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5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53)

1.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

仲景云:病人身大熱,反欲得近衣者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。活人云:先與桂枝湯治寒,次與小柴胡湯治熱也。又云:病人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。活人云:先與白虎加人參湯治熱,次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病人全身發高燒,卻反而想要穿上厚衣服,這是熱在皮膚表面,寒在骨髓裡。活人書說:應該先用桂枝湯來治療寒,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熱。

活人書又說:病人全身感到極度寒冷,卻反而不想穿衣服,這是寒在皮膚表面,熱在骨髓裡。活人書說:應該先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熱,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解除表面的寒。

2.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

《脈經》云:熱病所謂陽附陰者,腰以下至足熱,腰以上寒,陰氣下爭還心腹滿者死。所謂陰附陽者,腰以上至頭熱,腰以下寒,陰氣上爭還得汗者生。《靈樞經》云: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,久留之,已刺則熨項與肩胛,令熱下合乃止,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。上熱下寒,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

東垣云:另有上熱下寒。經曰:陰病在陽,當從陽引陰,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。若陰中火旺,上騰於天,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,先去五臟之血絡,引而下行,天氣降下,則下寒之病自去矣。慎勿獨瀉其六陽,此病陽亢,乃陰火之邪滋之,只去陰火,只損血絡經隧之邪,勿誤也。

聖人以上熱下寒,是有春夏無秋冬也。當從天外引陽下降入地中,此症乃上天群陰火熾,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,先於六陽中決血絡出血,使氣下降,三陰雖力微,能逐六陽下行,以陰血自降故也。亦可謂老陽變陰之象也。故經云:上熱下寒,視其虛脈下陷於經絡者取之,此所謂引而下之也。

但言絡脈皆是也。病大者,三稜針決血,去陽中之熱,熱者,手太陽小腸中留火熱之邪,致此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,故先決去手太陽之熱血,使三陰得時之用而下降,以行秋令,奉收道下入地中而舉藏也。乃瀉老陽在天不肯退化行陰道者也。至元戊辰春,中書參政楊公正卿,年逾七十,病面顏郁赤,若飲酒狀,痰稠黏,時眩暈,如在風霧中,一日會都堂,此症忽來,復加目瞳不明,遂歸。命予診候,兩寸脈洪大,尺脈弦細無力,此上熱下寒明矣。

欲藥之,為高年氣弱不任。記先師所論,凡上熱譬猶鳥巢高顛,射而取之,即以三稜針於顛前髮際,疾刺二十餘,出紫黑血約二合許,即時頭目清利,諸苦皆去,自後不復作。中書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,宿有暗風,至元戊申末,因酒病發,頭面赤腫而痛,耳前後腫尤甚,胸中煩悶,嗌咽不利,身半以下皆寒,足脛尤甚,由是以床相接作坑,身半以上常臥於床,飲食減少,精神困倦而體痛。命予治之,診得脈浮數,按之弦細,上熱下寒明矣。

《內經》云:熱勝則腫。又曰:春氣者,病在頭。《難經》云:蓄則腫熱,砭射之也。蓋取其易散,故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,出血紫黑約一杯數,頃時疼痛消散。又於氣海中大艾灸百壯,乃助下焦陽虛,退其陰寒。次於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壯,治足胻下寒,引導陽氣下行故也。

遂制一方,名曰既濟解毒湯,以熱者寒之。然病有高下,治有遠近,無越於此。以黃芩、黃連苦寒,酒製為引,用瀉其上熱。桔梗、甘草辛甘溫升,佐諸苦藥治其熱。柴胡、升麻苦平,味薄者也,陽中之陽,散發上熱。連翹苦辛平,散結消腫。當歸辛溫,和血止痛。酒煨大黃苦寒,引苦性上行止煩熱。

白話文:

上熱下寒、上寒下熱

《脈經》說:熱病中,所謂「陽氣依附陰氣」的狀況,是指腰部以下到腳都發熱,腰部以上則寒冷,這是因為陰氣往下與陽氣爭奪地盤,當陰氣竄到心腹部而導致腹脹時,病人就會死亡。而所謂「陰氣依附陽氣」的狀況,是指腰部以上到頭都發熱,腰部以下則寒冷,這是因為陰氣往上與陽氣爭奪地盤,如果能出汗,病人就能存活。《靈樞經》說:如果是上部寒冷而下部發熱的狀況,要先針刺頸部的太陽穴,針留久一點,針刺完後再用熱敷頸部和肩胛骨,讓熱氣往下散發,這樣才能停止治療,這種治療方式叫做「向上推」。如果是上部發熱而下部寒冷的狀況,要觀察病人的虛脈,將針刺入經絡中,讓氣往下走,直到病症緩解,這種治療方式叫做「向下引」。

