙甫治療一位年長的將軍,他得了痢疾,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,肚臍腹部冷痛,腳脛寒冷,用手抓癢也感覺不到痛癢,經常燒熱石頭來溫暖身體,但還是覺得冷。

診斷他的脈象是沉細而微弱,這是因為他年紀大、氣血虛弱,又深入敵境,軍務繁忙,早晚都感到寒冷,飲食不規律,經常喝乳酪,居住在潮濕的地方,陽氣不能固守在體內,導致寒濕侵襲虛弱的身體,病從下半身開始,所以腳脛寒冷並且出現逆冷的現象。《內經》說:感受寒邪而生病,症狀輕微會咳嗽,嚴重就會腹瀉或疼痛,這是寒和濕結合在一起引起的疾病。治療方法應該是快速驅除寒濕邪氣,並大力補養陽氣,不用艾灸無法治好。

先用大量艾炷在氣海穴艾灸一百壯,補下焦陽虛。然後在足三里穴各灸三七壯,治療腳脛寒冷並且逆冷,並且引導陽氣向下行走。又灸三陰交穴,來散除腳部受到的寒濕邪氣。於是開出藥方說:寒邪太盛,用辛辣溫熱的藥物治療;濕邪侵襲體表,用苦味溫熱的藥物來平息,用苦味藥物來發散邪氣。用附子這種大辛大熱的藥物,來幫助陽氣驅退陰邪,溫通經絡,散寒止痛,作為主藥。乾薑、官桂,性質大熱,味辛甘,也能夠祛除寒濕;白朮、半夏,味苦辛溫,能夠燥濕健脾,所以作為輔助藥物。

人參、草豆蔻、甘草,性質溫熱,能夠溫養中焦,補益氣血;生薑,性質大辛溫,能夠散除清濕邪氣;蔥白,性質辛溫,能夠疏通上焦陽氣,所以作為佐藥。又說:補下焦的藥方應該快速見效,速度快則藥味濃烈,所以要大劑量服用。服用幾次後,腹瀉停止,疼痛減輕,腳脛逐漸溫暖,調理飲食後,十天就恢復健康。第二年秋天,經過襄陽遇到連日陰雨,過了十幾天,之前的症狀再次出現,再次依照先前的方法艾灸,又在陽輔穴增加了二七壯,再服用之前的藥物,幾次服用後就痊癒了。《內經》認為,寒厥都屬於腎虛。

說腎臟是主管意志的,意志不足就會出現厥證。又說:腎虛就會出現清厥,情緒不高興。又說:下焦虛弱就會出現厥證。又說:各種厥證以及遺精泄瀉,都屬於下焦虛弱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篇中,黃帝問:為什麼少陰經脈獨自向下行走?歧伯回答:不是這樣的。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獲得滋養。它向上走,從咽喉到頭頂,滲透到陽氣,灌溉精氣;向下走,注入少陰經的大絡,從氣衝穴出來,沿著大腿內側,進入膝蓋後方,潛伏在脛骨內側,向下到達內踝後面然後分開。

它向下走,與少陰經脈相連,滲透到三陰經,它向前走,潛伏在足背,向下沿著足背,進入大拇指之間,滲透到各個絡脈,溫暖肌肉。所以,如果別絡阻塞,腳背就不能活動,不能活動就會出現厥證,出現厥證就會寒冷。(《經》說:經絡堅緊,用火來治療。大概是指用艾灸來治療,或者用熱湯或藥酒浸泡來治療。)運氣學說中,寒厥有兩種:一種是寒邪引起的。《經》說:水氣平和,叫做靜順,靜順之年,就容易發生厥證。又說:如果年份水運太過,寒氣就會流行,寒邪會傷害心火,導致煩躁、驚悸、陰厥。

又說:如果年份金運不及,火邪就會旺盛,火邪復發,就會出現陰厥而且嘔吐。第二種是寒濕引起的。《經》說:太陰濕土主政的一年,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民眾就容易患寒厥。《千金方》治療男子腰腿寒冷,不能隨意活動的藥方,用上好米酒三斗,水三斗,混合在甕中,加熱後浸泡到膝蓋,三天即可見效。水冷時,要在甕下放置炭火,不要讓水冷掉。李東垣說:《經》中說,厥證發生在足部,是宗氣不能下行,脈中的血液凝結停滯,不用火來調養就不能治好。

張潔古說:身體發熱如火,腳卻冷如冰,可以艾灸陽輔穴。又說:腳脛酸冷,要取絕骨穴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