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54)
第一冊 (54)
1.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
投劑之後,腫散痛減,大便利。再服,減大黃。慎言語,節飲食,不旬日良愈。
白話文:
服藥後,腫脹消散,疼痛減輕,大便通暢。再次服用藥物時,減少大黃的用量。要謹慎說話,節制飲食,不出十天就能痊癒。
2. 瘧
《內經》論病諸篇,唯瘧論最詳,語邪則風寒暑濕四氣,皆得留著而病瘧。論邪入客處所,則有腸胃之外,榮氣之舍,脊骨之間,五臟募原,與入客於臟腑淺深不同。語其病狀,則分寒熱先後,遇寒熱之多寡,則因反時而病,以應令氣生長化收藏之變,此皆外邪所致者也。及乎語溫瘧在臟者,止以風寒中於腎。
語癉瘧者,止以肺素有熱。然冬令之寒,既得以中於腎,則其餘四臟令氣之邪,又寧無入客於所屬之臟者乎。既肺本氣之熱為瘧,則四臟之氣鬱而為熱者,又寧不似肺之為瘧乎。此殆舉一隅,可以三隅反也。故陳無擇謂內傷七情,飢飽房勞,皆得鬱而蘊積痰涎,其病氣與衛氣並則作瘧者,豈非用此例以推之歟。夫如是內外所傷之邪,皆因其客在榮氣之舍,故瘧有止發之定期。
榮氣有舍,猶行人之有傳舍也。故瘧榮衛之氣,日行一周,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界分,每有一界分,必有其舍,舍有隨經絡沉內薄之瘧邪,故與日行之衛氣相集則病作,離則病休。其作也,不惟脈外之衛虛併入於陰,《靈樞》所謂足陽明與榮俱行者,亦虛以從之。陽明之氣虛,則天真因水穀而充大者亦暫衰。
所以瘧作之際,禁勿治刺,恐傷胃氣與天真也。必待陰陽並極而退,其榮衛天真胃氣離而復集,過此邪留所客之地,然後治之。或當其病未作之先,迎而奪之。丹溪謂瘧邪得於四氣之初,弱者即病,胃氣強者,伏而不得動,至於再感,胃氣重傷,其病乃作。此謂外邪必用汗解,虛者先以參朮實胃,加藥取汗,唯足厥陰最難得汗,其汗至足方佳。
大率取汗,非用麻黃輩,但開鬱通經,其邪熱即散為汗矣。又云:瘧發於子半之後、午之前,是陽分受病,其病易愈。發於午之後、寅之前,陰分受病,其病難愈。必分受病陰陽,氣血藥以佐之,觀形察色以別之。蓋嘗從是法,而治形壯色澤者,病在氣分,則通經開鬱以取汗。
色稍夭者,則補虛取汗。挾痰者,先實其胃一二日,方服劫劑。形弱色枯者,則不用取汗,亦不可劫,但補養以通經調之。其形壯而色紫黑者,病在血分,則開其阻滯。色枯者,補血調氣。夫如是者,猶為尋常之用。至於取汗不得汗,理血而汗不足,若非更求藥之切中病情,直造邪所著處,何能愈之乎。
經云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暑者、季夏也,季夏者、濕土也,君火持權,不與之子,暑濕之令不行也。濕令不行,則土虧矣。所勝妄行,木氣太過,少陽旺也。所生者受病,則肺金不足。所不勝者侮之,故水得以乘之土分。土者、坤也,坤土、申之分,申為相火,水入於土,則水火相干,陰陽交爭,故為寒熱。
兼木氣終見三焦,是二少陽相合也。少陽在濕土之分,故為寒熱。肺金不足,灑淅寒熱。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,故為痎瘧久而不愈。瘧不發於夏,而發於秋者,以濕熱在酉之分,方得其權,故發於大暑以後也。在氣則發早,在血則發晏,淺則日作,深則間日。或在頭項,或在背中,或在腰脊,雖上下遠近之不同,在太陽一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論述疾病的篇章中,關於瘧疾的論述最為詳細。它認為引起瘧疾的病邪包括風、寒、暑、濕四種氣,這些氣都可能滯留在體內而導致瘧疾。關於病邪侵入的部位,除了腸胃之外,還有營氣所居之處、脊椎骨之間、五臟的募穴和原穴,以及侵入臟腑的深淺程度各有不同。至於瘧疾的病狀,則分為寒冷先發或發熱先發,以及寒熱出現的次數多少,這些都因為與時令氣候的變化相反而導致疾病,以應和時令之氣的生長、變化、收藏。這些都是外邪引起的瘧疾。至於提到溫瘧發生在臟腑的,只認為是風寒侵入了腎臟。
