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6)

1.

癲病,俗謂之失心風。多因抑鬱不遂,侘傺無聊而成。精神恍惚,言語錯亂,喜怒不常,有狂之意,不如狂之甚。狂者暴病,癲則久病也。宜星香散加石菖蒲、人參各半錢,和竹瀝、薑汁,下壽星丸。或以湧劑,湧去痰涎後,服寧神之劑。因驚而得者,抱膽丸。思慮傷心而得者,酒調天門冬地黃膏,多服取效。

有心經蓄熱,發作不常,或時煩躁,鼻眼覺有熱氣,不能自由,有類心風,稍定復作,清心湯加石菖蒲。有病癲人,專服四七湯而愈。蓋痰迷為癲,氣結為痰故也。四川真蟬肚鬱金七兩,明礬三兩,細末,薄荷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,湯水任下。此病由七情得之,痰涎包絡心竅,此藥能去郁痰。

白話文:

癲病的中醫解說

癲病,俗稱失心風,多因心情鬱悶壓抑,悲傷煩惱而起。患者精神恍惚,言語顛倒,喜怒無常,帶有狂躁之意,但不如真正的狂症嚴重。狂症是突然發作的急病,而癲病則是長期的病症。

治療癲病,可服用[星香散],加入等量的[石菖蒲]和[人參],並用[竹瀝]和薑汁調和,再服用[壽星丸]。或者用湧劑將痰涎排出後,再服用寧神藥物。

若因受驚嚇而患病,則應服用[抱膽丸]。若因思慮過度傷心而患病,則可用酒調和[天門冬地黃膏],多服用可見效。

若心經積熱,發病時間不固定,時而煩躁,鼻眼感到熱氣,行動不自主,類似心風症,稍稍安定後又發作,則可服用[清心湯],並加入石菖蒲。

曾有癲病患者,專服[四七湯]而痊癒。這是因為痰迷心竅導致癲病,而氣鬱結則會形成痰,所以[四七湯]能有效治療癲病。

此外,可用四川真蟬肚鬱金七兩,明礬三兩,研磨成細末,做成如桐子大小的[薄荷丸]。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湯水送服。癲病是由七情所致,痰涎阻塞心竅,此藥能化解鬱結的痰。

孫兆治相國寺僧充,忽患癲疾半年,名醫皆不效,召孫療之。孫曰:但有咸物,盡與食之,但待云渴,可來取藥,今夜睡著,明日便愈也。至夜僧果渴,孫乃與酒一角,調藥一服與之,有頃,再索酒,與之半角,其僧遂睡兩晝夜,乃覺人事如故。僧謝之,問其治法,曰,眾人能安神矣,而不能使神昏得睡,此乃靈苑方中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也,人不能用耳。

陳良甫治一女人,眼見鬼物,言語失常,循衣直視,醫用心藥不效,投養正丹二帖,煎乳香湯送下,以三生飲佐之,立愈。滑伯仁治一僧,病發狂譫妄,視人皆為鬼,診其脈累累如薏苡子,且喘且搏。曰,此得之陽明胃實。《素問》云:陽明主內,其經血氣俱多,甚則棄衣,升高逾垣妄罵,遂以三化湯三四下,復進以火劑即愈。一妓心癡,狂歌痛哭,裸裎妄罵,瞪視默默,脈之沉堅而結。

白話文:

相國寺一位僧人名叫充,突然患了癲癇,已經半年了,很多名醫都束手無策。後來請孫兆治去看病,孫兆治說:「只要是鹹的東西,就儘管給他吃,等到他說渴了,再來取藥,今晚睡著,明天就會好了。」到了晚上,僧人果然口渴,孫兆治就給了他一小杯酒,調配了一劑藥給他服用。過了一會兒,僧人又想要喝酒,孫兆治便又給了他半杯酒。僧人隨即睡了兩天兩夜,醒來後神志恢復正常。僧人感謝孫兆治,詢問他的治療方法,孫兆治說:「大家都知道安神,卻不知道如何讓神志昏沉好睡,這就是靈苑方中硃砂、酸棗仁、乳香散的功效,人們卻不知道。」

