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2)
第一冊 (42)
1. 發熱
中焦熱,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洗心散、四順清涼飲、桃仁承氣湯、瀉脾散、貫眾散。下焦熱,大承氣湯、五苓散、立效散、八正散、石韋散,四物湯、三才封髓丹、滋腎丸。通治三焦甚熱之氣,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。暴熱者,病在心肺。積熱者,病在腎肝。暴熱者,宜《局方》雄黃解毒丸。
積熱者,宜《局方》妙香丸。暴者上喘也,病在心肺,謂之高喘,宜木香金鈴子散。上焦熱而煩者,宜牛黃散。有病久憔悴,發熱盜汗,謂之五臟齊損,此熱勞骨蒸之病也。瘦弱虛損,煩喘,腸澼下血,皆蒸勞也。治法宜養血益陰,熱自能退,此謂不治而治也。錢氏地黃丸主之。
黃連解毒湯,治大熱甚煩躁,錯語不得眠。加防風、連翹為金花丸,治風熱。加柴胡治小兒潮熱。與四物相合各半,治婦人潮熱。陰覆乎陽,火不得伸,宜汗。經曰: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是也。脈弦而數,此陰氣也。宜風藥升陽,以發火鬱,則脈數峻退矣。凡治此病脈數者,當用黃柏,少加黃連、柴胡、蒼朮、黃耆、甘草,更加升麻。
得汗則脈必下,乃火鬱則發之意也。男婦四肢發熱,肌肉熱,筋痹熱,骨髓中熱,如火燎火燒,捫之令人亦熱。四肢主屬脾,脾者土也。熱伏地中,此病多因血虛而得。又因胃虛過食冷物,冰水無度,郁遏陽氣於脾土中。經曰:火鬱則發之,柴胡升陽湯。五心煩熱,是火鬱於地中,四肢、土也,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,故宜升發火鬱,以火鬱湯主之。手足心熱,用梔子、香附、蒼朮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末之,神麯糊丸。
兩手大熱為骨厥,如在火中,可灸湧泉穴三壯立愈。《素問》帝曰:人有四肢熱,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?岐伯曰:是人者,陰氣虛,陽氣盛。四肢者,陽也,兩陽相得,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獨勝而止耳。逢風如炙如火者,是人當肉爍也。
仲景有三物黃芩湯,治婦人四肢煩熱。小兒癍後餘熱不退,痂不收斂,大便不行,是謂血燥,則當以陰藥治之,因而補之,用清涼飲子通大便而瀉其熱。潔古云:涼風至而草木實,夫清涼飲子,乃秋風徹熱之劑也。傷寒表邪入於裡,日晡潮熱,大渴引飲,譫語狂躁,不大便,是胃實,乃可攻之。
夫胃氣為熱所傷,以承氣湯瀉其上實,元氣乃得周流,承氣之名,於此具矣。今世人以苦泄火,故備陳之。除熱瀉火,非甘寒不可,以苦寒瀉火,非徒無益,而反害之。故有大熱脈洪大,服苦寒劑而熱不退者,加石膏。如症退而脈數不退,洪大而病有加者,宜減苦寒加石膏。
如大便軟或泄者,加桔梗,食後服。此藥誤用,則其害非細,用者旋旋加之。如食少者,不可用石膏,石膏善能去脈數,如病退而脈數不退者,不治。肌熱燥熱,目赤面紅,煩渴引飲,日夜不息,脈浮大而虛,重按全無,為血虛發熱,症似白虎,唯脈不長實為辨也。誤服白虎必危,宜當歸二錢,黃耆一兩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發熱
中焦(上腹部)發熱,可服用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洗心散、四順清涼飲、桃仁承氣湯、瀉脾散、貫眾散。下焦(下腹部)發熱,可服用大承氣湯、五苓散、立效散、八正散、石韋散、四物湯、三才封髓丹、滋腎丸。三焦(全身)都非常熱,可服用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。
