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2)
第四冊 (2)
1. 偏頭風
頭半邊痛者是也。丹溪云:有痰者多。左屬風,荊芥、薄荷。左屬血虛,川芎、當歸。上屬痰,蒼朮、半夏。上屬熱,黃芩。川芎散、細辛散。蓽茇豬膽搐鼻中。蓽麻子半兩去皮,大棗十五枚去核,上共搗令熟,塗紙上,用箸一隻卷之,去箸,納鼻中良久,取下清涕即止。生蘿蔔汁仰臥注鼻中,左痛注右,右痛注左。
白話文:
頭部單側疼痛,多半是因為痰濕。左側疼痛,若是風邪引起的,可以用荊芥、薄荷;若是血虛引起的,可以用川芎、當歸。右側疼痛,若是痰濕引起的,可以用蒼朮、半夏;若是熱邪引起的,可以用黃芩。可以服用川芎散、細辛散等方劑治療。另外,也可以用蓽茇和豬膽一起塞入鼻孔,或是將蓽麻子去皮與大棗去核搗碎,塗在紙上捲成紙卷塞入鼻孔,直到流出清鼻涕為止。也可以用生蘿蔔汁,仰頭灌入鼻孔,左側疼痛灌右側,右側疼痛灌左側。
一婦人患偏頭痛,一邊鼻塞不聞香臭,常流清涕,時作臭氣,服遍治頭痛藥,如芎、蠍等皆不效。後一醫人教服《局方》芎犀丸,不十數服,忽作嚏,突出一鋌稠膿,其疾遂愈。
白話文:
一位婦女患有偏頭痛,並且一邊鼻塞無法聞到香味和臭味,經常流出清鼻涕,且時常有異味產生。她試過許多治療頭痛的藥物,如川芎、全蠍等,但都無效。後來有一位醫生建議她服用《局方》中的芎犀丸。在服用不到十幾次後,她突然打噴嚏,排出一塊濃膿,她的病狀便痊癒了。
2. 雷頭風
頭痛而起核塊者是也。或云頭如雷之鳴也,為風邪所客,風動則作聲也。夫治雷頭風,諸藥不效者,證與藥不相對也。夫雷者、震也,震、仰盂,故東垣製藥用荷葉者,象震之形,其色又青,乃述類象形。當煎《局方》中升麻湯主之,名曰清震湯。張子和用茶調散吐之,次用神芎丸下之,然後服烏荊丸及愈風餅子之類。
衰者用涼膈散消風散熱。頭上赤腫結核,或如酸棗狀,用排針出血則愈。亦有因痰火者,痰生熱,熱生風故也。痰火上升,壅於氣道,兼乎風化,則自然有聲,輕如蟬鳴,重如雷聲,故名雷頭風也。用半夏、(牙皂、薑汁煮,一兩)大黃、(酒浸透,濕紙包煨,再浸再煨三次。
白話文:
頭疼而且長出硬塊,這就是所謂的雷頭風。有人說頭部像打雷一樣響,是因為風邪入侵,風吹動就會發出聲音。治療雷頭風,如果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是因為症狀和藥物不對應。雷聲代表震動,震動就像仰著碗一樣,所以東垣用荷葉來治療,象徵震動的形狀,荷葉的顏色又是青色,這是根據事物類別和形狀來選擇藥物的。應該煎煮局方裡的升麻湯治療,叫做清震湯。張子和用茶調散吐出邪氣,接著用神芎丸服下,然後再服用烏荊丸和愈風餅之類的藥物。
體質虛弱的人可以用涼膈散和消風散來清熱。頭頂紅腫長出結塊,或者像酸棗一樣,用排針放血就能治癒。也有些是因為痰火引起的,痰生熱,熱生風,所以才會這樣。痰火上升,堵塞在氣道,再加上風邪侵襲,就會自然產生聲音,輕微的像蟬鳴,嚴重的像雷聲,因此稱為雷頭風。可以用半夏、牙皂、薑汁煮,再用酒浸泡大黃,用濕紙包起來煨,反覆浸泡煨三次。
二兩)白殭蠶、連翹、橘紅、桔梗、天麻、(各五錢)片芩、(酒炒七錢)薄荷葉、(三錢)白芷、青礞石、粉草(各一錢)末之,水浸蒸餅丸如綠豆大。食後、臨臥茶吞二錢,以痰利為度,然後用清痰降火煎藥調理。
白話文:
將兩錢白殭蠶、連翹、橘紅、桔梗、天麻,各五錢片芩,酒炒七錢薄荷葉,三錢白芷、青礞石、粉草,各一錢磨成粉末,用清水浸泡蒸餅,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飯後和睡前用茶水送服,每次兩錢,以痰液順暢為度,之後再用清痰降火的藥方調理。
3. 真頭痛
天門真痛,上引泥丸,夕發旦死,旦發夕死。為腦為髓海,真氣之所聚,卒不受邪,受邪則死,不可治。古方云與黑錫丹,灸百會,猛進參、沉、烏、附,或可生,然天柱折者,亦難為力矣。
白話文:
頭頂疼痛劇烈,痛感直達腦部,若傍晚發病,隔天便會死亡,若早上發病,晚上便會死亡。頭部是腦髓所在,真氣匯聚之處,平常不會受邪氣侵襲,一旦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致命,難以治療。古方記載可用黑錫丹,灸百會穴,並大量使用人參、沉香、烏藥、附子,或許能起死回生,但若是天柱骨斷裂,即使如此也難以挽救。
4. 大頭痛
頭腫大如斗是也。是天行時疫病。東垣監濟源稅時,長夏多疫癘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面目腫盛,目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舌乾口燥。俗云大頭天行,親戚不相訪問,如染之多不救。張縣丞亦患此,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,翼日其病如故,下之又緩,終莫能愈,漸至危篤。東垣診視具說其由曰,夫身半以上,天之氣也,身半以下,地之氣也。