陳良甫治癒一位女子,她眼見鬼物,言語失常,目光呆滯,一直盯著衣服。很多醫生用安神藥都沒效果,陳良甫就給她吃了兩帖養正丹,並煎了乳香湯讓她服用,再用三生飲輔助,女子立刻就痊癒了。滑伯仁治癒一位僧人,他患了狂躁症,胡言亂語,把人都當成鬼。診脈時發現脈象密集如薏苡仁,且氣喘吁吁,心跳劇烈。滑伯仁說,這是陽明胃實證。根據《素問》記載,陽明經主內,經脈血氣都很多,嚴重時會脫衣、爬高越牆、胡言亂語,於是給他用了三化湯三四劑,然後再服用一些熱性的藥物,僧人就治癒了。一位妓女心智迷糊,瘋狂唱歌、痛哭,赤裸著身體胡言亂語,目光呆滯,沉默不語,脈象沉而堅實,並且有結。

曰,得之憂憤沉鬱,食與痰交積胸中,湧之皆積痰裹血,復與火劑、清上膈而愈。一人方飯間,坐甫定,即搏爐中灰雜飯猛噬,且喃喃罵人,令左右掖而脈之,皆弦直上下行,而左手寸口尤浮滑。蓋風痰留心胞證也。法當湧其痰而凝其神,湧出痰沫四五升即熟睡,次日乃寤,寤則病已去矣。

徐以治神之劑調之如舊。若脈乍大乍小,乍有乍無,忽六部一息四至如常,忽如雀啄、如屋漏、如蝦游魚戲,此鬼祟之徵也。宜以針灸治之。扁鵲曰: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也。凡針之體,先從鬼宮起,次針鬼信,便至鬼壘,又至鬼心,末必須並針,止五六穴即可知矣。若是邪蠱之精,便自言說,論其由來,往驗有實,立得其精邪,必須盡其命求去治之。

白話文:

說的是,因為憂慮、憤怒、鬱悶,導致食物與痰積聚在胸中,嘔吐出來的都是痰裹着血。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,上焦阻塞的症狀就消失了。有個人在吃飯的時候,剛坐下就抓起爐灰混着飯猛吃,還不停地罵人,叫左右的人扶住他,把脈。脈象弦而直,上下跳動,左手的寸口脈尤其浮滑。這是風痰留滯心包的症狀。應該用藥物促使痰液排出,讓神志安定。吐出四五升痰液後就熟睡,第二天醒來,病就好了。

用安神藥慢慢調養,就和以前一樣。如果脈象忽大忽小,忽有忽無,有時六部脈一分鐘跳四次如常,有時像雀鳥啄食、屋頂漏水、蝦游魚戲一樣,這就是鬼祟作祟的徵兆。應該用針灸治療。扁鵲說:百邪所致的疾病,可以用十三個穴位針灸。針灸的順序,先從鬼宮穴開始,然後是鬼信穴、鬼壘穴、鬼心穴,不需要全部都針灸,只針五到六個穴位就可以了。如果真的是邪蠱作祟,病人就會自己說出原因,可以驗證是否屬實。找到邪蠱的精氣,就要盡力把它驅除。

男從左起針,女從右起針,若數處不言,便遍穴針也。依訣而行,針灸等處,並宜主之,仍須依法治之,萬不失一。黃帝掌訣,別是術家秘要,縛鬼禁劫,五嶽四瀆,山精鬼魅,並悉禁之,有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。第一針人中,名鬼宮。(從左邊下針,上邊出之。)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,名鬼信(入肉三分。

