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48)

1. 往來寒熱

凡病多能為寒熱,但發作有期者瘧也,無期者諸病也。【內因】經云:榮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。(小柴胡與四物各半湯。)【外因】經云:風氣盛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風者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,其寒也則衰飲食,其熱也則消肌肉,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又云: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

又云:風盛為寒熱。(解風湯、防風湯。)【肺】經云:脈之至也,喘而虛,名曰肺痹,寒熱,得之醉而使內也。又曰:肺脈微急為肺寒熱。【脾】經云:脾脈小甚為寒熱。【太陽】經云:三陽為病發寒熱。【陽維】經云:陽維為病苦寒熱。【火熱攻肺】經云:少陰司天,熱氣下臨,肺氣上從,喘嘔寒熱。

又云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肺氣上從,寒熱胕腫。又云: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寒熱,皮膚痛。又云: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復則病寒熱,瘡瘍。治以寒劑。【寒熱相錯】,經云:陽明司天之政,天氣急,地氣明,民病寒熱發暴。三之氣,燥熱交合,民病寒熱。又云: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肝氣上從,民病寒熱如瘧。

又云:少陰司天之政,四之氣,寒熱互至,民病寒熱。治視寒熱多少其制。皮寒熱者,不可附席,毛髮焦,鼻槁臘,不得汗,取三陽之絡,以補手太陰。肌寒熱者,肌痛,毛髮焦而唇槁臘,不得汗,取三陽於下,以去其血者,補足太陰,以出其汗。骨寒熱者,病無所安,汗注不休。

齒未槁,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;齒已槁,死不治。骨厥亦然。(無汗而寒熱者,屬表可治。寒熱汗出不休,骨寒熱者,已入骨髓,故難治也。)灸寒熱之法,先灸項大椎,以年為壯數,(王注云:如患人之年數。)次灸橛骨,以年為壯數。(尾窮謂之橛骨。)視背腧陷者灸之,(膏肓等腧陷者,為筋骨之間陷中也。

王注:以背胛骨際有陷處也。)舉臂肩上陷者灸之,(肩腢穴也。)兩季脅之間灸之,(京門穴也。)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,(陽輔穴也。)足小指、次指間灸之,(俠谿穴也。)腨下陷脈灸之,(承筋穴也。)外踝後灸之,(崑崙穴也。)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,(當隨其所有而灸之。

)膺中陷骨間灸之,(天突穴也,未詳是否。)掌束骨下灸之,(陽池穴也,未詳是否。)臍下關元三寸灸之,毛際動脈灸之,(氣衝穴也。)膝下三寸分間灸之,(三里穴也。)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,(衝陽穴也。)巔上一灸之。(百會穴也。)凡當灸二十九處,灸之不已者,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,數刺其俞而藥之。

(按項大椎至巔上一灸之,二十九處也。以上出骨空論。)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,背三節五臟之旁,以手疾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之缺盆中以越之。小腹滿大,身時寒熱,小便不利,取足厥陰。絡病者,善太息,口苦,下利,寒熱,取陽陵泉。

白話文:

凡是疾病大多會出現寒熱的症狀,但發作有規律的,就是瘧疾;發作沒有規律的,就是其他各種疾病。

【內在原因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營氣生病的時候,會出現寒熱、氣虛少力,血在上下流動不順暢的狀況。(可以用小柴胡湯和四物湯各一半的藥方來治療。)

【外在原因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邪侵襲皮膚,導致體內氣機不能暢通,風邪又喜歡遊走不定,變化很快,當毛孔打開時就會感覺寒冷,閉合時則會發熱而悶,寒冷時會食慾不振,發熱時會消瘦肌肉,因此會讓人發抖、不想吃東西,這種情況叫做寒熱。又說:因為受了風寒露氣,也會產生寒熱。

又說:風邪旺盛也會導致寒熱。(可以用解風湯、防風湯來治療。)

【肺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肺脈搏動時,出現喘息、虛弱的情況,叫做肺痹,也會伴隨寒熱,這種情況多是因為酒醉後感受外邪引起的。又說:肺脈微弱而急促,會導致肺部出現寒熱。

【脾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脾脈搏動很微弱,會導致寒熱。

【太陽經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生病都會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。

