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1)

1. 頭痛

(偏頭風,雷頭風,真頭痛,大頭痛,眉稜骨痛,頭風屑,頭重,頭搖)

醫書多分頭痛、頭風為二門,然一病也。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。淺而近者名頭痛,其痛卒然而至,易於解散速安也。深而遠者為頭風,其痛作止不常,愈後遇觸復發也。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。世俗治頭痛,不從風則從寒,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。試考《內經》論頭痛所因以明之,如風從外入,振寒汗出頭痛。

新沐中風為首風,當先風一日,頭痛不可以出內。大寒內至骨髓,髓以腦為主,腦逆故頭痛齒亦痛。少陽司天之政,初之氣,風勝乃搖,候乃大溫,其病氣怫於上頭痛。二之氣,火反郁,白埃四起,其病熱鬱於上頭痛。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民病頭痛,發熱惡寒如瘧。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陰厥且格,陽反上行,頭腦戶痛,延及腦頂發熱。

白話文:

偏頭風、雷頭風、真頭痛、大頭痛、眉稜骨痛、頭風屑、頭重、頭搖,這些都是頭疼的一種。醫書裡常將頭痛和頭風分開討論,但其實都是同一種病,只是病程有新舊、輕重、持續時間的差別而已。輕微且發作時間短的稱為頭痛,疼痛突然出現,也容易緩解。嚴重且持續時間長的稱為頭風,疼痛發作時間不定,即使好了,也容易因為外在因素而復發。治療時都要根據病邪從何處入侵來進行。民間治療頭痛,不是以風寒來判斷,怎麼知道病邪不會有其他原因呢?可以參考《內經》中關於頭痛病因的論述來了解:例如風從外入,寒氣入侵導致汗出頭痛;剛洗完澡吹風,就會引起頭風,而且會先於吹風前一天就出現頭痛,這種情況不能外出;嚴寒入侵骨髓,而骨髓以腦為中心,腦部逆亂就會導致頭痛,牙齒也會疼痛;少陽主司天氣,初氣的時候,風氣盛行,就會頭昏腦脹,之後天氣轉熱,疾病會停留在頭部,引起頭痛;第二個氣候週期,火氣鬱結,灰塵四起,這種情況會導致熱氣鬱積頭部,引起頭痛;少陽主司天氣,火氣過盛,人們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惡寒,像瘧疾一樣;一年中金氣不足,炎熱就會盛行,之後陰氣衰微,陽氣上逆,頭部、腦門疼痛,並蔓延到頭頂,伴隨發熱。

太陽之勝,熱反上行,頭項頂巔腦戶中痛,目如脫。太陽之復,心痛痞滿,頭痛。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腰脊頭項痛時眩。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病沖頭痛,目似脫,項似拔。太陰之復,頭頂痛重,而掉瘛尤甚。陽明之復,咳噦煩心,病在膈中,頭痛。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頭項痛,腰脊強。

《靈樞》謂風痹,股脛爍,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,煩心頭痛時眩,悲恐短氣,不出三年死。凡此皆六氣相侵,與清陽之真氣相薄而痛者也。至於頭痛甚則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死。頭痛巔病,下虛上實。注以腎虛不能引膀胱之氣故爾。心煩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。心熱病者,卒心痛煩悶,頭痛面赤,刺手少陰、太陽。

白話文:

太陽主熱,陽氣上衝,導致頭頂、腦門疼痛,眼睛好像要掉出來。太陽氣衰,心臟疼痛,胸悶,頭也痛。太陰主濕,濕氣入侵,腰部、脊柱、頭頸疼痛,頭昏眼花。太陰氣衰,濕氣侵襲,頭部脹痛,眼睛好像要掉出來,脖子好像要被拔掉。太陰氣衰,頭頂沉重疼痛,抽搐症狀加重。陽明氣衰,咳嗽、嘔吐、心煩意亂,病症位於膈膜,頭疼。傷寒病發作的第一天,巨陽受到侵襲,頭頸疼痛,腰脊痠痛。