)第三針足大指爪甲下,名鬼壘。(入肉二分。)第四針掌後橫紋,名鬼心。(針入半寸,即太淵穴。)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,足太陽,名鬼路。(火針七鋥三下,即申脈穴。)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,名鬼枕。(火針七鋥三下。)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,耳垂下五分,名鬼床。

白話文:

男性從左手開始針灸,女性從右手開始針灸。如果沒有明確說明針灸的位置,就應該遍針所有穴位。按照針灸訣竅操作,針灸的部位和方法都必須由醫生主導,並且要依照法度治療,絕不可失誤。黃帝針灸掌訣是針灸術家的秘傳,可以用来缚鬼禁劫,控制五嶽四瀆,驱散山精鬼魅,这些秘诀都隐藏在人体双手十指的关节处。第一针扎人中穴,名為鬼宫,从左边下針,上边出針。第二针扎手大拇指指甲下,名為鬼信,针入三分。第三针扎足大拇指指甲下,名為鬼壘,针入二分。第四针扎手掌後橫紋处,名為鬼心,針入半寸,即太淵穴。第五针扎外踝下白肉際,名為鬼路,即足太陽申脈穴,用火针烧灼七次,每次三次。第六针扎大椎穴上入髮際一寸处,名為鬼枕,用火针烧灼七次,每次三次。第七针扎耳前髮際宛宛中,耳垂下五分處,名為鬼床。

(火針七鋥三下。)第八針承漿,名鬼市。從左出右。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,名鬼路。(即勞宮穴。)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,名鬼堂。(即上星穴。火針七鋥三下。)十一針陰下縫,灸三壯。女人即玉門頭,名鬼臟。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接白肉際,名鬼臣。(即曲池穴。

火針七鋥三下。)十三針舌頭一寸,當舌中下縫,刺貫出舌上,名鬼封。仍以一板橫口吻,先針頭令舌不得動。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,針兩穴。若是孤穴,即單針之。秦承祖灸鬼法,以病者兩手大拇指相併,用細麻繩扎縛定,以大艾炷騎縫灸之,甲及兩指角肉,四處著火,一處不著即無效,灸七壯神驗。

白話文:

火針刺入七次,上下三下。第八針刺入承漿穴,名為鬼市,從左側穿刺至右側。第九針刺入手橫紋上方三寸,兩筋之間,名為鬼路,也就是勞宮穴。第十針直刺鼻樑向上,進入髮際一寸,名為鬼堂,也就是上星穴。火針刺入七次,上下三下。第十一針刺入陰部縫隙,灸三壯。女性則刺入玉門穴上方,名為鬼臟。第十二針刺入尺澤穴橫紋外側,接白肉處,名為鬼臣,也就是曲池穴。火針刺入七次,上下三下。第十三針刺入舌頭一寸處,位於舌頭正下方縫隙處,穿刺至舌頭上部,名為鬼封。再用一塊木板橫置於口吻,先用針頭固定住舌頭使其無法移動。以上各穴,若是手足相對的,則針刺兩穴;若是單獨的穴位,則只針刺一個。秦承祖的灸鬼法,是讓病人將兩手大拇指併攏,用細麻繩扎緊固定,用大艾炷沿著縫隙灸之,直至甲及兩指角肉,四處著火,若有一處不著火則無效,灸七壯,神效。

2.

《難經》曰:狂之始發,少臥而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辯智也,自貴倨也,妄笑好歌樂,妄行不休是也。《素問·病能》篇,帝曰:有病怒狂者,此病安生?岐伯曰:生於陽也。陽氣者,暴折而難決,故善怒,病名曰陽厥。曰何以知之?曰陽明者常動,巨陽、少陽不動,不動而動大疾,此其候也。

