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7)
第一冊 (47)
1. 振寒
謂寒而顫振也。經云: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,陽明者午也,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此當瀉陽者也。又云: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。此當補陽者也。又云: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病洒洒振寒,治以辛涼。又云:陽明司天之政,清熱之氣,持於氣交,民病振寒。
四之氣,寒雨降,病振慄。治視寒熱輕重,多少其制。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,按之無力,腹中時痛,心胃相控睪隱隱而痛,或大便溏泄,鼻不聞香臭,清濁涕不止,目中淚出,喘喝痰嗽,唾出白沫,腰沉沉苦痛,項背胸脅時作痛,目中流火,口鼻惡寒,時時頭痛目眩,苦振寒不止,或嗽或吐,或嘔或噦,則發躁蒸蒸而熱,如坐甑中,必得去衣居寒處,或飲寒水則便如故。其振寒復至,或氣短促,胸中滿悶而痛,如有膈咽不通,欲絕之狀。
甚則口開目瞪,聲聞於外,而淚涕痰涎大作,其發躁方過,而振寒復至。或面白而不澤者,脫血也。悲愁不樂,情慘意悲,健忘,或善嚏,此風熱大損寒水,燥金之復也。如六脈細弦而澀,按之空虛,此大寒證也,亦傷精氣,以辛甘溫熱潤之劑,大瀉西北二方則愈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振寒」,指的是因為寒冷而發抖顫抖的現象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明經所說的『灑灑振寒』,陽明經代表中午,是五月盛陽中的陰氣,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加入,所以會出現輕微的顫抖發冷。」這種情況應該用瀉陽的方法來治療。
另外,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寒氣侵入皮膚,導致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,所以會出現發抖怕冷的『振寒寒慄』。」這種情況應該用補陽的方法來治療。
還有,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厥陰經值班,風邪過盛,會導致病患輕微發抖發冷,治療應採用辛涼的藥物。」
又說:「陽明經主導天氣變化,清涼的氣息在天地間交替運行,百姓就會因為寒冷而出現顫抖。」
第四個時節,寒冷的雨水降下,會出現顫抖的症狀。治療時要根據寒熱的輕重程度來調整藥物的用量。
如果六脈中的下脈呈現弦細而澀的狀況,按壓時感覺無力,腹部時常疼痛,心胃互相牽引導致睪丸隱隱作痛,或者大便稀溏,鼻子聞不到香臭,清鼻涕流個不停,眼睛流淚,呼吸急促有痰,吐出白色泡沫,腰部沉重疼痛,後頸、背部、胸脅時常疼痛,眼睛發紅,口鼻怕冷,時常頭痛暈眩,嚴重時會顫抖發冷不止,有時咳嗽、有時嘔吐、有時乾嘔、有時打嗝,然後會開始煩躁發熱,感覺像坐在蒸籠裡一樣,這時必須脫下衣服到寒冷的地方,或者喝點冷水就會好轉。但是顫抖發冷又會再次出現,有時會呼吸短促,胸中悶脹疼痛,感覺像有東西堵住咽喉一樣,快要斷氣的樣子。
嚴重時會口開眼瞪,聲音傳到外面,並且眼淚、鼻涕、痰液大量分泌,當發躁的階段過去後,顫抖發冷的症狀又會再次出現。如果臉色蒼白而沒有光澤,表示有失血的情況。感到悲傷憂愁,心情低落,健忘,或者經常打噴嚏,這是因為風熱嚴重損傷了寒水,燥金之氣反復出現的緣故。
如果六脈呈現細弦而澀,按壓時感覺空虛,這是屬於大寒的症狀,也表示傷到了精氣,應該使用辛甘溫熱滋潤的藥物,如果能大幅度疏瀉西北兩個方向的邪氣就能痊癒。
2. 寒痹
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帝曰: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岐伯曰:是人者,素腎氣勝,以水為事,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,一水不能勝兩火。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
所以不能凍慄者,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治法當求之痹門。
氣分寒,桂枝加附子湯,桂枝加芍藥、人參新加湯。
血分寒,巴戟丸、神珠丸。
