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3)

1. 眉稜骨痛

眉骨者,目系之所過,上抵於腦,為目屬於腦也。若諸陽經或挾外邪,郁成風熱毒,上攻於頭腦,下注於目睛,遂從目系過眉骨,相併而痛。若心肝壅熱,上攻目睛而痛,則亦目系與眉骨牽連並痛。若胸膈風痰上攻者亦然。若太陰之勝,濕氣內郁,寒迫下焦,痛留項,互引眉間,其痛有酸者,有抽掣者,有重者,有昏悶者,便可審是孰氣之勝也。東垣選奇湯,治眉骨痛不可忍,神效。

丹溪云:屬風熱與痰,治類頭風。風熱者,宜祛風清上散。因痰者,二陳湯加酒黃芩、白芷。因風寒者,羌烏散。戴云:眼眶痛有二證,皆屬肝。有肝虛而痛,才見光明則眼眶骨痛甚,宜生熟地黃丸。有肝經停飲,發則眉稜骨痛不可開,晝靜夜劇,宜導痰湯,或小芎辛湯加半夏、橘紅、南星、茯苓。

白話文:

眉骨疼痛的中醫解說

眉骨是眼睛經絡所經過之處,向上連接到腦部,因此眼睛屬於腦的一部分。若陽經受外邪侵襲,郁積成風熱毒,向上攻入頭腦,向下侵入眼球,就會沿著眼經絡經過眉骨,導致眉骨疼痛。

如果心肝有熱氣上攻眼球,也會引起眉骨疼痛。胸膈有風痰上攻也會出現同樣症狀。

若脾胃虛寒,濕氣內郁,寒氣下逼,導致疼痛留在頸項,並牽連到眉間,疼痛的表現可能包括酸痛、抽搐、沉重、昏悶等。根據疼痛的具體表現,可以判斷是哪種氣虛所致。

東垣所著《選奇湯》可治療眉骨疼痛劇烈,效果顯著。

丹溪認為眉骨疼痛主要與風熱和痰有關,治療方法類似頭風。風熱者宜用祛風清上散。痰濕者宜用二陳湯加酒黃芩、白芷。風寒者宜用羌烏散。

戴氏認為眼眶疼痛分為兩種,都屬於肝臟問題。肝虛者,一看到光線就會感到眼眶骨劇烈疼痛,宜用生熟地黃丸。肝經停飲者,眉稜骨疼痛難以忍受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宜用導痰湯或小芎辛湯加半夏、橘紅、南星、茯苓。

2. 頭風屑

羅謙甫云:肝經風盛,木自搖動,《尚書》云:滿招損。老子云:物壯則老。故木陵脾土,金來克之,是子來為母復仇也。使梳頭有雪皮,見肺之證也,肺主皮毛。大便實,瀉青丸主之。虛者,人參消風散主之。萬病紫菀丸,治頭多白屑。每服三丸至五七丸,薑湯下。按上治法,必有風熱上攻,頭目眩痛諸證,而後用之。

若止是白屑,但宜白芷、零陵香之屬,外治而已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說:肝經風盛,木頭就會搖晃。《尚書》說:滿招損。老子說:物壯則老。因此木頭侵犯脾土,金來克制它,這是兒子來為母親報仇。

如果梳頭時有頭皮屑,那是肺的症狀,因為肺主皮毛。大便實者,可以用瀉青丸治療。虛者,可以用人參消風散治療。萬病紫菀丸,可以治療頭部多白屑。每次服用三到五七丸,用薑湯送服。

根據以上治療方法,必須有風熱上攻,頭目眩痛等症狀,才能使用。

如果只是白屑,那麼可以用白芷、零陵香之類的藥物外治即可。

3. 頭重

何因得之?曰因天之濕淫外著也,因人之濕痰上蒸也,因在下之陰氣逆於上也,皆得而頭重。何以言之,頭象於天,其氣極清,地氣重濁,地者陰也,土濕也。若外著內蒸,必壅蔽清道,致氣血不利,沉滯於經隧脈絡故重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因於濕,首如裹,是外濕蔽著者也。

