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4)

1. 溺水死

撈起,以屍橫伏牛背上,無牛以凳控去其水,冬月以綿被圍之,卻用皂角以生薑自然汁灌之。上下以炒姜擦之,得蘇可治。若五孔有血者不治。《金匱》救溺死方,取灶中灰兩石埋之,從頭至足,水出七孔即活。溺水者,放大凳上睡著,將腳後凳腳站起二磚,卻蘸鹽擦臍中,待其水自流出,切不可倒提出水,此數等,但心頭微熱者,皆可救治。又方,溺水死一宿者尚活,搗皂角綿裹納下部,須臾出水即活。

白話文:

將溺水者撈起,將其屍體橫放在牛背上,若沒有牛,就用凳子支撐著,將水控出來。冬季則用棉被將其包裹,再用皂角和生薑汁灌入其口中。上下用炒薑擦拭,待其甦醒即可治癒。但若五孔出血者則無法救治。

《金匱》記載救溺死的方法:取灶中灰兩石埋在溺水者身上,從頭到腳,待水從七孔流出,溺水者即可活過來。

溺水者,將其放在凳子上躺著,把腳後面的凳腳墊高兩塊磚,再用鹽水擦拭臍中,待水自然流出,切勿用手擠壓出水。只要心頭微熱,皆可救治。

另外,還有一種方法,即使溺水者昏迷一整夜,仍然有活的機會。將皂角搗碎,用棉花裹好,塞入溺水者的下部,不久之後,水就會流出來,溺水者就能活過來。

2.

神虛氣濁,風痰客於心肺,所以得夢不覺,濁氣閉塞而死。氣動不蘇,面青黑者不治。急以搐鼻散引出膈痰,次以蘇合香丸導動清氣,身動則蘇,若身靜色陷者不治。魘死不得近前喚,但痛咬其腳跟及唾其面。不醒者,移動些少臥處,徐徐喚之,元有燈則存,無燈切不可點燈。

《肘後方》臥忽不寤,勿以火照之殺人,但痛齧大拇指際,而唾其面則活,取韭搗汁吹鼻孔,冬月用韭根取汁灌口中。皂角為末如綠豆大許,吹入鼻中,得嚏即氣通。雄黃搗末細篩,以管吹入鼻孔中。

白話文:

當一個人的精氣虛弱,風邪和痰液停滯在心肺部位,因此會出現夢中醒不過來的情況,這是因為混濁的氣血被堵塞導致死亡。如果氣血無法重新活躍,面部呈現青黑色,這表明病情嚴重,需要緊急治療。

首先,使用「搐鼻散」來引出胸膈間的痰液,接著使用「蘇合香丸」來導引清新的氣血,當身體開始動彈時就表示病情有所緩解,但如果身體靜止且面色陷入無力的狀態,則表明病勢危急,難以救治。

對於夢中死亡的情況,不要試圖接近並呼喚他們,而應對他們進行疼痛的刺激,例如咬住大拇指的邊緣或者吐口水到他們的臉上,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清醒過來。如果他們仍然昏迷不醒,可以稍微改變他們的睡姿,慢慢嘗試喚醒他們,如果有燈光可用,可以讓他們意識到周圍的環境,但切記不可隨意點燃燈火,以免造成意外傷害。

對於突然昏倒的人,不要用火光照著他們,這樣可能會導致危險。相反,應該痛咬他們的大拇指邊緣,並吐口水到他們的臉上,這樣通常可以讓他們恢復意識。冬季可以使用韭菜搗成汁液吹進鼻子裡。將皁角研磨成粉,大小類似綠豆,然後吹入鼻子,一旦打噴嚏,就會感到呼吸暢通。將雄黃研磨成細末,用管子吹入鼻子,這樣可以幫助通暢呼吸道。

3. 諸傷門

(傷寒、傷風別為一書)

4. 傷暑

(傷暑與熱病外症相似,但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,以此別之。又有濕溫與中暑同,但身涼不渴為異耳。)

《此事難知》傷暑有二:動而傷暑,心火大盛,肺氣全虧,故身脈洪大。動而火勝者,熱傷氣也,辛苦人多得之,白虎加人參湯。靜而傷暑,火勝金位,肺氣出表,故惡寒脈沉疾。靜而濕勝者,身體重也,安樂之人多受之,白虎加蒼朮湯。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,或口熱煩悶,或頭疼發熱,神思倦怠殊甚,暑傷氣而不傷形故也。

