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3)
第四冊 (13)
1. 痿
痿者,手足痿軟而無力,百節緩縱而不收也。聖人以痿病在諸證為切要,故特著篇目,分五臟之熱,名病其所屬皮、脈、筋、肉、骨之痿。致足不任於地,及敘五臟得熱之邪,則以一臟因一邪所傷。觀其微旨,是用五志、五勞、六淫,從臟氣所要者,各舉其一以為例耳。若會通八十一篇而言,便見五勞、五志、六淫,盡得成五臟之熱以為痿也。
何則?言肺氣熱則皮痿,因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者,與他篇之謂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者,同是一於七情之不揚。若病機之謂諸痿喘嘔,諸氣憤郁,皆屬於上者言之,即此可推,何熱而不為痿,何脈而不為熱也。如言心氣熱為脈痿,因得之悲哀太甚,陽氣內動而血崩,大經空虛,乃為脈痿,此以心為神明之官,主脈為要者言也。
白話文:
「痿」指的是手腳乏力,四肢鬆弛無法收斂的情況。聖人認為「痿」病在眾多病症中非常重要,因此特別撰寫專篇,分述五臟之熱和它們對皮膚、脈絡、筋、肌肉、骨頭的影響。導致腳步無法踏實地面。此外,對於五臟因熱邪所受傷,每一個器官可能受到一種熱邪的傷害。理解其精微之意,就是通過五種情緒、五種勞累、六種外邪,根據五臟的特性,各自選取一種作為例子。如果將這八十一篇全部聯繫起來思考,就會發現五種勞累、五種情緒、六種外邪,都能夠成為五臟之熱的原因,進而引發「痿」病。
換言之,當肺部熱氣過盛,皮膚會出現萎縮,這可能是因為失去了一些東西,無法得到滿足,類似其他篇章提到的「始富後貧」情況,即使沒有受到邪氣的傷害,皮膚乾燥、筋骨彎曲,導致步履蹣跚,都是因為情緒的低落。如果按照病機的說法,所有關於「痿」的喘息、嘔吐,以及所有氣息的鬱積,都是因為上部器官受到影響,由此可推斷,任何熱邪都可能引發「痿」病,任何脈象都可能反映熱邪的存在。
例如,當心臟熱氣過盛,脈搏會出現萎縮,這是因為悲傷過度,陽氣內動,導致血崩,大經脈空虛,進而引起脈搏萎縮。這裡強調的是心是神智的主管,脈搏是關鍵的部位。
及乎推之,五臟各有神,各有志,若怒則氣上逆,甚則嘔血之類,亦五志所動,以熱傷血,血逆行於經脈亦必空虛。有若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。則是五志皆得以痿其脈,不獨悲哀一因也。且五志之在各臟,自傷其所屬。若怒甚筋縱,其若不容與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。
又若憂恐喜怒,因太虛則五臟相乘,故病有五五二十五變,皆至於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之病。其神志在五臟之為熱病者不可勝計。如言肝臟氣熱,因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猶肺之所求不得也。其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亦猶腎之遠行勞倦也。即此可見,五勞各得傷其五臟所合之皮肉筋骨矣。
白話文:
當人體受到外力推動時,五臟各自分別有其主宰的神明,也各有其志向。如果憤怒,就會導致氣逆上行,嚴重時甚至會嘔血,這是因為五志所引起的,以熱氣傷害血液,使血液逆流於經脈,必然導致虛弱。就像身體喜樂而精神憂愁,就會導致脈絡疾病;這說明五志都能使脈絡衰弱,不只是悲哀一種原因。而且,五志各屬於不同的臟腑,會損傷其所屬的器官。例如,過度憤怒會使筋脈鬆弛,就如同身體喜樂而精神憂愁會導致肉體疾病,身體憂愁而精神喜樂會導致筋脈疾病。
此外,如果憂愁、恐懼、喜悅、憤怒等情緒過於強烈,再加上體虛,就會導致五臟互相影響,因此疾病有五乘五,共二十五種變化,最終都會導致骨骼枯槁、肌肉萎縮等病症。五志所引起的熱病更是數不勝數。例如,肝臟氣熱,可能是由於思慮過度,所願不得,如同肺臟所求不得;性生活過度,就會導致宗筋鬆弛,就如同腎臟因遠行勞累。由此可見,五勞都能損傷五臟所合的皮肉筋骨。
如言脾臟氣熱,因得之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者,若歲運太陰濕土司天,在泉之濕,皆致肌肉痿,足痿不收,此是從五臟中舉外感者為例耳。諸臟皆然,少陰之復為骨痿。少陽之復為脈痿。陽明司天之政,四之氣,亦為骨痿。厥陰司天,風氣下臨,脾氣上從,而為肌肉痿。有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
《靈樞》有八風之變,或傷筋,或傷肉,或傷骨,與邪客筋骨間者,熱多則筋弛,骨消肉爍。夫其外淫而生五臟痿病者如此。然有不言邪,止從經臟之虛而論者,謂脾病者,身重肌肉痿,足痿不收,行善瘛。謂腎虛者,為跛為痱。謂三陽有餘,三陰不足為偏枯。謂足少陽之別,虛則痿蹷,坐不能起。
