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29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29)

1. 咽喉

會厭管乎其上,以司開闔,掩其厭則食下,不掩其喉必錯。必舌抵上齶,則會厭能閉其喉矣。四者交相為用,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。或問咽喉有痹有腫,二者之外,又有纏喉風、乳鵝生瘡諸病,何邪致之,何經病之,與治法大略,願聞其說。曰: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,盡得以病之,然統其所屬者,乃在君相二火。

何則?經曰: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又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是也。蓋肺主氣天也,脾主食地也,於是喉納氣,咽納食。納氣者從金化,納食者從土化。金性燥,土性濕。至於病也,金化變動為燥,燥則澀,澀則閉塞而不仁,故在喉謂之痹。土化變動為濕,濕則泥,泥則壅脹而不通,故在咽謂之腫。

痹腫之病雖少異,然一時火鬱於上焦,致痰涎氣血聚結於咽喉也。自其咽腫形狀分之,則有纏喉風、乳蛾之名。纏喉風者,其腫透達於外,且麻且癢且痛。乳蛾者,腫於咽兩傍,名雙乳蛾;一邊腫者,名單乳蛾。喉痹之暴發暴死者,名走馬喉痹。《內經》又有嗌塞咽喉乾者,亦皆因諸經所致,中間雖有經氣之寒熱不等,其為火證一也。

大抵治法,視火微甚,微則正治,甚則反治,撩痰出血,三者隨宜而施,或更於手大指少商出血行氣。若腫達於外者,又必外敷以藥。予嘗治是證,每用鵝翎蘸米醋繳喉中,摘去其痰。蓋醋味酸能收,其痰隨翎而出,又能消積血。若乳蛾甚而不散,上以小刀就蛾上刺血,用馬牙硝吹點咽喉,以退火邪。

服射干、青黛、甘、桔、梔、芩、礬石、惡實、大黃之類,隨其攸利為方,以散上焦之熱。外所敷藥,如生地龍、韭根、伏龍肝之類皆可用。若夫生瘡,或白或赤,其白者多涎,赤者多血,大率與口瘡同例,如薔薇根皮、黃柏、青黛煎噙細嚥亦佳。凡經云喉痹者,謂喉中呼吸不通,言語不出,而天氣閉塞也。

云咽痛、云嗌痛者,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,而地氣閉塞也。云喉痹咽嗌痛者,謂咽喉俱病,天地之氣並閉塞也。蓋病喉痹者,必兼咽嗌痛,病咽嗌痛者,未必兼喉痹也。

白話文:

咽喉

會厭負責咽喉的開合,它蓋住會厭,食物才能順利吞嚥;如果會厭沒蓋住,就會吞嚥困難。舌頭抵住上顎,會厭才能閉合咽喉。這四個部分互相配合,缺一不可,否則飲食受阻,就會死亡。

有人問:咽喉有痹症和腫脹,除此之外還有纏喉風、乳蛾等疾病,這些病因是什麼?屬於哪條經脈?治療方法是什麼?請講解一下。

答:十二經脈都經過咽喉,都可能導致咽喉疾病,但總體來說,這些疾病都與心肺(君火)和脾胃(相火)有關。

為什麼呢?經書上說:「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」又說: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」這是因為肺主一身之氣(天氣),脾主運化水谷(地氣),所以喉嚨負責吸氣,咽喉負責吞嚥食物。吸氣屬金,吞嚥屬土。金性燥,土性濕。

生病時,金氣的變化導致乾燥,乾燥則會導致澀滯,澀滯則會閉塞不通,因此喉嚨阻塞不通稱為「痹」。土氣的變化導致濕潤,濕潤則會阻塞,阻塞則會腫脹不通,因此咽喉腫脹稱為「腫」。

痹症和腫脹雖然症狀略有不同,但都是由於上焦火鬱,導致痰涎、氣血在咽喉處淤積。根據咽喉腫脹的形態,可以分為纏喉風和乳蛾。纏喉風腫脹蔓延到體表,伴有麻癢疼痛。乳蛾腫脹在咽喉兩側,兩側都腫稱為雙乳蛾,一側腫稱為單乳蛾。喉痹發病迅速,危及生命者,稱為走馬喉痹。《內經》中提到的嗌塞(咽喉乾燥),也是由於各經脈病變引起,雖然寒熱程度不同,但本質上都是火證。

總的治療方法是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。輕則正治,重則反治,可以採用挑痰、放血等方法,也可以在手拇指少商穴放血以行氣。如果腫脹蔓延到體表,還需要外敷藥物。我曾治療此類疾病,常用鵝毛蘸米醋塗抹喉嚨,去除痰液。因為醋味酸能收斂,痰液會隨著鵝毛排出,還能消散瘀血。如果乳蛾嚴重不消,可在乳蛾上用小刀放血,再用馬牙硝吹點咽喉,以消除邪火。

可以服用射干、青黛、甘草、桔梗、梔子、黃芩、明礬、惡實、大黃等藥物,根據病情配伍成方,以散去上焦的熱邪。外敷藥物可以使用生地龍、韭菜根、伏龍肝等。

至於生瘡,有白有紅,白色多為涎液,紅色多為血,大致與口瘡相似,可以用薔薇根皮、黃柏、青黛煎水含漱效果很好。

經書上說「喉痹」是指喉嚨呼吸不通,不能說話,是天氣閉塞;說「咽痛」、「嗌痛」是指咽喉不能吞嚥唾液和食物,是地氣閉塞;說「喉痹咽嗌痛」是指咽喉都生病了,天地之氣都閉塞了。通常喉痹會伴隨咽嗌痛,但咽嗌痛不一定會伴隨喉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