《靈樞》中提到風寒痹症,大腿和小腿發冷,腳像踩在冰上,又像浸泡在熱水中,心煩意亂,頭疼,頭昏眼花,悲傷恐懼,呼吸急促,不出三年就會死去。這些都是六氣侵襲人體,與清陽之真氣相衝突而造成的疼痛。頭痛嚴重時,整個頭部都疼痛,手腳冰冷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頭頂疼痛,屬於下虛上實的表現,因為腎氣不足,無法將膀胱之氣引上來導致的。心煩、頭疼、耳鳴,九竅不通,都是腸胃功能失調所致。心熱病患者,突然心痛、胸悶、頭痛,臉色發紅,可以針刺少陰經和太陽經。

肺熱病者,頭痛不堪,汗出而寒,刺手太陰、陽明。腎熱病者,項痛員員澹澹然,刺足少陰、太陽。《靈樞》謂厥頭痛,面若腫起而煩心,取足陽明、太陰。厥頭痛,頭脈痛,心悲善泣,取血與厥陰。厥頭痛,貞貞頭重而痛,取手、足少陰。厥頭痛,意善忘,按之不得,取頭面左右動脈,後取足太陰。

厥頭痛,項先痛,腰脊為應,先取天柱,後取足太陽。厥頭痛,頭痛甚,耳前後脈湧有熱,瀉出其血,後取足少陽。頭痛不可取於腧者,有所擊墮,惡血在於內,若肉傷,痛未已,可側取不可遠取也。頭痛不可刺者,大痹為惡,日作者,可令少愈,不可已。頭半寒痛,先取手少陽、陽明,後取足少陽、陽明。

白話文:

肺部有熱症的人,會頭痛得受不了,還會出汗卻感到寒冷,可以針刺手太陰、陽明經脈。腎臟有熱症的人,會感覺脖子疼痛,而且像是腫脹、軟弱無力,可以針刺足少陰、太陽經脈。《靈樞經》記載,如果出現厥頭痛,臉部像腫起來一樣,而且感到心煩,可以針刺足陽明、太陰經脈。厥頭痛伴隨頭部血管疼痛,心情憂傷易哭泣,可以放血於厥陰經脈。厥頭痛,頭部沉重疼痛,可以針刺手、足少陰經脈。厥頭痛,容易健忘,按壓頭部沒有感覺,可以針刺頭部兩側的動脈,之後再針刺足太陰經脈。

厥頭痛,脖子先疼痛,腰部和脊椎會跟著疼痛,先針刺天柱穴,之後再針刺足太陽經脈。厥頭痛,頭部疼痛劇烈,耳朵前後的血管跳動而且有熱感,可以放血,之後再針刺足少陽經脈。頭部疼痛不能針刺腧穴的,是因為有外傷導致瘀血積在體內,像是肉體受傷,疼痛沒有消退,可以側著針刺,但不要針刺太深。頭部疼痛不能針刺的,是因為患有嚴重的痺症,平常工作勞動的人,可以針刺緩解疼痛,但無法完全治癒。頭部一半寒冷疼痛,先針刺手少陽、陽明經脈,之後再針刺足少陽、陽明經脈。

膀胱足太陽所生病,頭囟頂腦戶中痛。膽足少陽所生病,頭痛。凡此皆臟腑經脈之氣逆上,亂於頭之清道,致其不得運行,壅遏經隧而痛者也。蓋頭象天,三陽六腑清陽之氣皆會於此,三陰五臟精華之血亦皆注於此。於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,人氣所變五賊之逆,皆能相害,或蔽覆其清明,或瘀塞其經絡,因與其氣相薄,鬱而成熱則脈滿,滿則痛。若邪氣稽留則脈亦滿,而氣血亂故痛甚,是痛皆為實也。

若寒濕所侵,雖真氣虛,不與相薄成熱,然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,寒則脈縮卷緊急,外引小絡而痛,得溫則痛止,是痛為虛也。如因風木痛者,則抽掣惡風,或有汗而痛。因暑熱痛者,或有汗,或無汗,則皆惡熱而痛。因濕而痛者,則頭重而痛,遇天陰尤甚。因痰飲而痛者,亦頭昏重而痛,憒憒欲吐。

白話文:

膀胱經和足太陽經生病時,會感到頭頂、腦戶部位疼痛。膽經和足少陽經生病時,也會出現頭痛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臟腑經脈的氣逆流向上,擾亂了頭部的清道,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阻塞經脈而引起疼痛。

頭部如同天,三陽六腑的清陽之氣都匯集於此,三陰五臟的精華之血也都灌注於此。因此,天气的六淫之邪和人体的五賊之逆都能互相傷害,或遮蔽頭部的清明之氣,或阻塞頭部的經絡。當邪氣與正氣相爭,鬱積化熱時,脈絡就會充盈,充盈就會疼痛。如果邪氣停留,脈絡也會充盈,而氣血紊亂,疼痛就會加劇。這些疼痛都是實證。

如果寒濕侵襲,雖然正氣虛弱,無法與邪氣相爭化熱,但邪氣停留在脈絡外,就會使血液凝滯,脈絡寒冷,寒冷就會使脈絡收縮,緊繃,並牽引小血管導致疼痛。遇到溫暖就會止痛,這屬於虛證。

如果因風木引起的疼痛,就會抽搐,怕風,可能伴有汗出。如果因暑熱引起的疼痛,可能伴有汗出,也可能沒有汗出,但都怕熱,並伴有疼痛。如果因濕氣引起的疼痛,就會頭部沉重,疼痛,陰雨天尤其嚴重。如果因痰飲引起的疼痛,也會頭昏沉重,疼痛,噁心欲吐。

因寒而痛者,絀急惡寒而痛。各與本臟所屬,風寒濕熱之氣兼為之狀而痛。更有氣虛而痛者,遇勞則痛甚,其脈大。有血虛而痛者,善驚惕,其脈芤。用是病形分之,更兼所見證察之,無不得之矣。東垣曰:金匱真言論云,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。故春氣者、病在頭。

又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膀胱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直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病則沖頭痛。又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病則頭角額痛。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客經絡,令人振寒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。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寒冷而疼痛的人,身體緊繃,怕冷,而且疼痛。每種疼痛都與其所屬的臟腑有關,風寒濕熱之氣也會共同導致疼痛。還有一些人因為氣虛而疼痛,勞動時疼痛加劇,脈象洪大。有些人則因為血虛而疼痛,容易驚恐,脈象細小。根據這些病症的表現,再加上觀察到的證據,就可以準確地判斷病因。

張元素說:「《金匱真言論》中記載,東風生於春天,疾病出現在肝臟,俞穴在頸項。所以春天,疾病容易發生在頭部。」

頭部是諸陽經匯聚的地方,例如足太陽膀胱經,從眼內眥起,向上至額頭,直入腦絡,再從後腦勺向下分支到頸部,如果生病,就會出現沖頭痛。還有足少陽膽經,從眼外眥起,向上到達頭角,如果生病,就會出現頭角額痛。

風從頭部侵入,風寒傷及上半身,邪氣從外部侵入經絡,導致人體發冷、頭痛、身體沉重、怕冷。治療要針對風池、風府穴,調整陰陽。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出汗就能治癒,這就是傷寒頭痛。

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者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有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。有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

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,總其大體而言之也。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自地昇天者也。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。太陽經頭痛,惡風寒,脈浮緊,川芎、獨活之類為主。少陽經頭痛,脈弦細,往來寒熱,用柴胡、黃芩主之。陽明經頭痛,自汗發熱,不惡寒,脈浮緩長實者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主之。

白話文:

頭疼、耳鳴,九竅不通,都是腸胃虛弱引起的氣虛頭痛。如果氣往上走,卻下不去,導致頭頂疼痛,就是下虛上實,病在足少陰、巨陽經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腎臟,屬於寒濕頭痛。如果頭痛伴隨厥逆,那是因為寒邪入侵,深入骨髓,而骨髓以腦為中心,腦部逆亂就會導致頭痛,甚至連牙齒也痛。如果頭疼伴隨心煩,病在膈肌,影響手巨陽、少陰經,屬於濕熱頭痛。

