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58)
第一冊 (58)
1. 瘧
暑瘧,其人面垢口渴,雖熱已過後,無事之時,亦常有汗,宜養胃湯一帖,香薷飲一帖,和勻作二服。渴甚汗出多者,加味香薷飲,間進辰砂五苓散。不問已發未發,其人嘔吐,痰食俱出,宜多服二陳湯,加草果半錢。又恐伏暑蘊結為痰,宜消暑丸。按戴院使處元末國初大亂之後,草昧之初,故其用藥多主溫熱,醫者當更斟酌於天時方土物情之間,而得其宜,以為取捨可也。
仲景、易老治瘧法晰矣,然用之外因暑邪,病在盛熱之時為宜,若深秋悽清之候,與七情痰食諸傷,未可泥也,故又備諸治法。然暑月之瘧,必脈浮有表證,始可用麻、桂、羌活等表藥。脈洪數長實有熱證,始可用白虎等藥。脈沉實有里證,始可用大柴胡、承氣等藥。若弦細芤遲,四肢倦怠,飲食少進,口乾,小便赤,雖得之傷暑,當以清暑益氣湯,十味香薷飲投之,雖人參白虎非其治也。
至於內外俱熱,煩渴引飲,自汗出而不衰,雖熱退後脈長實自如,即處暑後進白虎何害,是又不可泥矣。澹寮云:用藥多一冷一熱,半熟半生,分利陰陽。按《局方》交解飲子,即半熟半生之例也。東垣云:秋暮暑氣衰,病熱瘧,知其寒也,《局方》用雙解飲子是已。治瘴瘧尤妙。
邑令劉蓉川先生,深秋患瘧而洞泄不止,問予以先去其一為快,予以此方投之,一服而二病俱愈。外祖母虞太孺人,年八十餘,夏患瘧,諸舅以年高不堪,懼其再發,議欲截之。予曰欲一劑而已亦甚易,何必截乎。
乃用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之甘辛氣清以升陽氣,使離於陰而寒自已,以知母、石膏、黃芩之苦甘寒引陰氣下降,使離於陽而熱自已,以豬苓之淡滲分利陰陽,使不得交併,以穿山甲引之,以甘草和之,果一劑而止。故趙以德云:嘗究本草,知母、草果、常山、甘草、烏梅、檳榔、穿山甲,皆言治瘧。
集以成方者,為知母性寒,入足陽明藥,將用治陽明獨盛之火熱,使其退就太陰也。草果性溫燥,治足太陰獨盛之寒,使其退就陽明也。二經合和,則無陰陽交錯之變,是為君藥也。常山主寒熱瘧,吐胸中痰結,是為臣藥也。甘草和諸藥,烏梅去痰,檳榔除痰癖、破滯氣,是佐藥也。
穿山甲者,以其穴山而居,遇水而入,則是出陰入陽,穿其經絡於榮分,以破暑結之邪,為之使藥也。然則此方,乃脾胃有郁痰伏涎者,用之收效。若無痰,止於暑結榮分,獨應是太陰血證而熱者,當發唇瘡而愈,於此方則無功矣。(柴升等藥,外因為宜。知母等藥,內因為宜。
)東南瀕海,海風無常,所食魚鹽,人多停飲,故風瘧、食瘧所由以盛,烏頭、草果、陳皮、半夏施得其宜。西北高曠,隆冬則水冰地裂,盛夏則爍石流金,人多中寒伏暑,故多暑瘧、寒瘧,柴胡、恆山故應合用。東南西北往來其間,病在未分之際,可與藿香正氣散、草果飲,是猶養胃湯也。
白話文:
暑氣導致的瘧疾,患者面色晦暗、口渴,即使暑熱已過,平時也常出汗,宜服用養胃湯一帖,香薷飲一帖,混合後分兩次服用。若口渴嚴重、汗出很多,可加味香薷飲,間歇服用辰砂五苓散。不論瘧疾是否已發作,若患者嘔吐,吐出痰液和食物,宜多服用二陳湯,並加入半錢草果。此外,擔心暑熱鬱結化為痰,宜服用消暑丸。戴院使在元末明初戰亂之後,醫藥資源匱乏,因此用藥多偏向溫熱,後世醫生應根據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等因素,靈活運用,取捨得當。
