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5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51)

1. 往來寒熱

顴大則骨大,顴小則骨小。皮膚薄而其肉無䐃,其臂濡濡然,其地色炲然,不與天同色,汙然獨異,此其候也。然臂薄者,其髓不滿,故善病寒熱也。問曰:病者有灑淅惡寒,而復發熱者何也?曰陰脈不足,陽往從之,陽脈不足,陰往乘之。何謂陽不足,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。

何謂陰不足,假令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。(凡治寒熱用柴胡之屬者,升陽氣使不下陷入陰中,則不熱也。用黃芩之屬者,降陰氣使不得上入陽中,則不寒也。)上俱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難》、《甲乙》、《金匱》之文,備載之者,以世醫書多不列寒熱門,僅僅《綱目》有之,又止針法,少用藥之方。然知針所取之經絡,則知藥之所取,亦猶是矣。

吾非不能一一以藥代之,但不欲印定後人眼目。仲景曰: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小柴胡加減法:如寒熱往來,經水不調,去半夏、加秦艽、芍藥、當歸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。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,名調經湯。

無孕嘔者,加半夏。無汗者,加柴胡。惡寒者,加桂。有汗者,加地骨皮。嗽者,加紫菀。通經,加京三稜、廣朮。勞者,加鱉甲。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,腕後有斑三五點,鼻中微血出,兩手脈沉澀,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,此內傷寒也。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,又渴飲冰酪水,此外感者輕,內傷者重,外從內病俱為陰也。

故先斑後衄,顯內陰證。寒熱間作,脾亦有之,非徒少陽之寒熱也。與調中湯數服而愈。《脈經》云:大腸有宿食,寒慄發熱,有時如瘧,輕則消導,重則下之。當求之傷食門。血中風氣,體虛發渴,寒熱,地骨皮散。寒熱體瘦,肢節疼痛,口乾心煩,柴胡散。產後往來寒熱,柴胡四物湯、黃耆丸。

師尼寡婦,獨陰無陽,欲心萌而不遂,陰陽交爭,寒熱互作,全類溫瘧,久則成勞,其肝脈弦長而上魚際,宜抑陰地黃丸。結熱在裡,往來寒熱者,大柴胡湯。武陽仇天祥之子,病發寒熱,諸醫作骨蒸勞治之,半年病甚。戴人往視之,診其手脈尺寸皆潮於關,關脈獨大。戴人曰:肺癰也。

問其乳媼,曾有痛處,乳媼曰無。戴人令兒去衣,舉其兩手,觀其兩脅下,右脅稍高。戴人以手側按之,兒移身避之,按其左脅則不避。戴人曰:此肺部有癰,已吐膿矣。

【診】:寸口脈沉而喘,曰寒熱。脈沉數細散者,寒熱也。(沉細為寒,數散為熱。)脈澀洪大,寒熱在中。尺膚烘然,先熱後寒,寒熱也。(言初捫尺膚則熱,久之則寒也。)尺膚先寒,久之而熱者,亦寒熱也。(言初捫尺膚則寒,久之則熱也。)寒熱奪形,脈堅搏,是逆也。

白話文:

往來寒熱

臉頰骨骼大小與顴骨成正比。皮膚薄,肉少,手臂濕潤,面色晦暗,與正常膚色不同,呈現污濁異樣,這就是其症狀。手臂瘦弱的人,骨髓不足,所以容易患寒熱病。

有人問:病人為什麼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呢?這是因為陰脈不足,陽氣就跟著去補,陽脈不足,陰氣就乘虛而入。什麼是陽氣不足?例如寸口脈微弱,就叫陽氣不足,陰氣上犯陽氣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。

什麼是陰氣不足?例如尺脈微弱,就叫陰氣不足,陽氣下陷陰氣就會發熱。凡是治療寒熱用柴胡類藥物,是為了升提陽氣,使陽氣不至於下陷陰氣而發熱;用黃芩類藥物,是為了下降陰氣,使陰氣不至於上犯陽氣而發冷。以上內容都記載於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等醫書中,這些書都詳細記載了寒熱病的內容,但現今世面上許多醫書都沒有單列寒熱病這一章節,只有《本草綱目》略有提及,而且只記載針灸療法,很少有藥方。但如果了解針灸所取穴位的經絡,就能理解藥物治療的原理。

我不是不能一一用藥方來代替針灸,只是不想限制後人的思考。張仲景說:婦女中風七八天後,又出現寒熱往來,發作時間規律,月經剛好停止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,導致血液凝滯,所以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作有規律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小柴胡湯加減法:如果寒熱往來,月經不調,去掉半夏,加入秦艽、芍藥、當歸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,稱為調經湯。

嘔吐者加半夏;無汗者加柴胡;惡寒者加桂枝;有汗者加地骨皮;咳嗽者加紫菀;月經不通者加川三棱、白朮;體力勞累者加鱉甲。完顏小將軍患寒熱間歇病,手腕後有三四個斑點,鼻腔輕微出血,兩手脈沉澀,胸膈四肢按壓沒有明顯發熱,這是內傷寒。他之前臥在殿角受了風寒,又喝了冰酪,外感輕,內傷重,外感和內傷都屬於陰證。

所以先出現斑點後出血,明顯是內在陰證。寒熱間歇,脾胃也有這種情況,不只是少陽經的寒熱。服用調中湯數次後痊癒。《脈經》記載:大腸積食,會寒慄發熱,有時像瘧疾一樣,輕則消導,重則瀉下,應從傷食方面尋找病因。血虛中風,體虛口渴,寒熱,用地骨皮散;寒熱體瘦,關節疼痛,口乾心煩,用柴胡散;產後寒熱往來,用柴胡四物湯、黃耆丸。

尼姑、寡婦等獨陰無陽之人,慾望萌動而不能滿足,陰陽相爭,寒熱交替,完全像溫瘧一樣,久而久之會成勞損,肝脈弦長而上達魚際穴,宜服用抑陰地黃丸。裡熱結聚,寒熱往來者,用大柴胡湯。武陽仇天祥的兒子,患寒熱病,多位醫生都當作骨蒸勞來治療,半年後病情加重。戴醫生前去診治,診脈發現寸口脈都浮於關脈,關脈獨大。戴醫生說:這是肺癰。

詢問其奶媽,是否有疼痛的地方,奶媽說沒有。戴醫生讓孩子脫掉衣服,舉起雙手,觀察兩脅下,右脅稍高。戴醫生用手側著按壓,孩子躲避,按壓左脅則不躲避。戴醫生說:這是肺部有癰,已經吐膿了。

【診斷】:寸口脈沉而氣喘,表示寒熱;脈沉細數散,也表示寒熱(沉細為寒,數散為熱);脈澀洪大,寒熱在裡;尺脈皮膚溫熱,先熱後寒,也是寒熱(說明一開始摸尺脈皮膚是熱的,久之則寒);尺脈皮膚先寒,久之而熱,也是寒熱(說明一開始摸尺脈皮膚是寒的,久之則熱);寒熱奪氣傷形,脈象堅實有力,這是逆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