突然發熱,病在心肺;積久發熱,病在肝腎。突然發熱,宜服用《局方》雄黃解毒丸;積久發熱,宜服用《局方》妙香丸。突然發熱伴隨呼吸急促,病在心肺,稱為高喘,宜服用木香金鈴子散。上焦發熱煩躁,宜服用牛黃散。
久病體虛,發熱盜汗,稱為五臟俱損,是因勞累導致的骨蒸熱病。消瘦虛弱,煩躁喘息,大便帶血,都是勞累過度所致。治療應以養血滋陰為主,熱症自然會退去,這就是不治而治的道理。錢氏地黃丸可治療此症。
黃連解毒湯可治療高熱、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失眠等症狀。加入防風、連翹可製成金花丸,治療風熱;加入柴胡可治療小兒潮熱;與四物湯等量混合,可治療婦女潮熱。陰氣覆蓋陽氣,陽氣不能發散,應以發汗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「身體像燒炭一樣,出汗後就能散熱。」脈象弦數,是陰虛的表現,應服用辛溫解表藥,使陽氣發散,脈象就會恢復正常。治療脈象數快的發熱症,應服用黃柏,少量加入黃連、柴胡、蒼朮、黃耆、甘草,並加入升麻。
出汗後脈象就會減緩,這是因為鬱結的陽氣得以發散的緣故。男女四肢發熱、肌肉發熱、筋骨發熱、骨髓發熱,像被火燒一樣,摸起來也很熱。四肢屬脾,脾屬土,熱邪伏於脾土之中,這種病多因血虛引起,也可能是胃虛後食用寒涼食物或冰水過多,導致陽氣鬱滯於脾土之中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鬱結則發熱」,可服用柴胡升陽湯。五心煩熱,是火邪鬱結於脾土之中,因為心火下移於脾土,所以應以升發陽氣的方法治療。手足心熱,可用梔子、香附、蒼朮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末製成神麴糊丸。
兩手發熱劇烈,像放在火中一樣,稱為骨厥,可灸湧泉穴三次,即可痊癒。《素問》中提到:人若四肢發熱,遇到風寒就像火燒一樣,這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陰虛陽盛。四肢屬陽,兩陽相合,而陰氣虛少,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,陽氣獨盛,就會造成這種情況。遇到風寒就像火燒一樣,這是要被燒焦的徵兆。
張仲景有三物黃芩湯,治療婦女四肢煩熱。小兒出疹後餘熱不退,痂皮不收斂,大便不通,這是血燥的表現,應以滋陰的藥物治療,並服用清涼飲子通便瀉熱。潔古說:「涼風起,草木實」,清涼飲子就是秋天清熱的藥方。傷寒表邪入裡,午後潮熱,口渴引飲,神志不清,煩躁不安,不大便,這是胃實,可以攻下治療。
胃氣被熱邪所傷,用承氣湯瀉去上焦的實熱,元氣才能流通,承氣湯的名字由此而來。現在很多人用苦寒藥瀉火,所以在此詳細說明。清熱瀉火,非甘寒藥物不可,單用苦寒藥瀉火,不僅無益反而有害。所以,如果高熱脈洪大,服用苦寒藥後熱症不退,應加石膏。如果症狀減輕但脈象仍然很快,而且病情加重,應減少苦寒藥,增加石膏用量。如果大便稀溏或腹瀉,應加桔梗,飯後服用。此藥若用錯,危害很大,用藥時要少量多次。如果食慾不振,則不能用石膏,石膏善於消除脈象數快的症狀,如果病情好轉但脈象仍然很快,則無需治療。肌膚乾燥發熱,眼睛紅腫,面紅發熱,口渴引飲,日夜不止,脈象浮大而虛,重按無力,這是血虛發熱,症狀類似白虎湯證,但脈象不長實是其區別。誤服白虎湯則很危險,應服用當歸二錢,黃耆一兩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