但身體不痛,與感風寒異。宜香薷飲、香薷湯、六和湯。嘔而渴者,浸冷香薷湯,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。嘔不止者,枇杷葉散去茅根,吞來復丹。嘔而痰,卻暑散吞消暑丸,或小半夏茯苓湯,或消暑飲。瀉而渴,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,名胃苓散。或理中湯加黃連,名連理湯。

白話文:

傷暑的症狀和熱病的外在表現很相似,但熱病脈搏強勁,中暑脈搏虛弱,由此可以區分。此外,濕溫和中暑也有些相似,但濕溫患者身體涼且不渴,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。

傷暑分為兩種:活動中受暑,心火熾盛,肺氣衰竭,所以脈搏洪大。活動中火盛者,是因為熱傷氣所致,辛苦勞作的人容易患此病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靜止狀態下受暑,火氣旺盛於金位,肺氣外泄,所以怕冷脈沉而快。靜止狀態下濕氣旺盛者,身體沉重,安逸的人容易患此病,可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。

傷暑患者必定自汗背寒面垢,或口熱煩悶,或頭疼發熱,神思倦怠非常嚴重,因為暑氣傷了氣而不傷形。

但是身體不會疼痛,這與受風寒不同。宜用香薷飲、香薷湯、六和湯治療。嘔吐且口渴者,可用浸泡冷香薷湯,或五苓散加消暑丸一起服用。嘔吐不止者,可用枇杷葉散去掉茅根,再服用來復丹。嘔吐帶痰者,可用卻暑散加消暑丸一起服用,或小半夏茯苓湯,或消暑飲。腹瀉且口渴者,可用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,稱為胃苓散。或用理中湯加入黃連,稱為連理湯。

瀉定仍渴,春澤湯,或縮脾飲。瀉而腹痛有積者,生料五苓散、藿香正氣散勻各半帖。若瀉雖無積,其腹痛甚,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,或六和湯加木香半錢。或不加木香,止與二藥煎熟去滓,調下蘇合香丸。又有不瀉而腹干痛者,六和湯煎熟調蘇合香丸。瀉而發熱者,胃苓散。

瀉而發渴者,胃苓散兼進縮脾飲。瀉渴兼作未透者,湯化蘇合香丸,吞來復丹。或研來復丹作末,白湯調下。已透者,香薷飲。感冒外發熱者,六和湯、香薷湯、香薷飲。身熱煩者,五苓散,或香薷湯加黃連一錢。熱而汗多畏風甚者,生料五苓散。熱而渴者,五苓散兼進縮脾飲。

白話文:

如果拉肚子後仍然口渴,可以服用春澤湯或縮脾飲。如果拉肚子後肚子痛,而且有積食,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和藿香正氣散各半服用。如果拉肚子雖然沒有積食,但肚子痛得很厲害,可以服用生料五苓散加木香,或者六和湯加木香。也可以不加木香,只用六和湯煎好去渣,調服蘇合香丸。如果沒有拉肚子,但是肚子乾痛,可以用六和湯煎好後調服蘇合香丸。如果拉肚子後發燒,可以服用胃苓散。

如果拉肚子後發渴,可以用胃苓散並服用縮脾飲。如果拉肚子口渴,並且感覺沒有完全好轉,可以用湯化蘇合香丸,並吞服來復丹。也可以研磨來復丹成粉末,用白湯調服。如果已經好轉,可以服用香薷飲。如果感冒後發熱,可以服用六和湯、香薷湯或香薷飲。如果身體發熱煩躁,可以服用五苓散,或者香薷湯加黃連。如果發熱並且出汗多,很怕風,可以服用生料五苓散。如果發熱並且口渴,可以服用五苓散並服用縮脾飲。

暑氣攻裡,熱不解,心煩口乾,辰砂五苓散,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。若大渴不止,辰砂五苓散吞酒煮黃連丸。暑氣攻裡,腹內刺痛,小便不通,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錢,或止用益元散。冒暑飲酒,引暑入腸內,酒熱與暑氣相併,發熱大渴,小便不利,其色如血,生料五苓散去桂加黃連一錢,或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黃連丸。暑氣入腸胃,而大便艱澀不通者,加味香薷飲,仍佐以三黃丸。

白話文:

