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59)
第一冊 (59)
1. 瘧
治北方瘧,以馬鞭草莖葉煎一盞,露一宿,早服。寒多加薑汁。戴云:近世因寒熱發作,見其指甲青黑,遂名曰沙,或戛或挑,或灌以油茶,且禁其服藥,此病即是南方瘴氣。生料平胃散加草果、檳榔,正其所宜,豈有病而無藥者哉。按南人不以患瘧為意,北人則畏之,北人而在南方發者尤畏之。
以此見治者,當知方土之宜也,上三條姑引其端耳。《潔古家珍》治久瘧不能食,胸中鬱郁欲吐而不能吐者,以雄黃散吐之。按此必上部脈浮滑有力,確知胸中有澼而後可用,不然能無虛虛之禍。
楊仁齋云:有中年人臟腑久虛,大便嘗滑,忽得瘧疾,嘔吐異常,唯專用人參,為能止嘔,其他瘧劑,並不可施,遂以茯苓二陳湯加人參、縮砂,而倍用白豆蔻,進一二服,病人自覺氣脈頓平,於是寒熱不作。蓋白豆蔻能消能磨,流行三焦,榮衛一轉,寒熱自平。
繼今遇有嘔吐發瘧之症,或其人素嘔而發瘧,謹勿用常山,惟以生萊菔、生薑各碾自然汁半盞,入蜜三四匙,烏梅二枚同煎,吞《局方》雄黃丸三四粒,候其利下惡血痰水,即以人參、川芎、茯苓、半夏、砂仁、甘草調之。萬一嘔不止,熱不退,卻用真料小柴胡湯,多加生薑主治。
其或嘔吐大作而又發熱,且先與治瘧生熟飲,嘔定以小柴胡湯繼之。按仁齋論治雖悉,而用藥不甚中肯綮,若審知胸中有澼而吐,不若以逆流水煎橘皮湯導而吐之。若吐不出,便可定之,抑之使下,於隨證藥中加枇杷葉、蘆根之屬。大抵當審其所以吐之故,從其本而藥之,難以言盡也。
仁齋又云:瘧家多蓄痰涎黃水,常山為能吐之利之,是固然矣。其有純熱發瘧,或蘊熱內實之證,投以常山,大便點滴而下,似泄不泄,須用北大黃為佐,大泄數下,然後獲愈。又云:凡瘧皆因腹中停蓄黃水,惟水不行,所以寒熱不歇,此瘧家受病之處也。治法,暑瘧純熱,以香薷飲加青皮、北大黃、兩個烏梅同煎,侵晨溫服。
寒瘧多寒,以二陳湯加青皮、良薑,多用姜同煎,侵晨吞神保丸五粒,並欲取下毒水,則去其病根,寒熱自解。又云:瘧有水有血,水即水飲也,血即瘀血也。唯水飲所以作寒熱,唯瘀血所以憎寒熱。常山逐水利飲固也,苟無行血藥品佐助其間,何以收十全之效耶。繼自今瘧家,或衄血,或大便血絲,或月候適來適去,皆是血證,當於瘧藥中加五靈脂、桃仁為佐,入生薑、蜜同煎以治之。又云:瘧之經久而不歇,其故何耶?有根在也,根者何?曰飲、曰水、曰敗血是耳。
惟癖為瘧之母,惟敗血為暑熱之毒,惟飲與水皆生寒熱,故暑之脈虛,水飲之脈沉,癖之脈結。挾水飲者,為之逐水消飲;結癖者,脅必痛,為之攻癖;敗血暑毒,隨證而疏利之。寒熱不除,吾未之信。按仁齋之論固是矣,其於治未也。大黃止能去有形之積,不能去水,其取瘀血,亦必醋製,及以桃仁之屬引之而後行,不然不行也。常山治瘧,是其本性,雖善吐人,亦有蒸製得法而不吐者,瘧更易愈,其功不在吐痰明矣。
白話文:
瘧疾的治療,北方瘧疾可用馬鞭草莖葉煎煮一杯,露置一夜,早晨服用。若寒邪較重,可加入薑汁。戴云說:近來因寒熱發作,指甲呈現青黑色,便稱為「沙」,有人會刮、挑指甲,或灌以油茶,甚至禁止病人服藥,其實這就是南方瘴氣引起的瘧疾。此時應當使用生料平胃散,再加入草果、檳榔,才能對症下藥,怎會有病卻無藥可治呢?南方人對瘧疾不太在意,北方人卻很害怕,尤其是在南方發病的北方人更為恐懼。由此可見,治療瘧疾必須考慮地域差異和藥物適應症。以上三條只是略述其端倪。《潔古家珍》中記載,久患瘧疾,不能進食,胸中鬱悶想吐卻吐不出來,可用雄黃散來催吐。但需注意,這只適用於上部脈象浮滑有力,確實確認胸中有痰飲的情況下,否則可能造成虛損。
楊仁齋說:有些中年人臟腑久虛,大便常溏,突然患上瘧疾,嘔吐不止,唯有使用人參才能止嘔,其他治療瘧疾的藥物都不管用。因此他用茯苓二陳湯,加入人參、縮砂,並加倍用量白豆蔻,服用一兩劑後,病人便覺得氣血調和,寒熱症狀也消失了。這是因為白豆蔻能消磨積滯,通行三焦,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,寒熱自然平息。
今後遇到嘔吐伴隨瘧疾發作的病人,或者本身就容易嘔吐的瘧疾患者,切勿使用常山,應當用生蘿蔔、生薑各碾成汁液半杯,加入蜂蜜三四匙,烏梅二枚,一起煎煮,再服用《局方》雄黃丸三四粒,待其排出惡血痰水後,再用人參、川芎、茯苓、半夏、砂仁、甘草調治。萬一嘔吐不止,發熱不退,則改用真料小柴胡湯,並加大生薑用量。
如果嘔吐劇烈且伴有發熱,先用治療瘧疾的生熟飲,嘔吐停止後再用小柴胡湯續服。仁齋的治療論述雖然詳盡,但用藥並不十分精準。如果確實診斷為胸中有痰飲而引起的嘔吐,不如用逆流水煎橘皮湯引導催吐。如果吐不出來,則應當止吐,並使其瀉下,在隨證用藥中加入枇杷葉、蘆根等。總之,應當仔細分析嘔吐的原因,從根本上用藥治療,這很難一一詳述。
仁齋又說:瘧疾患者多有痰涎黃水積聚,常山能催吐利水,這是正確的。但對於純熱型瘧疾,或蘊熱內實的症狀,服用常山後,大便稀溏,似瀉非瀉,則需用北大黃輔助,大瀉數次後才能痊癒。他又說:所有瘧疾都是因為腹中停積黃水,水液運行不暢,所以寒熱反复發作,這是瘧疾患者發病的根本原因。治療方法:暑熱型瘧疾,用香薷飲,加入青皮、北大黃、兩個烏梅同煎,清晨溫服。寒型瘧疾,用二陳湯,加入青皮、良薑,加大薑用量同煎,清晨服用神保丸五粒,目的是排出毒水,去除病根,寒熱自然消退。他又說:瘧疾久治不癒的原因是什麼?是因為有病根存在,病根是什麼?就是飲水、積水、敗血。癖證是瘧疾的根本原因,敗血是暑熱的毒素,飲水皆能引起寒熱,所以暑熱型瘧疾脈象虛弱,水飲型瘧疾脈象沉遲,癖證脈象凝滯。伴有水飲者,應當利水消飲;有癖證者,脅肋會疼痛,應當攻治癖證;敗血暑毒,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疏利。寒熱不除,我是不會相信的。仁齋的論述固然正確,但在治療上卻不夠完善。大黃只能去除有形的積滯,不能去除水飲,要排出瘀血,也必須用醋制,並用桃仁等藥引導才能排出,否則就不能排出。常山治療瘧疾,這是它的藥性,雖然善於催吐,但如果炮製得法,不至於催吐,瘧疾也能很快痊癒,其功效不在於催吐是顯而易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