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12)
第八冊 (12)
1. 口
口者,脾之所主,胃大腸脈之所挾。經云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。又云:脾主口,在藏為脾,在竅為口。又云: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,此脾之主於口也。又經云:胃足陽明之脈,挾口下交承漿。又云:大腸手陽明之脈,挾口交人中,此胃大腸之脈挾於口也。
脾熱則口甘,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
口甘,生地黃、芍藥、黃連,及三黃丸。
口苦,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草,及小柴胡湯加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地
骨皮、遠志。《內經》曰:有病口苦,名曰膽癉。乃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盛汁七合,是清淨之腑,取決於膽,膽或不決,為之恚怒,則氣上逆,膽汁上溢故口苦,或熱甚使然也。龍膽瀉肝湯主之。
口酸,黃連、龍膽(瀉肝)、神麯、蘿蔔(消食鬱)。
口辛,黃芩、梔子(瀉肺)、芍藥(瀉脾)、麥門(清心)。
口淡,白朮、半夏、生薑、茯苓(燥脾滲濕)。
口醎,知母、烏賊魚骨(淡胃)。
口澀,黃芩(瀉火)、葛根(生津)、防風、薄荷(疏風)、栝蔞、茯苓(行痰)。
口糜,《內經》云: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東垣云:好飲酒人多有此疾。易老
用五苓散、導赤散相合服之,神效。經云:少陽之復,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。治以苦寒,胡黃連散、必效散,皆苦寒之劑,以辛溫佐之。口糜,野薔薇根煎湯漱之良。
口瘡,有二:一曰熱。經云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肺氣上從,口瘍是也。
二曰寒。經云: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寒雨暴至,陰厥且格,陽反上行,病口瘡是也。或問口瘡如何得之?曰:經云,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蓋小腸者,心之腑也,此舉由邪熱之端耳。心屬君火,是五臟六腑之火主,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,心脈布舌上,若心火炎上,熏蒸於口,則為口舌生瘡。脾脈布舌下,若脾熱生痰,熱涎相搏,從相火上炎,亦生瘡者尤多。二者之病,諸寒涼劑皆可治。但有涎者,兼取其涎。然則有用理中湯加附子以治者,又何如?曰:夫火有虛實,因諸經元有熱而動者謂之實,無熱而動者謂之虛。實則正治,寒涼之劑是也,虛則從治,如此用溫熱是也。理中湯者,因胃虛谷少,則所勝腎水之氣逆而承之,反為寒中,脾胃衰虛之火,被迫炎上作為口瘡,故用參、朮、甘草補其土,薑、附散其寒,則火得所助,接引其退舍矣。至《聖濟總錄》有謂元臟虛冷上攻口瘡者,用巴戟、白芷、高良薑末,豬腰煨服。又有用丁香、胡椒、松脂、細辛末,蘇木湯調塗瘡上。及不任食者,用當歸、附子、白蜜含咽者。有用生附塗腳心者。有用吳茱萸末,醋熬膏,入生地龍末,塗兩足心者。若此之類,皆是治龍火。按寒水上迫,心肺之陽不得下降,故用溫熱之劑,或散於上,或散於下,或從陰隨陽,所攸利者也。胃中有熱,脈洪大,宜服涼膈散、甘桔湯加芩、三補丸、金花丸,漱以黃連升麻湯,敷以綠袍散、蜜柏散。丹溪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,如無以皮燒灰噙之,外用細辛、黃柏末摻,取涎。胡氏方,以好墨研螻蛄極細,敷之立效。按此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者之正劑也。蓋螻蛄專走小腸膀胱,而通利膈腸者,因力峻氣猛,陰虛氣上致瘡者,戒勿用。唯體實有熱在上焦者,宜之。張子和治一男子病口瘡數年,上至口中至咽嗌,下至胃脘皆痛,不敢食熱物。一湧一泄一汗,十去其九,次服黃連解毒湯,十餘日皆釋。(以上治實熱)。服涼藥不愈者,此酒色過度,勞役不睡,舌上光滑而無皮,或因憂思損傷中氣,虛火泛上無制,用理中湯,甚者加附子,或官桂噙之。薛新甫云:口瘡,上焦實熱,中焦虛寒,下焦陰火,各經傳變所致,當分別治之。