總之,頭疼大多可以用風藥治療。因為頭頂最高,只有風能到達,所以風藥性輕,能從地升到天。不過,三陰三陽的頭痛,用藥也有所不同。太陽經頭痛,怕風寒,脈浮緊,可以用川芎、獨活等藥物治療。少陽經頭痛,脈弦細,寒熱交替,可以用柴胡、黃芩等藥物治療。陽明經頭痛,自汗發熱,不畏寒,脈浮緩長實,可以用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等藥物治療。

太陰經頭痛,必有痰,體重,或腹痛為痰癖,脈沉緩者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主之。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厥陰經頭疼,項痛,或吐痰沫,冷厥,其脈浮緩,吳茱萸湯主之。三陽頭痛藥,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柴胡、川芎、芍藥、細辛、蔥白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頭痛通常伴隨有痰,身體沉重,或腹部疼痛,屬於痰癖,脈象沉緩,可以用蒼朮、半夏、南星治療。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足部寒冷氣逆,出現寒厥,脈象沉細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厥陰經頭疼,伴隨頸部疼痛,或吐出痰沫,身體寒冷,脈象浮緩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三陽經頭痛則可以用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柴胡、川芎、芍藥、細辛、蔥白治療。

(連須)陰證頭痛,只用溫中藥,如理中、薑、附之類。風濕熱頭痛,上壅損目及腦痛,偏正頭痛,年深不愈,並以清空膏主之。如苦頭痛,每料中加細辛二錢。如太陰脈緩有痰,名曰痰厥頭痛,去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,加半夏一兩半。如偏頭痛服之不愈,減羌活、防風、川芎一半,加柴胡一倍。

如發熱惡熱而渴,此陽明頭痛,只與白虎湯加白芷。(丹溪云:東垣清空膏,諸般頭痛皆治,惟血虛頭痛,從魚尾相連痛者不治。又云:治少陽頭痛。如痛在太陽、厥陰者勿用,蓋謂頭巔痛也。)頭旋眼黑,頭痛,宜安神散、川芎散。熱厥頭痛,雖嚴寒猶喜風寒,微來暖處,或見煙火,其痛復作,宜清上瀉火湯,後用補氣湯。風熱頭疼,石膏散、荊芥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頭痛屬於寒症,就只能用溫中藥,例如理中湯、生薑、附子等。如果是風濕熱頭痛,導致頭部脹痛、眼睛和腦部受損,或是偏頭痛長期不癒,可以用清空膏治療。如果頭痛伴隨苦味,可以在藥方中加二錢細辛。如果是太陰脈緩慢,伴隨痰濕,稱為痰厥頭痛,就要去掉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,加入一兩半半夏。如果偏頭痛服藥後沒有好轉,就要減半羌活、防風、川芎,並加倍柴胡。

如果發熱、口渴,這是陽明頭痛,就只能用白虎湯加白芷治療。丹溪先生說,東垣先生的清空膏可以治療各種頭痛,但不能治血虛頭痛,也就是頭部從魚尾骨連到後腦勺疼痛。他又說,清空膏可以治療少陽頭痛,但是太陽、厥陰頭痛(也就是頭頂疼痛)就不要用。頭昏眼花、頭痛,可以用安神散、川芎散治療。熱厥頭痛,即使在嚴寒的天氣也喜歡風寒,稍微靠近溫暖的地方,或者看到煙火,疼痛就會加重,可以用清上瀉火湯治療,之後再用補氣湯。風熱頭痛,可以用石膏散、荊芥散治療。

冬月大寒犯腦,令人腦痛齒亦痛,名曰厥逆。出奇病論中。宜羌活附子湯。頭痛,胸中痛,食減少,咽嗌不利,寒冷,脈左寸弦急,宜麻黃吳茱萸湯。濕熱在頭而頭痛者,必以苦吐之,輕者用透頂散搐鼻取涎。新沐中風為首風,頭面多汗惡風,當先風一日則病甚,至其風日則少愈,大川芎丸主之。

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,項背怯寒,腦戶極冷,神聖散主之。凡治頭痛,皆用芎、芷、羌、防等辛溫氣藥升散者,由風木虛不能升散,而土寡於畏,得以壅塞而痛,故用此助肝木,散其壅塞也。若風盛疏散太過而痛,服辛散藥反甚者,則宜用酸澀,收而降之乃愈,乳香盞落散之類是也。(以上外因。