治之奪其食即已。夫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奪其食即已。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,夫生鐵落者,下氣疾也。(陽氣怫鬱而不得疏越,少陽膽木挾三焦少陽相火、巨陽陰火上行,故使人易怒如狂。其巨陽、少陽之動,脈可診也。奪其食,不使胃火復助其邪也。飲以生鐵落,金以制木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提到,狂病初期,病人很少睡覺卻不感到飢餓,並且自認為高尚賢明、聰明睿智、高貴傲慢,還喜歡胡亂大笑、唱歌跳舞,不停地亂跑。

《素問·病能》篇中,黃帝問道:怒狂之症是如何產生的?岐伯回答:這是由於陽氣所致。陽氣暴烈難以控制,所以容易發怒,這種病叫做陽厥。黃帝又問:如何辨別呢?岐伯說:陽明脈搏總是跳動,而巨陽、少陽脈搏卻不跳動,不跳動而突然跳動,就預示著病情嚴重。

治療方法是斷絕病人的飲食。食物進入陰分,滋養陽氣,所以斷絕飲食就能抑制病症。此外,可以用生鐵落製成飲品給病人服用,生鐵落能下降氣勢,治療陽氣鬱結不通,少陽膽木挾持三焦少陽相火、巨陽陰火上行的病症,從而使人不再容易發怒。巨陽、少陽的跳動可以用脈象來診斷。斷絕飲食,是不讓胃火助長邪氣。用生鐵落來治療,是利用金克木的原理。

木平則火降,故曰下氣疾速。氣即火也。)陽明脈解篇,帝曰: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,病反能者何也?岐伯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,而不欲食,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

(脈解篇云:陽明所謂病甚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復爭,而外並於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)治法,上實者,從高抑之。生鐵落飲、抱膽丸、養正丹。在上者,因而越之。瓜蒂散、來蘇膏。

白話文:

木頭平穩則火焰向下,所以說下氣很快。氣就是火。陽明脈解篇中,皇帝問道:陽明病嚴重時,病人會脫掉衣服就跑,爬上高處唱歌,甚至可以不吃飯好幾天,翻牆上屋,去到平常根本去不了的地方,病人為何會有這種反常的能力?岐伯回答: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,陽氣旺盛就會使四肢充實有力,有力量登高。身體熱盛,所以會脫掉衣服想跑。陽氣旺盛會使人胡言亂語,罵人,不分親疏,也不想吃飯,不想吃飯就亂跑。

(脈解篇說:陽明病嚴重時想登高唱歌,脫掉衣服就跑,是因為陰陽交戰,外在表現偏向陽氣,所以才使人脫掉衣服就跑。)治療方法:上實者,從高處往下壓制。可以用生鐵落飲、抱膽丸、養正丹。在上者,順著它往上推。可以用瓜蒂散、來蘇膏。

子和治一人落馬發狂,以車軸埋之地中,約高二丈許,上安中等車輪,其輞上鑿一穴,如作盆之狀,縛病人在其上,使之伏臥,以軟裀襯之,又令一人於下坐,機一枚,以棒攪之,轉千百遭,病人吐出青黃涎沫一二斗許,病人自言不堪,因解之,索水,與冰水飲數升而愈。

陽明實則脈伏,宜下之,大承氣湯、(海藏治許氏病陽厥狂怒,罵詈親疏,或哭或歌,六脈舉按無力,身表如冰石,發即叫呼聲高,因不與之食,用大承氣湯下之,得渣穢數升,狂稍寧,數日復發,復下,如此五七次,行大便數斗,疾瘥,身溫脈生良愈。此易老奪食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一位名叫子和的醫生治療一位從馬上摔下來而發狂的病人,他用車軸埋在地裡,約高兩丈,上面放一個中等大小的車輪,在車輪的邊緣鑿一個像盆一樣的凹陷,把病人綁在上面,讓他俯臥,並用柔軟的墊子襯著。另一個人坐在車輪下方,手持一個機關,用棍子攪動它,轉動了上千次,病人吐出了青黃色的唾液約有一二斗。病人自己說受不了了,於是醫生解開繩索,給他水喝,喝了幾升冰水後就痊癒了。

