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37)
第八冊 (37)
1. 轉筋
經云:足太陽之下,血氣皆少,則善轉筋,踵下痛。丹溪云:轉筋皆屬血熱,四物加黃芩、紅花、蒼朮、南星。有筋轉於足大指,轉上至大腿近腰結了,乃因奉養厚、飲酒感寒而作,加酒芩、蒼朮、紅花、南星、姜煎服。仲景云:轉筋之為病,其臂腳直,脈上下行,微弦,轉筋入腹者,雞矢白散主之。
用雞矢白一味為散,取方寸匕,以水六合,和溫服。《聖惠方》治肝虛轉筋,用赤蓼豆葉切作三合,水一盞,酒三合,煎至四合去渣,溫分二服。孫尚藥治腳轉筋疼痛攣急,松節二兩,細銼如米粒,乳香一錢。上件藥,用銀、石器內慢火炒令焦,只留一分性,出火毒,研細。
每服一錢至二錢,熱木瓜酒調下。同是筋病,皆治之。《外臺》治轉筋,取故綿以釅醋浸,甑中蒸及熱,用綿裹病人腳,令更易勿停,瘥止。丹溪云:轉筋遍身入肚不忍者,作極鹹鹽湯於槽中暖浸之。《靈樞》四時氣篇,轉筋於陽治其陽,轉筋於陰治其陰,皆焠刺之。婁全善云:此則經所謂以痛為輸之法,蓋用火燒燔針劫刺,轉筋之時,當察轉筋之痛在何處,在陽刺陽,在陰刺陰,隨其所痛之處刺之,故曰以痛為輸也。若以一針未知,則再刺之,以知覺應效為度,故曰以知為數也。
竇太師云:轉筋而疼,灸承山而可治。霍亂轉筋,已見霍亂門。此謂不霍亂而筋自轉。
白話文:
經書說:足太陽經脈的地方,氣血都比較少,就容易發生抽筋,腳後跟也會疼痛。朱丹溪認為:抽筋多半是因為血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芩、紅花、蒼朮、南星來治療。有的抽筋從腳大拇指開始,往上延伸到大腿,甚至接近腰部就打結了,這種情況是因為飲食過於豐盛,又喝了酒感受了寒邪所致,可以用酒黃芩、蒼朮、紅花、南星、生薑煎服。
張仲景認為:抽筋這種病,發作時手臂和腿會僵直,脈象表現為上下流動,帶一點點弦脈,抽筋如果進入腹部,可以用雞屎白散來治療。用雞屎白單味藥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小匙,用六合溫水調和後服用。《聖惠方》記載治療肝虛引起的抽筋,用赤蓼豆葉切碎三合,加水一盞、酒三合,煎到剩四合時去渣,溫熱分兩次服用。孫尚藥治療腳抽筋疼痛、攣縮急迫,用松節二兩,切碎像米粒大小,加上乳香一錢。將這些藥放在銀器或石器中用小火炒到焦,只保留一分的藥性,去除火毒,再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熱木瓜酒調服。同樣是筋脈的病,都這樣治療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治療抽筋,取舊棉布用濃醋浸濕,放在蒸籠裡蒸熱,用棉布包住病人腳部,等冷了就更換新的,不要停下來,抽筋就會停止。朱丹溪說:抽筋蔓延全身,痛到無法忍受,可以用很鹹的鹽湯浸泡在浴槽中,溫熱浸泡。《靈樞》四時氣篇提到,抽筋發生在陽經,就治療陽經;抽筋發生在陰經,就治療陰經,都可以用燒針來刺。婁全善說:這就是經書上所說的「以痛為輸」的方法,用火燒熱針,快速地刺入,抽筋的時候,應該仔細觀察抽筋的痛點在哪裡,在陽經就刺陽經,在陰經就刺陰經,根據疼痛的地方來刺,所以說「以痛為輸」。如果刺一針效果不明顯,就再刺一針,以有感覺有效為度,所以說「以知為數」。
竇太師說:抽筋而疼痛,可以針灸承山穴來治療。霍亂引起的抽筋,已經在霍亂篇裡講過了。這裡講的是沒有霍亂卻自己發生抽筋的情況。
2. 骨
腎主骨,在體為骨,在臟為腎。又云: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。又云:少陰者,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也。骨病忌食甘苦,久立。經云: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。又云: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。又云:久立傷骨是也。骨病不屈。經云:手屈而不伸者,病在筋;伸而不屈者,病在骨。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是也。骨度,詳《靈樞》骨度篇。骨空,詳《素問》骨空篇。
白話文:
腎臟主管骨骼,在身體表現為骨頭,在臟腑來說就是腎。還有說法是,腎臟與骨骼相合,骨骼的榮養取決於腎臟的功能。另外也說,少陰脈是冬季的脈象,它潛藏運行並滋養骨髓。骨骼有疾病時,要避免吃甜味和苦味的食物,也要避免長時間站立。古籍說:「吃太多甜食會導致骨頭疼痛和頭髮脫落。」又說:「苦味走入骨頭,所以骨頭有病不宜多吃苦。」還有說「久站會損傷骨骼」是這個道理。骨骼有病會導致關節無法彎曲。古籍說:「手能彎曲卻不能伸直,是筋的問題;能伸直卻不能彎曲,是骨頭的問題。」這就是說,在骨頭的疾病就治療骨頭,在筋的疾病就治療筋。關於骨骼的長度,詳細記載在《靈樞》的〈骨度篇〉。關於骨骼的空隙,詳細記載在《素問》的〈骨空篇〉。
3. 肉
脾主肉。經云:脾主肉,在體為肉,在臟為脾。又云: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是也。脾病在溪。經云: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故病在溪。溪者,肉之小會也。《素問》氣穴論,帝曰:願聞溪谷之會也,歧伯曰: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,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榮衛,以會大氣。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,榮衛不行,必將為膿,內消骨髓外破大膕,留於節湊,必將為敗。
積寒留舍,榮衛不居,卷肉縮筋,肋肘不得伸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,命曰不足,大寒留於溪谷也。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,其小痹淫溢,循脈往來,微針所及,與法相同。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。濕傷肉,甘傷肉。經云:濕傷肉,風勝濕;甘傷肉,酸勝甘。
又云: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又云: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是也。坐樂傷肉。經云:久坐傷肉。又云: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是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主管肌肉。經典上說:「脾主管肌肉,在身體上表現為肌肉,在臟腑中就是脾。」又說:「邪氣侵犯脾胃,就會導致肌肉疼痛。」脾臟的疾病會影響到肌肉間的小縫隙。經典上說:「北方屬黑色,與腎相通,所以疾病會影響到肌肉間的小縫隙。」小縫隙是指肌肉的小交會處。《素問》的氣穴論中,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肌肉間縫隙的交會處。」岐伯回答說:「肌肉的大交會處稱為谷,肌肉的小交會處稱為溪。肌肉分佈的間隙,就是溪谷的交會處,用來運行榮衛之氣,匯集大氣。邪氣過盛導致氣血壅塞,脈搏發熱,肌肉敗壞,榮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,一定會化膿,侵蝕骨髓,從外破壞大腿內側,停留在關節處,最終會導致敗壞。」
寒氣積聚停留在體內,榮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,導致肌肉蜷縮,筋脈收緊,肋骨和手肘無法伸直,內在會形成骨痹,外在會感到麻木不仁,這種情況稱為不足,是寒氣積聚在肌肉間的縫隙所致。身體肌肉間的縫隙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也對應一年的天數,如果小痺症狀蔓延,就會沿著脈絡往來流竄,微針可以治療這種情況,治療方法和一般的相同。如果身體舒適心情愉快,疾病容易產生在肌肉,這種情況可以用針或砭石來治療。濕氣會傷害肌肉,甜味也會傷害肌肉。經典上說:「濕氣會傷害肌肉,風能克制濕氣;甜味會傷害肌肉,酸味能克制甜味。」
又說:「甜味進入肌肉,肌肉有病不要多吃甜食。」又說:「多吃酸的會導致肌肉增厚變硬,嘴唇外翻。」久坐會傷害肌肉。經典上說:「久坐會傷害肌肉。」又說:「如果身體舒適心情愉快,疾病容易產生在肌肉,這種情況可以用針或砭石來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