如發熱作渴飲冷,實熱也,輕則用補中益氣湯,重則用六君子湯。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中氣虛也,用人參理中湯。手足逆冷,肚腹作痛,中氣虛寒也,用附子理中湯。晡熱內熱,不時而熱,血虛也,用八物加丹皮、五味、麥門冬。發熱作渴唾痰,小便頻數,腎水虧也,用加減八味丸。食少便滑,面黃肢冷,火衰土虛也,用八味丸。日晡發熱,或從腹起,陰虛也,用四物、參、朮、五味、麥門。不應,用加減八味丸。若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見晝伏,不時而動,或無定處,或從腳起,乃無根之火也,亦用前丸,及十全大補加麥門、五味,更以附子末,唾津調搽湧泉穴。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,為害匪輕。(以上治虛火)。治少陰口瘡,半夏散。聲絕不出者,是寒遏絕陽氣不伸。半夏制一兩,桂、烏頭各一字,同煎一盞,分二服。治太陰口瘡,甘礬散。以甘草二寸,白礬栗子大,含化咽津。治赤口瘡,乳香散。以乳香、沒藥各一錢,白礬半錢,銅綠少許,研為末,摻之。治白口瘡,沒藥散。以乳香、沒藥、雄黃各一錢,輕粉半錢,巴豆霜少許,為末摻之。口瘡久不愈,以五倍末搽之,或煎湯漱,或煎湯泡白礬、或膽礬漱。蓋酸能收斂。戴復庵云:下虛上盛,致口舌生瘡,若用鎮墜之藥,以降氣湯,或鹽水下養正丹,或黑錫丹,仍於臨臥熱湯洗足,炒揀淨吳茱萸,小撮拭足了,便乘炒熱置足心,用絹片扎之,男左女右。
白話文:
口
嘴巴這個器官,主要由脾臟主管,也與胃和大腸的經脈相連。古籍說:「中央的黃色對應脾臟,脾開竅於口,並將精華儲藏於脾臟。」又說:「脾主管口的功能,在臟器中是脾,在外顯現為口。」還說:「脾的氣通往口,脾的功能正常,嘴巴就能分辨五味了。」這說明脾臟是主導嘴巴功能的重要臟器。另外,古籍也提到:「胃的足陽明經脈,沿著嘴巴下方與承漿穴交會。」以及「大腸的手陽明經脈,沿著嘴巴與人中穴交會。」這說明胃和大腸的經脈也與嘴巴相連。
口中味道異常
脾臟有熱,嘴巴會覺得甜;肝臟有熱,嘴巴會覺得酸;心臟有熱,嘴巴會覺得苦;肺臟有熱,嘴巴會覺得辣;腎臟有熱,嘴巴會覺得鹹;胃臟有熱,嘴巴會覺得沒味道。
嘴巴覺得甜
可以服用生地黃、芍藥、黃連,或是三黃丸。
嘴巴覺得苦
可以服用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草,或是小柴胡湯,並加入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地骨皮、遠志。《內經》說:「嘴巴有苦味,稱為膽癉。」這是因為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膽汁是清淨之物,如果膽汁無法正常決斷,使人容易生氣,導致氣往上逆,膽汁外溢,就會覺得口苦,或是因為熱過盛導致。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。
嘴巴覺得酸
可以服用黃連、龍膽(瀉肝)、神麯、蘿蔔(幫助消化,消除食積)。
嘴巴覺得辣
可以服用黃芩、梔子(瀉肺)、芍藥(瀉脾)、麥門冬(清心)。
嘴巴覺得沒味道
可以服用白朮、半夏、生薑、茯苓(燥脾,排除濕氣)。
嘴巴覺得鹹
可以服用知母、烏賊魚骨(淡化胃的熱)。
嘴巴覺得澀
可以服用黃芩(瀉火)、葛根(生津)、防風、薄荷(疏散風邪)、栝樓、茯苓(化痰)。
口瘡(糜爛)
《內經》說:「膀胱的熱傳到小腸,導致腸胃不順暢,往上反映就造成口瘡。」東垣認為,喜歡喝酒的人容易得這種病。可以用五苓散和導赤散一起服用,效果很好。古籍說:「少陽的氣恢復,體內火氣發作,向上形成口瘡。」可以用苦寒藥來治療,如胡黃連散、必效散,這些都是苦寒藥方,可以搭配一些辛溫的藥。口瘡也可以用野薔薇根煎水漱口來治療。
口瘡
口瘡分為兩種:一種是熱性的。古籍說:「少陽之氣主事,火氣下降,肺氣上逆,就會形成口瘡。」另一種是寒性的。古籍說:「當金氣不足時,火氣就會旺盛,接著寒雨突然來臨,陰氣阻滯,陽氣反而上行,也會形成口瘡。」有人問口瘡是如何造成的?古籍說,這是因為「膀胱的熱傳到小腸,導致腸胃不順暢,往上反映就造成口瘡。」小腸是心臟的輔助器官,這說明口瘡是由邪熱引起的。心屬君火,是五臟六腑之火的主導,所以各經脈的熱都與心臟有關,而心脈分布在舌頭上,如果心火上炎,熏蒸嘴巴,就會在口舌上長瘡。脾脈分布在舌頭下方,如果脾熱產生痰,熱涎互相搏擊,從相火上炎,也會產生口瘡,而且這種情況更多。這兩種病都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但是,如果有痰的話,要同時處理痰的問題。
