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2)

1. 破傷風

夫風者,百病之始也,清淨則腠理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莫之能害。諸瘡不瘥,榮衛虛肌肉不生,瘡眼不合而風邪入之,為破傷風之候。亦有因瘡熱鬱結,多著白痂,瘡口閉塞,氣難宣通,故熱甚而生風者。先辨瘡口,平無汁者,中風也;邊自出黃水者,中水也,並欲作痙。

急治之。東垣云:破傷風者,通於表裡,分別陰陽,同傷寒證治。人知有發表,不知有攻裡、和解。夫脈浮而無力太陽也,在表宜汗。脈長而有力陽明也,在裡宜下。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,半在表半在裡,宜和解。明此三法,而治不中病者,未之有也。(此但云三陽,不及三陰者,蓋風邪在三陽經,便宜按法早治而愈。

若得傳入三陰,其證已危,或腹滿自利,口燥嗌乾,舌卷卵縮,皆無生理,故置而勿論也。)河間云:破傷風,風熱燥甚,怫鬱在表,而裡氣尚平者,善伸數欠,筋脈拘急,或時惡寒,或筋惕而搐,脈浮數而弦也。宜以辛熱治風之藥,開沖結滯而愈。猶傷寒表熱怫鬱,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也。

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,宜以寒藥佐之則良,免致藥中病而風熱轉甚也。如治傷寒發熱,用麻黃、桂枝,加黃芩、知母、石膏之類是也。若止以甘草、滑石、蔥、豉寒藥發散甚妙。若表不已,漸傳入里,里又未太甚,而脈弦小者,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,或微加治風辛熱藥亦得,猶傷寒在半表半裡而以小柴胡和解之也。

若里勢已甚,而舌強口噤,項背反張,驚惕搐搦,涎唾稠黏,胸腹滿塞,便溺秘結,或時汗出,脈沉洪數而弦也。然汗出者,由風熱鬱甚於里,而表熱稍罷,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,故汗出也。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,後以退風熱、開結滯之寒藥調之,則熱退結散而風自愈矣。

解表,羌活防風湯、防風湯、九味羌活湯、蜈蚣散。解後實之白朮防風湯。攻裡,大芎黃湯、江鰾丸、左龍丸。後服小羌活湯。和解,羌活湯、地榆防風散、小柴胡湯。日久氣血漸虛,邪氣入胃,宜養血四物湯,加防風、藁本、白芷各等分,細辛減半,為粗末。每服五錢水煎。

服風藥過多自汗出者,白朮黃耆湯。大汗不止,筋攣搐搦,白朮升麻湯。搐痙不已,蠲痙湯。背後搐者,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。向前搐者,升麻、白芷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。兩旁搐者,柴胡、防風、甘草。右搐加滑石。手足顫掉不已,硃砂指甲散。四般惡證不可治。第一頭目青黑色,第二額上汗珠不流,第三眼小目瞪,第四身上汗出如油。

又痛不在瘡處者,傷經絡亦死證也。【外治】初覺瘡腫起白痂,身寒熱,急用玉真散敷之,或用杏仁去皮細嚼,和雄黃飛羅白麵敷之。(一方只用杏仁白麵等分和勻,新汲水調和如膏敷。)腫漸消為度。若腰脊反張,四肢強直,牙關口噤,用鼠一頭和尾燒作灰細研,以臘月豬脂和敷。

牙關緊不能開,用蜈蚣一條,焙乾研細末,擦牙吐涎立蘇。狗咬破傷風,人參不拘多少,桑柴火上燒令煙絕,用盞子合研為末摻瘡上,仍以魚膠煮烊封固。《嬰童百問》云:縣尹張公嘗言吾有一妙方,治破傷風如神,用人家糞堆內蠐螬蟲一枚,爛草房上亦有之,捏住其脊,待其蟲口中吐水,就抹在瘡口上,覺麻即汗出,立愈。後試之,果然。

其蟲仍埋故處,勿傷其命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風」,是各種疾病的開端。當身體清靜時,皮膚紋理會緊密閉合,即使遇到強烈、有害的風邪也無法侵入。如果瘡瘍久久不癒,身體虛弱、肌肉不生長,瘡口無法癒合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破傷風。也有可能是因為瘡瘍的熱毒鬱結,產生許多白色的痂皮,瘡口被阻塞,氣血難以流通,導致熱邪過盛而生風。

首先要辨別瘡口的狀況,如果瘡口平滑沒有滲液,就是中了風邪;如果瘡口邊緣有黃色液體滲出,就是中了水邪,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抽搐。必須立即治療。