夏天暑氣入侵身體,導致發熱不退、心煩口渴,可以服用辰砂五苓散,或者香薷飲加入黃連。如果口渴難耐,可以服用辰砂五苓散並吞服酒煮黃連丸。夏天暑氣入侵身體,導致腹內刺痛、小便不通,可以服用生料五苓散加入木香,或者單獨服用益元散。夏天喝了酒,暑氣跟著酒進入腸胃,酒的熱氣和暑氣一起作用,導致發熱、口渴、小便困難,小便顏色像血,可以服用生料五苓散去除桂皮,加入黃連,或者服用五苓散去除桂皮並吞服酒煮黃連丸。夏天暑氣入侵腸胃,導致大便乾硬不通,可以服用加味香薷飲,並搭配三黃丸。

暑氣入心,身煩熱而腫者,辰砂五苓散,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。傷暑而傷食者,其人頭疼背寒,自汗發熱,畏食噁心,噫酸臭氣,胸膈痞滿,六和湯倍砂仁。若因暑渴,飲食冷物,致內傷生冷,外傷暑氣,亦宜此藥。暑先入心者,心屬南方離火,各從其類。小腸為心之腑,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中出,五苓散利小便,為治暑上劑也。

有傷於暑,因而露臥,又為冷氣所入,其人自汗怯風,身痛頭痛,去衣則凜,著衣則煩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並宜六和湯內加扁豆、砂仁。一方用薷香,一方用紫蘇,正治已感於暑,而復外感於風寒,或內傷生冷,以藿香、紫蘇兼能解表,砂仁、扁豆兼能溫中。然感暑又感冷,亦有無汗者,只宜前藥。

白話文:

夏天暑氣侵入心臟,導致身體煩躁發熱,甚至腫脹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,或是香薷飲加上黃連來治療。如果因為暑氣傷身又傷到脾胃,患者會頭疼、背部發冷、自汗發熱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,並且有酸臭的噯氣,胸膈感覺脹滿,這時候應該用六和湯,並且增加砂仁的劑量。如果因為夏天炎熱喝了太多冷飲,導致內傷生冷,同時又受到暑氣影響,也應該使用六和湯。暑氣最先侵入心臟,而心臟屬於南方離火,各個器官都有相應的五行屬性。小腸是心臟的腑臟,利心經的暑毒讓它從小腸排出,五苓散利尿,是治療暑熱的最佳藥物。

如果因為暑氣傷害而露宿在外,又受到冷氣侵襲,患者會自汗怕風、全身疼痛、頭疼,脫掉衣服就覺得冷,穿上衣服就覺得煩躁,可能已經發熱也可能尚未發熱,這時應該在六和湯中加入扁豆和砂仁。有的方子用香薷,有的方子用紫蘇,這是因為患者已經感受暑氣,又再次受到風寒侵襲,或者內傷生冷,藿香和紫蘇都有解表的作用,砂仁和扁豆則可以溫暖脾胃。但是,感受暑氣又感受風寒,也可能沒有汗症狀,這時就只能用前面提到的藥物。

若加以感風,則斷然多汗,審是此症,宜生料五苓散,內用桂枝為佳。市井中多有此病,往往日間冒熱經營,夜間開窗眠臥,欲取清涼,失蓋不覺,用藥所當詳審。有此症而發潮熱似瘧猶未成瘧者,六和湯、養胃湯各半帖,相和煎。有此症而鼻流清涕,或鼻孔熱氣時出者,六和湯加川芎半錢,羌活、黃芩各七分。

有因傷暑,遂極飲以冷水,致暑毒留結心胸,精神昏憒,語音不出者,煎香薷湯化蘇合香丸。若先飲冷後傷暑者,五苓散主之。此必心下痞憹,生薑湯調服佳。或四君子湯調中亦可。中和後,或小便不利,或莖中痛,宜蒲黃三錢,滑石五錢,甘草一錢。有因傷暑,用水沃面,或入水洗浴,暑濕相搏,自汗發熱,身重,小便不利,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受風,就會一直出汗,這種情況應該用生料五苓散,裡面加上桂枝效果更好。市面上很多人都有這種病,白天在熱天工作,晚上開窗睡覺,想要涼快,結果沒蓋被子,不知不覺就生病了,用藥時要仔細考慮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而且發熱潮熱,像瘧疾但還沒發作,可以服用六和湯和養胃湯各半,混合在一起煎藥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還伴隨流清鼻涕,或者鼻子熱氣時不時冒出來,可以服用六和湯,再加上川芎半錢、羌活和黃芩各七分。

