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28)
第八冊 (28)
1. 頰顋
或用醋調赤小豆末,敷之亦妙。口含白梅,置腮邊良久,腫退出涎,患消矣。消時腫必先向下。痄腮用柏葉、車前草、柏子仁杵碎,熱敷患處。或用雞子清調赤小豆末。(詳見瘍科)。平江陳氏,因驚懼後,常用手指甲拄掐兩頰,遂兩頰破損,心中懊憹不安,脈數而實,諸藥不愈,用《活幼口議》牛黃清心涼膈丸,數服如失。
《三因方》,凡伸欠頰車蹉,但開不能合,以酒飲之,令大醉,睡中吹皂角末,搐其鼻,嚏透即自止。
白話文:
頰部腫痛,可用醋調和赤小豆粉敷患處,效果很好。也可以含著白梅,放在腮邊很久,直到腫脹處排出唾液,病就好了。腫消的時候,腫脹會先向下消退。腮腺炎可以用柏葉、車前草、柏子仁搗碎後,熱敷患處。或者用雞蛋清調和赤小豆粉。(詳情見瘍科相關書籍)。平江陳氏,因受驚嚇後,常用指甲掐兩頰,導致兩頰破損,心裡懊惱不安,脈搏數而有力,服用各種藥物都沒好轉,服用《活幼口議》中的牛黃清心涼膈丸,服用了幾次病情反而加重。
《三因方》記載,凡是因張嘴時頰車穴(位於臉頰)疼痛,嘴巴張開後合不攏的,可以用酒灌醉,睡著後在鼻孔裡吹入皂角粉末,使其打噴嚏,噴嚏打出來後病就好了。
2. 咽喉
【咽】(在喉之前,所以咽物。楊上善謂:喉嚨之後屬咽者非)。屬手太陽小腸,少陰心,足太陰脾,厥陰肝經之會。(《素問》曰:咽主地氣,地氣通於隘,足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病則腹滿而嗌乾。《靈樞》曰:足太陰之正,上結於咽)。又屬足少陰腎經。(《靈樞》曰:足少陰所生病者,口熱舌乾,咽腫上氣,嗌乾及痛。
《素問》曰: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,不可內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。注:賁,鬲也。賁上,賁門也。《難經》胃為賁門。舊注:氣奔而上者非。朱丹溪曰: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,咽腫,足少陰厥陰)。又屬足陽明胃經。(《靈樞》曰:陽明之脈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)。
又屬足厥陰肝,少陽膽經。(《素問》曰:肝者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《靈樞》曰:足少陽之正,上挾咽,出頤頷。《素問》又曰:一陰,一陽代絕,此陰氣至心,上下無常,出入不知,喉咽乾燥,病在脾土。注:一陰厥陰脈,一陽少陽脈,並木之氣也。木剋土,故咽喉病雖在脾上,實由肝膽之所為也)。
【俠咽】屬手少陰心,足太陰脾經之會。【喉】(在咽之後,所以候氣)。屬手太陰肺,足陽明胃,少陰腎,厥陰肝經,任脈之會。(《靈樞》曰:手太陰之正,出缺盆,循喉嚨。《素問》曰:喉主天氣,天氣通於肺,謂之肺系)。又屬手少陰心,少陽三焦經。(《靈樞》曰:手少陰之正,上走喉嚨,出於面。
《素問》曰: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哽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張潔古曰:三焦通喉,喉和則聲鳴利,不和則暴喑熱閉。《素問》又曰:邪客於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痹舌卷,口乾心煩。又曰:運氣少陽所至為喉痹,耳鳴,嘔湧。又曰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注:一陰手少陰心也,一陽手少陽三焦也,二脈並絡於喉,氣熱內結,故為喉痹)。
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,手少陽三焦經之合。(《靈樞》曰:手陽明之正,上循喉嚨,出缺盆。又曰:喉痹不能言,取足陽明,能言取手陽明。《素問》曰: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嗌腫,痓。注:痓謂骨強而不隨也。朱丹溪曰: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曰,喉痹,手足陽明、手少陽)。
又屬足太陰脾經。(《千金方》曰:喉嚨者,脾胃之候也)。【喉嚨後】屬手厥陰心包經。【結喉兩旁應手大動脈】(名人迎脈,一名五會)。屬足陽明胃經。(《內經》曰:頸側俠喉之動脈人迎,人迎足陽明胃脈也。陽明者常動。注:動謂動於結喉旁也。《素問》曰:其脈之動,常左小而右大,左小常以候臟,右大常以候腑。
按:此動字與上文不同,謂左右手二脈之動也)。【人迎後】屬手陽明大腸經。經云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懸雍者,音聲之關也。咽與喉,會厭與舌,此四者同在一門,而其用各異。喉以納氣,故喉氣通於天。咽以納食,故嚥氣通於地。
白話文:
[咽]