白話文:
如果說脾臟氣熱,是因為長期接觸濕氣,例如從事與水相關的工作,或者當年運氣受到太陰濕土的影響,導致濕氣入侵,這些都會造成肌肉萎縮,腳部無力,無法收縮。這只是從五臟中舉例說明外感的情況,其他臟器也會有類似的情況。例如,少陰經虛弱會導致骨頭萎縮,少陽經虛弱會導致血管萎縮,陽明經主宰四季之氣,如果四氣失調也會造成骨頭萎縮。厥陰經主宰風氣,如果風氣下降,脾氣上升,也會導致肌肉萎縮。如果因為濕氣入侵,頭部像裹著布一樣沉重,濕熱不消,就會導致大筋縮短,小筋鬆弛,縮短會導致拘攣,鬆弛會導致萎縮。
《靈樞》中提到八風的變化,可能會傷筋、傷肉、傷骨,邪氣入侵筋骨時,熱氣盛就會導致筋弛、骨消、肉萎。這就是外邪入侵導致五臟萎病的原因。但也有不談邪氣,只從經絡臟腑虛弱的角度來解釋的,例如脾臟虛弱會導致身體沉重、肌肉萎縮、腳部無力,行走時容易抽搐。腎臟虛弱會導致跛行、皮疹。三陽過盛、三陰不足會導致半身不遂。足少陽經氣虛弱會導致腳部麻木無力,坐著無法站起來。
足陽明之別,虛則足不收,脛枯。又有飲食所傷,味過於咸,則大骨氣勞。味過於辛,則筋脈沮弛。與夫膏粱之人,病偏枯痿厥。以上所陳,止就本條足痿不用者言耳。至若五臟盡熱,神昏仆倒,手足俱不用,世俗所謂癱瘓者,豈非亦是痿之大者也。又若下條肺痿之為臟病者,而經又有心氣痿者死,則是五臟盡有其痿,蓋可知矣。
《原病式》論小便遺失,謂肺熱客於腎部,干於足厥陰之經,而氣血不得宣通則痿痹,故神無所用,而不遂其機,因致溲便遺失。由是論之,凡神機氣血或劣弱,或閉塞,即臟腑經絡四屬,若內若外,隨處而不用。故《內經》重其事,疊出諸篇,後之覽者,竟失其旨。集方論者,或並見虛勞證,或並見風門,賴丹溪始發揮千餘年之誤表而出之,而復語焉不詳,可惜也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经脉虚弱,会导致脚无法收缩,小腿干枯。此外,饮食不当,过咸则会导致骨骼劳损,过辛则导致筋脉松弛。长期食用肥甘厚味的人,容易出现四肢枯萎、痿厥等症状。以上所述,只是针对足部痿症不用者而言。至于五脏皆热,神志昏迷倒地,手脚都无法使用,世俗称为瘫痪的,难道不是痿症的严重表现吗?再者,下一条提到肺痿,是脏腑病变,而经文中又有心气痿死,可见五脏皆有痿症,由此可知。
《原病式》论述小便失禁,认为是肺热入侵肾部,阻碍足厥阴经脉,导致气血无法流通而出现痿痹,因此神志无法支配肢体,导致大小便失禁。由此推论,凡是神志、气血虚弱或闭塞,不论是脏腑、经络,内在或外在,都会出现功能障碍。因此《内经》对此反复论述,然而后世学者却未能领会其意。一些医方书中,将痿症归结于虚劳或风门,直到丹溪先生才揭露千年来的错误认识,但其解释也并不完善,实在可惜。
曰痿論,陽明衝脈合宗筋,會於氣街,因陽明虛,故宗筋縱,帶脈不引而足痿,所以獨取陽明。今子歷陳受病之邪及諸痿證,又將若之何治,曰聖人凡語其一,推之而可十可百,豈惟足痿而已乎。所謂各補其滎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者,則治邪之法盡在其中矣。所云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者,治四屬內外諸痿之法,亦在其中矣。
然而諸痿之病,未有不因陽明虛而得者,何以言之?按《靈樞》有謂真氣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又謂谷始入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榮衛之道,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。《素問》則謂足太陰者,三陰也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
白話文:
痿病的病因在於陽明經和衝脈相交於宗筋,匯聚於氣街。陽明虛弱,導致宗筋鬆弛,帶脈失去牽引力,因此足部痿弱。所以治療只取陽明經。你已經詳細描述了患病的邪氣和各種痿症,接下來該如何治療呢?聖人講話總是言簡意賅,可以推而廣之,應用於各種情況,豈止是足痿而已?所謂的「各補其滎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」,就是治療邪氣的方法。至於「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」,也就是治療四肢內外各種痿症的原則。