又曰:脾熱病者,先頭重,是胃脈引其熱上於頭也。太陰之復,飲發於中,濕氣內逆太陽,上留而重痛,胸中掉瘛尤甚。太陽之勝,濕氣內郁,亦頭重。巨陽之厥,腫首頭重,發為徇僕。《靈樞》謂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。虛則頭重高搖之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會頭重呢?因為天上的濕氣侵襲人體,或是人體本身的濕痰上蒸,或是下半身的陰氣逆流向上,這些原因都會導致頭重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頭部象徵著天空,頭部的氣質非常清淨,而地氣則沉重濁氣,地屬陰,又潮濕。如果外來的濕氣入侵或內在的濕氣上蒸,就會阻塞清淨的通道,導致氣血流通不暢,停滯在經脈血管中,所以就會感到頭重。

《內經》記載:陽氣受到濕氣影響,頭部就會像被包裹一樣,這就是外濕侵襲的症狀。

《內經》還說:脾胃有熱的人,會先出現頭重,這是因為胃經將熱氣引導到頭部。太陰經病變,會導致飲邪從內部發作,濕氣逆流向上,停留在太陽經,就會導致頭部沉重疼痛,胸部跳動不安尤為嚴重。太陽經氣盛,濕氣鬱結在內,也會導致頭重。巨陽經厥逆,頭部腫脹,也會出現頭重,並伴隨發熱。

《靈樞》記載:督脈分出的一條支脈,稱為長強,從腰部向上沿著脊柱到達頭部,並散布到頭頂,向下經過肩胛骨左右兩側,再與太陽經交匯。督脈虛弱就會出現頭重、頭部搖晃的症狀。

俠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東垣云:頭重如山,此濕氣在頭也。紅豆散鼻內搐之。又方,羌活根、(燒)連翹、(各三錢)紅豆,(半錢)上為末,搐鼻。為飲除濕藥,則過病所,誅罰無過,故於鼻取之。猶物在高巔之上,必射而取之也。丹溪云:壯實人氣實有痰,或頭痛,或眩暈,大黃酒浸三次,為末。

茶調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背部有問題,可以從其他部位治療。東垣說,頭部沉重如山,這是濕氣在頭部的表現。用紅豆散可以治療鼻內抽搐。另一個方子,用羌活根、連翹(燒)、紅豆(各三錢)、(半錢)研成粉末,鼻內吸入。這是用除濕藥,治療病症的過度部分,就像懲罰犯人一樣,所以從鼻子來治療。就像物品在高山頂上,必須用箭射才能取得一樣。丹溪說,體壯之人氣實有痰,可能頭疼或頭暈,用黃酒浸泡三次,研成粉末,用茶調服。

4. 頭搖

風也,火也,二者皆主動,會之於巔,乃為搖也。《內經》曰: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。注謂:徇、疾也,蒙、目不明,招、掉搖不定也,尤、甚也。目疾不明,首掉尤甚。又太陰之復,頭項痛重,掉瘛尤甚。注謂:濕氣內逆太陽,上留胸中而掉瘛也。

《靈樞》謂督脈之別長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。然病機有謂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夫頭之巔,足太陽之所過,督脈與厥陰之所會,是故三經所逆之火,留聚於此者,皆從風木而為掉搖也。張仲景又言,心絕者,亦直視搖頭也。

【診】:寸口之脈,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頂痛。寸口緊急,或短或弦或浮,皆頭痛。浮滑為風痰,易治。短澀難治。浮緊為太陽。弦細少陽。浮緩長陽明。沉緩太陰。沉細少陰。浮緩厥陰。浮弦為風。浮洪為火。右寸滑或大,或弦而有力,皆痰火積熱。

白話文:

風和火都是容易引起頭部搖晃的因素,它們會在頭頂匯集,導致頭部搖晃。《內經》中提到,眼睛看不清楚,耳朵聽不見,下半身實,上半身虛,這種情況是因為足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病變引起的。說明中提到,徇指的是疾病,蒙指的是眼睛看不清楚,招指的是頭部搖晃不定,尤指的是嚴重。眼睛疾病導致看不清楚,頭部搖晃的情況更加嚴重。另外,太陰經氣血逆流,也會導致頭部疼痛沉重,頭部搖晃更加嚴重。說明中提到,濕氣逆流到太陽經,停留在胸部,導致頭部搖晃。

