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6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62)

1.

婁全善曰:王太僕云:厥者,氣逆上也。世謬傳為腳氣,讀此始知其病,上古稱之為腳氣也。經曰:寒厥者,手足寒也。曰熱厥者,手足熱也。曰痿厥者,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痿無力也。曰痹厥者,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。曰厥逆者,即前寒厥、熱厥、痿厥、痹厥、風厥等氣逆上,而或嘔吐,或迷悶,或脹或氣急,或小腹不仁,或暴不知人,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。今人又以忽然昏運不省人事為厥。

或問世以手足冷者名為厥,何如?曰非也。在張仲景論傷寒,則以手足熱者為熱厥,手足冷者為寒厥,冷者曰逆。謂凡厥者,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,厥者手足逆冷也。是故於陽虛而不接者則溫之,於陽陷而伏深,不與陰相順者則下之,於邪熱入而未深者,則散其傳陰之熱,隨其淺深輕重以為治。此乃為傷寒之邪自表入里,至太陰手足厥者,獨歸於二經也。

蓋自傷寒六經傳邪者論,故厥陰是兩陰交盡之經,熱傳至此,乃極深之時,故曰厥陰。及《內經》厥論篇之義則不然,概以足之三陽起於足五指之表,三陰起於足五指之裡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,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。論得寒厥之由,則謂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

此人質壯,秋冬陰氣盛,陽氣衰之時也,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,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論得熱厥之由,則謂人必數醉,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,腎氣有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觀其微旨,殆將為腎得先身生之精,元氣從此而充,二臟相因,脈道乃行,運陰陽於內外,各有所司,陽主表,其氣溫,陰主裡,其氣寒,表裡之脈,循環相接於四肢,是故舉此脾胃傷於酒色,致陰陽二厥之大者為例,著於篇首,續敘十二經之厥逆者,止出本經氣逆病形,皆不言手足之厥,亦不及受病之由,亦非一言而可足。既設二例在前,於此便可推而及之,故不復言也。

雖然更以諸篇有關於厥者,詳陳以明之。如太陰陽明論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,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於三陰,胃亦不能行津液於三陽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。即此而言,脾胃有更實更虛,互相盛衰,衰者不行津液,盛者獨行,獨行必寒,此脾胃之致厥一也。又十二經皆稟氣於胃,受胃之寒,則經氣亦寒,受胃之熱,則經氣亦熱。

因之經脈不和,比流行相接之際,必有所遺寒熱於四末,此脾胃之致厥二也。更有脾胃是腎之勝臟,脾胃有邪,必乘於腎,腎乃治下,主厥者也。腎受邪則厥,此脾胃之致厥三也。《靈樞》曰:衝脈者,與少陰大絡同出於腎,為五臟六腑之海,故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者,滲諸陽,灌諸精,其下者,並少陰之經,滲三陰,灌諸絡,而溫肌肉,其別絡結則胕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

白話文:

婁全善說:「王太僕說,所謂『厥』,是指氣往上逆的現象。世俗錯誤地認為是腳氣病,讀了這段話才知道真正的病因,上古時期稱之為腳氣病。經典上說:『寒厥』,是指手腳冰冷;『熱厥』,是指手腳發熱;『痿厥』,是指痿病和厥病混合在一起,導致腿腳虛弱無力;『痹厥』,是指痹病和厥病混合在一起,導致腿腳麻木腫痛。『厥逆』,就是前面說的寒厥、熱厥、痿厥、痹厥、風厥等,這些都是氣往上逆,可能會引起嘔吐、昏迷、腹脹、呼吸急促、小腹麻木,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,世俗所說的腳氣衝心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現在人又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情況也叫做厥。」

有人問說,世俗把手腳冰冷稱為厥,這樣對嗎?我說不對。在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手腳發熱稱為熱厥,手腳冰冷稱為寒厥,冷則稱為逆。意思是說,凡是厥證,都是陰陽之氣不順暢銜接的結果,厥的表現是手腳冰冷。因此,對於陽虛不能銜接的,就要溫補陽氣;對於陽氣陷伏太深,與陰氣不順的,就要用下法疏通;對於邪熱入侵但還不深的,就要疏散它傳入陰經的熱邪,根據病情的深淺輕重來治療。這講的是傷寒的邪氣從表入裡,到達太陰經,導致手足厥冷,獨歸屬於這兩條經脈的病症。

從傷寒六經傳變的角度來看,厥陰是陰經匯聚之處,熱邪傳到這裡,說明病情已經很深了,所以叫厥陰。《內經》中關於厥的論述並不是這樣,它認為腳的三條陽經起於腳趾的表面,三條陰經起於腳趾的內側。所以,陽氣旺盛腳底就會發熱,陰氣旺盛就會從腳趾到膝蓋以上感到寒冷。關於寒厥的成因,《內經》認為前陰是宗筋匯聚的地方,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。

如果這個人體質強壯,秋冬時陰氣旺盛,陽氣衰弱,過度勞累,導致下氣向上逆行而不能恢復,精氣下溢,邪氣就趁機上行,陽氣衰弱不能滋養經絡,陽氣日益耗損,陰氣獨盛,所以手腳會感到寒冷。關於熱厥的成因,《內經》認為有些人經常醉酒,或吃飽飯後行房事,導致氣聚集在脾中,腎氣衰弱,陽氣獨盛,所以手腳會感到發熱。

從《內經》的微旨來看,腎臟先天得到生命精氣,元氣從這裡得到補充,兩個臟腑相互依存,脈道才能運行,在內外運轉陰陽,各司其職。陽氣主外,其氣溫熱;陰氣主內,其氣寒冷。表裡經脈在四肢循環相接。這裡舉脾胃因酒色損傷,導致陰陽二厥為例,寫在篇首。接著敘述十二經脈的厥逆,只是指出本經氣逆的病狀,都不談手腳厥冷,也不談發病的原因,這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。既然已經舉了兩個例子在前面,這裡就可以推廣理解,所以就不再贅述了。

雖然如此,還要將各篇中關於厥的內容詳細陳述來闡明它。比如《太陰陽明論》說,陽明經,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取氣,如果脾病導致不能將津液輸送給三陰經,胃也不能將津液輸給三陽經,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,就會日益衰弱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的滋養。這說明,脾胃有時實有時虛,相互盛衰。衰弱時不能運行津液,盛時單獨運行,單獨運行必定會導致寒冷,這是脾胃導致厥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十二經脈都從胃中獲得氣,如果胃受寒,經氣也會寒冷;如果胃受熱,經氣也會熱。

因為經脈不和,在流行相接時,一定會遺留寒熱在四肢末端,這是脾胃導致厥的原因之二。此外,脾胃是腎的有力輔助臟器,如果脾胃有邪氣,一定會侵犯腎,腎是主導下部,主導厥的。腎受到邪氣就會導致厥,這是脾胃導致厥的原因之三。《靈樞》說,衝脈與少陰經的大絡都出自腎,是五臟六腑的氣血之海,所以五臟六腑都從它獲取氣血。衝脈往上可以滲透到陽經,灌注到精氣;往下可以與少陰經相連,滲透到三陰經,灌注到各條絡脈,溫養肌肉。如果衝脈的別絡閉塞不通,就會導致肢體麻木不能活動,不動就會導致厥,厥就會感到寒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