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2)

1.

蓋腎治內之陰,心治外之陽,合天地之道,精氣無處而不交通,故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,耳受之而聽斯聰矣,因此耳屬二臟之竅也。於是諸經稟其陰陽五行,精明者皆上入之,所以宮商角徵羽之五音,從斯辨矣。經曰: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,清陽出上竅是也。若二氣不調則交通不表,故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。

而陽氣之閉塞者,或因煩勞,陰虛氣浮;或因衛氣不下,循脈積聚於上;或得於邪風與陽並盛;或因熱淫之勝;或因三焦之火獨光,而耳中渾渾焞焞;或因經臟積熱所致;或因大怒氣上而不下。夫如是者,皆由心氣虛實不調。虛則不能治其陽下與陰交,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。

經曰:至陰虛,天氣絕是也。而地氣之冒明者,或憂愁不解,陰氣閉塞,不與陽通;或內外濕飲痞隔,其氣不得升降,則耳中亦渾渾焞焞;或腎精脫,若熱病之精脫,二者尺脈絕則死;或耳中因二氣不和,結干耵聹塞之。夫如是,皆由腎氣不和,虛則陰氣微不能上交於陽,而陽是暴實,則陰氣逆不納其陽也。

《靈樞》曰: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能聞五音。五臟不和,則七竅不通。故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中者,皆足以亂二臟主竅之精明。至於聾聵,此言暴病者也。若夫久聾者,於腎亦有虛實之異。左腎為陰主精,右腎為陽主氣,精不足,氣有餘,則聾為虛。其人瘦而色黑,筋骨健壯,此精氣俱有餘,固藏閉塞,是聾為實,乃高壽之兆也。

二者皆稟賦使然,不須治之。又有乍聾者,經曰:不知調陰陽七損八益之道,早衰之節也。其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,此亦無治也。唯暴聾之病,與陰陽隔絕之未甚,經脈欲行而未通,衝擊其中,鼓動聽戶,隨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聲者,則可隨其邪以為治,補不足,瀉有餘,務使陰陽和平,自然清淨之氣上走耳中而聽斯聰矣。曰若子所表,言水火同開此竅,何《原病式》之非溫補耶。

曰心在竅為舌,以舌非孔竅,因寄竅於耳,則是腎為耳竅之主,心為耳竅之客。以五臟開竅於面部,分陰精陽氣言之,在腎肝居陰,故耳目二竅陰精主之;在心肺脾居陽,故口舌鼻三竅陽氣主之。所以陰精主者,貴清涼而惡煩熱;陽氣主者,貴溫暖而惡寒涼。潔古老人嘗有是論,信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。

《仁齊直指》云:腎通乎耳,所主者精,精氣調和,腎氣充足,則耳聞而聰。若勞傷氣血,風邪襲虛,使精脫腎憊,則耳轉而聾。又有氣厥而聾者,有挾風而聾者,有勞傷而聾者,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,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併,則臟氣逆而為厥,厥氣搏入於耳,是為厥聾,必有時乎眩暈之證。

耳者,宗脈之所附,脈虛而風邪乘之,風入於耳之脈,使經氣否而不宣,是為風聾,必有時乎頭痛之證。勞役傷於血氣,淫欲耗其精元,瘦悴力疲,昏昏憒潰,是為勞聾。有能將適得所,血氣和平,則其聾暫輕;其或日就勞傷,風邪停滯,則為久聾之證矣。外此又有耳觸風邪,與氣相擊,其聲嘈嘈,眼或見火,謂之虛鳴。

白話文:

耳朵是腎臟和心臟共同作用的結果。腎臟主內陰,心臟主外陽,兩者合乎天地之道,精氣互相流通。因此,清淨精明的氣息上升到達空竅(耳朵),使人聽力靈敏。所以耳朵是腎臟和心臟共同主管的竅穴。人體經絡陰陽五行之氣,精華之氣都上達於耳,因此才能分辨宮商角徵羽五音。經書說:「積累陽氣為天,積累陰氣為地」,清陽之氣上升到上竅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陰陽二氣失調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閉塞,陰氣冒盛。

陽氣閉塞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陰虛氣浮;或是衛氣下降不足,停滯在上;或是感受外邪風寒,陽氣亢盛;或是因為熱邪過盛;或是三焦火旺;或是經絡臟腑積熱;或是大怒導致氣鬱於上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心氣虛實失調所致。心氣虛弱,就不能調控陽氣下降與陰氣交合;心氣過盛,則陽氣過亢,與陰氣隔絕。

經書說:「至陰虛弱,則天氣就會消失」。陰氣冒盛的原因,可能是憂愁過度,陰氣閉塞,與陽氣不通;或是內外濕邪停滯,氣機升降失調;或是腎精虧虛,如同熱病傷及精氣一樣,尺脈絕則死亡;或是因耳中陰陽二氣失調,導致耳垢阻塞。這些都是因為腎氣失調所致。腎氣虛弱,陰氣不足以上升與陽氣相交;腎氣過盛,則陰氣逆亂,不能容納陽氣。

《靈樞》說:「腎氣通於耳,腎氣調和才能聽辨五音。五臟失調,則七竅不通。」所以,任何經絡虛實之氣進入耳中,都會影響腎臟和心臟主管耳竅的精氣。突然耳聾,是指暴發的疾病。久聾則與腎臟虛實有關。左腎屬陰主精,右腎屬陽主氣,精氣不足,而氣有餘,則耳聾屬於虛證。這種人體瘦而面色黑,筋骨強健,精氣都比較充足,但因氣血運行受阻,所以是實證,往往是長壽的徵兆。

這兩種情況都是先天稟賦如此,不必治療。還有突然耳聾的,經書說:「不懂得調養陰陽,七損八益之道,就會早衰。」五十歲以後,身體肥胖,耳目不聰明,這也無需治療。只有暴聾,陰陽隔絕尚不嚴重,經脈想要運行但尚未通暢,衝擊耳中,引起聽戶震動,發出嘈嘈如風雨的聲音,就可以針對病邪進行治療,補益不足,瀉去多餘,務必使陰陽平和,自然清淨之氣上達於耳,聽力就能恢復。有人提出,水火皆開此竅,為何《原病式》不主張溫補?

這要說,心臟在竅位是舌,舌非孔竅,借竅於耳,所以腎臟是耳竅之主,心臟是耳竅之客。五臟開竅於面部,從陰精陽氣來說,腎肝屬陰,所以耳目二竅由陰精主之;心肺脾屬陽,所以口鼻舌三竅由陽氣主之。因此,陰精主之者,貴在清涼而忌煩熱;陽氣主之者,貴在溫暖而忌寒涼。潔古老人曾有此論,確實耳目不宜溫補。

《仁齊直指》說:「腎氣通於耳,主宰精氣。精氣調和,腎氣充足,則聽力靈敏。若勞傷氣血,風邪侵襲虛弱之體,使腎精虧虛,則耳聾。還有氣厥而聾的,挾風而聾的,勞傷而聾的。十二經脈上絡於耳,陰陽諸經在此交會,臟腑之氣逆亂而導致氣厥,厥氣衝擊耳中,則為厥聾,常伴有眩暈;耳朵是經脈彙集的地方,脈氣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,風邪侵入耳脈,使經氣不通,則為風聾,常伴有頭痛;過度勞累傷及氣血,房事過度耗損精元,形體消瘦疲憊,則為勞聾。如果能適當調養,氣血平和,則耳聾症狀暫時減輕;如果繼續勞累,風邪停滯,則會發展成久聾。此外還有耳中感受風邪,與氣相搏,聲音嘈嘈,眼睛可能看見火花,稱為虛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