【陽維脈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維脈生病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。

【火熱攻肺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是少陰司天的時候,熱邪會從天下降臨,肺氣會向上升騰,導致喘息、嘔吐、寒熱。

又說:如果是少陽司天的時候,火邪會從天下降臨,肺氣會向上升騰,導致寒熱和身體浮腫。又說:如果是少陰司天的時候,熱邪過盛,會導致寒熱、皮膚疼痛。又說:如果年份木氣不足,燥氣會盛行,恢復正常後會出現寒熱、瘡瘍等疾病,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【寒熱相錯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是陽明司天的時候,天氣急促,地氣明顯,人們會突然出現寒熱的疾病。在第三個時段,燥熱交織,人們會出現寒熱的疾病。又說:如果是陽明司天,燥氣下降,肝氣上升,人們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。

又說:如果是少陰司天的時候,在第四個時段,寒熱會交替出現,人們會出現寒熱的疾病,治療時要根據寒熱的程度來調整藥方。皮膚出現寒熱的人,不能躺在涼席上,毛髮會焦枯,鼻孔乾枯,不出汗,要取三陽經的絡脈來治療,並用手太陰經的穴位來補益。肌肉出現寒熱的人,肌肉疼痛,毛髮焦枯、嘴唇乾枯,不出汗,要取三陽經下部的穴位來治療,並將血排出,然後用足太陰經的穴位來補益,以幫助發汗。骨骼出現寒熱的人,會感覺渾身不適,汗流不止。

如果牙齒沒有乾枯,要取少陰經在陰股的絡脈來治療;如果牙齒已經乾枯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骨骼厥逆也是一樣的情況。(沒有出汗的寒熱屬於表證,可以治療;寒熱且汗流不止,骨骼出現寒熱的,已經深入骨髓,所以難以治癒。)

【灸法】 灸治療寒熱的方法:先灸項部的大椎穴,艾灸的次數以病人的年齡為準(比如病人幾歲就灸幾壯),然後灸尾椎骨的橛骨,艾灸的次數也以年齡為準(尾椎骨的末端稱為橛骨)。觀察背部腧穴有沒有凹陷,灸這些凹陷的地方(比如膏肓等穴位凹陷的地方,是肌肉與骨骼之間凹陷的部位)。(王氏的註解:背部肩胛骨邊緣有凹陷的地方)。舉起手臂時,肩部上面凹陷的地方也可以灸(肩髃穴)。兩側季脅之間的部位也可以灸(京門穴)。外踝上絕骨的末端也可以灸(陽輔穴)。腳小趾與次趾之間的部位也可以灸(俠谿穴)。小腿肚下面凹陷脈動的地方也可以灸(承筋穴)。外踝後面也可以灸(崑崙穴)。鎖骨上凹陷處,摸起來堅硬如筋的地方也可以灸(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灸)。胸骨正中凹陷處也可以灸(天突穴,但不確定是否為此穴)。手掌腕骨下面的部位也可以灸(陽池穴,但不確定是否為此穴)。肚臍下關元穴三寸的地方也可以灸,陰毛邊緣的動脈處也可以灸(氣衝穴)。膝蓋下三寸兩筋之間的地方也可以灸(足三里穴)。足背陽明經動脈處也可以灸(衝陽穴)。頭頂也可以灸(百會穴)。總共應該灸二十九個穴位,如果灸了還沒好的,就觀察哪個經脈的陽氣過盛,多次針刺這些腧穴,再配合藥物治療。

(以上從項部大椎穴到頭頂百會穴,總共二十九個穴位。以上出自《骨空論》。)

如果邪氣在肺,就會出現皮膚疼痛、寒熱、氣喘、出汗、咳嗽牽連肩背等症狀,可以取胸部外側的腧穴,背部第三節脊椎兩旁五臟的相應穴位,用手快速按壓,如果感覺舒服,就可以針刺,也可以取鎖骨上凹陷處來疏導邪氣。如果小腹脹滿、身體時而寒冷時而發熱、小便不暢,可以取足厥陰經的穴位。如果病在絡脈,會經常嘆氣、口苦、腹瀉、寒熱,可以取陽陵泉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