陽明實熱的話,脈象會沉伏,應該用瀉下藥物治療。大承氣湯可以用於治療這種情況,例如,海藏醫生曾用大承氣湯治療一位名叫許氏的病人,他出現陽厥狂怒、辱罵親朋好友、或哭或笑、六脈舉按無力、體表像冰石、發作時高聲叫喊等症狀,因為病人拒絕吃東西,海藏醫生便用大承氣湯給他瀉下,病人排出大量糞便,狂躁症狀稍稍緩解,但幾天后又復發,再次瀉下,如此反覆五七次,排泄了幾斗糞便,病情才逐漸減輕,體溫上升,脈象恢復正常,最終痊癒。這種治療方法屬於「易老奪食法」,也就是通過瀉下藥物幫助病人排出體內積聚的毒素,從而恢復健康。

)素問(《保命集》云:若陽狂奔走,罵詈不知親疏,此陽有餘陰不足,大黃、芒硝去胃中實熱,當歸補血益陰,甘草緩中,加薑棗者,胃屬土,此引入胃中也。經所謂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此之謂也。)以大利為度。微緩以瓜蒂散,入防風末、藜蘆末吐之,其病立安。

後用調心散、洗心散、涼膈散、解毒湯等調之。(子和治一人,以調胃承氣大作湯,下數十行,三五日復上湧一二升,三五日復下之。凡五六十日下百餘行,吐亦七八度,如吐時,暖室置火,以助其汗。此三法並施例也。)郁者發之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裡記載,如果病人出現陽氣狂躁、胡言亂語不分親疏,這是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的表現。可以用大黃、芒硝清熱瀉火,當歸補血益陰,甘草緩和胃氣,並加入生薑、大棗,因為胃屬土,這些藥物可以幫助藥力進入胃中。經書上說,輕微的病症要逆著治,嚴重的病症要順著治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治療的程度要以病情的好轉為標準。如果病情輕微,可以用瓜蒂散,加入防風、藜蘆末吐出來,病人就能馬上好轉。

之後可以用調心散、洗心散、涼膈散、解毒湯等藥物調治。曾經有一位病人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,大便瀉下很多次,三五天後又嘔吐出大量的食物,三五天後又瀉下。這樣反覆了五六十天,大便瀉下一百多行,也吐了七八次。吐的時候要暖室生火,幫助病人出汗。這三種方法是並行不悖的。要讓鬱結之氣得以發散。

(子和治一叟,年六十,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,口鼻覺如蟲行,兩手爬搔,數年不已,診其脈兩手皆洪大如絙,斷之曰,肝主謀,膽主決,徭役迫遽,財不能支,則肝屢謀而膽屢不能決,屈無所伸,怒無所泄,心火盤薄,乘陽明金,然胃本屬土,而肝屬木,膽屬相火,火隨木氣而入胃,故暴發狂。乃命置燠室中湧而汗出,如此三次。

《內經》曰: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,正謂此也。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,用水五升,煎半沸,分作三服,大下二十行,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,來日乃康,以通聖散調其後。)虛者補之。寧志膏、一醉膏、辰砂散。蓋狂之為病少臥,少臥則衛獨行陽不行陰,故陽盛陰虛。

白話文:

有個叫子和治的人,六十歲了,因為徭役繁重而突然發狂,覺得口鼻中有蟲子爬行,兩手不停地抓撓,已經好幾年了。醫生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兩手脈搏都非常洪大,像是繩子一樣。醫生判斷說,肝臟主謀劃,膽臟主決斷,徭役迫在眉睫,財力又不足以應付,所以肝臟不斷地謀劃,而膽臟卻始終無法決斷,心中憋屈無處伸張,怒火無處發泄,心火積聚起來,乘著陽明金氣,然而胃屬於土,而肝屬於木,膽屬於相火,火氣隨著木氣進入胃部,所以才導致突然發狂。醫生便讓他躺在溫暖的房間裡,用汗蒸的方法讓他出汗,如此做了三次。