白話文:

冬月大寒容易侵犯頭部,讓人頭疼牙齒也痛,這叫做厥逆,出自《奇病論》。可以服用羌活附子湯治療。頭痛、胸悶、食慾不振、咽喉不舒服、怕冷,脈象左寸弦急的,可以服用麻黃吳茱萸湯。濕熱停滯在頭部導致頭痛,要用苦寒藥物來嘔吐,輕微的可以用透頂散搐鼻取涎。剛洗頭就吹到風,叫做首風,頭面部容易出汗、怕風,吹風的前一天病情會加重,吹風當天會好一點,大川芎丸可以治療。

風氣沿着風府穴向上走,就會引起腦風,後頸部怕冷,頭頂很冷,神聖散可以治療。凡是治療頭痛,都要用川芎、白芷、羌活、防風等辛溫散寒的藥物,因為風寒之邪侵襲導致肝木虛弱,不能升散,土氣過於凝滯,所以會引起頭痛,用這些藥物可以幫助肝木升散,解除凝滯。如果風盛疏散太過反而頭痛加重,服用辛散藥物反而更厲害,就應該用酸澀收斂的藥物來降氣止痛,像乳香盞落散這一類藥物就可以。

)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,東垣以為此氣虛頭痛也,用人參、黃耆主之。羅謙甫治柏參謀六十一歲,先患頭昏悶微痛,醫作傷寒解之,汗出後痛轉加,復汗解,病轉加而頭愈痛,每召醫用藥雷同,到今痛甚不得安臥,惡風寒,不喜飲食,脈弦細而微,氣短促,懶言語。經曰:春氣病在頭。

今年高氣弱,清氣不能上升頭面,故昏悶。此病本無表邪,因發汗數四,清陽之氣愈虧損,不能上榮,亦不能外固,所以病增甚。宜升陽補氣,頭痛自愈,制順氣和中湯。經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誤汗之,衛外之氣損,故黃耆甘溫,補衛實表為君。人參甘溫補氣,當歸辛溫補血,芍藥味酸,收衛氣為臣。

白話文:

頭痛耳鳴,九竅不通,這是腸胃虛弱所致,東垣認為這是氣虛頭痛,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治療。羅謙甫治療柏參謀時,這位六十一歲的病人先患頭昏腦悶微痛,醫生誤診為傷寒,用藥後雖然出汗,但頭痛卻加重,再次出汗後,病症加重,頭痛更劇烈,每次請醫生看病,用的藥都差不多,到現在頭痛非常嚴重,無法安睡,怕風寒,不想吃東西,脈象細弱無力,呼吸急促,懶得說話。醫書說:春天容易頭疼。

今年體力虛弱,陽氣不足,清氣不能上升到頭面,所以昏悶。這個病原本沒有外邪,但因為多次出汗,陽氣越來越虧損,不能上榮頭面,也不能抵禦外邪,所以病情越來越嚴重。應該升陽補氣,頭痛自然就會好,可以用順氣和中湯來治療。醫書說:陽氣是護衛身體,抵禦外邪的。錯誤地出汗,會損傷護衛身體的陽氣,所以用黃耆甘溫補氣,補衛氣,固表,作為主藥。人參甘溫補氣,當歸辛溫補血,芍藥味酸,收斂衛氣,作為臣藥。

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苦甘溫,養衛氣,生髮陽氣,上實皮毛腠理為佐。柴胡、升麻苦辛,引少陽、陽明之氣上升,通百脈灌溉周身者也。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辛溫,體輕浮,清利空竅為使。一服減半,再服全愈。血虛頭痛,自魚尾,(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。)上攻頭痛,當歸、川芎主之。

當歸一兩,酒一升,煮取六合,飲至醉效。當歸、川芎、連翹、熟苄各二錢,水煎去渣,入龍腦薄荷末二錢,乘沸泡之,鼻吸其氣,候溫即服,服即安臥效。氣血俱虛頭痛者,於調中益氣湯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其效如神。痰厥頭痛,眼黑頭旋,噁心煩亂,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性味甘溫,能滋養衛氣,促進陽氣生髮,並能加強皮毛腠理的固密作用,作為輔佐藥物。柴胡、升麻性味苦辛,能引導少陽、陽明之氣上升,疏通全身經脈,使氣血流通。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性味辛溫,質地輕浮,能清利頭面竅道,作為引導藥物。一次服用藥量減半,二次服用即可痊癒。血虛頭痛,疼痛部位從魚尾(眉尖後近髮際處)開始,向上蔓延至頭部,可以用當歸、川芎治療。