《靈樞》中提到督脈分支經過長強穴,如果督脈虛弱,就會導致頭部沉重,頭部搖晃。然而,頭部搖晃的病因也有人認為是由於肝木失衡導致的。頭頂是足太陽經經過的地方,也是督脈和厥陰經交匯的地方,所以三條經脈的火邪逆流,停留在頭頂,就會導致頭部搖晃,而這都是因為風木失衡引起的。張仲景還提到,心臟功能衰竭的人,也會出現直視搖頭的現象。

診斷方面,寸口脈搏位置,中指部位脈搏短促的人,會出現頭痛。如果脈搏往下走,然後又上不來,頭頂會疼痛。寸口脈搏急促,或者短促,或者弦緊,或者浮淺,都會導致頭痛。脈搏浮滑是風痰,比較容易治癒。脈搏短澀比較難治。脈搏浮緊是太陽經病變。脈搏弦細是少陽經病變。脈搏浮緩是陽明經病變。脈搏沉緩是太陰經病變。脈搏沉細是少陰經病變。脈搏浮緩是厥陰經病變。脈搏浮弦是風邪。脈搏浮洪是火邪。右寸脈搏滑利,或者粗大,或者弦緊有力,都是痰火積熱的表現。

細或緩,兼體重者濕。左脈不足,血虛。右脈不足,氣虛。左右俱不足,氣血俱虛。右寸緊盛,食積。右關洪大,為胃熱上攻。寸口弦細,為鬲上有風涎冷痰,或嘔吐。沉細為陰毒傷寒,但頭痛身不熱也。診頭痛目痛,久視無所見者死。病苦頭痛目痛,脈急短澀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細弱或緩慢,且體重者,多為濕氣過盛。左邊脈搏微弱,代表血虛。右邊脈搏微弱,代表氣虛。左右兩邊脈搏皆微弱,則氣血皆虛。右手寸關脈緊而有力,代表食積。右手關脈洪大,代表胃熱上攻。寸口脈弦細,代表食道有風寒痰涎,或會嘔吐。脈沉細,代表陰毒傷寒,但只有頭痛,身體不發熱。診斷頭痛目痛,且視力模糊,久久無法恢復者,將會死亡。患有頭痛目痛,脈搏急促短澀者,也會死亡。

5. 面痛

面痛皆屬火。蓋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而火陽類也。心者生之本,神之變,其華在面,而心君火也。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。高者抑之,郁者開之。血熱者涼血,氣虛者補氣。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。許學士醫檢正患鼻頞間痛,或麻痹不仁,如是數年,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,不開口言語,飲食皆妨。

在頞與頰上常如糊,手觸之則痛,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,傳入經絡,血凝滯而不行,故有此證。或以排風、小續命、透體丹之類與之,皆不效。制犀角升麻湯贈之,數日愈。夫足陽明胃也。經云:腸胃為市。又云:陽明多血多氣,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,如市釐無所不有也。

白話文:

面部疼痛皆屬火:古代醫學觀點的現代解讀

面部疼痛皆屬火。 意思是說,面部疼痛大多是由於體內火氣過盛所引起的。

蓋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而火陽類也。 因為面部是全身陽氣匯聚的地方,而火屬陽,所以面部疼痛往往與火氣有關。

心者生之本,神之變,其華在面,而心君火也。 心臟是生命之根本,主宰精神活動,其外在表現為面色,而心臟屬火。

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。 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多為實證,也就是說,病邪比較旺盛;而長期存在的疼痛多為虛證,也就是說,身體虛弱,抵抗力下降。

高者抑之,郁者開之。 對於火氣上炎的,要採取清熱降火的方法;對於氣血瘀滯的,要採取疏通經絡的方法。

血熱者涼血,氣虛者補氣。 對於血熱的,要服用涼血藥物;對於氣虛的,要服用補氣藥物。

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。 不要只用苦寒藥物來瀉火,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辨證施治。

許學士醫檢正患鼻頞間痛,或麻痹不仁,如是數年,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,不開口言語,飲食皆妨。 許學士患有鼻頞間疼痛,伴隨麻木,已經持續數年,突然有一天口唇、頰車、髮際都疼痛,不能說話,飲食也受影響。

在頞與頰上常如糊,手觸之則痛,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,傳入經絡,血凝滯而不行,故有此證。 鼻頞和頰部摸起來像糊一樣,觸碰就疼,這是由於足陽明經絡受到風毒侵襲,導致經絡不通暢,血液瘀滯所致。

