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38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38)

1. 皮膚

《素問》皮部篇,黃帝問曰:余聞皮有分部,脈有經紀,筋有結絡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異,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始終,願聞其道。岐伯對曰: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

絡盛則入客於經,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(一作檽)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

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;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

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。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

帝曰:夫子言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,脈之部也,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帝曰:善。皮膚屬肺。經云: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。又云:肺主皮毛,在臟為肺,在體為皮毛是也。

毛折爪枯,為手太陰絕。經云:手太陰者,行氣溫於皮毛者也。氣不榮則皮毛焦,皮毛焦則津液去。皮絕者,津液既去則爪枯毛折,毛折者,毛先死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聽說皮膚有分區,脈絡有經脈紀律,筋有結締網絡,骨有尺寸衡量,它們產生的疾病各有不同。我想了解如何區分這些皮膚的分區,它們的左右上下、陰陽所在,以及疾病的開始和結束,請您告訴我這些道理。

岐伯回答說:要知道皮膚的分區,要以經脈作為標準,所有經脈都是這樣。陽明經的陽氣,稱為「害蜚」,上下部位的診斷方法相同。觀察皮膚上是否有浮起的絡脈,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絡脈。如果絡脈的顏色多呈青色,表示疼痛;多呈黑色,表示麻木;呈黃色或紅色,表示發熱;多呈白色,表示寒冷。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,表示有寒熱病症。

絡脈的氣盛,就會侵入經脈。陽氣主外,陰氣主內。少陽經的陽氣,稱為「樞持」,上下部位的診斷方法相同。觀察皮膚上是否有浮起的絡脈,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絡脈。絡脈的氣盛,就會侵入經脈,因此在陽面的,表示病邪在內,在陰面的,表示病邪要往外走,滲透到體內。所有經脈都是這樣。太陽經的陽氣,稱為「關樞」,上下部位的診斷方法相同。觀察皮膚上是否有浮起的絡脈,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。絡脈的氣盛,就會侵入經脈。少陰經的陰氣,稱為「樞儒」,上下部位的診斷方法相同。觀察皮膚上是否有浮起的絡脈,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。

絡脈的氣盛,就會侵入經脈。病邪侵入經脈的方式是,從陽面的部位注入經脈;病邪從經脈排出的方式是,從陰面的內部注入骨骼。心包經的陰氣,稱為「害肩」,上下部位的診斷方法相同。觀察皮膚上是否有浮起的絡脈,這些都是心包經的絡脈。絡脈的氣盛,就會侵入經脈。太陰經的陰氣,稱為「關蟄」,上下部位的診斷方法相同。觀察皮膚上是否有浮起的絡脈,這些都是太陰經的絡脈。絡脈的氣盛,就會侵入經脈。總而言之,十二經脈的絡脈,就是皮膚的區域。

所以,各種疾病的開始發生,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。邪氣侵入,就會使皮膚紋理疏鬆,疏鬆後邪氣就會進入絡脈。如果邪氣停留而不離開,就會傳入經脈;如果邪氣在經脈中停留而不離開,就會傳入臟腑,聚集在腸胃。邪氣剛開始侵入皮膚時,毛髮會豎立,皮膚紋理會疏鬆。當邪氣進入絡脈時,絡脈會充盛,顏色會改變。當邪氣進入經脈時,身體的抵抗力下降,就會出現凹陷。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,寒邪多會導致筋攣骨痛,熱邪多會導致筋弛骨骼消損,肌肉消瘦、膿腫潰破,毛髮會直立而枯槁。

黃帝問:先生您說的皮膚十二個部位,它們產生的疾病各是什麼樣的呢?岐伯說:皮膚是脈絡的範圍,邪氣侵入皮膚就會使皮膚紋理疏鬆,疏鬆後邪氣就會進入絡脈,絡脈充滿邪氣就會注入經脈,經脈充滿邪氣就會進入臟腑。所以皮膚有分區,不加以重視就會產生大病。黃帝說:說得好。皮膚屬於肺,經典上說:肺與皮膚相合,能夠滋養毛髮。又說:肺主皮膚毛髮,在臟為肺,在體為皮膚毛髮。

毛髮斷裂、指甲枯槁,是手太陰肺經衰竭的表現。經典上說:手太陰肺經,是運行氣血溫養皮膚毛髮的經脈。如果氣血不能滋養,皮膚毛髮就會乾枯,皮膚毛髮乾枯就會導致津液喪失。當皮膚的功能衰竭,津液喪失就會導致指甲枯槁、毛髮斷裂,毛髮斷裂的原因是毛髮先死亡。

2. 皮膚痛

屬心實。經云:夏脈者心也,夏脈太過,則病身熱膚痛,為浸淫。運氣皮膚痛,皆屬火邪傷肺。經云: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病寒熱皮膚痛。又云: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熱上皮膚痛。又云:少陰之復,咳,皮膚痛。治以諸寒是也。針灸皮膚痛取肺。經云:邪在肺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,背三節五椎之傍,以手疾按之快然,乃刺之。取之缺盆中,以越之是也。

(升麻湯)。

白話文:

皮膚疼痛,通常是心火過旺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夏季對應心臟,夏季的脈象如果過於強盛,就會導致身體發熱、皮膚疼痛,甚至會像水浸泡一樣蔓延開來。如果因為氣候變化導致的皮膚疼痛,大多是因為火邪傷害了肺臟。

《黃帝內經》還說,如果少陰經在泉的時候,熱邪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寒熱交替的皮膚疼痛。又說,如果少陽經主導天時,火邪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熱性的皮膚疼痛出現在上半身。還說,如果少陰經恢復正常時,可能會出現咳嗽和皮膚疼痛的狀況。這些情況都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針灸治療皮膚疼痛,主要取肺經的穴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邪氣在肺,就會導致皮膚疼痛、寒熱交替、呼吸急促、出汗、咳嗽時牽動肩膀和背部。可以針刺胸部正中的穴位(膺中),以及背部第三胸椎和第五胸椎旁邊的穴位,用手快速按壓這些穴位,會感到舒服,然後再進行針刺。也可以取缺盆穴進行治療,使邪氣散發出去。

治療可以用升麻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