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4)
第四冊 (14)
1. 痿厥
足痿軟不收為痿厥,有二:一屬腎、膀胱。經云:恐懼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,是腎傷精脫也。又云: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是膀胱在下發病也。二屬脾濕傷腎。經云:凡治痿厥發逆,肥貴人則膏粱之疾。又云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是也。
目中溜火,視物昏花,耳聾耳鳴,困倦乏力,寢汗憎風,行步不正,兩腳欹側,臥而多驚,腰膝無力,腰以下消瘦,宜補益腎肝丸。膝中無力,伸不能屈,屈不能伸,腰膝腿腳沉重,行步艱難,宜健步丸,愈風湯送下。腿腳沉重無力者,於羌活勝濕湯中加酒洗漢防己五分,輕則附子,重則川烏少許,以為引用而行經也。嘗治一老人痿厥,累用虎潛丸不愈,後於虎潛丸加附子,立愈如神,蓋附反佐之力。
白話文:
腳無力、無法收縮稱為痿厥,分為兩種:一種是由腎和膀胱引起的。古籍記載:過度恐懼會損傷精氣,精氣受損則骨頭酸痛,四肢無力,精氣由下而走,說明是腎臟受損,精氣外洩。古籍還記載:三陽經受邪氣侵犯,會出現發寒發熱等症狀,向下則會導致癰腫,甚至痿厥、肌肉萎縮,說明膀胱在下焦,是病邪發病的部位。第二種痿厥是由脾濕傷腎引起的。古籍記載:治療痿厥,如果患者是肥胖且富貴之人,多半是因長期過食膏粱厚味導致。古籍還記載:秋季受濕邪侵襲,向上逆傳導致咳嗽,最終會發展為痿厥。
眼睛裡有火氣,視力模糊,耳朵聽不見或耳鳴,感到疲倦無力,睡覺出汗怕風,走路不稳,雙腳歪斜,躺着容易驚醒,腰膝無力,腰部以下消瘦,可以服用補益腎肝丸。膝蓋無力,伸展不了也彎曲不了,腰膝腿腳沉重,行走困難,可以服用健步丸,用愈風湯送服。腿腳沉重無力者,可以在羌活勝濕湯中加入酒洗過的防己五分,症狀輕則加附子,症狀重則加川烏少許,服用後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行走能力。曾經治療一位老人患痿厥,多次服用虎潛丸都没有效果,后来在虎潛丸中加入附子,立刻痊癒,就像神效一样,這是因為附子可以起到反佐的作用,增強藥效。
東垣治中書黏合公三十二歲,病腳膝痿弱,臍下尻陰皆冷,陰汗臊臭,精滑不固,服鹿茸丸十旬不減。診其脈沉數而有力,此醇酒膏粱滋火於內,逼陰於外。醫見其證,不知陽強不能密緻皮膚,以為內實有寒,投以熱劑,反瀉其陰而補其陽,是實實虛虛也。不危幸矣,復何望效耶。
即處以滋腎大苦寒之劑,制之以急,寒因熱用,飲入下焦,適其病所,瀉命門相火之盛,再服而愈。求方不與,亦不著其方於書,恐過用之,則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也。此必滋腎丸、神龜滋陰丸之類,中病則已,可常服乎。(熱)《本事方》治腳膝無力,用菟絲子五兩,石蓮肉、山藥、茴香各二兩,白茯苓一兩,五味子五錢,糊丸。每服五十丸,木瓜酒或鹽湯下,空心、晚食前各一服。
白話文:
李東垣醫治一位名叫公三十二歲的病人,他的腳膝軟弱無力,肚臍以下和屁股都冰冷,流出的汗有股腥臭味,而且經常遺精,吃了一百天鹿茸丸卻不見好轉。李東垣診脈後發現脈象沉而數且有力,這說明病人平時飲食過於肥膩,導致內火旺盛,逼迫陰氣外泄。當時很多醫生誤以為病人是內寒,便用熱藥治療,反而導致陰氣更虛,陽氣更盛,治病方法完全錯了,幸好病人沒有因此而危及性命,否則根本不可能治癒。
李東垣識破病因,開了滋腎的大苦寒藥方,迅速服用,利用寒藥治療熱症,藥力直達下焦,對症下藥,瀉去命門相火的旺盛之氣,病人服藥兩次後就痊癒了。李東垣不願意公開藥方,也沒有記錄在書中,因為擔心過度服用會導致舊病未除又生新病。這藥方應該是滋腎丸、神龜滋陰丸之類的藥,只要能治好病就可以,不必長期服用。
書中還記載了一個治療腳膝無力的方子,用菟絲子五兩,石蓮肉、山藥、茴香各二兩,白茯苓一兩,五味子五錢,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木瓜酒或鹽湯送服,早晚各一次,飯前服用。
(寒)人參酒浸服之,治風軟腳弱可逐奔馬,故曰奔馬草,曾用有效。(虛)仲景方,肉極熱則身體津脫,腠理開,汗大泄,厲風氣,下焦腳弱,宜越婢加朮湯。(表)《斗門方》用商陸根細切煮熟,入綠豆爛煮為飯食之,及《本事方》左經丸、續骨丹,此中有濕痰汙血,阻礙經絡而得痿厥者宜之。(里)
白話文:
人參酒浸泡服用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腿軟無力,甚至能跑得像馬一樣快,因此被稱為奔馬草,效果顯著。如果體虛,仲景方指出,肉類過於燥熱會導致津液流失,毛孔張開,大量出汗,容易受風寒侵襲,導致下焦虛寒,腿腳無力,可用越婢加朮湯治療。至於表證,斗門方使用商陸根切細煮熟,加入綠豆煮爛當飯吃,以及本事方中的左經丸、續骨丹,這些藥物都適合濕痰瘀血阻礙經絡引起的痿厥。
2. 腳氣
腳氣之名,起自後代,其頑麻腫痛者,則經所謂痹厥也。痿軟不收者,則經所謂痿厥也。其衝心者,則經所謂厥逆也。東垣云:腳氣之疾,實水濕之所為也。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,然亦有二焉。一則自外而感,一則自內而致,其治法自應不同,故詳而論之。其為病也,有證無名。
腳氣之稱,自晉蘇敬始,關中河朔無有也。惟南方地下水寒,其清濕之氣中於人,必自足始,故經曰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。或者難曰,今茲北方,其地則風土高寒,其人則腠理致密,而復多此疾者,豈是地濕之氣感之而為耶?答曰,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,北方之疾自內而致者也。
白話文:
腳氣的古今辨析
腳氣這個名稱,是後世才出現的。如果腳氣導致麻木腫痛,則符合經書所說的「痺厥」;如果導致肌肉萎縮無力,則符合經書所說的「痿厥」;如果症狀嚴重到影響心臟,則符合經書所說的「厥逆」。
東垣(指醫家李杲)說:腳氣病是水濕引起的。濕氣會損害人體的皮肉筋脈,而且主要影響下半身。但是,腳氣的成因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外感,由外界的濕氣入侵;另一種是內生,由體內濕氣積聚引起。兩種病因的治療方法自然不同,因此必須詳加論述。
腳氣的病症很多,有些症狀甚至沒有明確的病名。
腳氣這個稱呼,是從晉朝的蘇敬開始使用的,關中和河朔地區從未有此稱呼。只有南方地區,因為地下水寒冷,其清濕之氣容易侵入人體,而腳部是濕氣最先入侵的部位,因此經書說「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」。
有人可能會質疑,現在北方地區風土高寒,人們的毛孔密實,為何也容易患腳氣呢?
