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三冊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冊 (11)

1. 齒衄

血從齒縫中、或齒齦中出,謂之齒衄,亦曰牙宣。有風壅,有腎虛。風壅者,消風散內服外擦。(外用加鹽。)腎虛者,以腎主骨,牙者骨之餘,火乘水虛而上炎,服涼藥而愈甚,宜鹽湯下安腎丸,間黑錫丹,仍用青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擦之。亦有胃熱牙疼而齦間出血,以至崩落,口臭不可近人者,內服清胃散、甘露飲,外用大黃、(米泔浸令軟)生地黃(大者薄切。)二味,旋切,各用一二片合定,貼所患牙上,一夜即愈,忌說話。

嘗治三人不咳唾而血見口中,從齒縫舌下來者,每用益腎水瀉相火治之,不旬日愈。《醫旨緒餘》云:有侄女十歲,因毀齒動搖、以苧麻摘之血出不止,一日夜積十一盆,用末藥止其處,少頃復從口出。診其脈皆洪大有力。以三製大黃末二錢,枳殼湯少加童便調下,去黑糞數塊,其血頓止。

一男子每齒根出血盈盆,一月一發,百藥不效,知其人好飲,投前劑一服而安。一老嫗患此,一發五七日,日約升余,投前劑亦安。所下皆有黑糞,是知此疾多陽明熱盛所致,緣衝任二脈皆附陽明,陽明一經氣血俱多,故一發如潮湧,急則治其標,故投以釜底抽薪之法,應手而愈。要知腎虛血出者,其血必點滴而出,齒亦攸攸而疼,必不如此之暴且甚也。

白話文:

牙齦出血,是指血液從牙齒縫隙中、或牙齦中流出來,也叫做牙宣。原因有風熱壅滯和腎虛兩種。

風熱壅滯引起的,可以內服消風散,再用藥擦拭患處(外用時可加點鹽)。腎虛引起的,因為腎主管骨骼,牙齒是骨骼的餘氣,當火氣旺盛,導致腎水虛弱,虛火上炎,如果服用寒涼藥物會更嚴重,應該用鹽湯送服安腎丸,間隔服用黑錫丹,另外用青鹽炒過的香附磨成黑色的粉末擦在患處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胃火旺盛,導致牙痛,牙齦間出血,甚至牙齒脫落,口臭難聞,這種情況應該內服清胃散、甘露飲。外用藥方則是將大黃(用米泔水浸泡使其軟化)和生地黃(大的切成薄片),兩種藥材新鮮切下,各取一兩片合在一起,貼在患處牙齒上,一夜就能見效,期間忌諱說話。

我曾經治療過三位病人,他們不咳嗽也不吐痰,但血卻從牙縫和舌頭下流出,我用滋養腎水、瀉相火的方法治療,不到十天就好了。《醫旨緒餘》記載,有個姪女十歲,因為牙齒鬆動,用苧麻摘拔,結果血流不止,一天一夜就累積了十一盆,用止血藥敷上,但過一會兒又從口中流出。診斷脈象,發現脈搏洪大有力,於是用了三製大黃末二錢,用枳殼湯加一點童便調和服用,排出幾塊黑色糞便,血立刻就止住了。

有一個男子,每次牙根出血都滿盆,一個月發作一次,用過很多藥都沒效,了解他喜歡喝酒,用上面的藥方服用一次就好了。有個老婦人患有這個病,每次發作五到七天,每天出血約一升多,服用上面的藥方也好了。他們排出的都是黑色糞便,由此可知這種病多半是陽明經熱盛引起的。因為衝脈和任脈都附屬於陽明經,陽明經的氣血旺盛,所以發病時如潮水般湧出。急的時候要先治療病症的表面,所以用釜底抽薪的方法,效果立竿見影。要知道腎虛出血的,血一定是點滴流出,牙齒也會隱隱作痛,絕不會像這樣來勢洶湧。

2. 耳衄

耳中出血,以龍骨吹入即止。左關脈弦洪,柴胡清肝散。尺脈或躁或弱,六味地黃丸。

白話文:

耳朵裡出血,用龍骨吹進去就能止住。左手的關脈呈現弦而洪大的脈象,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。左手尺脈有時躁動有時虛弱,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

3. 吐血

夫口鼻出血,皆繫上盛下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。法當順其氣,氣降則血歸經矣。宜蘇子降氣湯,加人參、阿膠各一錢,下養正丹。亦有氣虛不能攝血者,其脈必微弱虛軟,精神疲憊,宜獨參湯,或人參飲子、團參丸。

上膈壅熱吐血,脈洪大弦長,按之有力,精神不倦,或覺胸中滿痛,或血是紫黑塊者,用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大黃、玄明粉、桃仁泥之屬,從大便導之,此釜底抽薪法也。

血從下出者順,從上出者逆,一應血上溢之證,苟非脾虛泄瀉,羸瘦不禁者,皆當以大黃醋製,和生地黃汁,及桃仁泥、牡丹皮之屬,引入血分,使血下行以轉逆而為順,此妙法也。不知此而日從事於芩、連、梔、柏之屬,輔四物而行之,使氣血俱傷,脾胃兩敗。今醫治血證,百豈有一生者耶。

