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41)
第一冊 (41)
1. 發熱
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相得,洪大而數者,肝熱也。按之至骨,舉指來疾,洪大而數者,腎熱也。有表而熱者,謂之表熱。無表而熱者,謂之裡熱。故苦者以治五臟,五臟屬陰而居於內。辛者以治六腑,六腑屬陽而在於外。故曰內者下之,外者發之。又宜養血益陰,身熱自除。
以脈言之,浮數為外熱,沉數為內熱。浮大有力為外熱,沉大有力為內熱。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晝則安靜,夜則發熱煩躁,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,名曰熱入血室。晝則發熱煩躁,夜亦發熱煩躁,是重陽無陰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,柴胡飲子。
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,四順飲子。平旦發熱,熱在行陽之分,肺氣主之,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。日晡潮熱,熱在行陰之分,腎氣主之,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。白虎湯治脈洪,故抑之,使秋氣得以下降也。地骨皮散治脈弦,故舉之,使春氣得以上升也。氣分熱,柴胡飲子、白虎湯。
血分熱,清涼飲子、桃仁承氣湯。(牽牛,味辛烈,能瀉氣中之濕熱,不能除血中之濕熱。防己,味苦寒,能瀉血中之濕熱,又能通血中之滯塞)骨肉筋血皮毛陰足,而熱反勝之,是為實熱。骨痿、肉燥、筋緩、血枯、皮聚毛落,陰不足而有熱疾,是為虛熱。能食而熱,口舌乾燥,大便難者,實熱也。
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,瀉熱補陰。經云:陽盛陰虛,下之則愈。脈洪盛有力者是已。不能食而熱,自汗氣短者,虛熱也。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。經云: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。脈虛弱無力者是已。《金匱》云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。熱在中焦者,為堅。熱在下焦者,為尿血,亦令淋閟不通。
《靈樞》云:肘前熱者,腰以上熱。手前獨熱者,腰以下熱。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。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。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。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,腹中亦熱。又云:胃足陽明之脈盛,則身以前皆熱。又云: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,臍以上皮熱。
腸中熱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熱。蓋胃居臍上,故胃熱則臍以上熱。腸居臍下,故腸熱則臍以下熱。如肝膽居脅,肝膽熱則當脅亦熱。肺居胸背,肺熱則當胸背亦熱。腎居腰,腎熱則當腰亦熱。可類推也。上焦熱,身熱脈洪,無汗多渴者,宜桔梗湯。易老法,涼膈散減大黃、芒硝,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,浮而上之,治胸膈中與六經熱。
以手足少陽之氣,俱下膈絡胸中,三焦之氣同相火遊於身之表,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,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。故施於無形之中,隨高而走,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。三焦熱用藥大例:上焦熱,梔子、黃芩。中焦熱,小便不利,黃連、芍藥。下焦熱,黃柏、大黃。上焦熱,清神散、連翹防風湯、涼膈散、龍腦飲子、龍腦雞蘇丸、犀角地黃湯。
白話文:
發熱
人體發熱,如同十二個豆子般沉重,且與筋絡相關,脈象洪大而脈搏頻數,這是肝熱。按壓至骨頭,手指抬起迅速,脈象洪大而脈搏頻數,這是腎熱。發熱伴隨表證,稱為表熱;發熱無表證,稱為裡熱。因此,苦味藥物治療五臟,五臟屬陰,位於內部;辛味藥物治療六腑,六腑屬陽,位於外部。所以說,內熱要瀉下,外熱要發散。此外,還需滋養血液、益補陰液,身體發熱便會自然消除。
從脈象來看,脈浮數為外熱,脈沉數為內熱;脈浮大有力為外熱,脈沉大有力為內熱。白天發熱,晚上安靜,這是陽氣旺盛於陽分;白天安靜,晚上發熱煩躁,這是陽氣下陷進入陰分,稱為熱入血室;白天發熱煩躁,晚上也發熱煩躁,這是陽盛無陰,應當迅速瀉去陽氣,大力補充陰液。白天發熱,用行陽二十五度的柴胡飲子;晚上發熱,用行陰二十五度的四順飲子。清晨發熱,熱在行陽之分,肺氣主之,故用白虎湯瀉去氣分之火;午後潮熱,熱在行陰之分,腎氣主之,故用地骨皮散瀉去血分之火。白虎湯治療脈象洪大,故抑制之,使秋氣得以下降;地骨皮散治療脈象弦細,故升舉之,使春氣得以上升。氣分發熱,用柴胡飲子、白虎湯;血分發熱,用清涼飲子、桃仁承氣湯。(牽牛味辛烈,能瀉去氣分濕熱,但不能除血分濕熱;防己味苦寒,能瀉去血分濕熱,又能通利血中瘀滯)骨骼、肌肉、筋絡、血液、皮膚、毛髮都屬陰,而熱邪反勝於陰,這是實熱;骨骼痿弱、肌肉乾燥、筋絡鬆弛、血液枯竭、皮膚皺縮、毛髮脫落,陰液不足而有熱病,這是虛熱。能吃東西但發熱,口乾舌燥,大便秘結,是實熱,可用辛苦大寒的藥物瀉下,瀉熱補陰。經書說:「陽盛陰虛,瀉下則愈」,脈象洪大有力者即屬此類。不能吃東西但發熱,自汗氣短,是虛熱,可用甘寒的藥物瀉熱補氣。經書說:「治熱宜寒,溫和地施行」,脈象虛弱無力者即屬此類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熱在上焦,因咳嗽而致肺痿;熱在中焦,則腹脹堅硬;熱在下焦,則尿血,或小便淋瀝不通。
《靈樞經》說:肘前發熱,則腰以上發熱;手前單獨發熱,則腰以下發熱;肘前單獨發熱,則胸前發熱;肘後單獨發熱,則肩背發熱;臂中單獨發熱,則腰腹發熱;肘後向下三四寸發熱,則腸中有蟲;手掌發熱,則腹部也發熱。又說:胃足陽明經脈盛,則身體前面都發熱;胃中熱則消化快,令人懸心善飢,臍以上皮膚發熱;腸中熱則大便如糜爛狀,臍以下皮膚發熱。因為胃位於臍上,所以胃熱則臍以上發熱;腸位於臍下,所以腸熱則臍以下發熱。肝膽位於脅肋,肝膽熱則脅肋也發熱;肺位於胸背,肺熱則胸背也發熱;腎位於腰部,腎熱則腰部也發熱,以此類推。上焦發熱,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、無汗口渴,宜用桔梗湯。易老法,用涼膈散減去大黃、芒硝,加入桔梗,作為舟楫之劑,浮升向上,治療胸膈及六經之熱。
利用手足少陽之氣,都下降到膈下絡於胸中,三焦之氣與相火共同遊走於身體表面,膈與六經是最高的部位,此藥浮升也能到達最高的部位。所以,施用於無形之中,隨著高的部位而通行,去除胸膈及六經之熱。三焦熱用藥大法:上焦熱用梔子、黃芩;中焦熱,小便不利,用黃連、芍藥;下焦熱,用黃柏、大黃。上焦熱,可用清神散、連翹防風湯、涼膈散、龍腦飲子、龍腦雞蘇丸、犀角地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