然而,各種痿症的病因,都與陽明虛弱有關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《靈樞》中說,真氣來自於天地,與谷氣結合,充盈全身。谷氣最初進入胃部的兩焦,滋養五臟,再分為兩條運行路線,分別為榮脈和衛脈。其中大氣搏動而無法運行的部分,積聚在胸部,稱為氣海。《素問》則說足太陰經是三陰經的起始,其脈絡貫通胃部,連接脾臟,並通達咽喉。因此,太陰經負責在三陰經中運行氣血。
陽明者,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。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而衝脈者,出於腎下,與任脈起於胞中,治血海亦云,為五臟六腑之海也。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行者,滲三陽,灌諸精。
其下行者,滲三陰,灌諸絡而溫肌肉,與陽明宗筋會於氣衝。因言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即此而觀,真氣者,天之道也。穀氣者,地之道也。地非天不生,天非地不成,是故真氣與穀氣並而後生成,形氣之道立矣。故陽明虛,於五臟無所稟,則不能行血氣,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。
白話文:
陽明經是人體外表的經脈,也是五臟六腑的總匯,它負責將氣血運行於三陽經。各個臟腑透過各自的經脈從陽明經獲得氣血,因此胃負責運化水谷精微。如果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氣的滋養,就會日漸衰弱,陰道功能失調,筋骨肌肉也會因為缺乏氣血而無法生長,導致四肢無力。
衝脈起源於腎臟下方,與任脈共同起始於胞宮,是血海的所在,也是五臟六腑的總匯,各臟腑都從衝脈獲得氣血。衝脈向上運行,滲入三陽經,滋養全身精氣。向下運行,滲入三陰經,滋養筋絡,溫暖肌肉,並與陽明經的宗筋匯合於氣衝穴。
因此,如果陽明經虛弱,就會導致宗筋鬆弛,帶脈無力,導致足部痿弱無力。由此可見,真氣是先天之氣,如同天之運行;穀氣是後天之氣,如同地之滋養。地需要天才能夠生長,天需要地才能夠形成,所以真氣和穀氣必須共同存在才能夠形成生命,形氣之道由此建立。
因此,陽明經虛弱,五臟六腑就無法從陽明經獲得氣血滋養,便不能運行血氣,調節陰陽,滋潤筋骨,舒通關節。
氣海無所受,則衛氣不能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。血海無所受,則上下內外之絡脈空虛,於是精神氣血之奉生身、周於性命者劣弱矣。故百體中隨其不得受水穀氣處,則不用而為痿,治痿不獨取陽明而何哉。丹溪云: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,畏火者也。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,畏木者也。
火性炎上,若嗜欲無節,則水失所養,火寡於畏,而侮所勝,肺得火邪而熱矣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,木寡於畏而侮所勝,脾得木邪而傷矣。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,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,而諸痿作矣。瀉南方,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,何脾傷之有。補北方,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,何肺熱之有。
白話文:
如果氣海無法正常吸收營養,衛氣就無法溫暖四肢肌肉、滋潤皮膚、充實毛孔,進而影響身體的開合功能。同樣地,如果血海無法正常吸收營養,上下內外經絡就會空虛,導致精神氣血不足,無法正常滋養身體,影響生命力。因此,身體各部位若因無法吸收水穀精氣而導致痿症,就需要針對陽明經進行治療。
丹溪先生說,肺金屬性乾燥,位居上焦,主司氣,害怕火。脾土性濕,居於中焦,主司四肢,害怕木。火性向上,若過度嗜欲,就會導致水份不足,火勢過盛,進而侵犯肺金,導致肺熱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邪侵犯,金氣不足,木氣過盛,進而侵犯脾土,導致脾傷。肺熱則無法正常運作,脾傷則四肢無法正常活動,進而導致痿症。瀉南方的火氣,則肺金清涼,東方木氣不會過盛,脾傷自然痊癒。補北方的水氣,則心火下降,西方金氣不會虛弱,肺熱自然消退。