東垣先生說,治療破傷風要內外兼顧,區分陰陽,如同治療傷寒。人們只知道用發汗的方法,卻不知道要攻下、和解。如果脈象浮而無力,是屬於太陽經的症狀,病邪在表,適合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脈象長而有力,是屬於陽明經的症狀,病邪在裡,適合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浮而帶有弦小,是屬於少陽經的症狀,病邪一半在表一半在裡,適合用和解的方法。如果能夠清楚明白這三種治療方法,而治療卻沒有效果,是不可能發生的。(這裡只說到三陽經,沒有提到三陰經,是因為風邪侵犯三陽經時,只要依照方法及早治療就能痊癒。如果風邪傳入三陰經,病情就已經非常危急,可能會出現腹脹、腹瀉、口乾舌燥、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等症狀,都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,因此就不再討論了。)

河間先生認為,破傷風是風熱燥盛,邪氣鬱積在表,但體內還算平和時,會出現頻繁伸懶腰、打哈欠、筋脈拘急、有時怕冷、肌肉跳動、抽搐、脈象浮數而帶有弦。這時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風邪,疏通鬱結,就能痊癒。就像治療傷寒表熱鬱積一樣,可以用麻黃湯來發散。

凡是用辛熱的藥物來疏通風熱鬱結,最好加入一些寒涼的藥物輔助,這樣可以避免藥物對症後,反而使風熱更加嚴重。就像治療傷寒發熱,使用麻黃、桂枝時,會加入黃芩、知母、石膏等藥物。如果只用甘草、滑石、蔥、豉等寒涼藥物來發散,效果也很好。如果表邪沒有解除,逐漸傳入體內,體內病情還不算太嚴重,而脈象帶弦小,這時應該用退風熱、疏通鬱結的寒涼藥物來調和,或者稍微加入一些治療風邪的辛熱藥物也可以,就像治療傷寒半表半裡時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和解。

如果體內病情已經很嚴重,出現舌頭僵硬、口噤、脖子僵硬向後反張、驚厥抽搐、口水黏稠、胸腹脹滿、大小便不通暢,有時會出汗,脈象沉洪數而帶有弦。之所以會出汗,是因為風熱過度鬱積在體內,導致表邪稍解,皮膚紋理疏鬆,心火過盛而導致。這時應該用祛風散結的寒涼藥物來攻下,之後再用退風熱、疏通鬱結的寒涼藥物來調和,這樣熱邪就能消退,鬱結就能散開,風邪自然就會痊癒。

以下列出一些常用的藥方:解表的藥方有羌活防風湯、防風湯、九味羌活湯、蜈蚣散。解表後補益身體的藥方有白朮防風湯。攻下的藥方有大芎黃湯、江鰾丸、左龍丸。之後可以服用小羌活湯。和解的藥方有羌活湯、地榆防風散、小柴胡湯。如果病久了,氣血逐漸虛弱,邪氣侵入胃部,應該用補血的四物湯,再加入防風、藁本、白芷各等份,細辛減半,做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服。

如果服用過多治療風邪的藥物導致自汗,可以用白朮黃耆湯。如果大汗不止,導致筋攣抽搐,可以用白朮升麻湯。如果抽搐不停,可以用蠲痙湯。如果是背後抽搐,可以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。如果是向前抽搐,可以用升麻、白芷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。如果是兩側抽搐,可以用柴胡、防風、甘草。如果右側抽搐,可以加入滑石。如果手腳顫抖不止,可以用硃砂指甲散。

有四種危險的病症是無法治癒的:第一種是頭部和眼睛呈現青黑色,第二種是額頭上的汗珠不流動,第三種是眼睛變小且目光呆滯,第四種是身上出汗像油一樣。另外,如果疼痛的地方不在瘡口處,而是傷到了經絡,也是屬於無法治癒的病症。

【外治法】當發現瘡腫起白痂,身體出現寒熱症狀時,應該立即用玉真散敷在瘡口,或者將杏仁去皮搗碎,和雄黃粉、白麵混合敷在瘡口。(另一個方子是只用杏仁和白麵等份混合均勻,用新汲的水調成膏狀敷在瘡口。)敷到腫脹消退為止。如果出現腰背反張、四肢僵硬、牙關緊閉,可以用一隻老鼠(連尾巴)燒成灰,研磨成細末,用臘月豬油調和敷在患處。如果牙關緊閉無法張開,可以用一條蜈蚣烘乾後研成細末,塗擦在牙齦上,吐出唾液就能立即恢復。如果被狗咬傷導致破傷風,可以用不拘多少的人參,在桑柴火上燒到煙滅,用小杯子合著研磨成粉末,撒在瘡口上,再用魚膠煮溶後封固。

《嬰童百問》中記載,縣尹張公曾經說過他有一個治療破傷風的神奇秘方,用人家糞堆裡的蠐螬蟲(爛草房上也有),捏住它的背部,等它口中吐出水,就抹在瘡口上,感覺麻麻的就會出汗,立即痊癒。後來有人試驗,果然有效。用完蟲子後,要把它埋回原處,不要傷害它的生命。

2.

