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2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23)

1. 自齧舌

《靈樞經》黃帝曰:人之自齧舌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厥逆走上,脈氣皆至也。少陰氣至則齧舌,少陽氣至則齧頰,陽明氣至則齧唇矣。視主病者,則補之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咬到自己的舌頭呢?是什麼氣引起的?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氣血逆亂向上衝,所有的經脈之氣都跑到頭部。少陰經的氣跑到頭部,就會咬到舌頭;少陽經的氣跑到頭部,就會咬到臉頰;陽明經的氣跑到頭部,就會咬到嘴唇。觀察病人是哪個經脈的問題,就用對應的方法去調理。

2.

【面】統屬諸陽。(《靈樞》曰: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)。又屬足陽明胃經。(《素問》曰: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始墮。六八衰竭,面焦髮鬢頒白。《靈樞》曰:邪中於面則下陽明。《中藏》曰:胃熱則面赤如醉人。《素問》又曰:已食如飢者胃疸。面腫曰風。注:胃陽明之脈行於面故耳)。

又屬足太陽膀胱經。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上,血多氣少則面多少理,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肥而不澤,血氣和則美色。俱有餘則肥澤,俱不足則瘦而無澤)。又統屬手少陰心經。(《素問》曰: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。又曰: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)。又以五色候五臟,故面青屬肝。

(《素問》曰: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,故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。注:縞,繒之精白者。紺,深青揚赤色。又曰:青如翠羽者生,如草茲者死。注:茲,滋也,如草初生之色也)。赤屬心。(《素問》曰: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,故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。注:赭,赤土也。

又曰:赤如雞冠者生,如衃血者死。注:衃血,凝血也)。黃屬脾。(《素問》曰: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,故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又曰:黃如蟹腹者生,如枳實者死)。白屬肺。(《素問》曰: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,故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。又曰:白如豕膏者生,如枯骨者死)。

黑屬腎。(《素問》曰: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,故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又曰:黑如烏羽者生,如炲者死。注:炲,煤也。又曰:五臟六腑固盡有部,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白為寒,青黑為痛)。《靈樞》邪氣臟腑病形篇,黃帝曰:首面與身形也,屬骨連筋同血,合於氣耳。

天寒則裂地凌冰,其卒寒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裂何也?岐伯答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,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,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,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,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氣甚寒,不能勝之也。

葉氏曰:手足六陽之經,皆上至於頭,而唯陽明胃脈,起鼻交頞中,入上齒中,俠口環唇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故人之面部,陽明之所屬也。其或胃中有熱則面熱,升麻湯加黃連。胃中有寒則面寒,升麻湯加附子。若風熱內甚而上攻,令人面目浮腫,或面鼻紫色,或風刺癮疹,隨其證而治之。

李氏云:風邪入皮膚,痰飲漬腑臟,則面䵟𪒟。脾應見於面,肺應皮毛,二經風濕搏而為熱濕,故面生瘡。

白話文:

臉部,總歸屬於身體的陽氣。(《靈樞》說:所有陽氣都會聚到臉部。)也屬於足陽明胃經。(《素問》說:女子到了三十五歲,陽明經氣衰弱,臉色開始憔悴,頭髮開始脫落。男子到了四十八歲,陽明經氣衰竭,臉色憔悴,鬢髮開始斑白。《靈樞》說:外邪侵入臉部,就會影響足陽明經。《中藏》說:胃有熱,臉色就會像喝醉酒一樣紅。《素問》又說:吃完東西很快就覺得餓,這是胃疸。臉腫則是風邪導致。註解:因為胃陽明經的脈絡是運行在臉部的。)

