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8)
第五冊 (8)
1. 虛煩
(懊憹瞀悶,並虛煩之劇者,不別立門)
《活人》云: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。成無己云:傷寒有虛煩,有心中煩,有胸中煩。二說不同,考之於書,成無己之言,實出仲景,活人無據,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煩者,今故兩存之。陳無擇云:虛煩身不覺熱,頭目昏疼,口乾嗌燥不渴,清清不寐,皆虛煩也。《保命集》云:起臥不安,睡不穩,謂之煩。
宜梔子豉湯、竹葉石膏湯。《活人》云:但獨熱者,虛煩也。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,但不惡寒,身不疼痛,故知非傷寒也,不可發汗。頭不痛,脈不緊數,故知非裡實也,不可下。病此者,內外皆不可攻,攻之必遂煩渴,當與竹葉湯。若嘔者,與陳皮湯一劑,不愈再與之。《三因》淡竹茹湯,東垣硃砂安神丸。
白話文:
心煩意亂,伴隨虛煩嚴重,不需另立門類。 《活人》書中提到虛煩症狀類似傷寒,但並非傷寒。 成無己說傷寒有虛煩、心煩、胸煩,兩者說法不同。 考證書籍後發現成無己的說法出自仲景,而《活人》則沒有依據。 然而,確實存在非因傷寒而出現虛煩的情況,所以這裡保留兩種說法。 陳無擇說虛煩症狀包括身體不覺得熱、頭昏眼花、口乾舌燥卻不渴、思緒不清、睡不著,都是虛煩的表現。 《保命集》提到起身臥床都不安穩,睡不好,稱為煩。
治療方法:可用梔子豉湯、竹葉石膏湯。 《活人》書中說單純發熱屬於虛煩。 虛煩發熱和傷寒相似,但不會惡寒、身體也不疼痛,所以知道不是傷寒,不可發汗。 頭不痛、脈搏不緊不數,說明不是裡實,不可瀉下。 患此病不能攻邪,攻邪必定加重煩渴,應服用竹葉湯。 若有嘔吐,服用陳皮湯一劑,若不痊癒再服一劑。 《三因》書中提到淡竹茹湯,東垣書中提到硃砂安神丸。
仲景云: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《素問》,帝曰:有病身熱,汗出煩滿,煩滿不為汗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汗出而身熱者,風也;汗出而煩滿不解者,厥也;病名曰風厥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巨陽主氣,故先受邪,少陰與其為表裡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厥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表裡刺之,飲之服湯。(表謂太陽,里謂少陰,剌以治風湯,以止逆上之腎氣,如仲景止逆下氣,麥門湯之類。)丹溪治一女子,年二十餘歲,在室素強健,六月間發煩悶,困憊不食,發時欲入井,六脈皆沉細而弱數,兩日後微渴,眾以為病暑,治不效,四五日加嘔而人瘦,手心極熱,喜在陰處,漸成伏脈,時妄語,乃急制《局方》妙香丸如桐子大,以井水下一丸,半日許大便藥已出,病無退減,遂以麝香水洗藥,以針穿三竅,次日以涼水送下,半日許大便下稠痰數升,是夜得睡,困頓伏枕,旬日而愈。因記《金匱》云,昔肥而今瘦者,痰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腹瀉後更加煩躁,按著心窩處感覺濕潤的,是虛煩。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《素問》中,黃帝問道:人患病身體發熱,出汗後感到煩悶,煩悶不因出汗而解除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出汗而身體發熱的是風邪;出汗而煩悶不解除的是厥。這種病叫做風厥。
黃帝說:我想要徹底了解。岐伯回答:巨陽主宰氣,所以先受邪氣,少陰與它表裡相通,遇到熱邪就會上逆,上逆就會引起厥。
黃帝問:怎麼治療?岐伯回答:針灸表裡,服用湯藥。(表指太陽經,裡指少陰經,針灸用來治療風邪,湯藥用來止住逆上腎氣,就像張仲景治療逆下腎氣的麥門湯之類。)