如果因為中暑,就大量喝冷水,導致暑氣停留在心胸,精神昏迷,說不出話,可以煎香薷湯,再配上蘇合香丸服用。如果先喝了冷水,然後才中暑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心下痞悶,可以用生薑湯調和服用,或者用四君子湯調理也可以。中和之後,如果小便不利,或者尿道疼痛,可以用蒲黃三錢、滑石五錢、甘草一錢來治療。如果因為中暑,用冷水洗臉,或者下水洗澡,暑濕交合,就容易出汗發熱,身體沉重,小便不利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

傷暑而大汗不止,甚則真元耗散,宜急收其汗,生料五苓散倍桂,加黃耆如術之數。傷暑自汗,手足厥冷者,煎六和湯調蘇合香丸。傷暑自汗,手足時自搐搦者,謂之暑風。緣已傷於暑,毛孔開而又邪風乘之,宜香薷飲或香薷湯,並加羌活一錢。痰盛者,六和湯半帖和星香散半帖。

暑月身癢如針刺,間有赤腫處,亦名暑風。末子六和湯和消風散酒調服。暑風而加以吐瀉交作者,六和湯、藿香正氣散各半帖,加全蠍三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暑熱而大量出汗不止,嚴重的情況下會耗損元氣,應該立即止汗。可以用五苓散加倍桂枝,再加入黃耆,黃耆的份量與白術相同。

如果因為暑熱而自汗,手腳冰冷,可以用六和湯加入蘇合香丸。如果因為暑熱而自汗,手腳時常抽搐,稱為暑風。這是因為已經受了暑熱,毛孔張開,又受到風邪入侵,可以用香薷飲或香薷湯,並加入羌活。如果痰多,可以用六和湯一半,加入星香散一半。

夏天身體發癢,像針刺一樣,有的地方還會有紅腫,也稱為暑風。可以用六和湯一半,加入消風散,用酒調服。如果暑風伴隨嘔吐腹瀉,可以用六和湯和藿香正氣散各一半,再加入全蠍三枚。

有暑毒客於上焦,胸膈痞塞,湯藥至口即出,不能過關,或上氣喘急,六和湯浸冷,調入麝香少許。伏暑煩渴而多熱痰者,於消暑丸中每兩入黃連末二錢,名黃連消暑丸。或二陳湯,或小半夏茯苓湯,並可加黃連一錢。暑氣久而不解,遂成伏暑,內外俱熱,煩躁自汗,大渴喜冷,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,繼進白虎湯。

若服藥不愈者,暑毒深入,結熱在裡,譫語煩渴,不欲近衣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當用調胃承氣湯,或三黃石膏湯。時當長夏,濕熱大勝,蒸蒸而熾,人感之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懶於動作,胸滿氣促,肢節沉疼。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膨痞,小便黃而數,大便溏而頻,或利出黃如糜,或如泔色。

白話文:

當暑氣入侵上焦,導致胸膈堵塞,喝下的湯藥無法下嚥,甚至出現上氣喘急的情況,可以將六和湯浸泡在冷水中,加入少許麝香。如果因暑氣而感到煩躁口渴,並伴隨大量熱痰,可以在消暑丸中加入二錢黃連末,製成黃連消暑丸。也可以服用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,並加入一錢黃連。若暑氣久久不消,轉變成伏暑,內外皆熱,煩躁自汗,口渴喜冷,則適合服用香薷飲加一錢黃連,之後再服用白虎湯。

如果服藥後仍無效,暑毒深入,內熱積聚,出現譫語煩渴、不願穿衣、便秘、小便赤澀等症狀,則應服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。在長夏時節,濕熱盛行,天氣悶熱,容易使人感到四肢乏力、精神不振、懶得動彈、胸悶氣促、關節疼痛。也可能出現氣喘、發熱煩躁、心下脹滿、小便黃而頻、大便稀溏、排泄物呈黃色或米湯樣等症狀。

或渴或不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重或汗少者,血先病而氣不病也。其脈中得洪緩。若濕氣相搏,必加之以遲遲,病雖互換少差,其天暑濕令則一也。宜以清燥之劑治之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熱則氣泄,今暑邪干衛,故身熱自汗。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。人參、陳皮、當歸、甘草甘微溫,補中益氣為臣。