血既下行之後,用薏苡仁、(多用)百合、麥門冬、鮮地骨皮。嗽渴加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根白皮。有痰加貝母。皆氣薄味淡,西方兌金之本藥,因其衰而減之,自不再發,於虛勞證為尤宜。急欲止之,用血餘灰二錢,以白湯化阿膠二錢,入童便、生藕汁、刺薊汁、生地黃汁各一杯,仍用好墨磨濃黑,頓溫服。胸中煩熱,吐血不止,口舌乾燥,頭疼,石膏散。

冒雨著湯,鬱於經絡,血溢妄行,從鼻則衄。衄行清道,吐行濁道。流入胃脘,令人吐血。用腎著湯,頭疼加川芎,最止浴室中發衄。吐血在暑天,病人口渴面垢,頭暈乾嘔,煎茅花燈心麥門冬湯,仍入藕節汁、側扇柏汁、茅根汁、生薑汁少許、生蜜亦少許、調五苓散。血止用生地黃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赤芍藥、百草霜末,煎服一二帖,卻用黃耆六一湯調理。

怒氣傷肝者,唇青面黑,當用雞蘇丸,煎四物湯吞下,並用十四友丸、燈心麥門冬湯吞下,蓋其中有理肝之藥。打撲傷損吐血,先以藕節汁、側扇柏汁、茅根汁、韭汁、童便磨墨汁、化阿膠止之。卻以川芎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百合、荊芥穗、阿膠、牡丹皮、紫金藤、大黃、滑石、紅花煎湯,調番降香末、白芨末與服。戴復庵先用蘇合香丸,卻以黑神散和小烏沉湯,童便調治。

勞心吐血,用蓮心五十粒,糯米五十粒,研末溫酒調服,及天門冬湯。勞力太過,吐血不止,蘇子降氣湯加人參、阿膠,用豬肝煮熟,蘸白芨末食之。吐血久不止,松花散、百花煎,並常服大阿膠丸。未效,以伏龍肝二錢,米飲調下,速止。或飲酒之後,悶吐之時,血從吐後出,或因啖辛熱而得吐血之證,名曰肺疽。

宜大薊散。古方用紅棗燒存性,百藥煎煅等分為末,米飲調服二錢。飲酒傷胃吐血,理中湯加金鉤子、乾葛、茅花。酒色過度,飢飽吐血效方,枇杷葉、款冬花、北紫菀、杏仁、鹿茸、桑白皮、木通、大黃為末,煉蜜丸,噙化。內損吐血下血,或飲酒太過,勞傷於內,其血妄行,出如湧泉,口鼻皆流,須臾不救即死。

用側柏葉蒸焙一兩半,荊芥穗燒灰,人參各一兩,為細末,入飛羅面一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,不拘時啜服。傷胃吐血,因飲食太飽之後,胃中冷不能消化,便煩悶,強嘔吐,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,因傷裂胃口,吐血色鮮正赤,腹亦絞痛,自汗,其脈緊而數者,為難治也。宜理中湯加川芎、乾葛各半錢,或只依理中本方,加川芎、扁豆尤好,不必乾葛。

若渴甚用葛,丸則白朮丸。《曹氏必用方》云:吐血須煎乾薑、甘草作湯與服,或四物理中湯亦可,如此無不愈者。若服生地黃、竹茹、藕汁,去生便遠。《三因方》云: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,以其方最理中脘,分利陰陽,安定血脈。按患人果身受寒氣,口受冷物,邪入血分,血得冷而凝,不歸經絡而妄行者,其血必黯黑,其色必白而夭,其脈必微遲,其身必清涼,不用薑桂而用涼血之劑殆矣。臨病之工,宜詳審焉。

有時或吐血兩口,隨即無事,數日又發,經年累月不愈者,宜黑神散和小烏沉湯常服。吐血人多發渴,名為血渴,十全大補湯,或黃耆、人參、五味子、地黃、麥門冬、葛根、枇杷葉,量胃氣虛實用之。吐甚頭暈,發為寒熱者,降氣湯合四物湯各半帖,加阿膠一錢。若單發熱者,茯苓補心湯。

吐血之後有潮熱咳嗽,脈洪大而數,五至以上不可治也。《金匱方》,心氣不足,吐血、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大黃二兩,黃連、黃芩各一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頓服之。此正謂心手少陰經之陰氣不足,本經之陽亢甚無所輔,肺肝俱受其火而病作,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,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,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,使之和平,則陰血自復而歸經矣。云岐子加生地,名犀角地黃湯。

又云:吐血不止,柏葉湯主之。柏葉、乾薑各二兩,艾三把,以水五升,取馬通汁一升,合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。凡吐血不已,則氣血皆虛,虛則生寒,是故用柏葉,柏葉生而西向,乃稟兌金之氣而生,可制肝木,木主升,金主降,取其升降相配,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臟於肝矣,故用是為君。乾薑性熱,止而不走,用補虛寒之血。

艾葉之溫,能入內而不炎於上,可使陰陽之氣反歸於里,以補其寒,用二味為佐。馬通者,為血生於心,心屬午,於是用午獸之通,主降火消停血,引領而行為使。仲景治吐血,唯此二方,可以為準繩,觸類而長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