答案是,南方人的腳氣是外感濕氣引起的,而北方人的腳氣是體內濕氣積聚造成的。
何以言之?北方之人常食潼乳,又飲酒無節,過傷而不厭,且潼乳之為物,其氣味則潼乳,其形質則水也,酒醴亦然。人之水穀入胃,胃氣蒸騰,其氣與味宣之於經絡,化之為血氣,外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周而復始,以應刻數焉,是謂天地之紀。此皆元氣充足,脾胃之氣無所傷而然也。
苟元氣不充,則胃氣之本自弱,飲食既倍,則脾胃之氣有傷,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,其氣與味,亦不能宣暢旁通,其水濕之性,流下而致之。其自外而入者,止於下脛腫而痛,自內而致者,乃或至於手節也。經云:足脛腫曰水。太陰所至,為重胕腫。此但言其自外者也。所治之法,前人方論備矣。
白話文:
北方人常吃乳酪,又愛無節制地飲酒,過度損傷身體卻不自知。乳酪和酒都屬於濕性食物,容易損傷脾胃。人吃下食物後,脾胃會將食物消化吸收,並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,維持身體運作。但若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,濕氣就會停留在體內,導致水腫等症狀。水腫可能發生在下肢,也可能發生在上肢,醫書記載足部水腫稱為“水”,而太陰經所致的腫脹則稱為“重胕腫”。至於治療方法,古籍中已有詳細記載。
自內而致者,治法則未有也。楊大受云:腳氣是為壅疾,治以宣通之劑,使氣不能成壅也。壅既成而盛者,砭惡血而去其重勢。經曰:蓄則腫熱,砭射之,後以藥治之。按東垣論南方腳氣,外感清濕作寒治;北方腳氣,內傷酒乳作濕熱治。此實前人之未發者。後學泥之,遂成南北二派,互相詆譭。
南毀北者曰,彼所論乃北方病也,彼所治乃北方法也,不可施於南。北毀南者曰,彼所論乃南方病也,彼所治乃南方法也,不可施於北。嗚呼,立論之始,不究《內經》首尾所言,輒創其名,以致後人守其說者,知其一不知其二,故相乖迕若此。
夫《素》、《靈》諸篇,上窮天文,下究地理,中知人事之變,疊出不一書者,為天地以二氣食於人,而人以六經三陰三陽上奉之,是故三陰三陽,亦是在人之六經氣也,內以養於臟腑,壯精神,運水穀,以為生化百骸之用。及乎天地六氣一有不正則變,變則襲人身形之虛,入客以為病者,謂之外邪。
白話文:
從內部導致的疾病,治療方法尚未確立。楊大受說:腳氣是因氣機壅塞而引起的疾病,治療應以宣通氣機的藥物,避免氣機阻塞。如果阻塞已成且氣機盛大,就應該使用針灸去除瘀血,減輕其嚴重程度。經書上說:氣機阻塞就會導致腫脹發熱,可以用針灸治療,之後再用藥物調理。根據東垣的論述,南方腳氣是由外感清濕而寒所致,應以溫陽散寒的藥物治療;北方腳氣則是由內傷酒乳而濕熱所致,應以清熱利濕的藥物治療。這些觀點是前人未曾提出來的。後人死板地遵循這些觀點,就形成了南北兩派,互相指責。
南方批評北方說:他們的論述是針對北方病症,他們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北方人的,不能套用在南方。北方批評南方說:他們的論述是針對南方病症,他們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南方人的,不能套用在北方。唉,他們在立論之初,沒有深入研究《內經》的整體觀點,就隨意創立名目,導致後人死守這些觀點,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因此才產生如此大的分歧。
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等經書,上探天文,下察地理,中間探究人事的變化,內容繁多,不拘一格。因為天地以二氣滋養人,而人以六經三陰三陽來承接天地之氣,所以三陰三陽也存在於人的六經之氣中,內在滋養臟腑,壯大精神,運化水穀,為生長發育和百骸機能運作提供能量。當天地六氣出現異常變化時,就會侵襲人體的虛弱之處,進入經絡,成為疾病,這就是外邪。
若人之三陰三陽一有不正則變,變則淫泆為病者,謂之內邪。二者皆得致周身之百病。況足之六經,皆起於腳五趾,行過於腿膝,上屬臟腑,統身半以下氣血之運行,故外入之邪客之,則壅閉其經氣,凝泣其絡血。若人氣內注之邪,著而留之,則亦必如外邪壅閉氣血者無異也。
及其沖痛痿痹厥逆之狀,亦無異也。於是皆以腳氣名也。此四方之所同,今乃以南方者,止中外邪之濕,北方者,止中內注之濕,豈理也哉。然北方縱無地之卑濕,其在踐雨露,履汗襪,洗濯足,皆濕也。與夫脫卸靴履,汗出而風吹之,而血凝於足者,寧不與南方地之濕同類,盡屬外中者乎。
白話文:
人體的三陰三陽一旦失衡就會產生變化,變化就會導致陰陽失調而生病,這就是內邪。外邪和內邪都能造成全身的百病。腳部的六條經脈,都起源於腳趾,經過腿部和膝蓋,向上連接著臟腑,統管著身體下半部分的氣血運行。因此,外邪入侵就會堵塞經脈的氣血,凝滯血液的運行。同樣地,如果人體內部的邪氣停留在腳部,也會像外邪一樣堵塞氣血。