蒼朮、白朮、澤瀉滲利而除濕,升麻、葛根苦甘平,善解肌熱,又以風勝濕也。濕熱則食不消而作痞滿,故以炒曲甘辛,青皮辛溫,消食快氣。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,故以黃柏辛苦寒,借其氣味,瀉熱補水。虛者滋其化源,以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酸甘微寒,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,名曰清暑益氣湯。此病皆由飲食勞倦,傷其脾胃,乘天暑而病作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可能覺得口渴,也可能不覺得口渴,食慾不振,還會自汗,體重下降,或是流汗很少,這說明他們是血虛,氣還沒虛。脈象會呈現洪緩。如果體內有濕氣,脈象就會更加遲緩,病情可能會反覆,但整體來說都屬於暑濕的影響。治療上應該使用清燥的藥物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是保護身體外表的屏障。」天氣炎熱,陽氣就會外泄,現在暑邪侵犯人體,所以才會發熱自汗。因此,處方以黃耆甘溫補氣為主藥,人參、陳皮、當歸、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輔藥。蒼朮、白朮、澤瀉滲利除濕,升麻、葛根苦甘平性,可以解肌熱,並能治療風勝濕。濕熱會導致消化不良,出現痞滿,所以用炒曲甘辛、青皮辛溫來消食快氣。腎臟怕燥,需要用辛辣的食物滋潤,因此用黃柏辛苦寒來瀉熱補水。虛弱的人需要滋補生化之源,所以用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酸甘微寒來救治暑邪對肺金的傷害,作為佐藥,這就是清暑益氣湯。這個病都是因為飲食勞累,損傷脾胃,再加上天暑的影響而發生的。

但藥中犯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燈心、通草、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,皆從時令之旺氣,以泄脾胃之客邪,而補金水之不及也。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。若於其時病濕熱脾旺之證,或小便已數,腎肝不受邪者,若誤用之,必大瀉真陰,竭絕腎水,先損其兩目也。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。

如心火乘脾,乃血受火邪,而不能升發陽氣,伏於地中,地者人之脾也。必用當歸和血,少用黃柏以益真陰。如脾胃不足之證,須少用升麻,乃足陽明、太陰引經之藥也。使行陽道,自脾胃中右遷,少陽行春令,生萬物之根蒂也。更少加柴胡,使諸經右遷,生髮陰陽之氣,以滋春之和氣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藥物中含有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燈心、通草、木通等淡味利尿的藥材,這些藥材都是利用時令的旺盛氣息,來排除脾胃中的客邪,補充金水不足。這原本就是權宜之計,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的。如果患者正處於濕熱脾旺、小便頻數、腎肝不受邪的狀態,誤用這些藥材,就會導致大量泄瀉真陰,耗竭腎水,首先會損傷雙眼。

接下來,我再列出變證加減法的內容。

例如,心火乘脾,就是血氣受到火邪侵襲,無法升發陽氣,而伏於地中,地即是指人的脾臟。此時必須用當歸來和血,少用黃柏來滋補真陰。如果患者有脾胃不足的症狀,就必須少用升麻,因為它是足陽明、太陰經的引經藥,可以使陽氣從脾胃中右遷,少陽行春令,生長萬物的根蒂。再少加柴胡,使諸經右遷,生髮陰陽之氣,滋養春天的和氣。

如脾虛緣心火亢盛,而乘其土也,其次肺氣受邪,為熱所傷,必須用黃耆最多,甘草次之,人參又次之,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。脾始虛肺氣先絕,故用黃耆之甘溫,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,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。上喘氣短懶言語,須用人參以補之。心火乘脾,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,而補脾胃中元氣。

甘草最少,恐滋滿也。若脾胃之急痛,並脾胃大虛,腹中急縮,腹皮急縮者,卻宜多用。經曰:急者緩之。若從權、必加升麻以引之,恐左遷之邪堅盛,卒不肯退,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,故引之以行陽道,使清氣出地,右遷而上行,以和陰陽之氣也。若中滿者去甘草,咳甚者去人參,口乾嗌乾者加乾葛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臟虛弱導致心火過盛,侵犯脾土,或者肺氣受邪,被熱氣傷害,就需要大量使用黃耆,其次是甘草,人參用量再次之。這三味藥都是甘溫性質的陽性藥物。因為脾虛是先出現,肺氣後虛,所以用黃耆的甘溫性質來滋養皮毛,閉合毛孔,避免出汗損耗元氣。如果出現上氣喘、呼吸短促、懶得說話,就需要用人參來補氣。心火侵犯脾臟,就需要用炙甘草來瀉火熱,同時補脾胃的元氣。

