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10)

1. 手氣手腫痛

或掌指連臂膊痛,宜五痹湯、蠲痹湯。薄桂味淡,能橫行手臂,令他藥至痛處。白薑黃能引至手臂尤妙。

白話文:

如果手掌、手指連帶手臂疼痛,可以考慮使用「五痹湯」和「蠲痹湯」。其中,五味子和肉桂(薄桂)的味道較淡,卻能夠在手臂上橫向運行,讓其他藥物能達到疼痛的部位。而白薑黃尤其適合引導到手臂,效果極佳。

2. 身體痛

(身體拘急)

體痛謂一身盡痛,傷寒、霍亂、中暑、陰毒、濕痹、痛痹,皆有體痛,但看兼證及問因診脈而別之。治法已分見各門,其留連難已者,於此求之。寒而一身痛者,甘草附子湯。熱者,拈痛湯。內傷勞倦飲食,兼感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者,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藁本、蒼朮治之。濕熱相搏,肩背沉重疼痛,上熱胸膈不利,遍身疼痛,宜拈痛湯。

白話文:

全身疼痛,可能是傷寒、霍亂、中暑、中毒、濕痹、痛痹等疾病引起的,需要根據症狀、病因和脈象來區分。治療方法已經在各個章節中說明,對於難以治癒的疼痛,可以參考這裡的方劑。如果體寒導致全身疼痛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;如果體熱,可以用拈痛湯。如果內傷勞累飲食不節,又兼有風濕,導致全身疼痛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藁本、蒼朮治療。如果濕熱交雜,導致肩背沉重疼痛,胸悶氣短,全身疼痛,可以用拈痛湯。

陰室中汗出懶語,四肢困倦乏力,走注疼痛,乃下焦伏火不得伸浮而躁熱汗出,一身盡痛,蓋風濕相搏也。以麻黃髮汗,漸漸發之。在經者,亦宜發汗,況值季春之月,脈緩而遲,尤宜發之,令風濕去而陽氣升,困倦乃退,血氣俱得生旺也。麻黃復煎湯主之。丹溪用蒼朮一兩,黃柏半兩,羌活、威靈仙各二錢半,姜擂服。

遍身皆痛如勞證者,《本事方》用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附子、(炮)羌活、木香、知母、芍藥、川芎、前胡、枳殼、桔梗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半夏,(制)以上各五錢,柴胡、鱉甲(醋炙)各一兩,桂心,酸棗仁各三分,杏仁(炒)半兩,上為末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二個,烏梅三枚,蔥白三寸,同煎至七分,空心溫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在房間裡出汗、說話懶散,四肢疲倦無力,走動時關節疼痛,這就是下焦有火氣,無法順利發散,導致身體燥熱出汗,全身痠痛,可能是風濕邪氣入侵所致。可以用麻黃發汗,慢慢地把汗逼出來。如果你是經期,也應該發汗,特別是現在春末時節,脈象緩慢遲滯,更應該發汗,讓風濕邪氣排出,陽氣上升,疲倦感就會消失,血液循環也會改善。可以用麻黃煎湯來治療。丹溪先生用蒼朮一兩、黃柏半兩、羌活、威靈仙各二錢半,用薑汁研磨服用。

如果全身疼痛像勞累過度一樣,可以參考《本事方》的配方: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附子(炮製)、羌活、木香、知母、芍藥、川芎、前胡、枳殼、桔梗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半夏(制)、以上各五錢,柴胡、鱉甲(醋炙)各一兩,桂心、酸棗仁各三分,杏仁(炒)半兩,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碗水,加三片薑、兩個棗、三個烏梅、三寸蔥白,一起煎煮至七分,空腹溫服。

但少年虛損冷憊、老人諸疾,並皆治之。惟傷寒身體痛者不可服。活血丹與四物蒼朮各半湯相表裡,治遍身骨節疼痛如神。

白話文:

對於年輕人因虛弱、寒涼導致的各種問題,以及老年人的各種疾病,這藥方都能有效治療。但如果有發燒且身體疼痛的情況則不適合服用。活血丹與四物蒔朮各半湯是相輔相成的藥方,能夠神奇地緩解全身骨節疼痛。

3. 身體拘急

皆屬寒與寒濕、風濕。經云: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又云:太陰司天之政,民病寒厥拘急,初之氣,風濕相搏,民病經絡拘強,關節不利。治法蓋小續命湯、仲景三黃湯之類是也。

【診】:傷寒太陽經表證,六脈俱緊。陰毒傷寒,身如被杖,脈沉緊。傷寒發汗後,身體痛,氣血未和,脈弦遲。傷濕流關節,一身盡痛,風濕相搏,肢體重痛,不可轉側,脈緩。虛勞人氣血虛損,脈弦小或豁大。

白話文:

寒邪和寒濕、風濕都是常見的病因。古籍記載,各種寒邪都會收縮經脈,歸屬於腎臟。太陰主宰著天地的寒氣,因此當人體受到寒邪侵襲時,就會出現四肢冰冷、拘急的症状。初期風濕相搏,則會導致經絡拘緊、關節不利。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小續命湯、三黃湯等方劑。

在診斷方面,傷寒太陽經表證的患者,脈象通常是六脈俱緊。陰毒傷寒則會讓人感覺像是被棍棒打傷,脈象沉緊。傷寒發汗之後,如果身體疼痛,氣血未和,脈象則會弦遲。傷濕流注關節,會導致全身疼痛,而風濕相搏則會導致肢體沉重疼痛,難以翻身,脈象緩慢。虛勞之人氣血虛損,脈象則會弦細或豁大。

4.