丹溪先生治療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子,她平時身體強壯,六月間突然感到煩悶,疲乏無力,不願進食,發病時想要跳井,六脈都沉細而微弱,數脈。兩天後感到稍微口渴,大家以為是中暑,治療無效。四五天後加重了嘔吐,人瘦了下來,手心極熱,喜歡待在陰涼的地方,逐漸變成伏脈,時常胡言亂語,於是趕緊按照《局方》製作妙香丸,像桐子一樣大小,用井水送服一丸。半個時辰後,藥物從大便排出,病況沒有減輕。於是用麝香水洗藥,用針穿透三竅,第二天用涼水送服。半個時辰後,大便排出稠痰數升,當夜可以睡覺,困倦地伏枕休息,十天後痊癒。因此記住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:以前肥胖現在消瘦的,是痰邪。
遂作此藥治之。溫膽湯,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。(審知有飲者用之,無飲者勿用。)《金匱》酸棗湯,治虛勞虛煩不得眠。上九法治熱煩,前五法煩熱怔忡,知熱在心肺也,故用竹葉、石膏、硃砂鎮墜其熱,使下行也。第六法煩而下利,知熱在上也,故用梔豉湯吐之。第七法煩而汗出不解,知表裡有邪也,故用表裡飲湯。
第八法脈沉口渴手心熱,知熱不在表也,故用妙香丸下之。第九法溫膽、酸棗,治不得眠也。凡心虛則煩心,肝腎脾虛亦煩心。經云:夏脈者心也,其不及者,令人煩心。又云: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,是知煩多生於虛也。大法津液去多,五內枯燥而煩者,八珍湯加竹葉、酸棗仁、麥門冬。
白話文:
於是就用這個藥方來治療。溫膽湯,是用来治疗大病之后身体虚弱,心烦意乱,失眠的。 (注意:如果患者有喝水需求的,就用这个药方,没有喝水需求的,就不要使用。) 《金匱》中的酸棗湯,是用来治疗虚劳体弱,心烦意乱,失眠的。
以上九种方法用来治疗热烦,前五种方法是用来治疗心烦意乱,心悸不安的,知道热气在心肺,所以用竹叶、石膏、朱砂来镇压热气,使其向下运行。 第六种方法是用来治疗心烦而腹泻的,知道热气在上焦,所以用栀豉汤来吐出。 第七种方法是用来治疗心烦而汗出不止的,知道表里都有邪气,所以用表里饮汤。
第八种方法是用来治疗脉象沉细,口渴,手心发热的,知道热气不在表层,所以用妙香丸来下泻。 第九种方法是温胆汤、酸枣汤,用来治疗失眠。 总之,心虚则心烦,肝肾脾虚也会导致心烦。 经书上说:夏脉属心,如果心气不足,就会让人心烦。 又说:肝虚、肾虚、脾虚,都会让人身体沉重,心烦意乱,由此可见心烦大多是由于虚弱引起的。 如果是由于津液大量流失,五脏干燥而心烦的,可以用八珍汤加竹叶、酸枣仁、麦门冬。
榮血不足,陽勝陰微而煩者,人參、生地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、白芍藥、竹茹之屬,或人參養榮湯下硃砂安神丸。腎水下竭,心火上炎而煩者,竹葉石膏湯下滋腎丸。病後虛煩,有飲溫膽湯,無飲遠志湯。產、痘、滯下後虛煩,為血液耗散,心神不守,危矣!宜猛進獨參湯。
白話文:
如果血液不足,陽氣過盛導致心煩,可以服用人參、生地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、白芍、竹茹等藥物,或在人參養榮湯中加硃砂安神丸。如果腎陰虧虛,心火上炎導致心煩,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,並配合滋腎丸。病後虛煩,有飲酒習慣的可以服用溫膽湯,沒有飲酒習慣的可以服用遠志湯。產後、出痘後、久病後虛煩,都是因為血液耗散,心神不寧,情況危急!應該立即服用獨參湯。
煩而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心中蘊熱而煩,清心蓮子飲。煩而嘔,不喜食,陳皮湯。
運氣煩有五:一曰熱助心實而煩。經云: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病胸中煩熱,嗌乾。又云: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病煩心,胸中熱。又云:少陽之勝,煩心心痛,治以鹹寒是也。二曰心從水制而煩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寒清時舉,火氣高明,心熱煩是也。