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。(《靈樞》說:足太陽經氣血旺盛,氣多血少,則臉部紋理會較少;血多氣少,則臉部肉多而肥厚,但不光澤;氣血平和,臉色就會漂亮。氣血皆有餘,則臉部肥厚而光澤;氣血皆不足,則臉部消瘦而不光澤。)也總歸屬於手少陰心經。(《素問》說:心臟是生命之本,精神的變化也由此產生,心臟的表現會顯現在臉上。又說:心臟與脈相連,臉色可以反映心臟的榮盛。)還可以通過臉部的五種顏色來判斷五臟的情況,所以臉色發青,屬於肝臟的問題。

(《素問》說:肝的顏色表現在臉上,就像用白色的絲綢裹著深藍色,所以青色要像碧玉一樣有光澤,不應該像藍色。註解:縞,是精細的白色絲綢。紺,是深藍色偏紅的顏色。又說:青色像翠鳥的羽毛,代表有生機;如果像剛長出來的草,則代表將死。註解:茲,是滋生的意思,像草剛長出來的顏色。)臉色發紅,屬於心臟的問題。(《素問》說:心的顏色表現在臉上,就像用白色的絲綢裹著紅色,所以紅色要像白色絲綢裹著朱砂,不應該像赭石。註解:赭,是紅色的土。又說:紅色像雞冠一樣,代表有生機;如果像凝固的血,則代表將死。註解:衃血,是凝固的血。)臉色發黃,屬於脾臟的問題。(《素問》說:脾的顏色表現在臉上,就像用白色的絲綢裹著栝蔞的果實,所以黃色要像羅紗裹著雄黃,不應該像黃土。又說:黃色像螃蟹的腹部,代表有生機;如果像枳實,則代表將死。)臉色發白,屬於肺臟的問題。(《素問》說:肺的顏色表現在臉上,就像用白色的絲綢裹著紅色,所以白色要像鵝的羽毛,不應該像鹽。又說:白色像豬油一樣,代表有生機;如果像枯骨,則代表將死。)

臉色發黑,屬於腎臟的問題。(《素問》說:腎的顏色表現在臉上,就像用白色的絲綢裹著紫色,所以黑色要像厚厚的漆色,不應該像灰色的土地。又說:黑色像烏鴉的羽毛,代表有生機;如果像煤灰,則代表將死。註解:炲,是煤灰。又說:五臟六腑都有相對應的部位,觀察臉上的五色,黃色和紅色代表有熱,白色代表有寒,青色和黑色代表有疼痛。)《靈樞》邪氣臟腑病形篇,黃帝問:頭臉和身體形狀,都是和骨骼、筋脈、血液相連,並且和氣相合的。

天氣寒冷的時候,大地會裂開,冰會結凍,即使手腳會感到疲勞、懈怠,但是臉卻不會裂開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說:人體的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它們的氣血都匯聚到臉部,並運行到空的孔竅,精陽之氣會上行到眼睛而形成眼珠,其分支的氣會運行到耳朵而形成聽覺,其宗氣會上行到鼻子而形成嗅覺,其濁氣會從胃出來,運行到嘴唇和舌頭而形成味覺,氣的津液都會向上熏蒸到臉部,而且臉部皮膚又厚,肌肉堅實,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寒冷,也不能夠使臉部裂開。

葉氏說:手足的六條陽經,都會向上到達頭部,唯有陽明胃脈,從鼻子的根部開始,交會於眉心,進入上齒之中,沿著口部環繞嘴唇,順著面頰向上到耳前,經過耳前的客主人穴,所以人的臉部,是屬於陽明經所主管的。如果胃中有熱,臉部就會發熱,可以用升麻湯加入黃連來治療。如果胃中有寒,臉部就會發冷,可以用升麻湯加入附子來治療。如果風熱嚴重,向上侵襲,會導致臉部浮腫,或者臉部和鼻子呈現紫色,或者出現風疹,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治療。

李氏說:風邪侵入皮膚,痰濕浸漬在臟腑,臉部就會出現黑斑。脾臟的情況會反映在臉部,肺臟的情況會反映在皮膚毛髮,如果這兩條經脈受到風濕侵襲而形成濕熱,臉部就會長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