將當歸一兩用酒一升煮沸至六分,服用至醉即可見效。也可以用當歸、川芎、連翹、熟地各二錢,水煎去渣,加入龍腦薄荷末二錢,趁熱泡製,用鼻子吸入藥氣,待溫熱後服用,服用後即可安臥,效果顯著。氣血兩虛引起的頭痛,可在調中益氣湯中加入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如同神效。痰厥頭痛,伴有眼黑頭旋、噁心煩亂等症狀,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。

痰厥頭痛,非半夏不能療。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解。天麻苗,謂之定風草,獨不為風所搖,以治內風之神藥。內風者,虛風是也。黃耆甘溫,瀉火補元氣,實表虛,止自汗。人參甘溫,調中補氣瀉火。二術甘溫,除濕補中益氣。澤瀉、茯苓利小便導濕。橘皮苦溫,益氣調中而升陽。

炒麵消食,蕩胃中滯氣。麥芽寬中助胃氣。乾薑辛熱,以滌中寒。黃柏苦寒用酒洗,以療冬日少火在泉而發躁也。東垣壯歲病頭痛,每發時兩頰盡黃,眩暈,目不欲開,懶於言語,身體沉重,兀兀欲吐,數日方過。潔古老人曰,此厥陰、太陰合而為病,名曰風痰,宜以《局方》玉壺丸治之,可加雄黃、白朮以治風濕,更有水煮金花丸,灸俠谿二穴各二七壯,不旬日愈。鼻鼽腹腫頭痛,病在胃。

白話文:

痰阻頭部導致的頭痛,非半夏不可治療。眼睛發黑頭昏目眩,是因風虛內生,非天麻不可解。天麻的幼苗稱為定風草,它獨自不受風吹搖動,是治療內風的良藥。內風指的是虛風。黃耆性甘溫,能瀉火補元氣,能固表止汗。人參性甘溫,能調和脾胃、補益元氣、瀉火。二術(指白術、蒼術)性甘溫,能除濕健脾益氣。澤瀉、茯苓能利尿消腫,導除濕氣。橘皮性苦溫,能益氣調中、升發陽氣。

炒麵能消食,消除胃中積滯。麥芽能寬中助胃氣。乾薑性辛熱,能溫中散寒。黃柏性苦寒,用酒洗後,能治療冬季陽氣不足導致的躁動不安。東垣先生年輕時曾患頭痛,每次發病時兩頰都發黃,頭昏目眩,眼睛不想睜開,懶得說話,身體沉重,噁心欲吐,持續數天才會緩解。潔古老人說,這是厥陰、太陰經共同致病,稱為風痰,應該用《局方》中的玉壺丸來治療,可以加入雄黃、白朮來治療風濕,也可以用水煮金花丸,並灸俠谿穴各二十七壯,不到十天就會痊癒。鼻子塞住、腹部腫脹、頭疼,病症在胃部。

經云: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,陽明並於上,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,故頭痛鼻鼽腹腫也。動作頭重痛,熱氣潮者屬胃。丹溪云:頭痛如破,酒炒大黃半兩,茶煎服。婁全善云:病在胃而頭痛者,必下之方愈也。如孫兆以利膈藥,下張學士傷食頭痛,郭茂恂以黑龍丹,下其嫂產後汙血頭痛,皆下咽即安是也。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;乃濕熱頭痛也。