上焦寒,陳皮、厚朴、藿香、胡椒,理中丸、鐵刷湯、桂附丸。
中焦寒,白朮、乾薑、丁香,大建中湯、二氣丹、附子理中丸。
下焦寒,肉桂、附子、沉香,八味丸、還少丹、天真丹。海藏云:下焦寒,四逆例。乾薑味苦,能止而不行,附子味卒,能行而不守,泄小便不通。二藥皆陽,氣化能作小便。若薑、附、術三味,內加茯苓以分利之為佳。附生用而不炮,則無火力,熱則行而不止,兼以水多煎少,則熱直入下焦。
五臟寒方:肝寒,雙和湯。心寒,定志丸、菖蒲丸。脾寒,益黃散。肺寒,小青龍湯。腎寒,八味丸。通治大寒,四逆湯、大已寒丸、沉香桂附丸。
王太僕云:小寒之氣,溫以和之。大寒之氣,熱以取之。甚寒之氣,則下奪之。奪之不已,則逆折之。折之不盡,則求其屬以衰之。東垣云: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有三,北方之人,為大寒所傷,其足脛脹,乃寒勝則浮,理之然也。若火灸湯浴,必脫毛見骨,須先以新汲水浴之,則時見完復矣。
更有大寒凍其面或耳,若近火湯,必脫皮成瘡,須先於涼房處浴之,少時以溫手熨烙,必能完復。此涼而行之,除其大寒之理一也。大寒之氣,必令母實,乃地道左遷入肺,逆行於天,以涼藥投之,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,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。況大寒在外,其大熱伏於地下者,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。
熱伏於中,元氣必傷,在人之身乃胃也,以涼藥和之,則元氣充盛而不傷三也。
白話文:
寒痹
皇帝問:人的身體並不是穿衣不足而感到寒冷,而且身體裡面也不是本來就有寒氣,那這寒冷感覺從體內產生是什麼原因呢?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「痹氣」太多了,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,所以身體感覺寒冷,好像從水裡出來一樣。
皇帝問:有些人身體感到寒冷,用熱水或火都不能使其溫暖,穿厚衣服也沒用,但卻沒有被凍到發抖,這是什麼病呢?
岐伯回答:這個人,原本腎氣就比較強盛,平時接觸水的事情較多,太陽之氣衰弱,腎臟的脂肪也衰竭不夠滋養,使得一水(腎陰)無法勝過兩火(心陽和肝陽)。腎屬於水,而且生於骨頭,腎功能不足則骨髓不能充盈,所以寒冷甚至深入到骨頭。
之所以不會凍到發抖,是因為肝臟和心臟都屬陽,而腎臟是孤陰之臟,一水無法勝過兩火,所以不會凍到發抖,這種情況稱為「骨痹」,這個人應該會關節彎曲變形。治療方法應該從治療痹證的方向去尋求。
如果寒在氣分,用桂枝加附子湯,或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。
如果寒在血分,用巴戟丸、神珠丸。
如果寒在上焦,用陳皮、厚朴、藿香、胡椒,配合理中丸、鐵刷湯、桂附丸。
如果寒在中焦,用白朮、乾薑、丁香,配合大建中湯、二氣丹、附子理中丸。
如果寒在下焦,用肉桂、附子、沉香,配合八味丸、還少丹、天真丹。海藏說:下焦寒,按四逆湯的原則治療。乾薑味苦,能使藥效停止而不散開,附子味辛,能使藥效運行而不守滯,能幫助排尿,治療小便不通。這兩味藥都屬陽,能幫助氣化作用,使小便通暢。如果用乾薑、附子、白朮三味藥,再加入茯苓來利水濕效果更好。附子要生用不經過炮製,這樣才有火力,而且藥性運行不停留,再加上用水多煮藥少,使藥力直達下焦。
治療五臟寒冷的藥方:肝寒,用雙和湯。心寒,用定志丸、菖蒲丸。脾寒,用益黃散。肺寒,用小青龍湯。腎寒,用八味丸。治療整體大寒的藥方,用四逆湯、大已寒丸、沉香桂附丸。
王太僕說:對於輕微寒冷,用溫和的方法調和;對於較嚴重的寒冷,用熱藥來驅散;對於非常嚴重的寒冷,要用向下引導的方法;如果引導不順利,就反向使用藥物折伏,如果還不能完全消除寒冷,就去尋找寒冷的來源,使其衰弱。
東垣說:用熱藥治療寒冷,用涼藥引導藥力,有三種情況:北方的人,因寒冷而受傷,腳和小腿會腫脹,這是寒氣太盛導致浮腫,這是正常的反應。如果用火烤或熱水泡,一定會脫皮見骨,必須先用剛打上來的涼水浸泡,一段時間後就會恢復。
更有大寒凍傷面部或耳朵,如果靠近火或熱水,一定會脫皮成瘡,必須先在涼爽的房間裡浸泡,過一會再用溫手按摩,就能夠恢復。這就是用涼藥引導,去除嚴重寒冷的道理之一。嚴寒之氣,會使母臟(腎)變得實邪,這是地氣左降進入肺,反向運行於天上,用涼藥來治療,使天氣右升,順應自然規律,各種疾病就能順應天時而痊癒,這是第二個道理。況且大寒在外,其內部有潛藏的熱,這熱是三焦包絡中天真之氣所居住的根基。
熱潛藏在內,元氣一定會受損,在人體來說是指胃,用涼藥來調和,則元氣可以充盛而不受損害,這是第三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