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三冊 (14)
第三冊 (14)
1. 下血
(腸風,臟毒,中蠱)
血之在身,有陰有陽,陽者順氣而行,循流脈中,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,如是者謂之榮血也。陰者居於絡脈,專守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若其臟感內外之邪,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,為邪氣所阻,漏泄經外;或居絡之陰血,因著留之邪,僻裂而出,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世俗每見下血,率以腸風名之,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。
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,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,則可謂之腸風。若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受火熱二淫,與寒燥濕怫鬱其氣,及飲食用力過度,傷其陰絡之血者,亦謂之腸風可乎。許學士謂下清血色鮮者,腸風也。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。肛門射如血線者,脈痔也。
白話文:
人體血液分陰陽,陽血負責運送營養,滋養五臟六腑;陰血則停留於血管,滋養臟腑、神氣、筋骨。當臟腑受到外邪入侵或內傷,陽血可能循經流向傷處,被邪氣阻礙而漏出血管;陰血也可能因邪氣入侵而從血管中滲出,最終都可能流入腸胃,導致便血。
俗稱便血為「腸風」,其實風只是六種致病因素之一。真正的腸風是指風邪從腸胃經脈入侵,或肝經風邪侵犯腸胃所致。除此之外,腸胃受熱、寒、燥、濕等因素影響,或是飲食過度、勞損導致陰血受傷,也會造成便血,這些情況不能稱為「腸風」。
學士認為,便血顏色鮮紅,屬於腸風;血液混濁且顏色暗淡,則是臟腑有毒;肛門流出細如血線,則是脈痔。
然腸風挾濕者,亦下如豆汁及紫黑瘀血,不必盡鮮,正當以久暫為別耳。然要之皆俗名也。世醫編書者,或以瀉血為腸風,或分瀉血與腸風臟毒為二門,皆非也。先血而後便,此近血也。由手陽明隨經下行,滲入大腸,傳於廣腸而下者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先便而後血,此遠血也。
由足陽明隨經入胃,淫溢而下者也。黃土湯主之。下血腹中不痛,謂之濕毒下血,血色不鮮,或紫黑,或如豆汁,黃連湯主之。下血腹中痛,謂之熱毒下血,血色鮮,芍藥黃連湯主之。東垣治宿有腸血症,因五月大熱吃杏,腸澼下血遠三四尺,散漫如篩,腰沉沉然,腹中不痛,血色紫黑,是陽明、少陽經血證,升麻補胃湯。
白話文:
腸風伴隨濕氣,也會排泄如豆汁或紫黑色瘀血,不需完全鮮紅,只要根據時間長短區分即可。這些都是俗稱,並非正式醫學名詞。世俗醫家編寫書籍,有時將瀉血視為腸風,有時又將瀉血與腸風臟毒分為兩類,這些都並不正確。先出血再排便,屬於近血,是由手陽明經脈循行下達,滲入大腸,傳導至廣腸而排泄。這可以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。先排便再出血,屬於遠血,是由足陽明經脈循行入胃,淫溢而下。這可以用黃土湯治療。下血時腹部不痛,稱為濕毒下血,血色不鮮,可能是紫黑色或像豆汁一樣,這可以用黃連湯治療。下血時腹部疼痛,稱為熱毒下血,血色鮮紅,這可以用芍藥黃連湯治療。東垣大師治療宿有腸血症,病人因五月酷熱食用杏子,導致腸道泄瀉下血,血流四散如篩,腰部沉重,腹部不痛,血色紫黑,這是陽明、少陽經脈血證,可以用升麻補胃湯治療。
(濕毒)太陰陽明腹痛,大便常溏泄,若不泄,即秘而難見,在後傳作濕熱毒,下鮮紅血,腹中微痛,脅下急縮,脈緩而洪弦,中指下得之,按之空虛,和中益胃湯。(濕熱)腸澼下血,另作一派,其血𣹜出有力而遠射,四散如篩下,腹中大作痛,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。升陽除濕和血湯。