李東垣說:另外還有一種上熱下寒的狀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病在陽,要從陽引導陰氣」,必須先去除經絡中的血瘀。如果體內的陰火太旺盛,向上竄到頭部,導致陽氣反而更加旺盛,這時要先去除五臟的血絡,引導氣往下行,讓陽氣下降,下寒的病症自然就會解除。千萬不要只瀉陽氣,這種病症是陽氣亢盛,但實際上是陰火在作祟,只需要去除陰火,清除血絡的邪氣就好,千萬不要搞錯。

聖人說的「上熱下寒」,就像只有春夏而沒有秋冬一樣,應該要從天空引導陽氣下降到地面,這種病症是因為上部的陰火太旺盛,反而助長了陽氣,導致陽氣無法衰退。要先在陽氣旺盛的經絡中用針刺出血,讓氣下降,即使陰氣比較弱,也能夠將陽氣引導下降,因為陰血本身就有下降的功能。這種情況也可以說是老陽轉為陰的現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上熱下寒,要觀察病人的虛脈,將針刺入經絡中」,這就是所謂的「向下引」。

這裡說的「絡脈」都是指的血管。如果病情嚴重,要用三稜針刺出血,去除陽熱,熱是指手太陽小腸經中留有火熱的邪氣,導致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降,所以要先用針刺去除手太陽經的熱血,讓三陰經可以發揮作用下降,運行秋天的氣候,遵循收斂的道理下降到地面,將陽氣收藏起來。這就是洩瀉老陽在天上不肯退化運行陰道的情況。元朝戊辰年春天,中書參政楊公正卿,年紀超過七十歲,臉色通紅,像是喝醉酒一樣,痰很濃稠,時常頭暈,感覺像在風霧中,有一天在都堂開會時,突然發病,還加上眼睛看不清楚,於是就回家了。我奉命去診治,發現兩手的寸脈洪大,尺脈弦細無力,這明顯是上熱下寒的症狀。

想用藥治療,但考慮到他年紀大,身體虛弱,承受不住藥力。我記起以前老師說過的,凡是上熱,就像鳥巢在樹梢上,要射中鳥巢,就要用三稜針從前額髮際邊快速刺入二十多針,流出紫黑色的血約有二合,當時就感覺頭腦清醒,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消失了,之後就沒有再發作。中書左丞姚公茂六十七歲,本來就有暗風的疾病,元朝戊申年末,因為喝酒導致疾病發作,頭面部紅腫疼痛,耳朵前後腫得更厲害,胸口煩悶,咽喉不舒服,身體一半以下都寒冷,腳踝和小腿尤其嚴重,因此用床邊接床的方式做成坑,身體一半以上躺在床上,飲食減少,精神疲憊,身體疼痛。我奉命去治療,診斷發現脈象浮數,按下去卻是弦細,這明顯是上熱下寒的症狀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熱盛則腫」,又說:「春天的病容易發在頭部」。《難經》說:「如果熱邪蓄積就會腫脹發熱,就要用砭石刺破放出」,因為這樣容易消散。於是就在腫脹處刺了五十多針,流出紫黑色的血約有一杯之多,很快疼痛就消散了。又在氣海穴用艾灸了一百壯,幫助下焦的陽氣,驅散陰寒。接著在足三里穴各灸了二十一壯,治療腿部和小腿的寒冷,引導陽氣往下走。

於是開了一個方子,叫做「既濟解毒湯」,用寒涼的藥來治療熱症。但是疾病有高低,治療有遠近,都不會超出這些原則。用黃芩、黃連等苦寒的藥,用酒來引導藥性,瀉上部的熱。桔梗、甘草等辛甘溫的藥,可以升提,輔助苦藥治療熱症。柴胡、升麻等苦平的藥,藥性比較薄,是陽中之陽,可以發散上部的熱。連翹是苦辛平的藥,可以散結消腫。當歸是辛溫的藥,可以調和血氣止痛。用酒煨過的大黃,苦寒,可以引導苦味往上,止住煩躁發熱。

服藥之後,腫脹消散,疼痛減輕,大便也通暢了。再服藥時,減少大黃的用量。要注意不要多說話,飲食要節制,不到十天病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