三曰金攻肝虛而煩。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是也。四曰土攻腎虛而煩。經云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歲水不及,濕乃大行,民病煩冤足痿是也。五曰木攻脾虛而煩。經云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。
白話文:
當感到煩躁且小便不順暢時,可以服用五苓散。如果心中有熱氣而煩躁,可以喝清心蓮子飲。若感到煩躁、嘔吐,且食慾不佳,可以喝陳皮湯。
造成煩躁的原因有很多:一是心火旺盛導致煩躁,例如少陰司天,熱邪入侵,會出現胸中煩熱、口乾等症狀。二是心臟受到寒氣影響而煩躁,例如太陽司天,寒氣下沉,心氣上浮,寒氣清揚時,心火會上升,導致心熱煩躁。三是金氣過盛侵犯肝臟,導致肝虛而煩躁,例如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煩悶等症狀。四是土氣過盛侵犯腎臟,導致腎虛而煩躁,例如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煩悶等症狀。五是木氣過盛侵犯脾臟,導致脾虛而煩躁,例如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煩悶等症狀。
蓋肝虛、腎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。故金太過則肝虛,土太過則腎虛,木太過則脾虛,凡此三太過之歲,則肝、腎、脾受邪而虛,皆病體重煩冤也。
灸刺煩心有四:其一取心俞。經云: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掌中熱,詳盛、虛、寒、熱、陷下取之。又云: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,俯首靜伏,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腧是也。其二取腎、膀胱俞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痿厥,足下熱痛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。又云:舌縱涎下,煩悗,取足少陰。
又云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,其病氣逆則煩悶,取之所別也。又汗出煩滿不解,表裡取之,巨陽、少陰也。其三取肺俞。經云:手太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胸滿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。又云:振寒洒洒,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冤,取手太陰是也。
白話文:
肝虛和腎虛都會讓人感到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。因為金氣過盛會導致肝虛,土氣過盛會導致腎虛,木氣過盛會導致脾虛。凡是在這三種氣過盛的年份,肝、腎、脾都會受到邪氣侵襲而虛弱,因此就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的症狀。
治療煩心有四種方法:第一,灸刺心俞穴。經書記載,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如果生病就會出現煩心、心痛、手掌發熱的症狀,要根據虛實寒熱、陷下等情況選擇取穴。經書還記載,氣亂於心就會導致煩心、沉默寡言、低頭靜坐,此時要取手少陰心主之腧穴。第二,灸刺腎俞、膀胱俞穴。經書記載,腎足少陰之脈,如果生病就會出現煩心、心痛、痿厥、足部發熱疼痛的症狀,要根據虛實寒熱、陷下等情況選擇取穴。經書還記載,舌頭伸出來,口水流下,煩躁不安,要取足少陰穴。
經書還記載,足少陰之脈的分支叫做大鐘,位於踝後繞跟,然後與太陽經相交,如果氣逆就會導致煩悶,要取其分支穴位。如果出現汗出、煩躁不安、無法緩解的症狀,要取表裡的巨陽、少陰穴。第三,灸刺肺俞穴。經書記載,手太陰之脈,如果生病就會出現煩心、胸悶的症狀,要根據虛實寒熱、陷下等情況選擇取穴。經書還記載,出現振寒、打嗝、無法出汗、腹部脹滿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要取手太陰穴。
