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1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13)

1.

口臭,常熟嚴文靖公,年逾七十,未斷房室,日服溫補之藥無算,兼以人參煮粥,蓯蓉作羹,致

滋胃熱,滿口糜爛,牙齒動搖,口氣臭穢,殆不可近,屢進寒涼清胃之藥不效,有欲用薑桂反佐者,請決於予,予曰用之必大劇,主用加減甘露飲,八劑而平。香薷煮濃汁含之。噙雞舌香,即沉香花。如無,沉香可代。口中如膠而臭,知母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山梔、麥門冬,甘草鹽湯噙,早起汲井中第一汲水,即井華水,含之,吐棄廁下,即瘥。心氣不足口臭,益智仁加甘草少許為末,乾嚥或湯點。張子和治一男子二十餘歲,病口中氣出臭如登廁。夫肺金本主腥,金為火所乘,火主臭,應便如是也。久則成腐,腐者腎也。此亢極則反兼水化也。病在上宜湧之,以茶調散湧而去其七分,夜以舟車丸、浚川散下五七行,比旦而臭斷。(藥性獷悍,不宜輕用)。羅謙甫治梁濟民膏粱多飲,因勞心過度,肺金有傷,以致氣出腥臭,涕唾稠黏,咽嗌不利,口苦幹燥,以加減瀉白散主之。《難經》云:心主五臭,入肺為腥臭,此其一也。因洪飲大熱之氣所傷,從心火刑于肺金,以桑白皮、地骨皮苦微寒,降肺中伏火而補氣為君;以黃芩、知母苦寒,治氣腥臭,清利肺氣為臣;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五味子酸溫,以收肺氣,麥門冬苦寒,治涕唾稠黏,口苦幹燥為佐;桔梗辛溫,體輕浮,治痰逆、利咽膈為使也。

白話文:

口臭,一位七十多歲的嚴文靖公,仍有性生活,每天服用大量的溫補藥物,還用人參煮粥,用肉蓯蓉做羹,導致胃火旺盛,口腔潰爛,牙齒鬆動,口臭難聞,幾乎無法靠近。多次服用寒涼清胃的藥物都沒效果。有人想用薑、桂藥物反佐,詢問我的意見,我說這樣會加重病情。我主要用加減甘露飲,八劑後症狀就好轉。再用香薷煮濃汁含漱,含含雞舌香(沉香花,沒有的話可用沉香代替)。如果口腔黏膩且有臭味,可用知母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山梔、麥門冬、甘草煎水含漱,早起喝井水第一汲(井華水)含漱後吐掉,即可痊癒。心氣不足引起的口臭,可用益智仁加少量甘草研末,吞服或用湯送服。張子和曾治癒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,他的口臭像廁所的味道一樣難聞。肺主金,本性屬腥,金被火所克,火主臭,所以才會這樣。久而久之就會腐敗,腐敗屬腎。這屬於亢盛到極點而反兼水化。病在上焦,宜用湧吐的方法,用茶水調藥粉湧吐,去掉七分,晚上再用舟車丸、浚川散攻下五七次大便,到第二天早上臭味就消失了。(此方藥性猛烈,不宜輕易使用)。羅謙甫治療梁濟民因膏粱厚味、飲酒過度,又勞心過度,傷了肺金,導致呼出的氣體腥臭,涕唾黏稠,咽喉不利,口苦乾燥,用加減瀉白散治療。《難經》說:心主五臭,入肺則為腥臭,這就是其中一種情況。這是因為大量飲酒、熱氣傷了身體,心火灼傷肺金,所以用桑白皮、地骨皮苦寒之性,以瀉肺中伏火,並補益肺氣為主藥;用黃芩、知母苦寒之性,清利肺氣,去除腥臭味為輔藥;肺氣欲收斂,所以急需服用酸味食物以收斂肺氣,五味子酸溫,用來收斂肺氣;麥門冬苦寒,用來治療涕唾黏稠、口苦乾燥為佐藥;桔梗辛溫輕浮,用來治療痰逆、利咽膈為使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