(濕熱)腸澼下血,紅或深紫黑色,腹中痛,腹皮惡寒,右三部脈,中指下得之俱弦,按之無力,關脈甚緊,肌表陽明分涼,腹皮熱,而喜熱物熨之,內寒明矣,益智和中湯。(挾寒)夫腸澼者,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,如𣹜桶湧出也。夏濕熱太甚,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,故腸澼之病甚也。
白話文:
濕毒導致的腹痛,通常伴隨腹瀉,大便稀溏,若不腹瀉,則便秘難解。病情發展下去,會轉化為濕熱毒,出現鮮紅色血便,伴隨輕微腹痛、脅肋部緊縮、脈象緩慢而洪大有力,中指下觸摸脈搏時感到空虛。濕熱導致的腸道出血,血色鮮紅或深紫黑色,伴隨腹痛、腹部皮膚畏寒,右三部脈象中指下觸摸均弦緊,按之無力,關脈特別緊,肌表陽明分涼,腹部皮膚熱,喜歡用熱物熨燙,說明內寒明顯。腸道出血是水谷和血液分開,如同水桶傾倒一般。夏季濕熱過盛,正氣虛弱,因此腸道出血的病症更加嚴重。
以涼血地黃湯主之,黃柏、知母炒各一錢,青皮炒、槐子炒、當歸、熟地各五分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如小便澀,臍下悶,或大便前後重,調木香、檳榔細末各半錢,稍熱於食前空心服。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,當下之。如腹中動搖有水聲,而小便不調者,停飲也。診是何臟,以去水飲藥瀉之,假令脈洪大,用瀉火利小便之類是也。
白話文:
以「涼血地黃湯」為主,黃柏、知母各炒一錢,青皮、槐子各炒五分,當歸、熟地各五分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。
若小便澀、臍下悶,或大便前後重,則調木香、檳榔細末各半錢,稍微加熱後,於飯前空腹服用。若裡急後重症狀仍未消退,則應立即用藥治療。
若腹中動搖有水聲,而小便不調,則停止服用此方。需先診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,再用利水消腫的藥物治療。例如脈象洪大,則可用瀉火利小便的藥物。
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,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,乃胃中元氣少故也。與七味白朮散補之。如發熱惡熱,煩躁,大渴不止,肌熱不欲近衣,其脈洪大,按之無力,或無目痛鼻乾者,非白虎湯證也。此血虛發躁,當以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,㕮咀,水煎服。如大便秘塞,或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少有白膿,或少有血,慎勿利之,利之則必致病重及鬱結不通,以升陽除濕防風湯,升其陽則陰氣自降矣。《素問》云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
白話文:
如果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、口渴難忍,不能用清熱利水藥物來止渴,因為這是胃氣不足的緣故,應該用白朮散來補益脾胃。如果出現發熱怕熱、煩躁不安、口渴不止、皮膚發熱不願靠近衣物,脈象洪大無力,或是沒有眼睛疼痛、鼻腔乾燥等症狀,這就不是白虎湯的病症。這是血虛導致的躁動不安,應該用黃耆一兩、當歸二錢,研磨成粉,用水煎服。如果出現大便秘結,或是裡急後重、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或是有少量白色膿液或血絲,要謹慎使用瀉藥,因為瀉藥可能會加重病情,導致氣機鬱結不通,應該使用升陽除濕防風湯,提升陽氣,陰氣自然就會下降。《素問》中說:陰氣鬱結,第一次便血一升,第二次便血二升,第三次便血三升。
駱龍吉云:結陰之病,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血無所稟,滲入腸間,故便血也,其脈虛澀者是也。因血結不行故下,古方有結陰丹。羅謙甫治因強飲酸酒得腹痛,次傳泄瀉,十餘日便後見血,或紅或紫,腸鳴腹痛,服涼藥如故,仍不欲食,食則嘔酸,心下痞,惡冷物,口乾煩躁,不得安臥,其脈弦細而微遲,手足稍冷,以平胃地榆湯,溫中散寒,除濕和胃,數服病減大半,又灸中脘二七壯,引胃氣上升,次灸氣海百壯,生髮元氣。