無論是外邪入侵還是內邪停滯,都會導致腳部疼痛、麻痺、痿縮、厥逆等症狀,這些症狀都是一樣的,因此統稱為「腳氣」。古人認為,南方人患腳氣是因為外邪濕氣入侵,北方人患腳氣是因為內邪濕氣入侵,這種說法並不合理。因為即使北方沒有潮濕的地形,人們在雨露中行走,穿著汗濕的襪子,洗腳後沒有擦乾,這些都會導致腳部濕氣。另外,脫掉靴子後,汗液遇到風吹,也會讓血液凝結在腳部,這和南方潮濕的地形導致的腳氣,都是屬於外邪入侵造成的。
南方雖無潼乳之濕,其在酒食,與臟腑所傷,津液水穀停積之濕而下注者,寧不與北方潼乳同類,盡屬內注者乎。能達此理,第恐自責辨邪之不易,奚暇相毀哉。《千金》云:凡腳氣之病,始起甚微,多不令人識也。食飲嬉戲,氣力如故,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,有此為異耳。
凡腳氣之候,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臭,或有腹痛下利,或大小便閉澀不通,或胸中衝悸,不欲見光明,或精神昏憒,或喜迷忘,語言錯亂,或壯熱頭痛,或身體極冷疼煩,或覺轉筋,或腫或不腫,或䏶腿頑痹,或時緩縱不隨,或復百節攣急,或小腹不仁,此皆腳氣狀貌也。方書以腫者為濕腳氣,不腫者為乾腳氣。
白話文:
南方虽然没有像北方那样因盐碱地造成的濕氣,但南方人喜愛酒食,容易伤及脏腑,导致津液、水谷停滞,形成湿气向下渗透,这和北方因盐碱地造成的湿气一样,都是属于内湿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应该反省自己辨别病邪的困难,何必互相指责呢?《千金方》中说:脚气的初期症状非常轻微,不易察觉,患者可以照常饮食、玩乐,体力也和以前一样,只是偶尔会突然出现脚部屈曲无力、无法行动的现象,这才显露出异样。
脚气的症状多种多样,可能出现食欲不振、呕吐、闻到食物就想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大小便不通畅、胸闷心悸、害怕光亮、精神恍惚、神志不清、言语错乱、发热头痛、身体冰冷疼痛、肌肉抽筋、肿胀或不肿胀、腿部麻木僵硬、时而缓解时而加重、全身关节挛缩、小腹麻木等症状。医书上将有肿胀的称为湿脚气,没有肿胀的称为干脚气。
不問久近乾溼及屬何經,並可用除濕湯加木瓜、檳榔、白芷各半錢,或芎芷香蘇散加赤芍藥、萆薢各半錢,仍吞木瓜丸。腳氣發動,兩足痛不可忍者,五積散加全蠍三五個,入酒煎。腳氣發動,必身痛發熱,大類傷寒,若卒起腳弱,或少腹不仁,或舉體轉筋,或見食嘔逆,或兩脛赤腫,便當作腳氣治。乾者,於前二藥中,或更加萊菔子炒研半錢。
白話文:
不論是久病還是新病,也不管是濕氣重還是乾氣重,以及屬於哪條經絡,都可以使用除濕湯,再加上木瓜、檳榔、白芷各半錢,或者使用芎芷香蘇散,再加上赤芍藥、萆薢各半錢,同時服用木瓜丸。
如果腳氣發作,兩腳疼痛難忍,可以用五積散,再加上全蠍三到五個,用酒煎服。
腳氣發作時,必然會伴隨身體疼痛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。如果突然出現腳力減弱,或者小腹麻木無知覺,或者全身抽筋,或者食後嘔吐,或者兩小腿紅腫,都應該按照腳氣的治療方法處理。
如果腳氣偏乾,在前面兩種藥方中,可以額外加入萊菔子炒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。
濕者,於前二藥中加青橘皮十數片。《千金》云:若脈大而緩,宜服續命湯二劑立瘥。(活人云:腳氣屬冷者,小續命湯煎成,旋入生薑自然汁,服之最快。)若風盛,宜作越婢湯加白朮二兩。若脈浮大而緊轉駃,宜作竹瀝湯。(此最惡脈,細而駃亦惡。)脈微而弱,宜服風引湯。
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。若大虛短氣力乏,可間作補湯,隨病冷熱而用之。若未愈,更服竹瀝湯即止。竹瀝湯若不及熱服,輒停在胸膈,更為人患,每服當使極熱。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。若加服數劑,病及脈勢未折,而苦脹滿者,可以大鱉甲湯下之。湯勢盡而不得下,可以丸藥助湯令下,下後更服竹瀝湯,令脈勢折,將息料理乃佳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是濕氣重,就在前面兩種藥方中加入十幾片橘皮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如果脈象大而緩慢,應該服用續命湯兩劑,馬上就能痊癒。(活人方說:如果腳氣屬於寒性的,用小續命湯煎好後,再加入生薑汁,效果最快。)如果風邪盛行,應該服用越婢湯,再加入兩兩白朮。如果脈象浮大而緊,並且跳動迅速,應該服用竹瀝湯。(這種脈象是最不好的,如果脈象細弱而跳動迅速也不好。)如果脈象微弱,應該服用風引湯。