甘草用量最少,避免滋膩過盛。但如果脾胃急痛,或者脾胃大虛,肚子緊縮,腹皮緊縮,則應該多用甘草。古籍記載:急則緩之。如果需要權宜處置,就應該加入升麻來引導邪氣,因為邪氣可能固執不退,反而會蔓延到項部、臀部,甚至陰道,所以用升麻來引導邪氣走陽道,使清氣從下往上走,以調節陰陽之氣。如果腹部脹滿,就應該去除甘草;如果咳嗽嚴重,就應該去除人參;如果口乾舌燥,就應該加入乾葛。

如脾胃既虛,不能升浮,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,榮血大虧,榮氣伏於地中,陰火熾盛,日漸煎熬,血氣虧少,且心包與心主血,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使心亂而煩,病名曰悗。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。是由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。經云:從下上者,引而去之。

故當加辛溫、甘溫之劑生陽,陽生而陰長也。或曰甘溫何能生血,又非血藥也。曰:仲景之法,血虛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能生陰血也。更加當歸和血,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,蓋甘寒瀉熱火,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。如煩亂猶不能止,少加黃連以去之。蓋將補腎水,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,扶持地中陽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虚弱,无法升浮,就会导致阴火损伤生发之气,导致气血严重亏损。气血停留在体内,阴火旺盛,日益煎熬,血气越来越少。因为心包和心脏主血,血虚则心失所养,导致心神不宁而烦躁,这种病叫做“悗”。“悗”就是指心神迷乱、烦闷不安。这是由于清气不能上升,浊气不能下降,清浊相干,在胸中混乱,导致周身气血逆行而乱。医书上说:从下往上的病,要引導它往下走。

因此,应该用辛温、甘温的药物来生阳气,阳气生则阴气长。有人可能会问,甘温怎么能生血?它又不是补血药。答案是:张仲景的医法,血虚用人参来补,阳气旺盛就能生阴血。再加上当归补血,还要少加黄柏来救肾水,因为甘寒可以泻热火,火减则心气平稳而安宁。如果烦乱还不能止,可以少加黄连来去除。这是要补肾水,使肾水旺盛,心火自然下降,从而扶持地中阳气。

如氣浮心亂,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,得煩減、勿再服,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。如心下痞,亦少加黃連。氣亂於胸,為清濁相干,故以陳皮理之,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,又助諸甘辛為用。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,可從權加蒼朮、白朮、澤瀉,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。濕氣大勝,主食不消化,故食減不知穀味,加炒曲以消之。

復加五味子、麥門冬、人參瀉火益肺氣,助秋損也。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。

夫脾胃虛弱,必上焦之氣不足。遇夏天氣熱甚,損傷元氣,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精神不足,兩腳痿軟,遇早晚寒厥,日高之後,陽氣將旺,復熱如火,乃陰陽氣血俱不足,故或熱厥而陰虛,或寒厥而氣虛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心神不寧、氣息浮動的症狀,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心神,等到煩躁感減輕後就不要再服用,避免過度服用導致陽氣虛弱而陷入虛弱狀態。如果出現心下痞滿的症狀,可以少量添加黃連。

氣亂於胸,是因為清濁之氣相互影響,所以用陳皮來調理,可以幫助陽氣上升並散去滯氣,也能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。因此,在長夏濕土容易導致邪火旺盛的情況下,可以適當加入蒼朮、白朮、澤瀉,上下分消濕熱之氣。如果濕氣過重,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因此食慾減退,感受不到食物的味道,可以用炒曲來幫助消化。

再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、人參,可以瀉火益肺氣,幫助補益因秋氣所損傷的肺氣。這些藥物適合在三伏天長夏正旺的時節服用。

脾胃虛弱,必然導致上焦之氣不足。遇上夏天天氣酷熱,就會損傷元氣,出現懶散嗜睡、四肢無力、精神不足、雙腿軟弱無力等症狀。早晚會感到寒冷,而到了中午陽氣旺盛時,又會感到熱如火燒。這是因為陰陽氣血都不足,所以可能會出現熱厥而陰虛,或者寒厥而氣虛的情況。

