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63)
第一冊 (63)
1. 厥
夫衝脈者,是行腎臟治內之陽者,陽即火也,故陽動之以正,則為生物溫養之少火,動之以妄,則為炎熾害物之壯火,火壯則元真之陽亦衰。李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是也。如前厥論,謂下氣上爭,邪氣因從之而上者,非別有其邪,即此火所亂,陰陽之淫氣起而上逆者也。故經以逆氣為衝脈之病,病機亦言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
諸厥皆屬於下。然而在腎之陰陽和則下治,不和則下不治,不治則寒熱之厥生矣,此腎主厥之道也。至於衝脈與胃,皆以海名,故十二經稟氣而致厥病悉同。又若他篇論厥,有謂因陽氣煩勞則張,精絕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者;有二陽一陰發病,為風厥者;有志不足則厥者;有臟厥者;有暴不知人之厥者;有五絡俱竭而屍厥者。
凡此諸因上逆之邪,皆相火與五火相扇而起,起則變亂其經氣,所以屬風寒燥濕熱之五氣相從而起,五氣多相兼化,風燥同熱化,濕同寒化,病甚則手足經從其所化之寒熱以為厥。蓋所逆之氣自下而上者,非得之火炎之勢而能之乎。如三焦、足少陽、沖、任、督,皆自司相火在下者,然而統屬乎腎。
何則?足少陰子與手少陰午對化者,寄於其間,如是則腎之元氣安於治下。若相火妄動,須當先救其腎,分正治從治,折其沖逆,辨五氣所從之盛衰者,補瀉之。雖然亦有不因氣逆而遽冷者,如《原病式》謂陰水主清淨,故病寒則四肢冷是也。乃為陽虛而陰獨在故寒,即仲景所謂先厥後熱,因寒邪外中,陽氣未能勝之,故先厥也。
雖邪有內外之分,然在溫之則一耳。
【寒熱二厥】《素問》黃帝曰:厥之寒熱者,何也?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。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,何也?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,陰脈者,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?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帝曰:寒厥何為而然也?岐伯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
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,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氣因於中,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
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榮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數醉,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偏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《靈樞·顛狂》篇,厥逆為病也,足暴清,胸若將裂,腸若將以刀切之,煩而不能食,脈大小皆澀。暖取足少陰,清取足陽明。
白話文:
厥
衝脈運行腎臟內部的陽氣,陽氣就是火。陽氣運行正常,就是溫養生命的少火;陽氣妄動,則變成灼傷萬物的旺火。火旺則元陽也衰弱。李東垣說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強盛,一個強盛則另一個必然衰弱,此乃真理。先前關於厥的論述,說下焦之氣上逆,邪氣乘機從下而上,並不是另有邪氣,而是陽火紊亂,陰陽之邪氣上逆所致。所以經書認為逆氣是衝脈的病機,病機也都說到諸逆衝上,都屬於火。
各種厥證都屬於下焦病變。然而,腎臟的陰陽調和則下焦得以治癒,陰陽不調則下焦不能治癒,不能治癒則寒熱厥證就會產生,這就是腎臟主厥的道理。衝脈與胃都以「海」命名,所以十二經脈稟受元氣而導致厥病的病理都相同。此外,其他篇章論述厥證,有的說因為陽氣過度勞累而充盈,精氣耗竭積聚於夏季,使人發生煎厥;有的說因二陽一陰經脈受邪而發病,為風厥;有的說因意志不足而厥;有的說因臟腑病變而厥;有的說突然不認識人的厥;有的說五絡俱竭而死的屍厥。
所有這些由於上逆之邪引起的厥證,都是相火與五臟之火互相煽動而引起的。一旦發病,就會擾亂經氣,所以會伴隨風寒燥濕熱五種邪氣,而五種邪氣多互相化合,風燥同化為熱,濕同化為寒,病情嚴重時,手足經絡循其寒熱化合之邪而出現厥證。總之,從下而上逆的邪氣,如果不是因為火炎熾盛的力量,是無法實現的。像三焦、足少陽、衝脈、任脈、督脈,都主司下焦的相火,但最終都歸屬於腎臟。
為什麼呢?因為足少陰經(子時)與手少陰經(午時)互相化生,而腎臟的元氣寄居於其中,所以腎臟的元氣才能安定地統治下焦。如果相火妄動,就必須先救治腎臟,區分正治與從治,折服其衝逆之勢,辨別五種邪氣的盛衰,然後進行補瀉治療。當然,也有不是因為氣逆而突然發冷的厥證,例如《原病式》說陰水主清淨,所以病寒則四肢冰冷。這是因為陽虛而陰寒獨盛,也就是仲景所說的先厥後熱,由於寒邪外侵,陽氣不能克服它,所以先出現厥證。
雖然邪氣有內外之分,但治療原則上都是溫煦。
【寒熱二厥】《素問》中黃帝問道:厥證的寒熱是如何產生的?岐伯回答說:陽氣衰弱於下焦則為寒厥,陰氣衰弱於下焦則為熱厥。黃帝問道:熱厥的熱,一定從足下開始,為什麼?岐伯回答說:陽氣從足五趾的外側開始,陰脈則聚集於足下而匯聚於足心,所以陽氣盛則足下發熱。黃帝問道:寒厥的寒,一定從五趾而上達膝蓋,為什麼?岐伯回答說:陰氣從五趾內側開始,聚集於膝下而匯聚於膝上,所以陰氣盛則從五趾到膝蓋以上都寒冷,其寒不是從體外而來,而是從體內而來。黃帝問道:寒厥為何如此?岐伯回答說:足部的前面,是宗筋聚集之處,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會合之處。
春夏陽氣旺盛而陰氣衰弱,秋冬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。如果體質強壯的人,在秋冬季節過度耗損精力,下焦之氣上逆而不能恢復,精氣下泄,邪氣就乘機從下而上。氣機阻滯於內,陽氣衰弱不能滋養經絡,陽氣日漸損耗,陰氣獨盛,所以手足冰冷。黃帝問道:熱厥又是如何產生的?岐伯回答說:酒進入胃中,則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,脾臟主管胃的津液運行的。
陰氣虛弱則陽氣內盛,陽氣內盛則胃失和調,胃失和調則精氣耗竭,精氣耗竭則不能滋養四肢。這種人必然經常酗酒,或者飽食後房事,氣機鬱積於脾中不能疏散,酒氣和谷氣相搏,熱邪內盛,所以全身發熱,小便赤黃。因為酒氣旺盛而猛烈,腎氣日漸衰弱,陽氣偏盛,所以手足發熱。《靈樞·癲狂》篇說,厥逆為病,足部突然冰冷,胸部好像要裂開一樣,腸子好像要用刀割一樣,煩躁不安而不能進食,脈象大小不一,都澀滯。治療寒厥溫補足少陰經,治療熱厥清瀉足陽明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