這個病人的脈象大多是因虛弱引起的。如果患者非常虛弱,氣短力乏,可以間隔服用補湯,根據病情寒熱來選擇使用。如果病症沒有痊癒,再服用竹瀝湯就能止住病症。服用竹瀝湯時,一定要趁熱服用,否則會停留在胸膈,反而加重病情,每次服用都要讓它非常熱。如果服用竹瀝湯後能排泄,就一定會好。如果服用幾劑後,病情和脈象沒有好轉,反而感到腹脹,可以用大鱉甲湯來幫助排泄。如果湯藥喝完卻無法排泄,可以用丸藥來幫助湯藥排泄,排泄完之後再服用竹瀝湯,讓脈象恢復正常,然後好好休養調理,就會痊癒。
東垣云:《外臺》所錄,皆謂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,其民腠理疏,陽氣不能外固,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,此因血虛氣弱,受清濕之邪氣,與血並行於膚腠,邪氣盛,正氣少,故血氣澀;澀則痹,虛則弱,故令痹弱也。後人名曰腳氣。初覺即灸患處二三十壯,以導引濕氣外出,及飲醪醴,以通經散邪。
所制之方,寒藥少,熱藥多,多用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之屬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於外,以苦發之。麻黃苦溫,發之者也。川烏辛熱,走而不守,通行經絡。薑、附辛甘大熱,助陽退陰,亦能散清濕之邪。又察足之三陰三陽,是何經絡所起,以引用藥為主治,復審六氣中何氣當之,治以佐使之藥。按前廉為陽明,宜以白芷、升麻、葛根為引用。
白話文:
東垣論腳氣病因及治療
東垣說,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南方濕氣重,霧露凝聚的地方,人們體質腠理疏鬆,陽氣不足以抵禦外邪。因此,居住在那裡的人,容易受到清濕之邪的侵襲,病從下而起。這是因為血虛氣弱,受清濕之邪影響,與血一起在皮肉筋骨之間流動,邪氣盛,正氣不足,導致血氣瘀滯。血氣瘀滯則產生痺症,氣虛則導致身體虛弱,所以產生痺弱的病症。後人稱之為「腳氣」。
剛開始發病時,應立即在患處灸灼二十到三十壯,引導濕氣排出體外,並飲用醪醴(甜酒),服用通經散以驅散邪氣。
所用的藥方,寒性藥物較少,熱性藥物較多,多用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子等藥材。《內經》說:「濕邪侵襲於外,用苦味藥物來發散它。」麻黃味苦性溫,具有發散的作用。川烏辛熱,走而不守,能通暢經絡。薑、附子辛甘大熱,助陽退陰,也能散解清濕之邪。
此外,還要觀察足部的三陰三陽經絡,判斷是由哪條經絡引起的,以此作為用藥的主治方向。同時,還要審視六氣之中,哪個氣候因素最為影響,再用佐使藥物配合治療。
例如,前廉(足陽明經)部位的病症,就應該使用白芷、升麻、葛根等藥物來引導藥力。
後廉為太陽,宜以羌活、防風為引用。外廉為少陽,宜以柴胡為引用。內廉為厥陰,宜以青皮、吳茱萸、川芎為引用。內前廉為太陰,宜以蒼朮、白芍藥為引用。風勝者,自汗走注,其脈浮而弦,宜發散,越婢加朮湯。寒勝者,無汗攣急掣痛,其脈遲而澀,宜溫熨,酒浸牛膝丸。
白話文:
後廉屬於太陽經,適合用羌活、防風引經。外廉屬於少陽經,適合用柴胡引經。內廉屬於厥陰經,適合用青皮、吳茱萸、川芎引經。內前廉屬於太陰經,適合用蒼朮、白芍藥引經。
如果風邪過盛,就會出現自汗、汗出如注、脈象浮而弦的症狀,需要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例如越婢加朮湯。
如果寒邪過盛,就會出現無汗、肢體攣急掣痛、脈象遲而澀的症狀,需要用溫熨的方法治療,例如酒浸牛膝丸。
濕勝者,腫痛重著,其脈濡而細,宜分滲,除濕湯。暑勝者,煩渴熱積,其脈洪而數,宜清利,清暑益氣湯。若四氣兼見,但推其多者為勝,分其表裡以施治也。太陽經腳氣病者,頭痛目眩,項強,腰脊身體經絡,外踝之後,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,宜隨四時之氣發散而愈,麻黃左經湯。
陽明經腳氣病者,翕翕寒熱,呻欠,口鼻乾,腹脹,髀膝臏中循胻外臁,下足跗,入中趾內間皆痛,宜隨四時氣微利之,大黃左經湯。少陽經腳氣病者,口苦上喘,脅痛面垢,體無光澤,頭目皆痛,缺盆並腋下如馬刀腫,自汗振寒發熱,胸中脅肋髀膝、外至胻絕骨外踝,及諸節指皆痛,宜隨四氣和解之,半夏左經湯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濕氣過盛,就會出現腫脹疼痛、沉重感,脈象濡細,應該要利水滲濕,使用除濕湯治療。如果體內暑氣過盛,就會出現煩躁口渴、熱氣積聚,脈象洪數,應該要清熱解暑,使用清暑益氣湯治療。
如果同時出現四種氣候病症,就以最明顯的病症為主,根據病症是表症還是裡症來選擇治療方法。
太陽經的腳氣病,症狀包括頭痛、頭昏眼花、脖子僵硬、腰部和脊背以及身體經絡疼痛,從外踝後面沿著京骨到小指外側都疼痛,應該要根據四季氣候進行發散治療,使用麻黃左經湯。
陽明經的腳氣病,症狀包括反覆發熱、發冷、嘆氣、口鼻乾燥、腹部脹滿,從大腿根部、膝蓋、髕骨到脛骨外側、腳背、中趾內側都疼痛,應該要根據四季氣候進行微利治療,使用大黃左經湯。
