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3)

1. 眉稜骨痛

眉骨者,目系之所過,上抵於腦,為目屬於腦也。若諸陽經或挾外邪,郁成風熱毒,上攻於頭腦,下注於目睛,遂從目系過眉骨,相併而痛。若心肝壅熱,上攻目睛而痛,則亦目系與眉骨牽連並痛。若胸膈風痰上攻者亦然。若太陰之勝,濕氣內郁,寒迫下焦,痛留項,互引眉間,其痛有酸者,有抽掣者,有重者,有昏悶者,便可審是孰氣之勝也。東垣選奇湯,治眉骨痛不可忍,神效。

丹溪云:屬風熱與痰,治類頭風。風熱者,宜祛風清上散。因痰者,二陳湯加酒黃芩白芷。因風寒者,羌烏散。戴云:眼眶痛有二證,皆屬肝。有肝虛而痛,才見光明則眼眶骨痛甚,宜生熟地黃丸。有肝經停飲,發則眉稜骨痛不可開,晝靜夜劇,宜導痰湯,或小芎辛湯半夏橘紅、南星、茯苓

2. 頭風屑

羅謙甫云:肝經風盛,木自搖動,《尚書》云:滿招損。老子云:物壯則老。故木陵脾土,金來克之,是子來為母復仇也。使梳頭有雪皮,見肺之證也,肺主皮毛。大便實,瀉青丸主之。虛者,人參消風散主之。萬病紫菀丸,治頭多白屑。每服三丸至五七丸,薑湯下。按上治法,必有風熱上攻,頭目眩痛諸證,而後用之。

若止是白屑,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屬,外治而已。

3. 頭重

何因得之?曰因天之濕淫外著也,因人之濕痰上蒸也,因在下之陰氣逆於上也,皆得而頭重。何以言之,頭象於天,其氣極清,地氣重濁,地者陰也,土濕也。若外著內蒸,必壅蔽清道,致氣血不利,沉滯於經隧脈絡故重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因於濕,首如裹,是外濕蔽著者也。

又曰:脾熱病者,先頭重,是胃脈引其熱上於頭也。太陰之復,飲發於中,濕氣內逆太陽,上留而重痛,胸中掉瘛尤甚。太陽之勝,濕氣內郁,亦頭重。巨陽之厥,腫首頭重,發為徇僕。《靈樞》謂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。虛則頭重高搖之。

俠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東垣云:頭重如山,此濕氣在頭也。紅豆散鼻內搐之。又方,羌活根、(燒)連翹、(各三錢)紅豆,(半錢)上為末,搐鼻。為飲除濕藥,則過病所,誅罰無過,故於鼻取之。猶物在高巔之上,必射而取之也。丹溪云:壯實人氣實有痰,或頭痛,或眩暈,大黃酒浸三次,為末。

茶調服。

4. 頭搖

風也,火也,二者皆主動,會之於巔,乃為搖也。《內經》曰: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。注謂:徇、疾也,蒙、目不明,招、掉搖不定也,尤、甚也。目疾不明,首掉尤甚。又太陰之復,頭項痛重,掉瘛尤甚。注謂:濕氣內逆太陽,上留胸中而掉瘛也。

《靈樞》謂督脈之別長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。然病機有謂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夫頭之巔,足太陽之所過,督脈與厥陰之所會,是故三經所逆之火,留聚於此者,皆從風木而為掉搖也。張仲景又言,心絕者,亦直視搖頭也。

【診】:寸口之脈,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頂痛。寸口緊急,或短或弦或浮,皆頭痛。浮滑為風痰,易治。短澀難治。浮緊為太陽。弦細少陽。浮緩長陽明。沉緩太陰。沉細少陰。浮緩厥陰。浮弦為風。浮洪為火。右寸滑或大,或弦而有力,皆痰火積熱。

細或緩,兼體重者濕。左脈不足,血虛。右脈不足,氣虛。左右俱不足,氣血俱虛。右寸緊盛,食積。右關洪大,為胃熱上攻。寸口弦細,為鬲上有風涎冷痰,或嘔吐。沉細為陰毒傷寒,但頭痛身不熱也。診頭痛目痛,久視無所見者死。病苦頭痛目痛,脈急短澀死。

5. 面痛

面痛皆屬火。蓋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而火陽類也。心者生之本,神之變,其華在面,而心君火也。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。高者抑之,郁者開之。血熱者涼血,氣虛者補氣。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。許學士醫檢正患鼻頞間痛,或麻痹不仁,如是數年,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,不開口言語,飲食皆妨。

在頞與頰上常如糊,手觸之則痛,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,傳入經絡,血凝滯而不行,故有此證。或以排風、小續命、透體丹之類與之,皆不效。制犀角升麻湯贈之,數日愈。夫足陽明胃也。經云:腸胃為市。又云:陽明多血多氣,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,如市釐無所不有也。

以其腐熟飲食之毒聚於胃,此方以犀角為主,解飲食之毒也。陽明經脈環唇挾舌,起於鼻,合頞中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至頭顱,今所患皆一經絡也。故以升麻佐之。余藥皆滌除風熱。升麻、黃芩專入胃經。老母年七十餘,累歲患頰車痛,每多言傷氣、不寐傷神則大發,發之劇則上連頭,下至喉內及牙齦,皆如針刺火灼,不可手觸。

乃至口不得開,言語飲食並廢,自覺火光如閃電,尋常涎唾稠黏,如絲不斷,每勞與餓則甚,得臥與食則稍安,知其虛也。始以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人參白虎湯羌活勝濕湯加黃芩、甘、桔皆不效,後改用參、耆、白朮、芎、歸、升、柴、甘、桔之類,稍佐以芩、梔、連翹、黍黏,空腹進之,而食遠則服加減甘露飲,始漸安。

第老人性躁不耐閒,勞與多言時有之,不能除去病根,然發亦稀少,即發亦不如往歲之劇矣。從子鋙因喪子鬱結,復多餌鹿角膠諸種子藥,或於食後臨臥輒進之,以至積成胃熱,遂患面痛如老母證。服清胃散、甘露飲,大加石膏過當,而見虛證。又服參、耆等補藥過當,而復見火證。

門人施生以越鞠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之屬,開其鬱結,而始向安。諸方書無面痛門,今補之。且具載上三條,以見用藥不可執一耳,非三條之足以盡是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