有人用理中湯加附子來治療口瘡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火有虛實之分,如果因為其他經脈原本有熱而導致的,這是實火,可以用寒涼藥來治療。如果原本沒有熱卻產生火,這是虛火,可以用溫熱藥來治療。理中湯是針對胃虛弱、消化不良,導致腎水之氣逆行,反過來產生寒氣的情況。脾胃虛弱的火被迫上炎形成口瘡,所以要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來補脾,用生薑、附子來散寒,讓火氣得到幫助,自己消退。
《聖濟總錄》說,有些口瘡是因臟腑虛寒引起的,可以用巴戟、白芷、高良薑磨成粉,與豬腰子一起燉煮後食用。也有人用丁香、胡椒、松脂、細辛磨成粉,用蘇木湯調勻後塗在瘡上。如果無法進食,可以用當歸、附子、蜂蜜含在口中慢慢吞嚥。還有人用生附子塗在腳底。或者用吳茱萸磨成粉,用醋熬成膏,加入生地龍粉,塗在雙腳腳底。這些方法都是治療虛寒之火上炎引起的口瘡。這是因為寒水向上壓迫,導致心肺陽氣無法下降,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,讓氣往上散、向下散,或者從陰引導陽,這都是有益的。
如果是胃中有熱,脈搏洪大,應該服用涼膈散、甘桔湯,加入黃芩,或是三補丸、金花丸,並用黃連升麻湯漱口,外敷綠袍散、蜜柏散。丹溪則是建議慢慢飲用西瓜汁,如果沒有西瓜汁,就用西瓜皮燒成灰含在口中,外用細辛、黃柏粉敷在瘡上,並吸出涎水。胡氏的方子則是將墨和螻蛄磨成粉,敷在瘡上,效果很好。這個方子是治療膀胱之熱轉移到小腸所引起的口瘡。螻蛄可以疏通小腸和膀胱,效果強勁,但是陰虛火旺的人不要使用。只有身體強壯、上焦有熱的人才適合使用。
張子和曾治療一個男子,口瘡多年,從嘴巴到咽喉,下到胃脘都疼痛,不敢吃熱的東西。經過多次瀉法(排泄、發汗)後,病情改善,接著服用黃連解毒湯十多天,就痊癒了(以上是治療實熱)。
服用寒涼藥無效的人,可能是因為酒色過度、勞累失眠,導致舌頭光滑無皮,或是因為憂思損傷中氣,虛火上炎沒有控制,這種情況可以用理中湯,嚴重者加入附子,或者含服肉桂。
薛新甫認為,口瘡是上焦實熱、中焦虛寒、下焦陰火等各經傳變導致的,應該區別治療。如果發熱口渴,喜歡喝冷飲,這是實熱,輕微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嚴重的可以用六君子湯。如果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,這是中氣虛弱,可以用人參理中湯。如果手腳冰冷、腹痛,這是中氣虛寒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午後發熱,身體內部發熱,時有時無,這是血虛,可以用八物湯,加入丹皮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如果發熱口渴、咳嗽有痰、小便頻繁,這是腎水虧虛,可以用加減八味丸。如果食慾不佳、大便滑瀉、面色萎黃、四肢冰冷,這是火衰土虛,可以用八味丸。如果午後發熱,或從腹部開始發熱,這是陰虛,可以用四物湯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加減八味丸。如果發熱時有時無,白天發熱晚上退,或者晚上發熱白天退,沒有固定時間,或者發熱的部位不固定,或者從腳部開始發熱,這是虛火,可以用前面的藥方,以及十全大補湯,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,再將附子粉用唾液調勻,塗在湧泉穴。如果一概使用寒涼藥,會損傷身體的陽氣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(以上是治療虛火)
治療少陰經的口瘡,可以用半夏散。如果聲音沙啞,說不出話,這是因為寒氣阻礙陽氣的伸展。用半夏一兩,桂枝、烏頭各少量,一起煎服,分兩次服用。治療太陰經的口瘡,可以用甘礬散。用甘草二寸,白礬如栗子大小,含在口中慢慢吞嚥。治療紅色的口瘡,可以用乳香散。用乳香、沒藥各一錢,白礬半錢,銅綠少許,磨成粉,敷在瘡上。治療白色的口瘡,可以用沒藥散。用乳香、沒藥、雄黃各一錢,輕粉半錢,巴豆霜少許,磨成粉敷在瘡上。口瘡久不癒合,可以用五倍子粉擦在瘡上,或者煎水漱口,或者將白礬、膽礬泡在煎好的水中漱口。因為酸味有收斂的作用。
戴復庵說:「下焦虛弱,上焦熱盛,會導致口舌生瘡。可以用鎮墜的藥物,如降氣湯,或者用鹽水送服養正丹,或者黑錫丹。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洗腳,將炒熱的吳茱萸用絹布包好,貼在腳心,男性左腳,女性右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