故陽明實則宗筋潤,能束骨而利機關矣。治痿之法,無出於此。駱龍吉亦曰風火相熾,當滋腎水。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,黃耆等藥為輔佐,而無一定之方。有兼痰積者,有濕多者,有熱多者,有濕熱相半者,有挾寒者,臨病制方,其善於治痿乎。雖然藥中肯綮矣,若將理失宜,聖醫不治也。
天產作陽,厚味發熱,凡病痿者,若不淡薄滋味,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。按丹溪以《難經》瀉南補北之法,摘為治痿之方,亦是舉其例耳。若胃口不開,飲食少進者,當以芳香辛溫之劑進之,不可拘於此例,宜藿香養胃湯主之。況依《內經》當分五臟。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。
白話文:
因此,陽明經實證時,筋脈潤澤,能使骨骼牢固、關節靈活。治療痿證的方法,都出自於此。駱龍吉也說,風火熾盛,需要滋養腎水。東垣先生以黃柏為主藥,黃耆等藥為輔佐藥,並沒有固定的方劑。有伴隨痰積者,有濕氣重者,有熱氣重者,有濕熱交雜者,有夾雜寒氣者,治療時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方劑,才能有效治療痿證。雖然藥物非常重要,但如果調理方法不當,即使是名醫也無能為力。
人體的陽氣來自於先天,厚味的食物會助長熱氣。所有患有痿證的人,如果不能清淡飲食,我預測他們一定無法康復。丹溪先生根據《難經》瀉南補北的理論,將其作為治療痿證的方案,也只是舉例而已。如果患者食慾不佳,飲食量少,應該用芳香辛溫的藥物促進食慾,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案,以藿香養胃湯為主方。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應當區分五臟的功能。肺熱導致肺葉乾燥,就會造成皮毛虛弱、皮膚薄弱,進而產生痿證。
肺者臟之長,為心之蓋也。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。又曰: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宜黃耆、天、麥門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枯芩、梔子仁、杏仁、秦艽之屬主之。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,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故本病曰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
白話文:
肺臟是五臟之首,猶如心臟的保護傘。當人遭遇喪失或得不到想要的事物時,就會出現肺鳴,這表示肺熱而肺葉枯焦,因此古人說五臟因肺熱葉焦而導致痿躄(指肢體無力,行走困難)。此外,肺熱的人,面色會偏白,毛髮也會受損。因此治療肺熱宜用黃芪、天門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枯芩、梔子仁、杏仁、秦艽等藥物。
心氣過熱會導致下脈虛弱,上脈充盈。上脈充盈會導致下脈虛弱,下脈虛弱則會產生肌肉萎縮,骨骼無力,腳步虛浮,無法承重,並伴有悲傷過度。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受損,胞絡受損則陽氣內動,發病時會出現心下崩潰,頻頻小便並伴有血尿等症狀。因此,這種疾病被稱為大經空虛,初期表現為肌肉痹痛,發展下去就會變成脈痿。
又曰: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。宜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石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白蘚皮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雷丸、犀角之屬主之。肝氣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
故《下經》曰:筋痿者,生於肝,使內也。又曰: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。宜虎潛丸、天門冬、百合、紫葳、白蒺藜、杜仲、萆薢、菟絲子、川牛膝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之屬主之。又方治筋痿,兩手握固無力,兩腿行動無力,急飢食少,口舌生瘡,忽生痰涎,忽然睡中涎溢,身上躁熱,忽時憎寒,項頸強急,小便赤白不定,大腑忽冷忽熱不調,用連翹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蔓荊子、羌活、獨活、牡丹皮、山梔仁、秦艽、麻黃、(去根)木香各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食後白湯調下。
