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5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56)

1.

瘧寒熱大作,不論先後,此太陽陽明合病也,謂之大爭。寒作則必戰動,經曰熱勝則動也。發熱則必汗泄,經曰汗出不愈,知為熱也。陽盛陰虛之證,當實內治外,不治,恐久而傳入陰經也。桂枝芍藥湯主之。如前藥服之,寒熱轉大者,知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三陽合病也。宜桂枝黃芩湯和之。

服藥已,如外邪已罷,內邪未已,再詮下藥。從卯至午時發者,宜大柴胡湯下之。從午至酉發者,知邪在內也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從酉至子發者,或至寅時發者,知邪在血也,宜桃仁承氣湯下之。前項下藥,微利為度,更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。大法先熱後寒者,小柴胡湯。

先寒後熱者,小柴胡加桂枝湯。多熱、但熱者,白虎加桂枝湯。多寒、但寒者,柴胡桂薑湯。此以瘧之寒熱多少定治法也。若多寒而但有寒者,其脈或洪實,或滑,當作實熱治之,若便用桂枝誤也。如或多熱而但有熱者,其脈或空虛,或微弱,當作虛寒治之,若便用白虎亦誤也。

所以欲學者,必先問其寒熱多少,又診脈以參之,百無一失矣。仲景云:瘧脈自弦,弦數者多熱,弦遲者多寒,弦小緊者可下之,弦遲者可溫之,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也,浮大者可吐之,弦數者風疾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痹瘧。

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臟於心肺,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。又云: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疼煩,時時嘔逆,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瘧多寒者,名曰牝瘧,蜀漆散主之。《外臺》牡蠣湯亦主之。予弱冠遊鄉校時,校師蔣先生之內,患牝瘧身痛,逾月不瘥,困甚。

時予初知醫,延予診治,告以醫欲用姜附溫之,予曰溽暑未衰,明系熱邪,安得寒而溫之。經云: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。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,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。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,此所云寒,乃陰陽交爭互作之寒,非真寒也,豈得用桂、附溫之。

乃處一方,以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補三陽之虛,(升之也,何曰補,曰虛亦非真虛,以陷入陰分而謂之虛,故升之即補矣。)以桃仁、紅花引入陰分,而取陽以出還於陽分,以豬苓分隔之,使不復下陷,一劑而病良已。瘧病發渴,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。亦治勞瘧。

張子和法:白虎加人參湯、小柴胡湯、五苓散、神祐丸。服前三服未動,次與之承氣湯,甘露飲調之,人參柴胡飲子補之。在上者,常山飲吐之。劉立之法:先當化痰下氣,調理榮衛。草果平胃散、理中湯加半夏、藿香正氣散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對金飲子,皆要藥也。俟榮衛正,方進瘧藥。

白話文:

瘧疾寒熱交替發作,不論是先寒後熱還是先熱後寒,都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,稱為「大爭」。發冷時必定會顫抖,經書說:「熱盛則動」。發熱時必定會出汗,經書說:「汗出不愈,知為熱」。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的症狀,應該內治兼外治,如果不治療,恐怕會久病轉入陰經。可用桂枝芍藥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上述藥物後,寒熱加劇,說明是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陽經同時生病,應該用桂枝黃芩湯來治療。

服藥後,如果外邪已經消除,但內邪尚未去除,需要再服用其他藥物。從卯時(早上五點到七點)到午時(中午十一點到一點)發作的,要用大柴胡湯治療;從午時到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發作的,說明邪氣在內,要用大承氣湯治療;從酉時到子時(晚上十一點到一點),或到寅時(凌晨一點到三點)發作的,說明邪氣在血中,要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上述這些瀉下藥,以輕微通便為度,之後再用小柴胡湯來徹底清除微小的邪氣。治療瘧疾的大原則是:先熱後寒的,用小柴胡湯;先寒後熱的,用小柴胡加桂枝湯;發熱多而只發熱的,用白虎加桂枝湯;發冷多而只發冷的,用柴胡桂薑湯。這就是根據瘧疾寒熱的多少來決定治療方法。如果寒多而且只有寒症,脈象可能是洪大有力或滑利,應該當作實熱來治療,如果誤用桂枝反而有害;如果熱多而且只有熱症,脈象可能是虛弱無力,應該當作虛寒來治療,如果誤用白虎湯也會有害。

所以想學習治療瘧疾的人,一定要先詢問患者寒熱的多少,並且診脈來輔助判斷,這樣就幾乎不會出錯了。張仲景說:瘧疾的脈象自身就是弦脈,弦脈有力數的,熱多;弦脈遲緩的,寒多;弦脈細小緊的,可以瀉下;弦脈遲緩的,可以溫補;弦脈緊的,可以發汗或針灸;脈象浮大的,可以催吐;弦脈有力數的,是風寒引起的,可以用飲食來調理。陰氣衰竭,陽氣獨盛,就會發熱,氣短煩躁,手足發熱想嘔吐,叫做痹瘧。

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冷,是邪氣侵犯心肺臟腑,停留在肌肉之間,導致消瘦脫肉。又說:溫瘧,脈象平穩,沒有發冷只發熱,骨節疼痛煩躁,經常嘔吐,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。瘧疾以寒症居多的,叫做牝瘧,用蜀漆散治療,《外臺秘要》中的牡蠣湯也可以治療。我年輕時在鄉間學校讀書,學校老師蔣先生患了牝瘧,渾身疼痛,一個多月都不見好轉,非常痛苦。

當時我剛開始學習醫術,被請去診治,老師想用生薑附子溫補,我說暑熱未退,明顯是熱邪,怎麼能用溫熱的藥物呢?經書說:陽氣侵入陰分,則陰實而陽虛;陽明經虛,就會寒慄、頸項強直;巨陽經虛,就會腰背頭項疼痛;三陽經都虛,就會陰氣盛,陰氣盛就會骨頭寒冷疼痛。寒從內生,所以裡外都發冷,這說的寒,是陰陽互相爭奪而產生的寒,不是真正的寒邪,怎麼能用桂枝、附子來溫補呢?

於是開了一張方子,用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來補益三陽之虛(升麻為什麼是補呢?因為虛也不是真正的虛,只是因為邪氣下陷於陰分而說的虛,所以升提它就是補益了),用桃仁、紅花引導邪氣從陰分出來,回到陽分,用豬苓隔絕邪氣,使它不再下陷,一劑藥病就好了。瘧疾發作口渴,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樓根治療,也可以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。

張子和的療法:白虎加人參湯、小柴胡湯、五苓散、神祐丸。服用前三種藥物沒有效果,再服用大承氣湯,用甘露飲調服,用人參柴胡飲子來補益。邪氣在上者,用常山飲來催吐。劉立的療法:先要化痰降氣,調理營衛。草果平胃散、理中湯加半夏、藿香正氣散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對金飲子,都是重要的藥物。等到營衛調和了,再服用治療瘧疾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