其四取脾俞。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閉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是也。
【胎前煩】妊娠煩悶,名曰子煩。以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,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,若母心驚膽寒,多有是證。《產寶》云:是心肺虛熱,或痰積於胸。若三月而煩者,但熱而已。若痰飲而煩者,吐涎惡食。內熱者,竹葉湯、竹茹湯、益母丸。氣滯者,紫蘇飲。痰滯者,二陳、白朮、黃芩、枳殼。氣鬱者,分氣飲加川芎。脾胃虛弱者,六君、紫蘇、山梔。
白話文:
取脾俞穴治療的第四種情況是脾經病變。經書記載,脾經足太陰脈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心煩、心窩部急痛、腹瀉、水腫、眼目失常等等,根據患者是虛是實、是熱是寒、是陷下還是其他,就可以選擇取脾俞穴來治療。
懷孕期間的煩悶,稱為子煩。懷孕四個月受少陰君火滋養精氣,六個月受少陽相火滋養氣血,如果孕婦心驚膽寒,很容易出現這種症狀。產科典籍《產寶》中說,子煩是因為心肺虛熱,或痰積於胸。如果懷孕三月就出現煩悶,只是單純的熱症。如果因為痰飲而煩悶,會出現吐口水、厭食等症狀。內熱可以用竹葉湯、竹茹湯、益母丸治療。氣滯可以用紫蘇飲治療。痰滯可以用二陳湯、白朮、黃芩、枳殼治療。氣鬱可以用分氣飲加上川芎治療。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、紫蘇、山梔子治療。
【產後煩】《金匱》云:婦人在草蓐,自發露得風,四肢苦煩熱,頭痛者,與小柴胡湯;頭不痛但煩者,三物黃芩湯主之。又云:婦人產中虛,煩亂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產後余血不盡,奔心煩悶,生藕汁飲二升,竹瀝亦得。產後余血攻心,或下血不止,心悶,面青冷,氣欲絕,羊血一盞頓服,如不定更服。
產後血虛氣煩,生地黃汁、清酒各一盞相和,煎一沸,分二服。蒲黃方寸匕,以東流水和服良。產後去血過多,血虛則陰虛,陰虛生內熱,心胸煩滿短氣,頭疼悶亂,晡時輒甚,與大病後虛煩相類,宜《和劑》人參當歸散。產後短氣欲絕,心中煩悶,竹葉湯、甘竹湯。產後虛煩不得眠,芍藥梔豉湯、酸棗湯。
白話文:
產後煩症的診斷與治療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產婦在產後,若因接觸草席而受寒風侵襲,導致四肢煩熱、頭痛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;若頭部不痛,但依然煩躁,則用三物黃芩湯治療。
此外,產婦在生產過程中,若因體虛而出現煩躁、嘔吐,則可用竹皮大丸來補益氣血、安神止嘔。若產後餘血未盡,導致心煩氣悶,則可用生藕汁或竹瀝治療。
若產後餘血攻心,導致下血不止、心悶、面色青冷、呼吸微弱,則可用羊血一盞緊急服用,若效果不佳,可再次服用。
產後若血虛氣煩,可用生地黃汁和清酒各一盞混合煎煮,分兩次服用。同時配合蒲黃方寸匕,用東流水調服。
若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血虛陰虛,進而產生內熱,則會出現心胸煩悶、呼吸短促、頭痛、頭昏、下午症状加重等症狀,與大病後虛煩相似,此時可服用《和劑局方》的人參當歸散。
產後若出現呼吸短促、心煩氣悶,可服用竹葉湯或甘竹湯。若產後虛煩導致失眠,則可服用芍藥梔豉湯或酸棗湯。
經驗方治產後煩躁,禹餘糧一枚,狀如酸餡者入地埋一半,四面緊築,用炭一秤發頂火一斤,煅去火三分耗二為度,用濕砂土奄一宿,方取出,打去外面一重,只使裡面,細研,水淘澄五七度,將紙襯干,再研數千遍,用甘草煎湯,調二錢匕。
白話文:
治療產後煩躁,取一枚禹餘糧,形狀像酸餡,將它埋入土中一半,四周緊緊築實,用一秤炭火燒烤,燒至三分耗二的程度,用濕砂土覆蓋一整夜,取出後去掉外層,只保留內部,細細研磨,用水淘洗沉澱五至七次,用紙吸干水分,再研磨數千遍,用甘草煎湯調服,每次二錢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