少陽經的腳氣病,症狀包括口苦、呼吸急促、脅肋疼痛、面容黯淡、無光澤、頭部和眼睛疼痛,鎖骨和腋窩像馬刀一樣腫脹,自汗、發冷、發熱,胸部、脅肋、大腿、膝蓋、脛骨外側、外踝以及各個關節和手指都疼痛,應該要根據四季氣候進行和解治療,使用半夏左經湯。
三陽併合腳氣病者,憎寒壯熱,自汗惡風,或無汗惡寒,暈眩重著,關節掣痛,手足拘攣疼痛,冷痹,腰腿緩縱不隨,心躁氣上,嘔吐下利,其脈必浮弦緊數,宜大料神秘左經湯,加味敗毒散。太陰經腳氣病者,腹滿,夾咽連舌系急,胸膈痞滿,循胻骨下股膝內前廉、內踝,過核骨後,連足大趾之端內側皆痛,宜六物附子湯。
少陰經腳氣病者,腰脊痛,小趾之下連足心,循內踝,入跟中,上腨內,出膕中,內廉股肉皆痛,上衝胸咽,飢不能食,面黑,小便淋閉,咳唾不已,善恐,心惕惕如將捕之,小腹不仁者難治。四氣偏勝,各隨其氣所中輕重而溫之,宜八味丸。厥陰經腳氣病者,腰脅偏疼,從足大趾連足趺,上廉上膕,至內廉,循股環陰,抵小腹夾臍,諸處脹痛,兩腳攣急,嗌乾,嘔逆洞泄,各隨四氣所中輕重而調之,神應養真丹。
白話文:
三陽經併發腳氣病的人,會感到怕冷、發熱、自汗、怕風,或沒有汗卻怕冷,頭暈目眩,身體沉重,關節疼痛,手腳僵硬疼痛,冷痹,腰腿無力,心煩意亂,想吐想拉肚子。脈象一定是浮、弦、緊、數,可以用大料神秘左經湯,加味敗毒散治療。
太陰經腳氣病的人,腹部脹滿,咽喉緊縮,舌頭僵硬,胸膈痞悶,疼痛沿著胻骨往下,經過股骨內側、膝蓋內側、內踝,過核骨後,一直延伸到足大趾內側末端,都感到疼痛。可以用六物附子湯治療。
少陰經腳氣病的人,腰脊疼痛,小趾以下連接足心,沿著內踝,進入腳跟,向上延伸到腨骨內側,再到膕窩內側,股肉內側都感到疼痛,疼痛感會上衝到胸咽,食慾不振,面色發黑,小便閉塞,不停地咳嗽吐痰,容易害怕,心神不安,好像要被抓住一樣,小腹部沒有知覺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四氣偏勝,根據病症的輕重,用八味丸溫補治療。
厥陰經腳氣病的人,腰脅疼痛,從足大趾連接到足背,向上經過膕窩內側,一直到股內側,沿著大腿環繞陰部,到達小腹,靠近肚臍,這些地方都感到脹痛,兩腳攣縮,咽喉乾渴,想吐想拉肚子。根據四氣偏勝的程度輕重,用神應養真丹治療。
三陰併合腳氣,四肢拘攣,上氣喘滿,小便秘澀,心熱煩悶,遍身浮腫,腳弱緩縱不能行步,宜追毒湯。以上六經受風寒暑濕流注,自汗為風勝,無汗疼痛為寒勝,熱煩為暑勝,重著腫滿為濕勝,各隨其氣所勝者而偏調之,不可拘於一方也。濕熱為病,肢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膈不利,兼遍身疼痛,流注手足,足脛腫痛不可忍者,當歸拈痛湯主之。本草十劑云:宣可去壅,通可去滯。
《內經》云:濕淫所勝,治以苦溫。羌活苦辛,透關節勝濕,防風甘辛溫,散經絡中留濕,故以為君。水性潤下,升麻、葛根苦辛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而上行,以苦發之也。白朮苦甘溫,和平除濕,蒼朮體輕浮,氣力雄壯,能除膚腠間濕,故以為臣。夫血壅而不流則為痛,當歸身辛溫以散之,使血氣各有所歸,人參、甘草甘溫,補脾養正氣,使苦藥不能傷脾胃。仲景云:濕熱相合,肢節煩疼,苦參、黃芩、知母、茵陳苦寒,乃苦以泄之者也。
白話文:
三陰合邪導致腳氣,四肢僵硬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通、心煩熱躁、全身浮腫,腿腳無力、行走困難,應該服用追毒湯。以上六經受風寒暑濕侵襲,出汗是風邪過盛,無汗疼痛是寒邪過盛,熱煩是暑邪過盛,沉重腫脹是濕邪過盛,應根據各自偏盛的邪氣進行調節,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。
濕熱為病,關節疼痛、肩背沉重、胸悶氣短,全身疼痛,濕邪流注手足,小腿腫痛難忍,當歸拈痛湯可以治療。本草十劑說:宣通可以去除壅塞,通暢可以去除阻滯。
《內經》說:濕邪過盛,應該用苦溫藥物治療。羌活苦辛,能透入關節、祛除濕邪,防風甘辛溫,能散解經絡中的濕邪,因此作為君藥。水性向下,升麻、葛根苦辛平,味薄,屬於陰中之陽,引導藥力向上,用苦味發散濕邪。白朮苦甘溫,平和除濕,蒼朮性輕浮,力量強大,能去除皮膚腠理之間的濕邪,因此作為臣藥。血氣瘀滯不流通就會疼痛,當歸辛溫能散血氣,使血氣各歸其位,人參、甘草甘溫,補脾益氣,防止苦藥傷脾胃。仲景說:濕熱交雜,關節疼痛,苦參、黃芩、知母、茵陳苦寒,用苦味瀉熱。
凡酒製炒,以為因用。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豬苓甘溫平,澤瀉鹹平,淡以滲之,又能導其留飲,故以為佐。氣味相合,上下分流其濕,使壅滯之氣得宣通也。楊大受謂腳氣之疾,自古皆尚疏下,為疾壅故也。然不可太過,太過則損傷脾胃,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,反下注為腳氣,又不可不及,不及則使壅氣不能消散。今立三方於後,詳虛實而用之。