《內經》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。其風勝者為行痹。(行痹者,行而不定也,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。)寒氣勝者為痛痹。(痛痹者,疼痛苦楚,世稱為痛風及白虎、飛屍之類是也。)濕氣勝者為著痹。(著痹者,著而不移,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。痹者閉也,五臟六腑正氣為邪氣所閉,則痹而不仁。

《靈樞》云:病人一臂不遂,時復移在一臂者,痹也,非風也。《要略》曰:風病當半身不遂,若但臂不遂者,痹也。)以冬遇此為骨痹,以春遇此為筋痹,以夏遇此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為肌痹,以秋遇此為皮痹。(凡風寒濕所為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病,又以所遇之時,所客之處而命其名,非此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外,又別有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指出,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交雜侵襲人體,就會導致痺症。其中,以風氣為主的痺症稱為行痺,症狀表現為遊走不定、疼痛,像是走注疼痛或關節疼痛等。以寒氣為主的痺症稱為痛痺,症狀表現為疼痛劇烈,世人稱之為痛風、白虎、飛屍等。以濕氣為主的痺症稱為著痺,症狀表現為固定不移、麻木不仁等。痺症的根本原因是五臟六腑的正氣被邪氣阻滯,導致痺而不仁。

《靈樞》中記載,如果患者只有一隻手臂不能動,且症狀時常轉移到另一隻手臂,則屬於痺症,而非風症。《要略》則提到,風病會導致半邊身體不能動,而只有手臂不能動的則屬於痺症。

根據不同季節發病,痺症還可以分為骨痺、筋痺、脈痺、肌痺、皮痺等。冬季發病者稱為骨痺,春季發病者稱為筋痺,夏季發病者稱為脈痺,秋季發病者稱為皮痺,而陰氣最盛的時節發病者稱為肌痺。

因此,行痺、痛痺、著痺等痺症,根據發病時間、侵犯部位等不同,還可進一步細分為骨痺、筋痺、脈痺、肌痺、皮痺等,這並非獨立的病症,而是痺症的細化分類。

)陳無擇云:三氣襲人經絡,入於骨則重而不舉,入於脈則血凝不流,入於筋則屈而不伸,入於肉則不仁,入於皮則寒。久不已則入五臟,煩滿喘嘔者,肺也。上氣嗌乾,厥脹者,心也。多飲數溲,夜臥則驚者,肝也。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者,腎也。四肢懈惰,發咳嘔沫者,脾也。

大抵顯臟證則難治矣。又有腸痹、胞痹,及六腑各有俞,風寒濕所中,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,仍服發散等劑,則病自除。又有血痹、周痹、支飲作痹,皆以類相從也。風痹者,遊行上下,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,聚於關節,筋脈弛縱而不收,宜防風湯。寒痹者,四肢攣痛,關節浮腫,宜五積散。

白話文:

陳無擇說:三種氣侵襲人體的經絡,進入骨頭就沉重難以抬動,進入血管就血液凝固不流通,進入筋腱就彎曲不能伸直,進入肌肉就失去知覺,進入皮膚就冰冷。久而久之,就會進入五臟,感到胸悶、呼吸急促、嘔吐的,是肺部受到影響;感到上氣、喉嚨乾燥、昏厥、腹脹的,是心臟受到影響;經常喝水、頻繁排尿、晚上睡覺會驚醒的,是肝臟受到影響;用臀部代替腳跟行走,用脊椎代替頭部活動的,是腎臟受到影響;四肢無力、咳嗽、吐出泡沫的,是脾臟受到影響。

總之,明顯的臟腑病症就難以治療了。另外還有腸道痹病、子宮痹病,以及六腑各自的俞穴,風寒濕邪入侵時,治療應根據其所屬的腑俞穴施以針灸方法,同時服用發散類藥物,病症自然就會消除。還有血液痹病、周身痹病、水腫引起的痹病,都屬於同一類病症。風痹,症狀是疼痛遊走於身體上下,隨著邪氣與血氣互相搏鬥,聚集在關節,筋脈鬆弛不收縮,應服用防風湯。寒痹,症狀是四肢攣縮疼痛,關節浮腫,應服用五積散。

