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2)
第四冊 (12)
1. 著痹
(即麻木)
《原病式》列麻證在六氣燥金諸澀條下釋之曰:物得濕則滑澤,干則澀滯,麻猶澀也。由水液聚少而燥澀,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行,氣強攻衝而為麻也。俗方治麻病,多用烏、附者,令氣行之暴甚,以故轉麻,因之衝開道路以得通利而麻愈也。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,氣有相兼,若亡液為燥,或麻木無熱證,即當此法。
或風熱勝濕為燥,因而病麻,則宜以退風散熱,活血養液,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。東垣則曰麻者氣之虛也,真氣弱不能流通,填塞經絡,四肢俱虛,故生麻木不仁。或在手,或在足,或通身皮膚盡麻者,皆以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五味、芍藥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之類,隨時令所兼之氣出入為方,但補其虛,全不用攻衝之劑。
白話文:
麻木是因為身體乾燥,水分不足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,而出現麻木的感覺。傳統治療麻木的方法,多用辛溫燥烈的藥物,强力疏通經絡,快速解除麻木。但如果麻木是由於身體虛弱,氣血不足引起的,則應以滋補氣血、溫陽散寒、活血通絡的藥物來治療。
竊詳劉李二公,生同時,居同地,無世運方土之異宜,何乃凡病遽有補攻之別如此,蓋因悟入聖人之道不同。劉以人稟天賦本無虧欠,因邪入攪亂其氣而後成病,所以攻邪為要,邪退則正氣自安。李以人之真氣,榮養百骸,周於性命,凡真氣失調、少有所虧,則五邪六淫便得乘間而入,所以補正為要,正復則邪氣自卻。今宜酌量二公之法,當攻當補,從中調治,無執泥其說。
丹溪又分麻木為二,以麻止習習然,尚無氣血攻衝不行之狀,木則氣血已痹不仁,莫知其痛癢也。癘風初起者,其手足必先木,而後皮膚瘍潰。與夫癱瘓者,手足亦時麻木,當自求之本門。《素問》曰: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。《靈樞》曰:衛氣不行則為麻木。
白話文:
我仔細觀察劉、李二位先生,生於同時期,居住在同一個地方,沒有時代運勢、風土的差異,為何常見的疾病,卻有如此不同的治療方式,補與攻截然不同?這是因為他們對聖人之道的理解不同。劉先生認為人天生禀賦並無缺失,因為外邪入侵擾亂了體內的氣機才導致生病,所以治療的重點在於攻克外邪,邪氣退去,正氣自然恢復安穩。李先生則認為人的真氣滋養著全身,貫通生命,只要真氣失調,稍有虧損,五邪六淫便能乘虛而入,所以治療的重點在於補益正氣,正氣恢復,邪氣自然消退。現在應該根據兩位先生的醫術,判斷病情需要攻還是補,從中調治,不要拘泥於他們的說法。
丹溪先生又將麻木分為兩種,麻指的是感覺遲鈍、麻木,還沒有氣血衝擊不能流通的狀態;木則指的是氣血已經痺阻不通,感覺不到疼痛和癢癢了。癘風剛開始發作時,手足一定先麻木,之後才會出現皮膚潰爛。癱瘓的人,手足也會經常麻木,應該從根本原因上尋找解決辦法。《素問》中說:榮氣虛弱就會感覺遲鈍,衛氣虛弱就會行動不便,榮衛氣都虛弱,就會感覺遲鈍且行動不便。《靈樞》中說:衛氣不能流通就會導致麻木。
東垣治麻痹,必補衛氣而行之,蓋本諸此。渾身麻木不仁,或左或右,半身麻木,或面或頭,或手臂,或腳腿,麻木不仁,並神效黃耆湯。皮膚間有麻木,此肺氣不行也,芍藥補氣湯。如肌肉麻,必待瀉營氣而愈。如濕熱相合,四肢沉痛,當瀉濕熱。治杜彥達左手右腿麻木,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,已三四年矣。
諸醫不效,求治明之,明之遂制人參益氣湯,服二日便覺手心熱,手指中間如氣滿脹,至三日後,又覺兩手指中間皮肉如不敢觸者,似癢痛滿脹之意,指上瑟瑟,不敢用手擦旁觸之,此真氣遍至矣。遂於兩手指甲旁,各以三稜針一刺之,微見血如黍黏許,則痹自息矣。又為處第二第三服之大效。
白話文:
東垣治療麻痺,一定先補強衛氣,再讓氣血運行,這是他治療的根本原則。全身麻木無知覺,或左或右半身麻木,或臉或頭、或手臂、或腳腿麻木無知覺,都可用神效黃耆湯治療。如果只有皮膚表層麻木,這是肺氣不通暢的表現,可以用芍藥補氣湯治療。如果肌肉麻木,就需要瀉掉營氣才能痊癒。如果濕熱交雜,導致四肢沉重疼痛,就要瀉掉濕熱。
曾經有位名叫杜彥達的人,左手右腿麻木,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也經常麻木到手腕,已經持續三年多了。很多醫生都醫治無效,他便來求助於明之先生。明之先生便開了人參益氣湯給他喝。服藥兩天後,他便感覺手心發熱,手指中間像氣體充盈脹滿,到了第三天,又感覺兩手指中間的皮肉好像不敢觸碰,像是癢痛滿脹的感覺,手指瑟瑟發抖,不敢用手去擦拭或接觸其他東西,這證明真氣已經遍佈全身。於是明之先生便用三稜針在他兩手指甲旁各刺了一針,稍微見血,像米粒大小,麻痺感就消失了。之後繼續服用藥物,效果顯著。