或以排風、小續命、透體丹之類與之,皆不效。制犀角升麻湯贈之,數日愈。 之前用過排風散、小續命湯、透體丹等藥物治療,都没有效果。後來用犀角升麻湯治療,數日后便痊愈。

夫足陽明胃也。經云:腸胃為市。又云:陽明多血多氣,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,如市釐無所不有也。 足陽明經絡循行於胃,經文中說:腸胃就像一個市場,陽明經絡有豐富的氣血,胃就像一個市場,各種不同的食物都可以在這裡消化吸收,就像市場里有各種各樣的商品一樣。

總結來說,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中醫對面部疼痛的病因、病機和治療方法,其中強調了火邪在面部疼痛中的重要作用,並提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。同時,也提到了足陽明經絡在面部疼痛中的重要作用,以及其與胃的關係。

以其腐熟飲食之毒聚於胃,此方以犀角為主,解飲食之毒也。陽明經脈環唇挾舌,起於鼻,合頞中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至頭顱,今所患皆一經絡也。故以升麻佐之。余藥皆滌除風熱。升麻、黃芩專入胃經。老母年七十餘,累歲患頰車痛,每多言傷氣、不寐傷神則大發,發之劇則上連頭,下至喉內及牙齦,皆如針刺火灼,不可手觸。

乃至口不得開,言語飲食並廢,自覺火光如閃電,尋常涎唾稠黏,如絲不斷,每勞與餓則甚,得臥與食則稍安,知其虛也。始以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羌活勝濕湯加黃芩、甘、桔皆不效,後改用參、耆、白朮、芎、歸、升、柴、甘、桔之類,稍佐以芩、梔、連翹、黍黏,空腹進之,而食遠則服加減甘露飲,始漸安。

白話文:

由於患者長期食用腐敗的食物,導致毒素積聚在胃部,因此方以犀角為主藥,以解食物之毒。陽明經脈環繞嘴唇、包圍舌頭,從鼻子開始,經過臉頰,上至耳前,沿著髮際到達頭頂,患者所患疾病皆屬於陽明經脈的病症。因此,以升麻佐以犀角來治療。其他藥物皆用於清除風熱。升麻和黃芩專入胃經。患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,多年來患有臉頰疼痛,每當說話過多傷氣、睡眠不足傷神時,疼痛就會加重。疼痛劇烈時,會從頭部蔓延至喉嚨和牙齦,感覺像針刺火灼,無法用手觸碰。

甚至嘴巴張不開,無法說話和進食,自覺火光閃爍,口水稠黏如絲,勞累和飢餓時疼痛加重,躺下和進食後疼痛會稍微緩解,可見患者體虛。起初使用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、人參白虎湯、羌活勝濕湯,並加入黃芩、甘草、橘皮等藥物,但效果都不佳。後來改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、橘皮等藥物,並加入少量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黍米和糯米,空腹服用,遠離飯食後服用加減甘露飲,病情才逐漸好轉。

第老人性躁不耐閒,勞與多言時有之,不能除去病根,然發亦稀少,即發亦不如往歲之劇矣。從子鋙因喪子鬱結,復多餌鹿角膠諸種子藥,或於食後臨臥輒進之,以至積成胃熱,遂患面痛如老母證。服清胃散、甘露飲,大加石膏過當,而見虛證。又服參、耆等補藥過當,而復見火證。

門人施生以越鞠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之屬,開其鬱結,而始向安。諸方書無面痛門,今補之。且具載上三條,以見用藥不可執一耳,非三條之足以盡是病也。

白話文:

老年人容易性情急躁,坐不住,勞累或多說話時常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雖然無法完全去除病根,但發病次數也比以前少了,就算發病,也不像以前那麼嚴重。從子鋙因為喪子而鬱結於心,又大量服用鹿角膠等滋補藥物,甚至在飯後臨睡前也服用,導致胃火積熱,面部疼痛,類似於老婦人的症狀。他服用了清胃散、甘露飲,並且過量使用了石膏,結果出現了虛證。之後他又服用人參、黃芪等補藥,結果又出現了火證。

他的學生施生用越鞠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等藥物,疏解了他的鬱結,才慢慢恢復健康。以往的醫書中沒有面痛的專門記載,現在補充上這一條。並且詳細記錄了上面三條案例,以說明用藥不能一成不變,這三條案例並不能涵蓋所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