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2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24)

1. 面腫

面腫為風,宜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、牛蒡子之屬。外杵杏仁如膏敷之。余見水腫門。

白話文:

臉部腫脹,通常是風邪引起的,適合使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、牛蒡子之類的藥材來治療。另外,可以將杏仁搗成膏狀,外敷在臉上。其他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考水腫的章節。

2. 面寒面熱

丹溪云:面熱火氣,因鬱熱。面寒屬胃虛。東垣云:飲食不節則胃病,胃病則氣短精神少,而生大熱,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。《針經》云:面熱者,足陽明病。咳逆停息不得臥,面熱如醉,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,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加大黃以利之。羅謙甫療楊郎中之內,五十一歲,身體肥盛,患頭目昏悶,面赤熱多,服清上藥不效,診其脈洪大有力。《內經》云:面熱者,足陽明病。

《脈經》云:陽明經氣盛有餘,則身已前皆熱,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,陽明多血多氣,木實則風熱上行,諸陽皆會於頭目,故面熱之病生矣。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,加黃連三錢,犀角一錢,疏下一兩行,徹其本熱,次以升麻加黃連湯,去經絡中風熱上行,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。又治尼長老,六十一歲,身體瘦弱,十月間病頭面不耐寒氣,弱不敢當風行,諸治不效。

診之,其脈皆弦細而微,其人年高,素食茶果而已,陽明之經本虛。《脈經》云: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又加看誦損氣,由此胃氣虛,經絡之氣亦虛,不能上榮頭面,故惡風寒。先以附子理中丸溫其中氣,次以升麻湯加附子主之。

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,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,有何依據?答曰:出自仲景,云岐子注《傷寒論》中辨葛根湯云:尺寸脈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,以其脈夾鼻絡目,故身熱目疼鼻乾,不得臥,此陽明經受病也。始於鼻,交頞中,從頭至足,行身之前,為表之裡。

陽明經標熱本實,從標脈浮而長,從本脈沉而實。陽明為病,主蒸蒸而熱,不惡寒,身熱為標病;陽明本實者,胃中燥,鼻乾目疼為本病。陽明為肌肉之本,禁不可發汗;在本者不禁下,發之則變黃證。太陽主表,榮衛是也。榮衛之下,肌肉屬陽明。二陽並病,葛根湯主之。

衛者桂枝,榮者麻黃,榮衛之中,桂枝麻黃湯各半主之。榮衛之下,肌肉之分者,葛根湯主之。又名解肌湯。故陽明為肌肉之本,非專於發汗止汗之治。桂枝麻黃兩方,互併為一方,加葛根者,便作葛根湯,故榮衛肌肉之次也。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止汗,麻黃、桂枝、生薑、甘草發汗,葛根味薄,獨加一味者,非發汗止汗也。從葛根以解肌,故名葛根湯。

錢仲陽制升麻湯,治傷寒瘟疫,風熱壯熱,頭痛肢體痛,瘡疹已發未發,用葛根為君,升麻為佐,甘草、芍藥安其中氣。朱奉議作《活人書》,將升麻湯列作陽明經解藥。予診楊氏婦,陽明經標本俱實,先攻其里,後瀉經絡中風熱,故用升麻湯加黃連,以寒治熱也。尼長老,陽明經標本俱虛,先實其里,次行經絡,故用升麻湯加附子,以熱治寒也。

仲景乃群方之祖,信哉。

白話文:

面寒面熱

朱丹溪說:臉部發熱是火氣,多因體內鬱積的熱導致。臉部發冷則屬於脾胃虛弱。李東垣認為:飲食不節制會導致脾胃生病,脾胃生病就會氣短、精神不佳,並且產生熱,有時熱氣會往上衝,獨獨燒灼臉面。《針經》說:臉部發熱,是足陽明經的疾病。如果咳嗽、氣喘,無法躺臥,臉熱如醉酒一般,這是因為胃熱往上衝薰蒸臉部,可以用茯苓、桂枝、五味子、甘草湯,再加大黃來疏通。