《內經》裡說:「木氣鬱結就讓它疏通,火氣鬱結就讓它發泄」,這正是這個道理。醫生又給他開了半斤的調胃承氣湯,用五升水煎煮到半沸,分成三次服用,大便排泄了二十次,血水和瘀血混雜在一起,排出好幾升,第二天病就好了。之後又用通聖散來調理身體。虛弱的人就用補藥來治療,比如寧志膏、一醉膏、辰砂散等等。狂病的病症,患者很少臥床休息,很少臥床休息,就導致衛氣獨行,陽氣不走陰經,所以陽氣盛而陰氣虛。

今昏其神得睡,則衛得入於陰,而陰得衛填不虛,陽無衛助不盛,故陰陽均平而愈矣。經云: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,不精則不正,此悲哀傷魂而狂,當以喜勝之,以溫藥補魂之陽。(婁云:仲景防己地黃湯,《本事》驚氣丸之類是也。)經云: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,此喜樂傷魄而狂,當以恐勝之,以涼藥補魄之陰。(婁云:辰砂、鬱金、白礬之類是也。

)初虞世用苦參末蜜丸桐子大,每服十丸,薄荷湯化下。蓋子午乃少陰君火對化,故藥之味苦而氣寒者,類能助水而抑火。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故苦參一味能療之。戴院使主治痰寧心,用辰砂妙香散,加金箔、真珠末,雜青州白丸子末,濃薑湯調下,吞十四友丸。滑石六一湯,加真珠末,白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人如果晚上昏昏沉沉卻能睡著,代表衛氣能順利進入陰分,陰分得到衛氣補充就不會空虛,而陽分失去衛氣的輔助,就會比較弱,所以陰陽平衡,病自然就痊癒了。醫書上說,悲傷過度會傷到魂魄,魂魄受損就會精神恍惚,精神恍惚就會神志不清,神志不清就會行為失常。這是因為悲傷傷了魂魄而導致精神失常,應該用快樂來克服,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魂魄的陽氣。 醫書上說,過度喜悅會傷到魄,魄受損就會精神失常,精神失常的人會神志不清,失去自我。這是因為過度喜悅傷了魄而導致精神失常,應該用恐懼來克服,用寒涼的藥物來補充魄的陰氣。 剛開始治療的時候,可以用苦參末製成蜜丸,每丸像桐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十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因為子午時分,是少陰君火對應化氣的時間,所以用味道苦、性寒的藥物,可以幫助水氣而抑制火氣。所有躁狂失控的病症,都屬於火氣過盛。因此苦參單味藥就可以治療這些病症。戴院使治療痰迷心竅,常用辰砂和妙香散,再加入金箔、珍珠末,混合青州白丸子末,用濃薑湯送服,吞服十四友丸。滑石六一湯,加入珍珠末,用白湯送服。

熱入血室,發狂不認人,牛黃膏主之。《金匱》云:病如狂狀妄行,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,防己地黃湯主之。有婦人狂言叫罵、歌笑不常,似祟憑依,一邊眼與口角吊起,或作狂治,或作心風治,皆不效。乃是舊有頭風疾,風痰使然。用芎辛湯加防風,數服頓愈。

白話文:

當熱邪侵入血液,導致發狂、不認識人的時候,可以使用牛黃膏來治療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患者表現為狂躁、胡言亂語、不停地說話,沒有寒熱症狀,脈象浮,可以使用防己地黃湯來治療。

有些婦女會出現狂言亂語、叫罵、唱歌大笑不正常,看起來像是被邪祟附體,一邊眼角和嘴角向上吊起,無論用狂病的治療方法,還是用心風的治療方法,都效果不佳。這其實是舊有的頭痛病,由於風痰引起的。可以使用芎辛湯加防風,服用幾劑就能迅速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