腳氣初發,一身盡痛,或肢節腫痛,便溺阻隔,先以羌活導滯湯導之,後用當歸拈痛湯除之。飲食不消,心下痞悶者,開結導飲丸。治廉平章年三十八,身體充肥,腳氣始發,頭面渾身肢節微腫,皆赤色,足脛赤腫,痛不可忍,不敢扶策,手著皮膚其痛轉甚,晝夜苦楚,此以北土高寒,故多飲酒,積久傷脾,不能運化,飲食下流之所致。
白話文:
酒炒藥物雖然常見,但並非治療濕氣導致小便不利的主要方法。豬苓性甘溫平,澤瀉性鹹平,它們的淡性可以滲濕,還能引導體內積存的濕氣,因此作為輔助藥物。藥物氣味相合,上下分流濕氣,使阻塞的氣機得以宣通。楊大受認為,腳氣病自古以來都以疏導下焦為主,因為疾病導致氣機阻塞。但疏導不能過度,過度則會損傷脾胃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反而加重腳氣;也不能過於不足,不足則阻塞的氣機無法消散。以下列出三種方劑,可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選擇使用。
腳氣初期,全身疼痛或肢體關節腫痛,排泄不通暢,先用羌活導滯湯疏導,之後再用當歸拈痛湯緩解疼痛。飲食不消化,心胸鬱悶者,可服用開結導飲丸。廉平章三十八歲,體型肥胖,腳氣初發,頭面及全身關節輕微腫脹,呈現紅色,腳踝和脛骨紅腫疼痛難忍,無法行走,觸碰皮膚則疼痛加劇,晝夜難熬。這是因為他生活在寒冷的北方,長期飲酒傷脾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飲食精華下注所致。
投以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,其痛減半,再服腫痛悉除,止有左手指末微赤腫,以三稜針刺爪甲端,多出黑血,赤腫全去。不數日,因食濕面,肢體覺痛,再以枳實大黃湯治之。夫腳氣之疾,皆水濕之為也。面滋其濕,血壅而不行,故肢節煩疼。經云:風勝濕,羌活辛溫,透關節去濕,故以為主。
血留而不能行則痛,當歸之辛溫,散壅止痛,枳實之苦寒,治痞消食,故以為臣。大黃苦寒,以導面之濕熱,並治諸老血留結,取其峻駃,故以為使也。服後利下兩行,痛止。控涎丹加胭脂一錢,檳榔、木瓜各一兩,卷柏半兩,先以鹽水煮半日,次日白水煮半日,同前藥為丸。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,利下惡物立效。
白話文:
病人服下當歸拈痛湯後,疼痛減輕一半,再服用一次,腫痛完全消失,只剩下左手指末端微紅腫脹。用三稜針刺手指甲端,流出不少黑血,紅腫也完全消退。過了幾天,病人因吃了濕面,肢體感到疼痛,再次服用枳實大黃湯治療。腳氣病都是因為水濕造成的,濕氣滋養面部,導致血液瘀滯不通,所以四肢關節疼痛。古籍記載:風勝濕,羌活辛溫,可以透達關節驅除濕氣,因此作為主藥。
血液瘀滯不通則會疼痛,當歸辛溫,可以散瘀止痛;枳實苦寒,可以治療痞塊消化積食,因此作為臣藥。大黃苦寒,可以引導面部濕熱,並治療久病積瘀,取其峻猛之效,因此作為使藥。服藥後大便通暢,疼痛消失。控涎丹加入胭脂一錢、檳榔、木瓜各一兩、卷柏半兩,先用鹽水煮半天,次日再用清水煮半天,與前藥一起製成丸劑。每次服用三十到四五十丸,就能促進排泄惡物,療效顯著。
《衍義》云:有人嗜酒,日須五七十杯,後患腳氣甚危,或教以巴戟半兩,糯米同炒,米微轉色,不用米,大黃一兩,銼炒,同為末,熟蜜為丸。溫水下五七十丸,仍禁酒遂愈。腎臟風壅積,腰膝沉重,威靈仙末,蜜和丸,如桐子大。酒下八十丸,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桃膠,即是風毒。
腳氣多屬肺氣。經云:肺病者,汗出,尻陰股膝、髀腨胻足皆痛,故戴人治腳氣用湧法者,良由此也。又《千金方》多汗之者,亦瀉肺之意也。古方用紫蘇陳皮生薑湯,調檳榔末服之,於疏通肺氣為佳。《三因》十全丹、續斷丸、薏苡仁酒、虎骨酒,皆藥性平良,病人下虛而無實積者,可以常服。【腳氣衝心】丹溪用四物湯加炒柏,以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以艾灸,泄引其熱下行。
白話文:
《衍義》記載:有人嗜酒成性,每天要喝五六十杯,後來患上腳氣病,病情十分危急。有人教他用巴戟天半兩,與糯米一起炒,炒至米微微變色,不用米,再取大黃一兩,切碎炒香,與巴戟天一起研成粉末,用熟蜜做成丸藥。用溫水送服五六十粒,同時戒酒,病情就痊癒了。
腎臟被風寒堵塞,導致腰膝沉重,可以用威靈仙研成粉末,用蜜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用酒送服八十粒,第二天早上排出一些青膿狀的惡物,這就是風毒。
腳氣病大多屬於肺氣虛弱導致。醫書記載:肺病患者會出汗,臀部、陰部、股膝、大腿、小腿和腳都會疼痛,所以戴人治療腳氣病用湧法,正是由此而來。另外,《千金方》也提到多汗的人要瀉肺。古方用紫蘇、陳皮、生薑湯調和檳榔粉服用,可以很好地疏通肺氣。三因書中記載的十全丹、續斷丸、薏苡仁酒、虎骨酒,藥性都比較平和,適合下虛無積的患者長期服用。