濕痹者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緩弱,皮膚不仁,精神昏塞,宜茯苓川芎湯。熱痹者,臟腑移熱,復遇外邪客搏經絡,留而不行,陽遭其陰,故𤸷痹,熻然而悶,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之狀,唇口反裂,皮膚色變,宜升麻湯。三氣合而為痹,則皮膚頑厚,或肌肉痠痛,此為邪中周身,搏於血脈,積年不已,則成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,頭髮脫落,宜疏風涼血之劑。

腸痹者,數飲而小便不通,中氣喘爭,時作餐泄,宜五苓散加桑皮、木通、麥門冬,或吳茱萸散。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,宜腎著湯、腎瀝湯。血痹者,邪入於陰血之分,其狀,體常如被風所吹,骨弱勞瘦,汗出,臥則不時搖動,宜當歸湯。周痹者,在血脈之中,上下游行,周身俱痛也。

白話文:

濕痹,是指濕邪停滯,導致身體麻木僵硬,汗出过多,四肢无力,皮肤麻木,精神昏沉,应该服用茯苓川芎汤。热痹,是指热邪侵入脏腑,遇到外邪侵袭经络,停滞不散,阳气被阴邪所阻,导致身体疼痛,闷热难耐,肌肉发热,皮肤有如老鼠爬动的感觉,嘴唇干裂,皮肤颜色改变,应该服用升麻汤。三气合而为痹,是指风寒湿三邪合在一起导致痹病,症状表现为皮肤粗糙,肌肉酸痛,这是因为邪气侵袭周身,阻滞于血脉,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瘾疹风疮,搔抓不痛,头发脱落,应该服用疏风凉血的药物。

肠痹,是指肠道受阻,表现为经常喝水但小便不通畅,中气不足,经常腹泻,应该服用五苓散加入桑皮、木通、麦门冬,或者服用吴茱萸散。胞痹,是指膀胱受阻,表现为小腹部膀胱部位按压疼痛,像是热水灌溉一样,小便涩滞,有清鼻涕流出,应该服用肾着汤或肾沥汤。血痹,是指邪气侵入血液,导致身体经常感到像被风吹一样,骨头无力,消瘦,出汗,睡觉时不停地摇动,应该服用当归汤。周痹,是指邪气在血脉中游走,上下贯通,全身疼痛。

宜蠲痹湯。支飲者,手足麻痹,臂痛不舉,多睡眩冒,忍尿不便,膝冷成痹,宜茯苓湯。五臟痹,宜五痹湯。肝痹,加酸棗仁、柴胡。心痹,加遠志、茯苓、麥門冬、犀角。脾痹,加厚朴、枳實、砂仁、神麯。肺痹,加半夏、紫菀、杏仁、麻黃。腎痹,加獨活、官桂、杜仲、牛膝、黃耆、萆薢。

白話文:

若患有肢體麻木、疼痛不舉等症狀,伴隨嗜睡、頭昏眼花、排尿困難、膝蓋冰冷等,可服用蠲痹湯;若是手腳麻木、臂痛抬不起來,容易睡覺、頭昏眼花,尿頻尿急,膝蓋冰冷發麻,則可服用茯苓湯。若五臟都出現痹症,則可服用五痹湯;肝臟出現痹症,可加酸棗仁、柴胡;心臟出現痹症,可加遠志、茯苓、麥門冬、犀角;脾臟出現痹症,可加厚朴、枳實、砂仁、神麴;肺臟出現痹症,可加半夏、紫菀、杏仁、麻黃;腎臟出現痹症,可加獨活、官桂、杜仲、牛膝、黃耆、萆薢。

痹在五臟之合者可治,其入藏者死。

【診】: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關中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。浮絡多青則痛,黑則痹。絡脈暴黑者,留久痹也。脈大而澀,為痹。脈來急,亦為痹。肺脈微大為肺痹,引胸背起,惡日光。心脈微為心痹,引背善淚出。右寸沉而遲澀,為皮痹。左寸結不流利,為血痹。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,為肉痹。

左關弦緊而數,浮沉有力,為筋痹。遲為寒。數為熱。濡為濕。滑為痰。豁大、弦小為虛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痹症停留在五臟交界處,可以治療;但若深入臟器內部,就難以治癒。

診斷方面,如果體質虛弱,肌肉不結實,就容易患上痹症。關節部位潤澤,是風邪的表現,氣血混濁則會導致痹症。浮絡脈色青,則疼痛明顯;黑色則代表痹症。絡脈突然變黑,則表示痹症已經存在一段時間。脈象大而澀,也屬於痹症的表現。脈象來得急,同樣是痹症的徵兆。肺脈稍微粗大,是肺痹的表現,會引發胸背疼痛,怕光。心脈微弱,是心痹的表現,會引發背痛和流淚。右寸脈沉而遲澀,是皮痹的表現。左寸脈結滞不流暢,是血痹的表現。右關脈按壓時無力而澀,是肉痹的表現。

左關脈弦緊而數,浮沉有力,是筋痹的表現。脈象遲緩代表寒性,數則代表熱性,濡則代表濕性,滑則代表痰性。脈象豁大而弦小,代表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