東垣清空膏之類治之。頭痛巔病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許學士謂之腎厥頭痛也。其脈舉之則弦,按之則堅,用玉真丸治之。戴復庵用正元散,或大三五七散,入鹽煎服;或於正元散內入炒椒十五粒,下來復丹,間進黑錫丹。有服諸藥不效,其痛愈甚,宜茸朱丹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陽明經脈出現客孫脈症狀時,患者會出現頭痛、鼻塞、腹脹等症狀,這是因為陽明經脈在上,其孫絡屬於太陰經脈,所以會影響頭部和腹部。如果患者感到頭重、疼痛,且伴有發熱、潮熱等症狀,則屬於胃部病變。醫家丹溪認為,頭痛如裂開般疼痛,可用酒炒大黃半兩,以茶煎服。醫家婁全善則認為,胃病引起的頭痛,必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。像孫兆用利膈藥物治療,張學士因食積導致頭痛,郭茂恂用黑龍丹治療產婦淤血頭痛,這些都是下瀉藥物治療的例子,服藥後頭痛即刻緩解。如果患者心煩頭痛,則病灶在膈肌,影響手巨陽經脈和少陰經脈,屬於濕熱頭痛,可用東垣清空膏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如果頭痛位於頭頂,則屬於下虛上實,影響足少陰經脈和巨陽經脈,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腎臟,許學士稱之為腎厥頭痛。這種頭痛的脈象是舉之弦,按之堅,可用玉真丸治療。戴復庵則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,加入鹽煎服,或在正元散中加入炒椒十五粒,再配以來復丹、黑錫丹間隔服用。如果服用了上述藥物仍然無效,疼痛反而加重,則應該使用茸朱丹。

《素問》曰:頭疼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。徇蒙招尤,目眩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入肝。下虛者、腎虛也,故腎虛則頭痛。上虛者、肝虛也,故肝虛則頭暈。徇蒙者,如以物蒙其首,招搖不定,目眩耳聾,皆暈之狀也。故肝厥頭暈、腎厥巔痛、不同如此。

肚厥宜釣藤散。傷食頭痛,胸膈痞塞,咽酸,噫敗卵臭,畏食,雖發熱而身不痛,宜治中湯加砂仁一錢,或紅丸子。傷酒頭痛,噁心嘔吐出宿酒,昏冒眩暈,宜葛花解酲湯。怒氣傷肝,及肝氣不順上衝於腦,令人頭痛,宜沉香降氣散,並蘇子降氣湯,下養正丹。上熱頭目赤腫而痛,胸膈煩悶,不得安臥,身半以下皆寒,足䯒尤甚,大便微秘,宜既濟解毒湯。外有臭毒頭痛,一味吃炒香附愈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記載,頭疼巔疾是下虛上實,過於足少陰、巨陽經脈,嚴重就會影響到腎臟。頭暈目眩、耳聾,則是下實上虛,過於足少陽、厥陰經脈,嚴重則會影響到肝臟。下虛指的是腎虛,所以腎虛就會頭痛;上虛指的是肝虛,所以肝虛就會頭暈。頭暈目眩、耳聾就像用東西蒙住頭一樣,搖搖晃晃,都是暈眩的表現。因此,肝厥引起的頭暈和腎厥引起的巔痛,症狀截然不同。

肚子厥痛可以用釣藤散治療。傷食頭痛、胸膈痞塞、咽喉酸澀、打嗝有臭雞蛋味、畏食,雖然發熱但身體不痛,可以用治中湯加上砂仁,或者紅丸子治療。傷酒頭痛、噁心嘔吐宿酒、昏迷頭暈,可以用葛花解酲湯治療。生氣傷肝,或肝氣不順上衝頭部,導致頭痛,可以用沉香降氣散和蘇子降氣湯,再配合養正丹。頭部發熱、眼睛和頭部紅腫疼痛、胸膈煩悶、睡不著覺、身體下半部冰冷、腳趾尤其冰冷、大便微秘,可以用既濟解毒湯治療。頭疼是因為外有臭毒,可以單獨服用炒香附治療。

頭痛連睛痛,石膏、鼠黏子炒為末,茶清食前調下。頭風搐鼻,白芷散、川芎散、如金散、瓜蒂神妙散、火筒散、鬱金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頭疼又連帶眼睛痛,可以將石膏和鼠黏子炒成粉末,用茶水調服,飯前服用。如果是頭風導致鼻搐,可以用白芷散、川芎散、如金散、瓜蒂神妙散、火筒散、鬱金散等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