口不知味,目中溜火,而視物䀮䀮無所見,小便頻數,大便難而秘結、胃脘當心而痛,兩脅痛,或急縮,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,甚則如刀刺,腹難舒伸,胸中閉塞,時顯嘔噦,或有痰嗽,口沃白沫,舌強腰背腹皆痛,頭痛時作,食不下,或食入即飽,全不思食,自汗尤甚,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。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。

乃庚大腸、辛肺金、為熱所乘而作,當先助元氣,治庚辛之不足,黃耆人參湯主之。

夫脾胃虛弱,至六七月間,河漲霖雨,諸物皆潤,人汗霑衣,身重短氣,甚則四肢痿軟,行步不正,腳欹眼黑欲倒者,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。當急救之,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,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,不令汗大泄也。汗泄甚則亡津液,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。經云: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
白話文:

嘴裡嚐不出味道,眼睛裡像有火在燒,視力模糊看不清東西,頻繁小便,大便困難且便秘,胃脘正中心疼痛,兩側肋骨疼痛,甚至緊縮,肚臍周圍像被繩子勒緊般疼痛,嚴重時像刀刺一樣,腹部難以伸展,胸中堵塞,偶爾會嘔吐,或有痰咳,嘴裡吐出白沫,舌頭僵硬,腰背腹部都疼痛,頭痛時發作,吃不下東西,或者吃一點就飽,完全不想吃,出汗非常多,好像陰氣覆蓋在皮膚和毛髮上。這些都是因為天氣炎熱助長了病情。

這是因為大腸屬金,肺屬辛,被熱氣入侵而導致的疾病。應該先補益元氣,治療金氣和辛氣的不足,用黃耆人參湯來治療。

由於脾胃虛弱,到了六七月間,河水暴漲,雨水連綿,萬物都滋潤,人體汗流浹背,身體沉重氣短,嚴重時四肢無力,走路不穩,腳歪眼黑,快要昏倒,這是腎水和膀胱都枯竭的表現。應該緊急救治,滋養肺氣,以補充腎水的源頭,同時還要讓大腸不受邪熱入侵,避免大量出汗。汗出過多會導致津液損失,津液損失就會使精氣神無所依附。經書中說:津液互相滋養,精氣神就會自然產生。

津者、庚大腸所主,三伏之義,為庚金受囚也。若亡津液汗大泄,濕今亢甚,則清肅之氣亡,燥金受囚,風木無制,故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一身盡痛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孫思邈曰:五月常服五味子,是瀉丙火,補庚金大腸,益五臟之元氣。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,癸腎水已絕於午,今更逢濕旺,助熱為邪,西方、北方之寒清絕矣。

聖人立法,夏月宜補者,補天元之真氣,非補熱火也,今人夏食寒是也。為熱傷元氣,以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生脈,脈者,元氣也。人參之甘,補元氣瀉熱火也。麥門冬之苦寒,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。五味子之酸,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。

白話文:

津液是由大腸負責管理,三伏天是指金氣受困的時節。若失去津液,汗液大量流失,濕氣過盛,則清肅之氣消散,燥金受困,風木不受控制,就會導致風濕相搏,骨節痠痛,全身疼痛。濕氣過盛會造成傷害,因此要以燥金來制約它。孫思邈說,五月常吃五味子,可以瀉丙火,滋補大腸的金氣,增強五臟的元氣。壬膀胱的寒氣已在巳月消失,癸腎水的寒氣已在午月消失,現在又遇到濕氣旺盛,助長熱邪,西北方寒涼之氣已經消失殆盡。

聖人制定法則,夏月應該補的是天元之真氣,而不是補熱火,然而現代人卻在夏天吃寒涼食物。這樣會造成熱傷元氣,因此要用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來生津益氣。脈象代表元氣,人參的甘味可以補元氣瀉熱火;麥門冬的苦寒可以補水源,清肅燥金;五味子的酸味可以瀉火,滋補大腸和肺金。

當此之時,無病之人,亦或有二症,況虛損、脾胃有宿疾之人,遇此天暑,將理失所,違時伐化,必困乏無力,懶語氣短,氣弱氣促,似喘非喘,骨乏無力,其形如夢寐,朦朦如煙霧中,不知身所有也,必大汗泄。若風犯汗眼皮膚,必搐項筋,皮枯毛焦,身體皆重,肢節時有煩疼,或一身盡疼或渴或不渴,或小便黃澀,此風濕相搏也。