左腿麻木沉重,除濕補氣湯。《金匱》方,血痹陰陽俱微,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李正臣夫人病,診得六脈中俱弦,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。弦在其上,是風熱下陷入陰中,陽道不行。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,晝減而夜甚,覺而目開則麻木漸退,久則絕止。
常開其目,此證不作,懼其麻木,不敢閤眼,故不得眠。身體皆重,時有痰嗽,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,時煩躁,氣短促而喘,肌膚充盛,飲食大小便如常,惟畏麻木不敢閤眼為最苦,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。《內經》曰:陽盛瞋目而動輕,陰病閉目而靜重。又云:諸脈皆屬於目。
白話文:
左腿麻木沉重,可以用除濕補氣湯治療。根據《金匱》記載,血痹陰陽俱虛,寸口關上脈搏微弱,尺中脈搏緊緊,外在症狀是身體麻木,類似風痹,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治療。李正臣夫人的病症,診斷結果是六脈皆弦,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。弦脈在上,說明風熱下陷陰中,陽道不通。病症表現為閉目時渾身麻木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睜開眼後麻木逐漸減退,時間久了就消失。
她一直睜著眼睛,麻木症狀就不會出現,但害怕麻木,不敢閉眼,所以無法入睡。身體沉重,偶爾有痰咳,感覺胸中經常有痰卻咳不出來,時常煩躁,氣短喘不過氣,皮膚飽滿,飲食大小便正常,最痛苦的是害怕麻木不敢閉眼。觀察她的面色、脈象、身形、病症相符,沒有逆轉。 《內經》記載:陽盛則眼睜得大,行動輕便;陰病則眼閉著,身體沉重。又說:所有脈象都與眼睛有關。
《靈樞》曰:開目則陽道行,陽氣遍布周身,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,如晝夜之分,知其陽衰而陰旺也。且麻木為風,雖三尺之童皆以為然,細校之則非。如久坐而起,亦有麻木。假為繩繫縛之人,釋之覺麻木作而不敢動,久則自已。以此驗之,非有風邪,乃氣不行也。不須治風,當補其肺中之氣,則麻木自去矣。
知其經脈,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於中為麻木也,當兼去陰火則愈矣。時痰嗽者,秋涼在外,濕在上作也,當實其皮毛以溫劑。身重脈緩者,濕氣伏匿而作也。時見躁作,當升陽助氣益血,微瀉陰火,去濕通行經脈,調其陰陽則已。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,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說:睜開眼睛,陽氣就會運行,陽氣充滿全身;閉上眼睛,陽氣就會閉塞,不再運行,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,就知道陽氣衰退,陰氣旺盛。另外,麻木雖然是風邪造成的,但這只是一個普遍的認知,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是這樣。例如久坐起來也會麻木,或是被繩子捆綁的人,解開繩索後也會感到麻木,而且不敢動,但過一陣子就會自行消失。由此可見,麻木並不一定是風邪引起的,而是氣血運行不暢。所以不用治療風邪,只要補益肺氣,麻木自然就會消失。
了解經脈的特性,陰火乘虛而入,侵犯陽分,火氣在體內升騰,就會造成麻木。因此,治療麻木還需要兼顧去除陰火才能痊癒。有時會出現咳嗽痰多,這是因為秋季涼風侵入體外,濕氣上犯造成的,應該補益皮毛,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身體沉重,脈象緩慢,這是因為濕氣潛伏於體內引起的。有時還會出現躁動不安,這就需要升陽助氣,益氣補血,微瀉陰火,去除濕氣,使經脈通暢,調和陰陽才能痊癒。這些症狀並不是五臟六腑本身有邪氣,可以使用補氣升陽和中湯來治療。
李夫人,立冬嚴霜時得病,四肢無力,乃痿厥,濕熱在下焦也。醋心者,是濁氣不降欲滿也。閤眼麻木者,陽道不行也。開眼不麻木者,目開助陽道,故陰寒之氣少退也。頭旋眩暈者,風氣下陷於血分不伸越而作也。溫經除濕湯主之。濕氣風證不退,眩運麻木不已,除風濕,羌活湯主之。
停蓄支飲,手足麻痹,多睡昡冒,茯苓湯主之。《本事方》治風寒濕痹,麻木不仁。粥法:川烏生為末,用白米作粥半碗,入藥末四錢,同米用慢火熬熟,要稀薄不要稠,下薑汁一茶匙許,蜜三大匙,攪勻,空心啜之,溫為佳。如是濕,更入薏苡仁二錢,增米作一鍾。服此粥,治四肢不隨,痛重不能舉者。