(《說文》僵直也,而無痓字。《廣韻》痓、惡也,非僵直明矣。作痓者誤,今正之。)

《金匱》云: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僵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(《活人書》云:外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其脈沉遲弦細,而項背反張為異耳。)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而不惡寒,名曰柔痙。
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剛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(此陽明經藥也,陽明總宗筋,以風寒濕熱之邪入於胃中,津液不行,宗筋無所養,故急宜此湯下濕熱行津液。

故《宣明》云:痙病目直口噤,背強如弓臥搖動,手足搐搦,宜三一承氣湯下之,亦此意也。然非察證之明,的有實熱者,亦不可輕用也。)按:世知治痙之法創自仲景,而不知仲景之論傷寒,皆自《內經》中來,其所謂剛痙者,為中風發熱重感於寒而得之,與《內經》所謂赫羲之紀,上羽,其病痙,其義一也。

風淫之熱與火運之熱無少異,其重感於寒亦與上羽之寒同是外郁者,熱因鬱則愈甚,甚則熱兼燥化而無汗,血氣不得宣通,大小筋俱受熱害而僵直,故曰剛痙也。其所謂柔痙者,為太陽發熱重感於濕而得之,即《內經》所謂諸痙項僵,皆屬於濕。又謂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
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注云:柔謂筋柔而無力,痙謂骨強而不隨。三者之義,比之仲景所言重感於濕為柔痙者,豈不同是小筋得濕則痿弛而無力者乎。其搖頭髮熱,頸項強急,腰背反張,瘛瘲口噤,與剛痙形狀等者,又豈不同是大筋受熱則拘攣強直者乎。後代方論,乃以無汗為表實,有汗為表虛。

不思濕勝者自多汗出,乃以為表虛而用姜附溫熱等劑,寧不重增大筋之熱歟。及守仲景方者,但知剛痙用葛根湯,柔痙用桂枝加葛根湯。而不解《金匱》於柔痙之脈沉遲者,在桂枝湯不加葛根而加栝蔞根。蓋用葛根,不惟取其解肌之熱,而取其體輕、可生在表陽分之津,以潤筋之燥急。

今因沉遲,沉乃衛氣不足,故用桂枝以和之,遲乃榮血不足,故用栝蔞根,其體重、可生在表陰分之津,此仲景隨脈浮沉,用藥淺深之法也。至於太陽傳入陽明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齘齒者,與大承氣,亦可見治痙,與傷寒分六經表裡,無纖毫之異矣。

至若所謂太陽病,發汗太過,及瘡家不可汗而汗之,因致痙者;太陽病,發熱脈沉細而病痙者;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背反張;若發其汗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,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者;暴腹脹大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為痙者,皆不出方言治。雖然,能識療傷寒隨機應變之法,則無患方之不足用也。

海藏云:發汗太多因致痙,身熱足寒,項強惡寒,頭熱面腫目赤,頭搖口噤,背反張者,太陽痙也。若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構,陽明痙也。若一目或左右斜視,並一手一足搐搦者,少陽痙也。汗之、止之、和之、下之,各隨其經,可使必已。(太陽痙屬表,無汗宜汗之,有汗宜止之。

陽明痙屬裡,宜下之。少陽痙屬半表半裡,宜和之。所謂各隨其經也。)神術湯加羌活、麻黃,治剛痙解利無汗。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,治柔痙解利有汗。太陽陽明加川芎、荊芥穗。正陽陽明加羌活、酒大黃。少陽陽明加防風、柴胡根。熱而在表者加黃芩。寒而在表者加桂枝、黃耆、附子。

熱而在裡者加大黃。寒而在裡者加乾薑、良薑、附子。右王氏分經論痙,固得仲景傷寒之法矣。其間用仲景方,去葛根、栝蔞根,更風藥者,殆從風痙筋強而然也。及《原病式》論筋勁項強而不柔和者,則不然,乃邪在濕淫條下,謂土主安靜故耳,亢則害承乃制,故濕過極,反兼風化制之,然兼化者虛象,而實非風也,豈可盡從風治乎。又海藏分六經不及厥陰,厥陰固有痙矣。