此雖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而為腫盛,以承氣下之,瀉胃中之實熱,是誅罰無過,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,遂處方用黃連、黃芩,味苦寒,瀉心肺間熱以為君。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,瀉火補氣以為臣。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屁勃、白殭蠶味苦平,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。新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少陽、陽明二經不得伸。
白話文:
頭腫大如斗是也。是天行時疫病。
頭部腫脹,如同一個斗笠般巨大,這就是流行的瘟疫疾病。
東垣監濟源稅時,長夏多疫癘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面目腫盛,目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舌乾口燥。俗云大頭天行,親戚不相訪問,如染之多不救。
東垣先生在濟源監稅期間,長夏季節瘟疫流行,一開始患者會感到怕冷、身體沉重,接著臉部腫脹,眼睛睜不開,呼吸急促,喉嚨不舒服,舌頭乾燥口渴。民間俗稱這種病為「大頭天行」,親戚朋友都不敢靠近,一旦感染,往往難以救治。
張縣丞亦患此,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,翼日其病如故,下之又緩,終莫能愈,漸至危篤。東垣診視具說其由曰,夫身半以上,天之氣也,身半以下,地之氣也。
張縣丞也得了這種病,醫生用承氣湯加上板藍根治療,稍微有所緩解,但隔天病情依然如故,再次服用瀉藥,也只緩解了一點,最終病情沒有好轉,漸漸變得危急。東垣先生診視後詳細說明病情的原因,說道:人體的上半身屬於天的氣,下半身屬於地的氣。
此雖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而為腫盛,以承氣下之,瀉胃中之實熱,是誅罰無過,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,遂處方用黃連、黃芩,味苦寒,瀉心肺間熱以為君。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,瀉火補氣以為臣。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屁勃、白殭蠶味苦平,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。新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少陽、陽明二經不得伸。
雖然這是邪熱入侵心肺,上攻頭部導致腫脹,使用承氣湯瀉掉胃中積熱,這確實是合理的,但卻忽略了病症的本質。所以,東垣先生開了新的藥方,用黃連、黃芩,苦寒之性,瀉掉心肺之間的熱邪,作為君藥;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,瀉火補氣,作為臣藥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屁勃、白殭蠶味苦平,散腫消炎定喘,作為佐藥;新升麻、柴胡苦平,疏通少陽、陽明經氣,使其通暢。
桔梗味辛溫,為舟楫不令下行。共為細末。用湯調,時時服之,拌蜜為丸噙化,服盡良愈。乃施其方,全活甚眾,名普濟消毒飲子。海藏云:大頭病者,雖在身半以上,熱伏於經,以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著以成此疾。至於潰裂膿出,而又染他人,所以謂之疫癘也。大抵足陽明邪熱太甚,實資少陽相火為之熾,多在少陽,或在陽明,甚則逆傳。
視其腫勢在何部分,隨其經而取之。濕熱為腫,木盛為痛。此邪發於首,多在兩耳前後所,先見出者為主為根。治之宜早,藥不宜速,恐過其病,所謂上熱未除,中寒已作,有傷人命矣。此疾是自外而之內者,是為血病,況頭部分受邪見於無形之處,至高之分,當先緩而後急。
白話文:
桔梗的味道辛辣溫熱,可以防止藥物下行。將其磨成細末,用湯水調和,隨時服用,也可以用蜂蜜做成丸子含服,服完後就能痊癒。這個方子效果很好,救治了很多人,因此叫做普濟消毒飲子。
海藏說:大頭病患者,即使病症已經蔓延到身體一半以上,也是因為熱邪潛伏於經脈之中,受到天地四時不節氣候的影響,感染瘟疫的氣息而導致。一旦潰爛流膿,還會傳染給其他人,因此叫做疫癘。大體來說,足陽明經的邪熱過盛,依靠少陽經的相火助長火勢,多數發生在少陽經,也有可能在陽明經,嚴重的話就會逆行傳播。
觀察腫脹的位置,根據其所屬的經脈來選擇穴位。濕熱導致腫脹,木氣過盛導致疼痛。這種病邪從頭部開始,大多集中在兩耳前後的位置,先出現的地方是主要的根源。治療要趁早,藥物不能急於求成,以免超過病症的程度,正如「上熱未除,中寒已作,有傷人命矣」所說。這種病從外而內,屬於血病,況且頭部是最容易受到外邪侵犯的部位,而且位置最高,治療應該先緩後急。
先緩者,謂邪氣在上,著無形之部分,既著無形,所傳無定,若用重劑大瀉之,則其邪不去,反過其病矣。雖用緩藥,若又急服之,或食前,或頓服,咸失緩體,則藥不能除病矣。當徐徐漬無形之邪,或藥性味形體據象服餌,皆須不離緩體及寒藥,或酒炒浸之類皆是也。後急者,謂前緩劑已經高分瀉邪氣入於中,是到陰部,染於有形質之所,若不速去,反損陰也。此卻為客邪,當急去之,是治客以急也。
且治主當緩者,謂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為本家病也。若急治之,不惟不能解其紛,而反致其亂矣,此所以治主當緩也。治客當急者,謂陽分受陽邪,陰分受陰邪,主也。陰分受陽邪,陽分受陰邪,客也。凡所謂客者,當急去之,此治客以急也。假令少陽、陽明之為病,少陽為邪者,出於耳前後也。
白話文:
一開始病情緩慢,說明邪氣停留在身體表面,沒有固定的位置,如果用猛烈的藥物大瀉,邪氣反而不會去除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即使是用緩和的藥物,如果服用過急,例如飯前服用或一次服用太多,都違背了緩和的原則,藥物就無法治癒疾病。應該慢慢地去除表面的邪氣,無論是藥物的性味、形體、象徵,都要符合緩和的原則,並且使用寒性藥物,例如用酒炒浸等方法。
之後病情加重,說明前期的緩和藥物已經將邪氣驅散到身體內部,到達陰部,染上了有形的部位,如果不及時去除,就會損害陰氣。這時候是外來的邪氣入侵,應該迅速去除,這就是急則治客。
治療本體疾病應該緩和,因為陽邪在表,陰邪在裡,各自都是本體疾病。如果急於治療,不僅不能緩解病症,反而會加重病情,所以治療本體疾病應該緩和。治療客邪疾病應該迅速,因為陽分受陽邪侵襲,陰分受陰邪侵襲,屬於本體疾病。陰分受陽邪侵襲,陽分受陰邪侵襲,屬於客邪疾病。所有客邪疾病,都應該迅速去除,這就是急則治客。比如少陽、陽明發病,少陽是邪氣入侵,會表現在耳前後。
陽明者,首面大腫也。先以黃芩、黃連、甘草,通炒過銼煎,少少不住服呷之。或服畢,再用大黃或酒浸、或煨,又以鼠黏子新瓦上炒香,㕮咀,煎去渣,內芒硝各等分,亦細細呷之,當食後用。徐得微利及邪氣已,只服前藥。如不已,再服後藥,依前次第用之,取大便利、邪已即止。
如陽明渴者,加石膏。少陽渴者,加栝蔞根湯。陽明行經加升麻、葛根、芍藥之類,太陽行經加羌活、防風、荊芥之類,選而加之,並與上藥均合,不可獨用散也。黑白散。甘桔湯加鼠黏子、連翹、大黃、玄明粉、白殭蠶、荊芥。殭蠶一兩,錦紋大黃二兩,薑汁丸彈子大。新汲泉水和生蜜調服。
外用井底泥,調大黃、芒硝末敷之。
白話文:
陽明病治療方法:
陽明病,主要是指面部腫脹。首先,用黃芩、黃連、甘草,先用火炒過,再研磨成粉末,煎煮後少量多次服用。
如果服用完上述藥物後症狀未見好轉,可以再用大黃,用酒浸泡或煨烤後,再與炒香的鼠黏子(滑石粉)一起研磨,煎煮去渣,加入等量的芒硝,也少量多次服用。這些藥物最好在飯後服用。
當出現輕微腹瀉並且病情減輕時,只需服用之前的藥物即可。如果效果不好,就再服用後面的藥物,按上述方法依次服用,直到腹瀉通暢,邪氣排出為止。
其他情況:
如果陽明病患者出現口渴的症狀,可以加石膏。
如果少陽病患者出現口渴,可以加栝蔞根湯。
陽明病行經時,可以加升麻、葛根、芍藥等藥物。太陽病行經時,可以加羌活、防風、荊芥等藥物。這些藥物要根據情況選用,並與上述藥物一起服用,不可單獨使用。
其他方劑:
黑白散:此方可以使用甘桔湯加入鼠黏子、連翹、大黃、玄明粉、白殭蠶、荊芥。
殭蠶一兩,錦紋大黃二兩,製成薑汁丸,丸如彈子大小,用新汲取的泉水和生蜜調服。
現代註釋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醫治療陽明病的一些方法,其中涉及的藥物和方劑很多,現代人需要結合自身情況,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