羅謙甫治療一位楊郎中,五十一歲,身體肥胖,患有頭昏腦脹,臉色赤紅發熱,服用清熱藥物無效,診斷他的脈象洪大有力。《內經》說:臉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疾病。《脈經》說:陽明經的氣血旺盛有餘,身體前側都會發熱,更何況這個人平時就吃太過豐盛,導致熱積在胃裡。陽明經血氣旺盛,如果身體內實,風熱就會往上走,各個陽經的氣都會匯聚到頭部和眼睛,所以產生臉部發熱的疾病。先用調胃承氣湯七錢,加入黃連三錢,犀角一錢,疏通一下,排出內部的熱,接著用升麻加黃連湯,去除經絡中往上走的風熱,這樣一來,表裡之邪都能夠消除。

羅謙甫又治療一位尼姑長老,六十一歲,身體瘦弱,十月份的時候生病,頭部和臉部不能忍受寒氣,虛弱得不敢吹風行走,各種治療都無效。診斷後,她的脈象細而微弱,因為她年紀大了,平時吃素,只吃茶果,陽明經的氣血本來就虛弱。《脈經》說:氣血不足,身體前面就會感到寒冷,加上她看經誦經,更加損耗氣血,因此導致胃氣虛弱,經絡的氣也虛弱,不能向上滋養頭面部,所以怕風怕冷。先用附子理中丸來溫補脾胃之氣,再用升麻湯加附子來治療。

有人問:升麻加黃連湯治療臉部發熱,升麻加附子湯治療臉部發冷,有什麼依據?回答說:出自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岐伯註解《傷寒論》中辨析葛根湯時說:寸關尺三部脈都長而有力,表示陽明經生病了,通常兩三天就會發病,因為陽明經的脈絡經過鼻子、連到眼睛,所以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無法躺臥,這是陽明經受病所致。從鼻子開始,經過鼻根,從頭到腳,行走在身體的前面,是體表的裡層。

陽明經的表證是發熱,本證是實證,從脈象來看,表證的脈浮而長,本證的脈沉而實。陽明經的病,主要表現為發熱,但不怕冷,身體發熱是表證;陽明經的本證是實證,表示胃中乾燥,鼻子乾燥,眼睛疼痛是本證。陽明經是肌肉的根本,不可以發汗;如果病在內部,則不禁止用攻下的方法,如果發汗就會變成黃疸病。太陽經主體表,是營衛之氣所在。營衛之氣的下層,肌肉屬於陽明經。如果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,就用葛根湯治療。

衛氣是桂枝的功效,營氣是麻黃的功效,營衛之間,用桂枝麻黃湯各一半來治療。營衛之下的肌肉部分,用葛根湯治療,又叫做解肌湯。所以說,陽明經是肌肉的根本,並非專門用來發汗或止汗的。桂枝、麻黃兩方互相併用成為一方,再加入葛根,就變成葛根湯,所以說,營衛肌肉的順序就是如此。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是止汗的,麻黃、桂枝、生薑、甘草是發汗的,葛根味道淡薄,單獨加入這一味藥,不是為了發汗或止汗。而是因為葛根能解肌肉,所以叫做葛根湯。

錢仲陽製作升麻湯,用來治療傷寒、瘟疫、風熱引起的壯熱、頭痛、肢體疼痛、以及出疹還未發出來的情況,用葛根作為主要藥物,升麻作為輔助藥物,甘草、芍藥安定中氣。朱奉議寫的《活人書》,將升麻湯列為陽明經的解藥。我診治楊氏婦人,陽明經的表裡都是實證,所以先攻其內部,再疏散經絡中的風熱,因此用升麻湯加黃連,用寒性藥物治療熱證。而尼姑長老,陽明經的表裡都是虛證,所以先補實其內部,再疏通經絡,因此用升麻湯加附子,用熱性藥物治療寒證。

張仲景是所有方劑的鼻祖,真是值得相信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