提到癉瘧的,只認為是肺本身就有熱。然而,冬天寒冷之氣既然可以侵入腎臟,那麼其他四臟的時令之氣的邪氣,難道就不會侵入各自所屬的臟腑嗎?既然肺本身的熱可以導致瘧疾,那麼其他四臟的氣鬱積而產生熱,難道就不會像肺一樣導致瘧疾嗎?這應該是舉一個例子,就可以推論到其他方面。所以陳無擇認為,內傷七情,或因飢餓、飽食、房事過勞,都會導致氣鬱積,產生痰涎,這種病氣如果與衛氣同時運行就會引發瘧疾,這不就是用這個道理來推論的嗎?像這樣內外因素所傷的邪氣,都是因為它們停留在營氣所居之處,所以瘧疾才會定時發作。
營氣有它所停留之處,就像行人有驛站一樣。所以瘧疾發作時,營衛之氣每天在體內運行一周,經過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界限,每一處界限都有其停留之處。這些停留之處有瘧邪隨著經絡沉入或附著,因此當它與每日運行的衛氣相遇時就會發病,離散時就會停止。發病時,不僅是脈外的衛氣虛弱而併入陰分,《靈樞》所說的足陽明經與營氣一同運行的情況,也因虛弱而跟隨。陽明之氣虛弱,那麼從水穀中吸收的天真之氣也會暫時衰弱。
所以瘧疾發作的時候,禁止使用針刺治療,恐怕會傷害胃氣和天真之氣。必須等到陰陽達到極限而退去,營衛之氣、天真之氣、胃氣離散後又重新聚集,經過這段時間,邪氣仍然停留在所侵入的地方,然後才能治療。或者在瘧疾還沒有發作之前,就提前用藥攻邪。朱丹溪說,瘧疾的病邪是在四季之氣的初始階段感染的,身體虛弱的人會立即發病,胃氣強的人,病邪會潛伏而不能發作,等到再次感染,胃氣受到嚴重損傷,疾病才會發作。這說明外邪一定要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,體虛的人要先用人參、白朮來強壯胃氣,然後再用藥發汗,其中足厥陰經最難發汗,只有汗到足部才算好。
一般來說,發汗不是用麻黃之類的藥,而是要疏通鬱滯、開通經絡,邪熱自然就會散發為汗。還有人說:瘧疾發作在子時過半之後、午時之前,是陽分受病,這種病容易治癒。如果發作在午時之後、寅時之前,是陰分受病,這種病難以治癒。一定要區分受病的是陰分還是陽分,用相應的氣血藥來輔助治療,通過觀察形體和氣色來辨別。我曾經按照這種方法,來治療形體健壯、氣色紅潤的人,這種人病在氣分,就要用疏通經絡、開通鬱滯的方法來發汗。
氣色稍微不好的,就要用補虛的方法來發汗。有痰的,要先用藥強壯胃氣一兩天,然後再用攻邪的藥。形體虛弱、氣色枯槁的,就不要用發汗的方法,也不能用攻邪的藥,只能用補養的方法來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形體健壯但是氣色紫黑的人,病在血分,就要疏通阻滯。氣色枯槁的,就要補血調氣。像這樣做,還只是常用的治療方法。至於使用發汗方法卻不能出汗,調理血分卻出汗不足的情況,如果不能進一步尋求藥物來切中病情,直達邪氣停留之處,又怎麼能治好病呢?
經典說:「夏天受到暑邪侵襲,秋天必然會得瘧疾。」暑,是指季夏;季夏,是指濕土當令,君火掌權,不與它相應,暑濕之氣就不能運行。濕氣不能正常運行,土就虧虛了。它所勝的木氣會過於旺盛,少陽經也會旺盛。它所生的肺金會不足。它所不勝的水氣會欺侮它,因此水氣會侵入到土的分界。土,是指坤土,坤土是指申的分界,申屬相火,水進入土中,就會水火相干,陰陽交爭,所以會出現寒熱的症狀。
並且,木氣終究要歸於三焦,這是兩個少陽經相合。少陽經在濕土的分界,所以會出現寒熱症狀。肺金不足,就會出現發冷、發熱的症狀。這些都是往來不定之氣,所以會得瘧疾,並且很久都不能治癒。瘧疾不在夏天發作,而在秋天發作,是因為濕熱之氣在酉的分界,才能發揮作用,所以會在盛夏之後發作。病在氣分就發病早,病在血分就發病晚,病在淺層就每天發作,病在深層就間隔一天發作。病邪可能在頭部或頸部,可能在背部,也可能在腰部,雖然上下遠近不同,但都屬於太陽經的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