白話文:
古人言:心火旺盛,會導致臉色紅潤和血脈充盈。治療上應使用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石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白蘚皮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雷丸、犀角等藥物。
肝氣過旺,膽汁分泌增多,口中苦澀,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會導致筋肉緊繃和抽搐,引發筋肉萎縮。如果思慮過多,未能如願,或房事過度,宗筋鬆弛,也會導致筋肉萎縮,以及尿道失常。
所以,《下經》說:筋肉萎縮是由於肝功能失調所導致的,並影響到內臟機能。再者,肝火旺盛,臉色蒼白,指甲乾枯。治療上應使用虎潛丸、天門冬、百合、紫葳、白蒺藜、杜仲、萆薢、菟絲子、川牛膝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。
對於筋肉萎縮,有個方子:雙手握物乏力,兩腿行走乏力,飢餓時食量減少,口腔長瘡,突然出現痰液,睡夢中流涎,身體燥熱,忽而感到寒冷,頸部僵硬,小便顏色不定,大腸忽冷忽熱,不調和。可以使用連翹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蔓荊子、羌活、獨活、牡丹皮、山梔仁、秦艽、麻黃、去根的木香等藥物,按比例等分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飯後用白水調服。
脾氣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又曰: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。宜蒼、白朮,二陳,入霞天膏之屬主之。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
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又曰: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宜金剛丸。腎肝俱損,骨痿不能起於床,筋弱不能收持,宜益精緩中,宜牛膝丸、加味四斤丸。
白話文:
脾胃有熱,就會感到胃口乾渴,肌肉麻木無力,嚴重者會出現肌肉萎縮。如果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體內濕氣加重,肌肉浸泡在濕氣中,也會導致麻木無力,最終發展成肌肉萎縮。《內經》中記載:「肌肉萎縮,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濕地造成的。」另外,脾胃有熱的人,臉色偏黃,肌肉會不自主地蠕動,可以用蒼朮、白朮、二陳湯等藥物治療。腎氣有熱,會導致腰背痠痛無力,骨骼乾枯,骨髓減少,最終導致骨骼萎縮。如果長途旅行勞累,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,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內耗,陽氣內耗就會導致熱氣聚集在腎臟,腎臟屬水,水克不了火就會導致骨骼乾枯,骨髓虛弱,最終導致骨骼萎縮。《內經》中記載:「骨骼萎縮,是因為過於炎熱造成的。」另外,腎氣有熱的人,臉色偏黑,牙齒枯槁,可以用金剛丸治療。如果腎臟和肝臟都受損,骨骼萎縮到無法起床,筋骨無力無法支撐身體,需要滋補精氣,調理脾胃,可以用牛膝丸、加味四斤丸等藥物治療。
腎肝脾俱損,穀不化,宜益精緩中消穀,宜煨腎丸。丹溪云:痿屬濕熱。有濕痰者,有氣虛者,有血虛者,有食積妨礙不降者,有死血者。濕熱,東垣健步丸,加黃柏、蒼朮、黃芩,或清燥湯。濕痰,二陳加蒼朮、黃柏之類,入竹瀝、薑汁。血虛,四物湯加蒼朮、黃柏,下補陰丸。
氣虛,四君子湯加蒼朮、黃柏。氣血俱虛,十全大補湯。食積,木香檳榔丸。死血,桃仁、紅花、蓬朮、歸梢、赤芍藥之類。痿病,食積妨礙不得降者,亦有死血者,俱宜下之。《保命集》云:四肢不舉,俗曰癱瘓,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又曰:土太過則敦阜,阜、高也,敦、厚也,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,此真所謂膏粱之疾,其治則瀉,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。或三化湯,或調胃承氣湯,選而用之。