張仲景、易老的治療瘧疾的方法很清晰,但只適用於外感暑邪,疾病處於盛熱階段,若在深秋寒冷的季節,或因七情、痰飲等內傷所致的瘧疾,則不能照搬。因此,還有其他治療方法。夏季的瘧疾,脈象必須浮,有表證,才能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羌活等解表藥物。脈象洪數有力,有熱證,才能使用白虎湯等藥物。脈象沉實,有裡證,才能使用大柴胡湯、大承氣湯等藥物。如果脈象弦細虛弱遲緩,四肢倦怠,食慾不振,口乾,小便赤,即使是因傷暑導致,也應使用清暑益氣湯、十味香薷飲,人參白虎湯等藥並非適宜之選。
至於內外俱熱,煩渴多飲,自汗不止,即使退熱後脈象仍然有力,在處暑後服用白虎湯也沒問題,所以也不必拘泥於古法。澹寮說:用藥多采用一冷一熱、半熟半生的方法,以平衡陰陽。按《局方》交解飲子,就是半熟半生的例子。東垣說:秋末暑氣衰退,患瘧疾而發熱,卻知道其病性偏寒,《局方》用雙解飲子就是這個道理,治療瘴瘧尤其有效。
縣令劉蓉川先生,深秋患瘧疾並伴有腹瀉不止,我建議他先治好其中一種,便用此方治療,一劑藥就治好了兩種疾病。外祖母虞太孺人,八十多歲,夏天患瘧疾,眾人因她年事已高,擔心病情反覆,想中止治療。我說只需一劑藥就能治好,何必中止治療呢?
於是,我用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等辛甘氣清的藥物升發陽氣,使其遠離陰寒,寒邪自然消除;用知母、石膏、黃芩等苦甘寒涼的藥物引導陰氣下降,使其遠離陽熱,熱邪自然消除;用豬苓等淡滲利水的藥物分利陰陽,使其不相干擾;用穿山甲引導藥力,用甘草調和藥性。果然,一劑藥就痊癒了。所以趙以德說:研究本草藥物,知母、草果、常山、甘草、烏梅、檳榔、穿山甲,都記載可以治療瘧疾。
將這些藥物組合成方劑,是因為知母性寒,歸足陽明經,用來治療陽明經獨盛的火熱,使其退歸太陰經;草果性溫燥,治療足太陰經獨盛的寒邪,使其退歸陽明經。兩經調和,則無陰陽交錯的變化,這兩味是君藥。常山主治寒熱瘧疾,以及胸中痰結,是臣藥。甘草調和諸藥,烏梅去痰,檳榔除痰癖、破滯氣,是佐藥。
穿山甲,因為它穴居山洞,遇水則入,出入陰陽,穿行於經絡之間,以破除暑邪鬱結,是使藥。所以這個方劑,適用於脾胃鬱滯、痰涎伏著的患者,效果顯著。如果沒有痰,只是暑邪鬱結於經絡,屬於太陰經血虛而發熱的,則會導致嘴唇生瘡然後痊癒,對這個方劑則無效。(柴胡等藥,治療外感適宜;知母等藥,治療內因適宜。)
東南沿海地區,海風變幻莫測,飲食多魚鹽,很多人停飲滯食,所以風瘧、食瘧盛行,烏頭、草果、陳皮、半夏等藥物使用得當。西北地區地勢高曠,隆冬冰封,盛夏酷熱,人們容易感受寒邪和暑熱,所以暑瘧、寒瘧多見,柴胡、常山等藥物應合用。在東南西北之間往來居住的人,疾病處於未分寒熱的階段,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、草果飲,這與養胃湯作用類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