丹溪翁治療腳氣衝心,用四物湯加入炒柏,再用附子末用唾液調和敷在湧泉穴,然後用艾灸,引熱向下,將病邪排出體外。
《金匱》八味丸,治腳氣上攻入少腹不仁。以上虛者宜之。檳榔為末,童便調服。三脘散、經絡、桑白皮散、薏苡仁散,以上實者宜之。犀角散,熱者宜之。茱萸木瓜湯、沉香散,無熱者宜之。【腳氣上氣喘息】紫蘇葉三兩,桑白皮銼炒二兩,前胡去蘆一兩,㕮咀,每服八錢,水二盞半,檳榔二枚,杏仁去皮尖二十枚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溫服無時。腳氣喘急,此係入腹,宜蘇子降氣湯,仍佐以養正丹或四磨飲。
白話文:
金匱八味丸治腳氣上攻之方:
《金匱》記載,八味丸可治腳氣上攻,導致少腹麻木不仁,此症屬於虛證者宜用。將檳榔研成粉末,以童子尿調服。
若腳氣屬於實證者,則宜用三脘散、經絡方、桑白皮散、薏苡仁散。
若腳氣屬於熱證者,則宜用犀角散。
若腳氣屬於無熱證者,則宜用茱萸木瓜湯、沉香散。
腳氣上氣喘息之方:
若腳氣引起上氣喘息,則可用紫蘇葉三兩、桑白皮銼炒二兩、前胡去蘆一兩,共研為末,每次服用八錢,水煎二盞半,加入檳榔二枚、杏仁去皮尖二十枚、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溫服,無需限時。
若腳氣喘息急促,此乃腳氣入腹所致,宜用蘇子降氣湯治療,並可佐以養正丹或四磨飲。
腳氣迫肺,令人喘嗽,宜小青龍湯,每服入檳榔一錢煎服。【腳氣嘔逆噁心】,宜八味平胃散,加木瓜一錢。畏食者,宜生料平胃散,加木瓜一錢。二證並可用半夏散、橘皮湯。【小便不通】,用生料五苓散一帖,除濕湯一帖,加木瓜二錢重,分二服。【大便不通】,羌活導滯湯。
【大小便俱不通】,檳榔丸,或五苓散和復元通氣散。【發熱不退】者,敗毒散加木瓜一錢,或用敗毒散、五積散各半帖和勻,名交加散,更加木瓜一錢。若久履濕,而得兩腳或腫或瘡,五苓散或和氣飲,加木瓜、蘿蔔子各半錢,大黃一錢。腳氣日久,腳脛枯細,或寒或熱,或疼或癢,或一腳偏患軟弱嚲曳,狀如偏風者,宜小續命湯加木瓜,或獨活寄生湯、附子八味湯,吞活絡丹、虎骨四斤丸之類。【腳氣生瘡】腫痛,心神煩熱,犀角散。
白話文:
腳氣引發肺部不適,讓人咳嗽喘不過氣,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,每服藥加入一錢檳榔一起煎服。如果腳氣伴隨嘔吐、噁心,可以服用八味平胃散,並加入一錢木瓜。如果食慾不振,可以服用生料平胃散,也加入一錢木瓜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半夏散或橘皮湯治療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生料五苓散一帖,再加上除濕湯一帖,並加入二錢重的木瓜,分成兩次服用。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使用羌活導滯湯。
如果大小便都排泄不順暢,可以服用檳榔丸,或將五苓散和復元通氣散一起服用。如果發燒不退,可以服用敗毒散,並加入一錢木瓜,或將敗毒散和五積散各半帖混合在一起,稱為交加散,並加入一錢木瓜。如果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,導致雙腳腫脹或長瘡,可以使用五苓散或和氣飲,並加入半錢木瓜和蘿蔔子,以及一錢大黃。如果腳氣病程長久,導致小腿枯瘦,伴隨寒熱、疼痛或瘙癢,或者單側腳軟弱無力,像中風一樣,可以用小續命湯加入木瓜,或服用獨活寄生湯、附子八味湯,並吞服活絡丹、虎骨四斤丸等藥物。如果腳氣引發瘡瘍,伴隨腫痛、心煩意亂,可以使用犀角散。
腳氣腿腕生瘡,用鹿茸丸、芎歸散。腳氣生瘡腫痛,用漏蘆、白蘞、槐白皮、五加皮、甘草各七錢半,蒺藜子二兩,㕮咀,水煎去渣,看冷熱於無風處淋洗之。腳氣,跟注一孔,深半寸許,每下半日痛異常,此乃腳氣注成漏,以人中白於火上煅,中有水出,滴入瘡口。【腳心痛】者,宜大聖散二錢重,入木瓜末一錢,豆淋酒調,仍用川椒、香白芷、草烏煎湯洗。腳氣隱痛,行步艱辛,用平胃散加赤曲同煎服最妙,雞鳴散亦佳。
白話文:
腳氣病症的中醫治療方法
腳氣腿腕生瘡,可以用鹿茸丸和芎歸散治療。
腳氣生瘡腫痛,可以用漏蘆、白蘞、槐白皮、五加皮、甘草各七錢半,蒺藜子二兩,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去渣,待藥湯冷卻後,在無風處用藥湯淋洗患處。
腳氣跟注一孔,深半寸許,每隔半天疼痛異常,這是腳氣注成漏的症狀。可以用人中白放在火上燒烤,待其產生水滴,將水滴入瘡口。
腳氣腳心疼痛,可以用大聖散二錢重,加入木瓜末一錢,用豆淋酒調和,再用川椒、香白芷、草烏煎湯洗腳。
腳氣隱痛,行走困難,可以用平胃散加赤曲同煎服用,效果最佳,雞鳴散也有一定的效果。
腳氣有壅者,加減檳榔湯。無壅者,牛膝湯,川牛膝、(酒洗)、白茯苓(去皮)、人參(去蘆)各一兩,當歸(去蘆)半兩,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空心、溫酒調服。腳氣兩脛腫滿,是為壅疾,南方多見,兩足粗大,與疾偕老者,初起當以重劑宣通壅滯,或砭惡血而去其重勢,後以藥治。經曰:蓄則腫熱,砭射之也。