白話文:
腎、肝、脾都受損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吸收。建議補益精氣,緩解脾胃虛弱,幫助消化。可以用煨腎丸。丹溪先生說,痿病屬於濕熱,有濕痰、氣虛、血虛、食積阻礙下降、死血等情況。濕熱可以用健步丸加黃柏、蒼朮、黃芩,或清燥湯。濕痰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、黃柏,並加入竹瀝、薑汁。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蒼朮、黃柏,並服用補陰丸。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蒼朮、黃柏。氣血俱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。食積可以用木香檳榔丸。死血可以用桃仁、紅花、蓬朮、歸梢、赤芍等藥物。痿病如果因為食積阻礙下降,或有死血,都需要用藥物治療。保命集說,四肢不能抬舉,俗稱癱瘓,經書上說脾氣過盛就會導致四肢不能抬舉。又說土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肥胖,肥胖又高,就需要減肥,這就是所謂的膏粱之疾,治療方法就是瀉,讓氣弱陽衰,土氣平和,就能痊癒。可以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,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
若脾虛則不用也。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,卑、下也,陷、坑也,故脾病四肢不舉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能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受。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其治可十全散、加減四物,去邪留正。
又云:心熱盛則火獨光,火炎上,腎之脈常下行,今火盛而上炎用事,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,陰氣厥逆,火復內焰,陰上隔陽,下不守位,心氣通脈,故生脈痿。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,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也。可下數百行而愈。東垣補益腎肝丸、蕭炳神龜滋陰丸、丹溪補益丸、虎潛丸、王啟玄傳玄珠耘苗丹、經驗方何首烏、牛膝等分,酒浸蜜丸。皆補益腎肝壯筋骨之藥,下虛者選而用之。
痿發於夏,俗名注夏。當從東垣法治之,詳見傷暑門。
白話文:
如果脾臟虛弱,四肢就會無力。經書中說,土氣不足就會導致身體低陷,卑,指的是低下,陷,指的是坑,所以脾臟生病,四肢就會抬不起來。四肢都依靠胃來提供氣血,但氣血無法到達經脈,必須依靠脾臟才能獲得滋養。現在脾臟有病,無法與胃一起運化津液,四肢得不到水穀精華的滋養,氣血一天比一天衰弱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滋養,所以四肢無力。治療可以服用十全散和加減四物湯,去除邪氣,保留正氣。
另外,如果心火過盛,就會火氣上炎,腎臟的經脈通常向下運行,現在火氣旺盛向上炎燒,所以腎臟的經脈也隨著火氣上炎而逆行,陰氣逆亂,火氣又向內燃燒,陰氣上升阻隔陽氣,下半身無法守住自己的位置,心臟的氣血無法暢通經脈,所以就會導致四肢痿弱。膝蓋和手腕關節像折斷了一樣,無法相互支撐,經筋鬆弛,無法承擔身體重量,這就是原因。可以用下述方法治療,持續服用數百天就能痊癒。可以服用東垣的補益腎肝丸、蕭炳的神龜滋陰丸、丹溪的補益丸、虎潛丸、王啟玄的玄珠耘苗丹以及經驗方中的何首烏和牛膝等藥材,一起浸泡在酒中製成蜜丸。這些都是補益腎肝、壯筋骨的藥物,適合下半身虛弱的人服用。
痿病發生在夏天,民間俗稱「注夏」,應該根據東垣的治療方法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傷暑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