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43)

1. 發熱

有腎虛火不歸經,遊行於外而發熱者,煩渴引飲,面目俱赤,遍舌生刺,兩唇黑裂,喉間如煙火上衝,兩足心如烙,痰涎壅盛,喘急,脈洪大而數無倫次,按之微弱者是也。宜十全大補湯,吞八味丸。或問燥熱如此,復投桂、附,不為以火濟火乎。曰心包絡相火附於右尺命門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,而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炎。

桂、附與火同氣也,而其味辛,能開腠理,致津液通氣道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氣相求,火必下降矣。且火從腎出者,是水中之火也。火可以水折,而水中之火,不可以水折,故巴蜀有火井焉,得水則熾,得火則熄,則桂、附者,固治相火之正藥歟。楊仁齋云:凡壯熱煩躁,用柴胡、黃芩、大黃解利之。

其熱乍輕而不退,蓋用黃芩、川芎、甘草、烏梅作劑,或用黃連、生地黃、赤茯苓同煎,臨熟入燈心一捻主之,其效亦速。蓋川芎、生地黃皆能調血,心血一調,其熱自退。其人脈澀,必有漱水之症,必有嘔惡痰涎之證,必有兩腳厥冷之證,亦必有小腹結急之證,或唾紅,或鼻衄,此皆滯血作熱之明驗也。用藥不止於柴胡、黃芩,當以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佐之。

大便秘結者,於中更加大黃、濃蜜,使滯血一通,黑物流利,則熱不復作。東垣云:發熱晝少而夜多,太陽經中尤甚。晝病則在氣,夜病則在血,是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,微有氣也。既病人大小便如常,知邪氣不在臟腑,是無里證也。外無惡寒,知邪氣不在表也。有時而發,有時而止,知邪氣不在表,不在裡,在經絡也。

夜發多而晝發少,是邪氣下陷之深也。此雜證當從熱入血室而論,瀉血湯主之。丹溪治陰虛發熱者,於血藥四物湯亦分陰陽,血之動者為陽,芎、歸主之。血之靜者為陰,生地黃、芍藥主之。若血之陰不足,雖芎、歸辛溫,亦在所不用。若血之陽不足,雖薑、桂辛熱,而亦用之。

與瀉火之法,有正治,有從治,皆在臨機應變。飲酒發熱者,緣酒性大熱有毒,遇身之陽氣本盛,得酒則熱愈熾,剛而又剛,陰氣破散,陽氣亦亡,故難治矣。然耗之未至於亡者,則猶可治。一富家子二十餘歲,四月間病發熱,脈之浮沉皆無力而虛,熱有往來,潮作無時,間得洪數之脈,隨熱進退,因知非外感之熱,必是飲酒留毒在內,今因房勞氣血虛乏而病作。

問之果得其情,遂用補氣血藥加葛根以解酒毒,服一帖微汗,反懈怠,熱如故,因思是病氣血皆虛,不禁葛根之散而然也。必得雞矩子,方可解其毒,偶得乾者少許,加於藥中,其熱即愈。治酒肉發熱,青黛、瓜蔞仁、薑汁。又有服金石辛熱者,甘草、烏豆湯下。火邪者,艾湯下。

白話文:

發熱

腎臟虛弱,內火不循經脈運行,遊走於體表而導致發熱。症狀包括煩躁口渴、大量飲水、面部通紅、舌頭佈滿針刺狀突起、嘴唇乾燥裂開、喉嚨感覺像有煙火往上衝、腳底灼熱、痰多喘息、脈搏洪大而頻數且紊亂,按壓則微弱。治療宜用十全大補湯,並服用八味丸。

有人會問,如此燥熱的症狀,再服用桂枝、附子,豈不是火上加油?這是不對的。心包絡的相火附著於右寸脈(命門),男性用以藏精,女性用以系胞,因過度縱慾耗損精氣,導致相火無處依附,因而上炎。

桂枝、附子與火性相通,但其味辛,能疏通毛孔,使津液暢通氣道,引導相火歸位,同氣相求,火自然會下降。而且,由腎臟發出的火,是水中的火。水可以滅火,但水中的火,卻不能用水滅,就像巴蜀地區的火井,遇水則更旺盛,遇火則熄滅。所以,桂枝、附子是治療相火的最恰當藥物。

楊仁齋說:凡是壯熱煩躁,可以用柴胡、黃芩、大黃來瀉熱通便。

如果發熱時輕時重,但總是不退,可用黃芩、川芎、甘草、烏梅組方,或用黃連、生地黃、赤茯苓煎煮,快熟時加入燈芯草少許,療效迅速。因為川芎、生地黃都能調和血液,心血一調和,熱就會退。如果脈象澀滯,很可能伴有漱口水樣嘔吐物、噁心嘔吐、腳底厥冷、小腹脹痛等症狀,或吐血、鼻出血,這些都是血瘀生熱的明顯表現。用藥不只限於柴胡、黃芩,還應加入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等藥物。

如果大便秘結,可在方中加入大黃、蜂蜜,使瘀血排出,大便通暢,熱症就不會再發作。

東垣(李東垣)說:發熱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尤其以太陽經的症狀更明顯。白天發病在氣,晚上發病在血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血分有浮熱,略帶氣分症狀。如果病人大小便正常,說明邪氣不在臟腑,沒有裡證。沒有惡寒症狀,說明邪氣不在表。有時發作,有時停止,說明邪氣不在表也不在裡,而在經絡。

晚上發熱重,白天發熱輕,說明邪氣下陷較深。這種雜症應從熱邪入血室的角度論治,用瀉血湯主治。

朱丹溪治療陰虛發熱,在四物湯的基礎上,區分陰陽。血液運動屬陽,用川芎、當歸;血液靜止屬陰,用生地黃、白芍。如果陰血不足,即使川芎、當歸辛溫,也不用;如果陽血不足,即使生薑、桂枝辛熱,也要用。

瀉火的方法,有正治,有從治,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。

飲酒發熱,是因為酒性大熱且有毒,遇到本身陽氣旺盛的人,飲酒後熱勢更盛,陽亢陰虛,陰氣耗散,陽氣也隨之衰敗,所以難以治療。但是,如果耗損尚未達到極點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

曾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富家子弟,四月間患發熱,脈象浮沉無力而虛弱,熱象時有時無,間或出現洪數的脈象,隨著熱象的消長而變化,由此可知,這不是外感熱邪,而是飲酒留下的毒素,加上房事過度,氣血虛弱而致病。

詢問後果然如此,於是用補氣血的藥物,再加葛根解酒毒。服藥一劑後,微微出汗,反而感到疲倦,熱象依舊,於是想到是氣血都虛弱,受不了葛根的散邪作用。必須用雞矩子才能解毒,偶然得到少量乾雞矩子,加入藥物中,熱症就痊癒了。治療酒肉發熱,可用青黛、瓜蔞仁、薑汁;服用金石類辛熱藥物中毒者,可用甘草、烏豆湯解毒;火邪傷人者,可用艾葉湯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