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44)

1. 發熱

冷飲食者,乾薑湯下。炙爆者,茶清、甘草湯下。三消、諸失血後、蓐勞、久痢、諸虛復發熱者,皆非美證。有當直攻其發者,有不當專治其熱者,因他病而發為熱者也,當隨證用藥,不可一概求之。其他諸證作熱,當自治其本病,即於本證藥中,加入退熱藥。元戎謂:參蘇飲治一切發熱,皆能作效,不必拘其所因。

謂中有風藥解表,有氣藥和中,則外感風寒及內積痰飲並可用也。而合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,則此方乃虛實表裡兼治之劑,然不可過。如素有痰飲者,俟熱退即以六君子湯調之。素陰虛者,俟熱退即用三才丸之屬調之。

治各有五:一治曰和,假令小熱之病,當以涼藥和之。和之不已,次用取。二治曰取,為熱勢稍大,當以寒藥取之。取之不已,次用從。三治曰從,為勢既甚,當以溫藥從之,為藥氣溫也。味隨所為,或以寒因熱用。味通所用,或寒以溫用。或以汗發之不已,又用折。四治曰折,為病勢極甚,當以逆制之。

逆制之不已,當以下奪之。下奪之不已,又用屬。五治曰屬,為求其屬以衰之,緣熱深陷在骨髓間,無法可出,針藥所不能及,故求其屬以衰之。求屬之法,是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經曰:陷下者灸之。夫衰熱之法,同前所云,火衰於戌,金衰於辰之類是也。如或又不已,當廣其法而治之。

譬如孫子之用兵,若在山谷則塞淵泉,在水陸則把渡口,在平川廣野,當清野千里。塞淵泉者、刺俞穴,把渡口者、奪病發時前,清野千里者、如肌羸瘦弱,宜廣服大藥以養正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有三,皆因大熱在身,止用黃耆、人參、甘草,此三味者,皆甘溫,雖表裡皆熱,燥發於內,捫之肌熱於外,能和之,汗自出而解矣。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一也。

熱極生風,乃左遷入地,補母以虛其子,使天道右遷順行,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。況大熱在上,其大寒必伏於內,溫能退寒,以助地氣,地氣者,在人乃胃之生氣,使真氣旺三也。

【診】:脈浮大而無力為虛。沉細而有力為實。沉細或數者死。病熱有火者生,心脈洪是也。無火者死,沉細是也。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熱而脈靜者,難治。脈盛,汗出不解者死。脈虛,熱不止者死。脈弱,四肢厥,不欲見人,食不入,利下不止者死。

白話文:

發熱

受寒而發熱的人,用乾薑湯治療。因燥熱而發熱的人,用茶水和甘草湯治療。糖尿病、各種失血後、產後勞損、久瀉、各種虛弱體質復發熱症,都不是好的徵兆。有些發熱需要直接攻治,有些則不應專注治療發熱,因為發熱是其他疾病引起的,應根據具體症狀用藥,不能一概而論。其他各種發熱症狀,應治療其根本疾病,在原有藥方中加入退熱藥。元戎說:參蘇飲可以治療一切發熱,都有效,不必拘泥於發熱的原因。

其中包含一些風藥可以解表,一些氣藥可以和中,所以外感風寒和內積痰飲都可以用。而四物湯加茯苓名為茯苓補心湯,尤其能治虛熱,所以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虛實表裡兼顧的疾病,但是不能過量使用。如果本來就有痰飲,等熱退了就用六君子湯調理;如果本來就陰虛,等熱退了就用三才丸等藥物調理。

治療方法有五種:第一種叫“和”,比如輕微發熱,就用涼藥來調理。如果調理後仍無效,就用第二種方法。第二種叫“取”,如果熱勢較大,就用寒藥來去除。如果去除後仍無效,就用第三種方法。第三種叫“從”,如果熱勢很嚴重,就用溫藥來順應,因為藥氣溫和。藥物的寒熱要根據病情調整,有時用寒藥來治療熱症,有時用溫藥來治療寒症。如果用汗法發汗仍然無效,就用第四種方法。第四種叫“折”,如果病情極其嚴重,就要用相反的方法來制止。

如果相反的方法仍然無效,就用第五種方法。第五種叫“屬”,目的是使病情衰弱,因為熱邪深陷骨髓,針藥都難以奏效,所以想辦法使它衰弱。使它衰弱的方法,就是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經書說:熱邪下陷的,用灸法治療。衰熱的治療方法,如同前面所說的,火在戌時衰,金在辰時衰,以此類推。如果還是無效,就要擴大治療方法。

譬如孫子的用兵策略,如果在山谷就堵塞泉水,在水陸就控制渡口,在平原就清掃千里。堵塞泉水就像刺俞穴,控制渡口就像在疾病發作前就採取措施,清掃千里就像病人肌膚消瘦虛弱,應該廣泛服用大藥來滋養正氣。用寒涼之法治療熱症,溫和地進行有三種方法,都是因為體內大熱,只用黃耆、人參、甘草三味藥,這三味藥都是甘溫的,即使表裡都熱,燥熱內生,摸起來肌膚外熱,也能調理它,汗水自然排出而痊癒。這就是溫能除大熱的至理第一點。

熱極生風,就是熱邪向下移至地面,滋補母氣以虛其子氣,使天道順行,各種疾病都能順應天理而痊癒,這是第二點。況且大熱在上,大寒一定潛伏在內,溫能退寒,以助地氣,地氣在人體就是胃的生氣,使真氣旺盛,這是第三點。

【診斷】:脈象浮大而無力是虛證。脈象沉細而有力是實證。脈象沉細或脈數者,是死徵。發熱伴有火象者是活的,心脈洪大就是如此。沒有火象者是死的,脈象沉細就是如此。脈象浮而澀,澀而身體發熱者是死徵。發熱而脈象靜者,難治。脈象盛,汗出不解者是死徵。脈象虛弱,發熱不止者是死徵。脈象弱,四肢厥冷,不願見人,飲食不入,腹瀉不止者是死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