咽位於喉嚨之前,是食物通過的地方。(楊上善認為:喉嚨之後屬於咽的說法是錯誤的。)咽這個部位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的經脈會合。《素問》說:咽主要與地氣相連,地氣與狹窄的地方相通,足太陰脾經的脈絡分佈在胃中,聯繫著咽部,所以當脾經有病時,會出現腹脹、咽喉乾燥的症狀。《靈樞》說:足太陰脾經的脈氣,向上匯聚於咽喉。另外,咽也屬於足少陰腎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少陰腎經出現疾病時,會出現口熱、舌頭乾燥、咽喉腫脹、呼吸困難、咽喉乾燥疼痛的症狀。
《素問》說:邪氣侵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,會導致咽喉疼痛,無法進食,無緣無故容易發怒,氣向上衝到賁門的上方。註解:賁門,指的是膈膜,賁門上方就是指賁門的入口。《難經》認為胃就是賁門。舊的註解認為氣向上衝不是這樣。朱丹溪認為:手足陰經和陽經同時出現的症狀,就是咽喉腫脹,這是足少陰經和足厥陰經的問題。另外,咽也屬於足陽明胃經。《靈樞》說:陽明經的脈絡向上通往心臟,然後沿著咽部,最後出口腔。
此外,咽也屬於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。《素問》說:肝臟是身體中的將軍,決策權在膽,咽喉則如同肝膽的使者。《靈樞》說:足少陽經的脈氣,向上挾持著咽部,然後延伸到下巴。《素問》又說:當足厥陰經(一陰)和足少陽經(一陽)的氣機斷絕時,這種情況代表陰氣到達心臟,氣機上下運行沒有規律,出入不穩定,會出現喉嚨乾燥的症狀,而病因其實在脾土。註解:一陰指的是足厥陰經,一陽指的是足少陽經,都屬於木的屬性。木剋土,所以咽喉的疾病雖然看起來與脾有關,實際上是由肝膽的問題引起的。
[俠咽]
俠咽這個部位與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經脈會合。
[喉]
喉位於咽喉之後,是氣體進出的通道。喉這個部位與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以及任脈會合。《靈樞》說:手太陰肺經的脈氣從缺盆部位出來,沿著喉嚨延伸。《素問》說:喉主要與天氣相連,天氣與肺相通,所以喉也被稱為肺的系統。另外,喉也屬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少陽三焦經。《靈樞》說:手少陰心經的脈氣,向上走至喉嚨,然後延伸到面部。
《素問》說: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心痛,喉嚨中感覺有異物哽住,嚴重時會出現咽喉腫脹、喉痹的症狀。張潔古認為:三焦經通往喉嚨,喉嚨氣機調和則聲音清亮,不調和則會出現突然失聲、熱痹的症狀。《素問》又說:邪氣侵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,會導致喉痹、舌頭捲縮、口乾心煩。《素問》又說:運氣學認為少陽經氣所到之處,會出現喉痹、耳鳴、嘔吐的症狀。《素問》又說:當手少陰心經(一陰)和手少陽三焦經(一陽)的氣機相互糾結時,會形成喉痹。註解: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心經,一陽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,這兩條經脈都絡於喉嚨,當氣熱內結時,就會形成喉痹。
此外,喉也屬於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,以及手少陽三焦經的會合之處。《靈樞》說:手陽明大腸經的脈氣,向上沿著喉嚨,然後從缺盆部位出來。《靈樞》又說:喉痹導致無法說話時,可以選用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,如果可以說話,則選用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。《素問》說:手陽明經、手少陽經的氣機逆亂,會導致喉痹、咽喉腫脹、痙攣。註解:痙攣指的是骨骼強直而無法活動。朱丹溪認為:手足陰經和陽經同時出現的症狀,就是喉痹,這是手足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問題。
另外,喉也屬於足太陰脾經。《千金方》說:喉嚨是脾胃的反應之處。
[喉嚨後]
喉嚨後部屬於手厥陰心包經。
[結喉兩旁應手大動脈]
(又名為人迎脈,也叫五會穴),屬於足陽明胃經。《內經》說:頸側挾持喉嚨的動脈叫做人迎,人迎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脈氣所經過的地方。陽明經的脈氣常常是動的。註解:這裡說的「動」是指動脈在結喉旁跳動。《素問》說:人迎脈的跳動,通常左邊小而右邊大,左邊主要反映臟腑的情況,右邊主要反映腑的情況。
按:這裡的「動」字,與前面說的脈氣的動不同,是指左右手兩條動脈的跳動。
[人迎後]
人迎穴的後方屬於手陽明大腸經。
經典記載:咽喉是水穀通過的通道;喉嚨是氣體上下出入的地方;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;懸雍垂是發出聲音的關卡。咽與喉、會厭與舌,這四者雖然同在一處,但作用各不相同。喉用於吸入空氣,所以喉氣與天相通;咽用於吞嚥食物,所以嚥氣與地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