灸則強食生肉,又以還少丹服之,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,溫脾壯胃生髮元氣,次服芳香之劑,慎言語節飲食而愈。八物湯去生地黃、甘草,加官桂,名胃風湯,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及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日夜無度,蓋亦結陰之類也。為陰氣內結,故去甘寒而加辛熱,結者散之也。
白話文:
駱龍吉說:結陰的病症,是陰氣在體內凝聚,無法向外運行,血液得不到滋養,滲入腸道,所以出現便血。這種病人的脈象是虛弱而澀的。因為血氣凝結不通,所以才往下流,古方有「結陰丹」可以治療。
羅謙甫曾經治療一位因過量飲用酸酒而腹痛,接著又出現腹瀉,持續十多天,大便後見血,血色或紅或紫,腸鳴腹痛,服用涼藥無效,仍然不想吃飯,吃了就嘔吐酸水,心下痞悶,厭惡冷食,口乾煩躁,無法安睡,脈象弦細而略微遲緩,手腳稍冷。他用「平胃地榆湯」、「溫中散」來寒涼除濕、和胃,服藥數次後病情減輕大半。之後又灸中脘穴二十七壯,引導胃氣上升,接著灸氣海穴一百壯,生髮元氣。
灸完之後,病人開始想吃生肉,於是羅謙甫又給他服用「還少丹」。到了春天,他又灸足三里穴二十七壯,溫暖脾胃,生髮元氣,接著服用芳香的藥物,並且囑咐病人謹慎言行,節制飲食,最後痊癒。
「八物湯」去掉生地黃、甘草,加上肉桂,稱為「胃風湯」,可以治療風寒趁虛侵入腸胃,導致水穀不化,泄瀉下注,以及腸胃濕毒,大便如豆汁,或排出瘀血,日夜不停的情況。這種病症也屬於結陰的範疇。由於陰氣在體內凝聚,所以去除甘寒藥物,加入辛熱藥物,用以散結。
潔古云:如下血,防風為上使,黃連為中使,地榆為下使。若血瘀色紫者,陳血也,加熟地。若血鮮色紅者,新血也,加生地黃。若寒熱者,加柴胡。若肌熱者,加地骨皮。此證乃甲欺戊也,風在胃口中焦,濕泄不止,濕既去盡而反生燥,庚欺甲也。本無金氣,以甲勝戊虧,庚為母復讎也。
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,是反制勝己之化也。若脈洪實痛甚者,加酒浸大黃。戴復庵以色鮮為熱,色瘀為寒。熱血,連蒲散,寒血,理物湯。血色鮮紅者,多因內蘊熱毒,毒氣入腸胃,或因飲酒過多,及啖糟臟炙爆,引血入大腸,故瀉鮮血,宜連蒲散吞黃連阿膠丸,及香連丸,或一味黃連煎飲。大瀉不止者,四物湯加黃連、槐花,仍取血見愁草少許,生薑搗取汁和米飲服。
白話文:
潔古說:如果出現下血的情況,防風是上焦的藥物,可以止血;黃連是中焦的藥物,可以清熱解毒;地榆是下焦的藥物,可以收斂止血。
如果血瘀呈紫色,那是陳舊的血,要加熟地黃。如果血鮮紅,那是新鮮的血,要加生地黃。如果寒熱交加,要加柴胡。如果肌膚發熱,要加地骨皮。
這個病症是甲木剋制戊土,風邪停留在胃口的中焦,濕邪不停地泄瀉,濕邪盡去之後,反而產生燥邪,庚金剋制甲木。原本沒有金氣,因為甲木剋制戊土,金氣虛弱,庚金作為母親,就要復仇。
所以《內經》說:亢盛就會傷害其所克制,這是反過來剋制、勝過自己所化生的。如果脈象洪大實數,疼痛厲害,要加酒浸大黃。
戴復庵認為血色鮮紅是熱症,血色瘀滯是寒症。熱血用連蒲散治療,寒血用理物湯治療。血色鮮紅多半是因為內蘊熱毒,毒氣入侵腸胃,或者因為喝酒過量,以及吃糟粕、肥肉、烤炙的食物,導致血液進入大腸,所以瀉下鮮血,應該服用連蒲散,並吞服黃連阿膠丸、香連丸,或者單用黃連煎湯飲服。如果大瀉不止,可以用四物湯加黃連、槐花,再取血見愁草少許,用生薑搗汁和米湯服用。
於血見愁草中,加入側柏葉、與生薑同搗汁尤好。有暑毒入腸胃下血者,一味黃連煎湯飲。腸風下血,以香附末加百草霜,米飲調服。加入麝香少許,其應尤捷。冷氣入客腸胃下瘀血,理中湯不效,宜黑神散米飲調下,或用膠艾湯加米湯煎,吞震靈丹。攧撲內損,惡血入腸胃,下出濁物如瘀血者,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。
白話文:
將血見愁草加入側柏葉,與生薑一起搗成汁效果更佳。如果有暑毒侵入腸胃導致下血,單用黃連煎湯喝即可。腸風下血,可以用香附末加上百草霜,用米湯調服。再加入少許麝香,效果更快。如果寒氣入侵腸胃導致瘀血下血,理中湯無效,可以用黑神散加米湯調服,或者用膠艾湯加米湯煎服,並吞服震靈丹。如果因跌打損傷導致瘀血進入腸胃,排出黑血狀濁物,可以用黑神散加上老黃茄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。
酒積下血不止,糞後見,用神面一兩半,白酒藥二丸,同為末,清水調捏作餅子,慢火上炙黃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。亦治泄瀉。海藏治梅師大醉,醒發渴,飲水及冰茶後,病便鮮紅,先與吳茱萸丸,翌日又與平胃、五苓各半散三大服,血止復自利,又與神應丸四服,自利乃止。或問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,曰若用寒藥,其疾大變,難治。
寒飲內傷,復用寒藥,非其治也。況血為寒所凝,入大腸間而便下血,溫之乃行,所以得熱則自止。唐生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,下利紫黑血十餘行,脾胃受寒濕毒,與六神平胃散半兩,加白朮三錢,以利腰臍間血,一服愈。《攖寧生卮言》云:腸風則足陽明積熱久而為風,風有以動之也。
白話文:
酒喝太多導致出血不止,而且是在排便後出現,可以用神面一兩半和白酒藥二丸,一起研磨成粉,用清水調成餅狀,用小火慢慢烤至黃色,再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湯送服。這個方法也可以治療腹瀉。海藏曾經治過一個叫梅師的人,他喝醉酒後醒來感到口渴,喝水和冰茶後便血鮮紅,海藏先給他服用了吳茱萸丸,第二天又給他服用了平胃散和五苓散各半,一共服用了三次,血止住後又開始腹瀉,於是海藏又給他服用了神應丸四次,腹瀉才停止。有人問為什麼不用黃連等寒性藥物解毒,海藏說如果用寒性藥物,病情會加重,難以治療。
寒飲內傷,再用寒性藥物治療,不符合治療原則。而且血會因為寒冷凝結,進入大腸後便會排出血液,用溫熱的方法可以使血液流通,所以用溫熱藥物就能止血。唐生因為喝酪水和吃生冷食物導致腹瀉,排出大量紫黑色血,脾胃受寒濕毒侵襲,海藏給他服用了六神平胃散半兩,加入白朮三錢,疏通腰臍間的血液,一服藥就治好了。《攖寧生卮言》說:腸風是因為足陽明經積熱久而化風,風有刺激腸道就會引起出血。
臟毒則足太陰積熱久而生濕,從而下流也。風則陽受之,濕則陰受之。戴氏《要訣》云:臟毒者,蘊積毒氣久而始見;腸風者,邪氣外入隨感隨見。《三因方》五痔、臟毒、腸風之辯甚詳,臟毒、腸風之血出於腸臟間,五痔之血出於肛門蝕孔處,治各不同。(無擇翁烏連湯,治脈痔,外無形而所下血一線如箭,或點滴不能已,此由脈竅中來也,詳見痔門。)腸風、臟毒不拘糞前糞後,並宜米飲湯調枳殼散,下酒煮黃連丸,或枳殼散下烏梅丸。
白話文:
身體內臟積累毒素,久了就會導致足太陰經積熱生濕,進而往下流動。風邪會侵犯陽氣,濕邪則會侵犯陰氣。戴氏《要訣》說:臟毒是指體內毒氣長期積聚才顯露出來,腸風則是外邪入侵,一接觸就發作。《三因方》中對五痔、臟毒、腸風的區分非常詳細,臟毒、腸風出血的位置在腸臟之間,五痔出血則來自肛門的破損處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無擇翁的烏連湯專治脈痔,這種痔瘡沒有外觀,但會像箭一樣從脈竅中流出血,或是一點一點地滴血不止。腸風、臟毒無論是排便前或排便後出血,都適合用米湯調服枳殼散,並服用酒煮黃連丸或枳殼散下烏梅丸。
此乃因登廁糞中有血,卻與瀉血不同,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,米飲調下。血色清鮮者,以瓦松燒灰研細,米飲調服,宜減桂五苓散加茅花半錢,吞荊梅花丸,仍以側柏葉同姜搗爛,冷水解下,侵些米飲佳。如血色淡濁者,胃風湯吞蒜連丸,或烏荊丸,或棕灰散,仍以米飲調香附末,或三灰散。
白話文:
這情況是因為上廁所時糞便中有血,但這和瀉血不一樣。可以服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,用米湯調服。如果血色鮮紅,可以用瓦松燒成灰,研磨成粉,用米湯調服,並且可以減少桂五苓散的用量,加入茅花半錢,吞服梅花丸,再用側柏葉和薑一起搗爛,用冷水沖服,可以加些米湯。如果血色淡而濁,可以服用胃風湯,並吞服蒜連丸或烏荊丸或棕灰散,再用米湯調服香附末,或者服用三灰散。