經云:厥陰在泉,客勝則大關節不利,內為痙強拘急,外為不便者,非乎。《靈樞》又謂足少陰筋病主癇瘛及痙,此非六陰經痙病之例乎。抑海藏所遺,非獨此而已。至若《內經》有謂太陽所至為寢汗痙,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、痙者,乃是人之六經所屬,風寒濕熱燥火之氣自相盛衰,變而為痙者也,亦皆勿論。予嘗思,夫外感內傷之邪病痙,治法迥別,不可不辨。

天氣因八風之變,鼓舞六淫而入,是為經風外傷腠理,內觸五臟,故治邪必兼治風。人氣因五性勞役,感動厥陽,君相二火相扇,六經之淫邪而起,遂有五陽勝負之變,故勝者瀉、負者補,必兼治火調胃土,以復火傷之氣,蓋不可瘥也。苟於內傷而用外感藥以散邪,則原氣愈耗,血竭神離,而至於不救矣。

丹溪云:大率與癇相似,比癇為甚,蓋因氣血大虛,挾痰挾火而成。藥宜人參、竹瀝之類,不可用風藥。一男子二十餘歲,患痘瘡,靨謝後,忽患口噤不開,四肢強直不能屈,時或繞臍腹痛一陣,則冷汗如雨,痛定則汗止,時作時止,其脈極弦緊而急。此因勞倦傷血,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。

又因痘瘡,其血愈虛。當用辛溫養血,辛涼散風,遂用當歸身、芍藥為君,川芎、青皮、鉤藤為臣,白朮、陳皮、甘草為佐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,更加紅花少許,煎十二帖而安。薛新甫云:痙病,因傷寒汗下過度,與產婦、潰瘍等病,及因克伐之劑,傷損氣血而變。若金衰木旺,先用瀉青丸,後用異功散,腎水虛用六味丸。

肝火旺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次用加味四物湯,發熱用加味逍遙散。若木侮脾土,用補中益氣加芍藥、山梔。脾經鬱結,用加味歸脾湯。脾土濕熱,用三一承氣湯。大凡病後氣血虛弱,用參、術濃煎,佐以薑汁、竹瀝,時時用之。如不應,用十全大補湯;更不應,急加附子,或用參附湯,緩則不救。

虞搏治一婦人,年三十餘,身形瘦弱,月經後忽發痙,口噤,手足攣縮,角弓反張。此去血過多,風邪乘虛而入。用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、荊芥,少加附子行經,二帖病減半,六帖病全安。張子和治呂君玉妻,年三十餘,病風搐目眩,角弓反張,數日不食。諸醫皆作風治不效。

夫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曲直搖動,風之用也。陽主動,陰主靜,由火盛制金,金衰不能平木,肝木茂而自病,因湧風涎二三升,次以寒劑下十餘行,又以排針刺百會穴,出血一杯立愈。(上內傷例)。痙,既以有汗無汗辨剛柔,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。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,然陽痙不厥逆,其厥逆者,皆陰也。

陽痙已前見。陰痙一二日,面腫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不出,恐陰氣內傷,宜八物白朮散。若發熱脈沉而細者,附太陰也,必腹痛,宜桂枝加芍藥、防風、防己湯,又宜小續命湯。陰痙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頸項僵直,頭搖口噤,宜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、附子防風散。(上三陰例。

【診】:太陽病,發熱,其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痙脈伏,按之緊,如弦堅直,上下行。(無擇云:凡痙脈皆伏弦沉緊。)痙病,發其汗已,其脈滄滄如蛇,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痙。(此痙字,恐當作死字。)痙病有灸瘡難治。

【妊娠痙】多由風寒濕乘虛而感,皆從太陽經治之。(恐仍當如前例,分六經表裡。)薛氏云:若心肝風熱,用鉤藤湯。肝脾血虛,加味逍遙散。肝脾鬱怒,加味歸脾湯。氣逆痰滯,紫蘇飲。肝火風熱,鉤藤散。脾郁痰滯,二陳、薑汁、竹瀝。

【產後痙】《良方》云:產後汗多變痙,因氣血虧損,肉理不密,風邪所乘。其形口噤背強如癇,或搖頭馬嘶,不時舉發,氣息如絕。宜速灌小續命湯。若汗出兩手拭不及者,不治。《千金》治產中風,口噤面青,手足急強,用竹瀝一升,分為五服,微溫,頻服大效。婁全善云:小續命湯、舉卿古拜散、大豆紫湯,皆治產後痙,太陽、厥陰藥也。

邪實脈浮弦有力者固宜,但產後血氣大虛之人,不宜輕發其表,第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。薛氏云:產後痙,由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,與傷寒汗下過多,潰瘍膿血大泄,皆敗證也。急以十全大補湯,如不應,急加附子。亦有六淫七情所致者,(治法見上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