頭痛或頭重,上熱壅盛,口鼻氣短氣促,身心煩亂,有不樂生之意,情思慘淒,此陰勝陽之極也。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。厥者,四肢如在火中者為熱厥,四肢寒冷者為寒厥。寒厥則腹中有寒,熱厥則腹中有熱,為脾主四肢故也。若肌肉濡潰,痹而不仁,傳為肉痿證,證中皆有肺疾,用藥之人,當以此調之。

白話文:

現在這個時節,即使是原本身體健康的人,也可能出現一些症狀,更何況是體虛、脾胃有舊疾的人。遇上炎熱的天氣,很容易就會違背自然規律,導致身體虛弱無力、懶言氣短、呼吸急促,感覺像喘不過氣,骨頭乏力,就像在夢中一樣,渾身無力,彷彿置身於煙霧之中,不知身在何處,還會大量出汗。如果風邪侵犯汗濕的眼、皮膚,就可能會出現脖子肌肉抽搐、皮膚乾燥、毛髮枯焦、全身沉重、四肢間歇性疼痛,或者全身疼痛、口渴或不渴、小便黃濁等症狀,這是風濕邪氣相互搏鬥造成的。

頭部可能會感到疼痛或沉重,上半身熱氣壅盛,口鼻呼吸急促,身心煩亂,感到厭倦生活,情緒低落,這是陰氣過盛、陽氣不足的表現。病情嚴重的話,就會影響到腎臟和肝臟,導致痿厥。厥症是指四肢如在火中一樣灼熱的為熱厥,四肢冰冷的為寒厥。寒厥會導致腹部冰冷,熱厥則會導致腹部灼熱,這是因為脾臟主管四肢的緣故。如果肌肉鬆軟潰爛,麻木不仁,就會發展成肉痿症。這些症狀中都帶有肺部疾病的跡象,用藥時應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調整。

氣上衝胸,皆厥證也。痿者,四肢痿軟而無力也,其心煩冤不止。厥者、氣逆也,甚則大逆,故曰厥逆。其厥痿多相類也。於前已立人參黃耆五味子麥門冬湯中,每加白茯苓二分,澤瀉四分,豬苓、白朮各一分。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,只加澤瀉二分,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。

如行步不正,腳膝痿弱,兩足欹側,已中痿邪者,加酒洗黃柏、知母三分或五分,令二足湧出氣力。如汗大泄者,津脫也,急止之,加五味子六粒,炒黃柏五分,炒知母三分,不令妨其食,當以意斟酌。若妨食則止,候食進再服。取三里、氣街以三稜針出血。若汗不減不止者,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。

白話文:

氣往上衝到胸口,都是厥證的表現。痿症是指四肢無力軟弱,患者還會感到心煩意亂,止不住地焦躁。厥證是指氣逆,嚴重時就會出現氣逆上衝,所以稱為厥逆。厥症和痿症有很多相似之處。之前已經建立了人參黃耆五味子麥門冬湯,現在每劑再加入白茯苓二分,澤瀉四分,豬苓、白朮各一分。如果小便頻繁且清澈不黃不澀,只需要加澤瀉二分,與二術一起協調陰陽,消除濕氣。

如果走路不穩,膝蓋無力,雙腳歪斜,已經患上痿邪,就需要加酒洗黃柏、知母三分或五分,讓雙腳重新湧現力量。如果出汗過多,就說明津液流失,要趕緊止住,加入五味子六粒,炒黃柏五分,炒知母三分,注意不要影響食慾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。如果影響食慾,就停止服用,待食慾恢復後再繼續服用。用三稜針刺取三里穴、氣街穴放血。如果汗出不止,就在三里穴下三寸的上廉穴放血。

禁酒濕面。

六七月之間,濕令大行,子能令母實而熱旺,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,故用寒涼以救之。燥金受濕熱之邪,絕寒水生化之源,源絕則腎虧,痿厥之病大作,腰以下痿軟,癱瘓不能動矣。步行不正,兩足欹側,以清燥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避免喝酒,面部濕潤。六七月時,濕氣盛行,脾土能令腎水充實而火氣旺盛,濕熱交合就會傷害大腸,所以要用寒涼之物來緩解。燥金受到濕熱的侵襲,寒水生化之源被阻斷,源頭斷絕就會導致腎氣虧損,痿厥之病就會加重,腰以下痿軟无力,瘫痪不能动弹。走路不稳,双脚歪斜,可以用清燥汤来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