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61)
第一冊 (61)
1. 瘧
心病面赤,脈洪身熱,赤多則熱,暴病壯熱惡寒,麻黃加知母、石膏、黃芩湯主之。此證如不發汗,久不愈為瘧也。淹疾䪼腫,面赤身熱,脈洪緊而消瘦,婦人則亡血,男子則失精。脾病面黃,脈緩,皮膚亦緩,黃多則熱,形盛,依傷寒說是為濕溫,其脈陽浮而弱,陰小而急,治在太陰,濕溫自汗,白虎湯加蒼朮主之。如久不愈為溫瘧重暍,白虎加桂枝主之。
淹疾肉消,食少無力,故曰熱消肌肉,宜以養血涼藥。《內經》曰:血生肉。肺病面白,皮澀,脈亦澀,多白則寒,暴病澀癢,氣虛,麻黃加桂枝,令少汗出也。《傷寒論》云:夏傷於暑,汗不得出為癢。若久不痊為風瘧,形衰面白脈澀,皮膚亦澀,形羸氣弱,形淹衛氣不足。
腎病面黑,身涼,脈沉而滑,多黑則痹,暴病形冷惡寒,三焦傷也,治之以姜附湯,或四逆湯。久不愈為瘧,暴氣衝上吐食,夜發,俗呼謂之夜瘧。太陽經桂枝證,形衰淹疾,黑癉羸瘦,風痹痿厥,不能行也。外有傷寒,往來寒熱如瘧,勞病往來寒熱亦如瘧,謂之如瘧,非真瘧也。
然傷寒寒熱如瘧,初必惡風寒,發熱頭痛體疼,自太陽經而來。勞病寒熱如瘧,初必五心煩熱,倦怠咳嗽,久乃成寒熱,與正瘧自不同。諸病皆有寒熱,如失血痰飲,癥瘕積聚,小腸㿗疝,風寒暑濕,食傷發勞,勞瘵、腳氣、瘡毒,已各見本門,其餘不能盡舉,應有發寒熱者,須問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熱,則隨病施治。凡寒熱發作有期者瘧也。
無期者諸病也。
白話文:
瘧疾的症狀與辨證施治:
心臟病變導致的面色紅赤、脈搏洪大、發熱,紅色越深熱度越高,突然發病,壯熱惡寒,可用麻黃加知母、石膏、黃芩湯治療。如果這種情況不發汗,久治不愈就會變成瘧疾。
因水腫導致的面色紅赤、發熱、脈搏洪大而有力,但身體消瘦,女性則會有血崩,男性則會遺精。
脾臟病變導致的面色發黃、脈搏緩慢、皮膚鬆弛,黃色越深熱度越高,身體強壯,按照傷寒論的說法是濕溫,脈象是陽氣浮而弱,陰氣少而急,治療應著重於太陰經,濕溫伴有自汗,可用白虎湯加蒼朮治療。如果久治不愈,變成溫瘧合併暑熱症狀,則用白虎湯加桂枝治療。
水腫導致的肌肉消瘦、食慾不振、無力,稱為熱消肌肉,宜用養血涼血的藥物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血能生肉。
肺臟病變導致的面色蒼白、皮膚乾燥粗糙、脈搏也澀滯,白色越深則寒邪越重,突然發病,皮膚乾燥發癢,氣虛,可用麻黃加桂枝,使微微出汗。 《傷寒論》說:夏季感受暑邪,汗出不暢就會發癢。如果久治不愈就會變成風瘧,身體衰弱,面色蒼白,脈搏澀滯,皮膚乾燥粗糙,形體消瘦,氣虛乏力,衛氣不足。
腎臟病變導致的面色黑暗、身體寒冷、脈搏沉而滑,黑色越深則痹症越重,突然發病,身體寒冷惡寒,是三焦受損,可用姜附湯或四逆湯治療。久治不愈則會變成瘧疾,暴怒之氣衝擊上逆,嘔吐食物,夜間發作,俗稱夜瘧。
太陽經桂枝證,身體衰弱,水腫,面色黑暗,消瘦,風寒痹證,肢體痿弱,不能行走。
外感傷寒,寒熱往來如瘧疾;勞累導致的寒熱往來也如瘧疾,稱為類似瘧疾,但並非真正的瘧疾。
然而傷寒引起的寒熱如瘧疾,一開始必先惡風寒,發熱頭痛渾身疼痛,從太陽經開始。勞累引起的寒熱如瘧疾,一開始必先五心煩熱,倦怠咳嗽,久之則成寒熱往來,與真正的瘧疾不同。
許多疾病都會出現寒熱症狀,例如失血、痰飲、癥瘕積聚、小腸疝氣、風寒暑濕、飲食傷損、勞傷、勞瘵、腳氣、瘡毒等等,這些都已在相關章節中論述,其他症狀無法一一列舉,凡是出現寒熱的疾病,必須探究其根本病因為何,然後再針對病因施治。凡寒熱發作有規律者為瘧疾,無規律者為其他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