白話文:
李夫人在立冬嚴寒時染病,四肢無力,出現痿厥,這是因為濕熱停留在下焦。她胸口鬱悶,是因為濁氣不下降而想要往上衝。眼睛閉著時手腳麻木,說明陽氣運行不暢。眼睛睜開時麻木減輕,是因為睜眼可以幫助陽氣運行,所以陰寒之氣稍微退去。頭昏眼花,是因為風氣下沉到血脈中,無法正常運行而引起的。可以用溫經除濕湯治療。如果濕氣和風寒之症久久不退,頭昏眼花和麻木仍然存在,就要用羌活湯除風濕。
如果體內積聚了水濕,導致手腳麻木,經常嗜睡,並伴隨頭昏眼花,可以用茯苓湯治療。《本事方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風寒濕痺,導致麻木不仁的方子:將川烏生研磨成粉末,用白米熬粥半碗,加入川烏粉末四錢,用小火慢慢熬煮,粥要稀薄,不要太稠。加入薑汁一茶匙和蜂蜜三湯匙,攪拌均勻,空腹食用,溫熱為佳。如果病情偏濕,可以再加入薏苡仁二錢,增加米量至一鍾。服用這種粥,可以治療四肢不聽使喚,疼痛難忍,抬不起來的症状。
左氏曰:風淫末疾,謂四肢為四末也。脾主四肢,風邪客於肝則淫脾,脾為肝克故疾在末。穀氣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,故四肢得安。然必真有風寒中於衛氣,致衛氣不行而不仁者,外必有惡風寒等證,然後可服。榮虛衛實,肌肉不仁,致令𤸷重,名曰肉苛。宜前胡散、苦參丸。
丹溪曰:手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十指麻木,胃中有濕痰死血。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,或四君子加黃耆、天麻、麥門冬、川歸。濕痰者,二陳湯加蒼、白朮,少佐附子行經。死血者,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韭汁。戴人以苦劑湧寒痰,次與淡劑。白朮(除濕)、茯苓(利水)、桂(伐木)、薑、附(寒勝加之)。
白話文:
左氏說:風邪侵犯引起的末梢疾病,指的是四肢。脾臟主管四肢,風邪侵入肝臟就會影響脾臟,因為脾臟被肝臟所克制,所以疾病就表現在四肢末端。穀氣引導風濕藥物直接進入脾經,所以四肢才能得到安寧。但是,必須是真的有風寒侵入衛氣,導致衛氣運行不暢而麻木,外表也必須有畏風寒等症狀,才可以服用藥物。營氣虛弱,衛氣充足,肌肉失去知覺,導致身體沉重,稱為肉苛。應該服用前胡散、苦參丸。
丹溪說:手麻是氣虛,手指麻木是濕痰或死血。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或死血。氣虛者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或者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天麻、麥門冬、川歸。濕痰者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,少許附子來幫助藥物運行。死血者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紅花、韭汁。戴人用苦寒藥物來化解寒痰,然後再用溫和的藥物。白朮(除濕)、茯苓(利水)、桂枝(伐木)、薑、附子(寒勝加之)。
《內經》針灸著痹分新久,新者湯熨灸之,久者焠針刺之。(取三里)。陝帥郭巨濟偏枯,二指著痹,足不能伸,迎潔古治之,以長針刺委中,深至骨而不知痛,出血一二升,其色如墨,又且繆刺之,如是者六七次,服藥三月,病良愈。大理少卿韓珠泉,遍身麻痹,不能舉動,求治於予,予以神效黃耆湯方加減授之,用耆一兩二錢,參、芍各六錢。他稱是一服減半,彼欲速效,遂並兩劑為一服之,旬日而病如失矣。
予以元氣初復,宜靜以養之,完固而後可出。渠不能從,盛夏遽出見朝謁客,勞頓累日,偶從朝房出,上馬忽欲墜僕,從者扶至陳虛舟比部寓,邀予視之,予辭不治,數日而歿。嗚呼,行百里者,半於九十,可不戒哉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提到針灸治療痹症要分新舊,新發的用熱水敷、熨燙、艾灸,久病的則用火針深刺(取三里穴)。陝西的郭巨濟將軍患偏枯症,兩根手指麻木,腳不能伸直,迎潔古大夫用長針刺委中穴,針尖深入骨頭,病人卻感覺不到疼痛,放血約一到兩升,血色如墨。此外還用針灸其他穴位,如此治療六七次後,配合藥物治療三個月,病情大為好轉。大理寺少卿韓珠泉全身麻痺,無法行動,求我治療,我給他開了神效黃耆湯加減方,用黃耆一兩二錢,人參、芍藥各六錢。我原本建議他一服藥減半服用,但他急於求效,就把兩劑藥合併成一劑服用,十天後病情便如消失了一般。
我囑咐他要靜養,待元氣恢復後再外出活動。但他不聽勸告,盛夏時節就外出見官員、接待客人,日夜勞碌。有一天從朝房出來,要上馬時突然昏倒,旁人扶他到陳虛舟比部的家中,邀請我去看診,我婉拒了。過了幾天他就去世了。唉,人生如長途跋涉,走完九十里路,最後卻倒在九十里半,真是令人感慨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