腸風,腹中有痛,下清血,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甚者肛門腫疼,敗毒散加槐角、荊芥,或槐花湯、枳殼散。臟毒腹內略疼,濁血兼花紅膿並下,或肛門腫脹,或大腸頭突出,大便難通,先以拔毒疏利之劑,追出惡血膿水,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量用,人虛兼以參、耆、苓、術助養胃氣。諸般腸風臟毒,並宜生銀杏四十九個,去殼膜爛研,入百藥煎末,丸如彈子大。
白話文:
腸風病症,腹痛伴隨下血,起初要先解決腸胃風寒,情況嚴重則肛門腫痛,可服用敗毒散加入槐角、荊芥,或槐花湯、枳殼散。若屬於臟毒引起的腹痛,伴隨有濁血、膿血排出,或肛門腫脹,或直腸脫出,排便困難,應先使用拔毒疏利藥物,將惡血膿水排出,再以內托涼血祛風藥物治療。體虛者可配合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等藥物補益胃氣。各種腸風臟毒皆可服用銀杏四十九顆,去殼膜,研磨成粉,加入百藥煎藥末,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服用。
每兩三丸,空心細嚼米飲下。下血久,面色痿黃,漸成虛憊,下元衰弱,宜黃耆四君子湯下斷紅丸,或十全大補湯,或黃耆飲。【中蠱臟腑敗壞下血】如雞肝,如爛肉,其證唾水沉,心腹絞痛者是也。治之方,馬藺根末,水服方寸匕,隨吐則出。白蘘荷葉,密安病人席下,勿令病人知覺,自呼蠱主姓名。
蚯蚓十四枚,以苦酒三升漬之,服其汁。蝟毛燒末,水服方寸匕。(吐毒),苦瓠一枚,水二升,煮取一升服。吐或用苦酒一升,煮瓠令消,服之。
白話文:
每日服用2到3顆藥丸,空腹時細細咀嚼後,再飲用米湯。如果長期下血,面色萎黃,身體漸漸變得虛弱,下身元氣衰弱,應當服用黃耆四君子湯配合斷紅丸,或者十全大補湯,或者黃耆飲來調理。
若出現中蠱導致的臟腑敗壞和下血,其症狀表現為像雞肝一樣的物體,或是腐爛的肉塊,吐出的痰液會沈入水中,伴有心腹絞痛。對此類症狀,可使用馬藺根研磨成粉,用水服用半匙,隨後進行催吐。
在病牀上放置白蘘荷的葉子,但要確保病人不會察覺到,讓病人自行呼喚蠱蟲的主人姓名。
取14條蚯蚓,用3升醋浸泡,飲用其汁液。蝟毛研磨成粉末,用水服用半匙,可以排出毒素。使用苦瓠一枚,用水煮沸後取一升飲用,如果需要催吐,可以使用1升醋,將苦瓠煮至溶解後飲用。
【診】: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淫而奪精,身熱色夭然,及酒後下血,血篤重是逆也。心肝澼亦下血,二臟同病者可治,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身熱則死,身寒則生。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。脈沉小留連者生,數疾且大有熱者死。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,是逆也,如此者不及一時而死矣。
胃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治。脾脈外鼓,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
白話文:
腎臟經脈搏動微弱且沉,伴隨腸道出血,血溫熱且身體發熱者會死亡。縱慾傷精,導致身體發熱面色蒼白,以及飲酒後出血,血色深重,都是逆氣所致。心臟和肝臟病變也會導致出血,兩臟同時患病者尚可治療,脈搏細小沉澀是腸道出血,身體發熱者會死亡,熱症持續七天就會死亡。身體發熱者會死亡,身體發寒者則可存活。脈象懸絕者會死亡,滑大者則可存活。脈象沉細且停滯者可存活,脈搏急促且強大,伴隨發熱者會死亡。腹部脹滿伴隨便血,脈搏強大時而消失,這是逆氣,如此情況不及一時便會死亡。
胃部將熱氣傳導至脾臟,脾臟虛弱,引發腸道出血,無法治療。脾臟經脈外鼓,沉陷,伴隨腸道出血,久而久之會自行痊癒。肝臟經脈微弱緩慢是腸道出血,容易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