【渫洗】,《活人書》云:凡腳氣服補藥,及用湯渫洗,皆醫之大禁也,為南方外感濕氣,乘虛襲人為腫痛而言,非為北方內受濕氣,注下腫痛而言也。蓋濕氣不能外達,宜淋渫開導泄越其邪,名曰導氣除濕湯。
白話文:
腳氣如果伴隨腫脹,可以用加減檳榔湯治療。如果沒有腫脹,則可用牛膝湯,配方為川牛膝(酒洗)、白茯苓(去皮)、人參(去蘆)各一兩,當歸(去蘆)半兩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溫酒送服。腳氣導致小腿腫脹,稱為壅疾,南方地區較為常見,雙腳粗大,且病程較長者,初期應使用重劑疏通阻塞,或針刺放血去除瘀血,減輕病情,之後再用藥物治療。醫書上說,積聚就會導致腫脹發熱,所以要用針刺放血來治療。
需要注意的是,腳氣患者服用補藥或用湯藥浸泡腳部,都是醫學上的禁忌。因為南方地區的腳氣是由外感濕氣侵襲人體導致腫痛,而非北方地區因內受濕氣而引起腫痛。濕氣無法從體表排出,應該用藥物引導濕氣排出體外,稱為導氣除濕湯。
《外臺》云:第一忌嗔,嗔則心煩,煩則腳氣發。第二禁大語,大語則傷肺,肺傷亦發動。又不得露足,當風入水,以冷水洗腳,兩腳脛尤不宜冷,雖暑月常須著綿褲,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,得微汗大佳。依此將息,氣漸薄損,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,割少侵肉去氣。夏時腠理開,不宜當風臥睡,睡覺令人按挼,勿使邪氣稽留,數勞動關節,常令通暢,此並養生之要,拒風邪之法也。尋常有力,每食後行三五百步,疲倦便止,腳中惡氣隨即下散,雖浮腫氣不能上也。
凡治此疾,每旦早飯任意飽食,午飯少食,晚飯不食彌佳。恐傷脾胃營運之氣,失其天度。況夜食則血氣壅滯,而陰道愈增腫痛矣。第一凡飲食酒及潼酪勿使過度,過則傷損脾胃,下注於足脛跗腫,遂成腳疾。第二欲不可縱,嗜欲多則腳氣發。凡飲食之後,宜緩行二三百步,不至汗出覺困則止,如此則不能成壅也。
白話文:
《外臺》記載:首先要忌諱生氣,生氣會讓人心煩意亂,心煩意亂就會導致腳氣發作。其次要禁絕大聲說話,大聲說話會傷肺,肺受損也會引發腳氣。另外,腳要避免暴露在風中,也不要用冷水洗腳,特別是腿部,即使在夏天也要穿著棉褲,冬天更要讓腿部保持溫暖,微微出汗最好。按照這些方法養護,氣血就會慢慢減弱,每天寅丑時割去手腳指甲,稍微割深一點,去除氣血。夏天毛孔張開,不要在風中睡覺,睡覺時有人幫你按摩,避免邪氣停留,多活動關節,讓氣血流通順暢,這些都是養生之道,也是抵禦風寒的方法。平常身體有力的時候,每餐飯後走三五百步,感到疲倦就停下來,腳中的惡氣就會順著往下散去,即使有浮腫,氣也上不來了。
治療腳氣,每天早上飯可以隨意吃飽,中午飯少吃,晚上飯不吃最好。擔心會傷脾胃的運化功能,失衡天理。而且晚上吃東西會讓血氣淤積,陰道會更加腫痛。首先,飲食要節制,不要過度食用酒類和乳酪,過度食用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之氣下注於足脛,造成腳腫,從而引發腳氣。其次,不要放縱欲望,慾望過多也會導致腳氣發作。飯後宜緩慢行走二三百步,不至於出汗或感到疲倦即可,這樣就能避免氣血淤積。
經云:逸者行之。又云:病濕痹,忌溫食飽食,濕地濡衣。
【診】:脈浮弦為虛,濡細為濕,洪數為熱,遲澀為寒,微滑為虛,牢堅為實。浮為表,沉為里,沉弦為風,沉緊為寒,沉細為濕,沉數為熱。結因氣,散因憂,緊因怒,細因悲。入心則恍惚謬妄,嘔吐食不入,眠不安,脈左寸乍大乍小乍無者不治。入腎則腰腳皆腫,小便不通,呻吟,口額黑,沖胸而喘,左尺絕者不治。
但見心下急,氣喘不停,或自汗數出,或乍寒乍熱,其脈促短而數,嘔吐不止者死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過度勞累的人容易生病。另外,患有濕痹的人,要忌食溫熱飽膩的食物,也不要長時間在潮濕的地方,更要避免衣物濕透。
診斷脈象,浮而弦者為虛證,濡而細者為濕證,洪大而數者為熱證,遲緩而澀者為寒證,微弱而滑者為虛證,牢固而堅硬者為實證。浮脈為表證,沉脈為里證,沉而弦者為風證,沉而緊者為寒證,沉而細者為濕證,沉而數者為熱證。脈結者因氣機鬱結,脈散者因憂慮過度,脈緊者因怒氣衝心,脈細者因悲傷過度。
若脈象入心,則患者會出現神志恍惚、胡言亂語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睡眠不安等症狀,如果左寸脈時大時小,甚至消失不見,則預後不佳。若脈象入腎,則患者會出現腰腿腫脹、小便不通、呻吟不止、口唇及額頭發黑、胸悶氣喘等症狀,如果左尺脈消失不見,則預後不佳。
若患者出現心下急痛、氣喘不止、自汗不止、忽冷忽熱、脈象短促而數、嘔吐不止等症狀,則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