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1)
第八冊 (1)
1. 第八冊
2. 七竅門下
3. 耳
【耳】屬足少陰腎經。(《中藏》曰:腎者,精神之舍,性命之根,外通於耳。《素問》曰:腎在竅為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《靈樞·師傳》曰: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故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。注:牙車即頰車穴也,在耳下曲頷端陷中。耳偏高者腎偏傾,耳高者腎高,耳後陷者腎下,耳堅者腎堅,耳薄不堅者腎脆。
《玄珠》曰:耳薄而黑或白者,腎敗也。又屬手少陰心經。《素問》曰: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。又曰:手少陰之絡,會於耳中。)又屬手太陰肺經。(李東垣曰:耳本主腎,而復能聽聲者,聲為金,是耳中有肺水,土生於申也。王太僕曰:手太陰肺絡,會於耳中,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而耳聾)。
又屬足厥陰肝經。(《素問》曰:肝病氣逆則耳聾不聰。朱丹溪曰:耳聾屬熱,少陽、厥陰熱多)。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,手太陽小腸經之會。(《靈樞》曰:少陽根於竅陰,結於窗龍,窗龍者,耳中也。《素問》曰:一陽獨嘯,少陽厥也,其終者耳聾。注:嘯,耳中鳴如嘯聾也。
膽及三焦脈皆入耳,故氣逆上則耳中鳴。又曰: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傷寒三日少陽受之,則胸脅痛而耳聾,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。《靈樞》曰:手太陽所生病者,耳聾,目黃)。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。(《素問》曰: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《靈樞》曰:聾而痛者,取手陽明。
聾而不痛者,取足少陽。又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)。又屬足太陽膀胱經。(《素問》曰:太陽所謂耳鳴者,陽氣萬物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)。又屬手足少陰心腎,太陰肺脾,足陽明胃經之絡。(《素問》曰:此五絡皆屬於耳中,上絡左角,邪客之則病)。
【耳前】屬手足少陽三焦膽,足陽明胃經之會。(《素問》曰: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注:在耳前陷者中,動應於手,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)。【耳後】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。(李東垣曰:少陽者,邪出於耳前後也。按此語並證上文)。【耳下曲頰】屬足少陽膽,陽明大腸經之會,又屬手太陽小腸經。
(《靈樞》曰:手太陽當曲頰)。【曲頰前】屬足少陽膽,陽明大腸經之會。【前寸許】屬手陽明大腸經。【曲頰後】屬足少陽膽經。(《靈樞》曰: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)。《保命集》云:夫耳者,以竅言之水也,以聲言之金也,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。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,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。
有若鐘鳴者,有若鐘聲者,有若火熇熇然者,各隨經見之,其間虛實不可不察也。假令耳聾者,何謂治肺,肺主聲,鼻塞者肺也。何謂治心,心主臭。如推此法,皆從受氣於始,腎受氣於巳,心受氣於亥,肝受氣於申,肺受氣於寅,脾受氣於四季,此治法皆生長之道也。趙以德曰:耳者腎之竅,足少陰經之所主,然心亦寄竅於耳,在身十二經脈中,除足太陽手厥陰外,其餘十經脈絡皆入耳中。
白話文:
耳朵
耳朵與足少陰腎經相關。《中藏經》說,腎是精神的居所,生命之根本,對外連通耳朵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腎在體表的孔竅中對應的是耳朵,腎氣平和,耳朵就能聽見各種聲音。《靈樞·師傳》說,腎的功能是使人能聽見遠處的聲音,觀察耳朵的形態好壞,可以了解腎氣的狀況。因此,耳朵位置端正,緊靠面頰骨的,代表腎氣端正。這裡說的面頰骨,就是指頰車穴,位於耳朵下方彎曲下巴邊緣的凹陷處。如果耳朵位置偏高,代表腎氣也偏斜;耳朵位置高,代表腎氣也偏高;耳朵後方凹陷,代表腎氣下陷;耳朵堅硬,代表腎氣也堅實;耳朵薄而無力,代表腎氣虛弱。
《玄珠》說,耳朵薄而顏色發黑或發白,代表腎氣衰敗。耳朵也與手少陰心經相關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南方屬紅色,與心相通,對外的孔竅是耳朵。又說,手少陰心經的支脈,會聚於耳中。耳朵還與手太陰肺經相關。李東垣認為,耳朵主要與腎相關,但能夠聽見聲音,是因為聲音屬於金,耳朵中有肺的津液,而肺屬金,是土生金的道理。王太僕認為,手太陰肺經的支脈,會聚於耳中,肺氣虛弱,會導致氣息不足,無法正常呼吸,因而出現耳聾。
耳朵也與足厥陰肝經相關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肝病氣機上逆,會導致耳聾聽力下降。朱丹溪認為,耳聾多屬熱證,通常是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熱邪所致。耳朵還與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交會。《靈樞》說,少陽經脈根源於竅陰穴,終止於窗籠穴,窗籠穴就是指耳中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陽氣獨自亢奮,是少陽經氣逆亂的表現,最終會導致耳聾。這裡說的獨自亢奮,是指耳中出現像風聲一樣的鳴響,導致聽力下降。
膽經和三焦經的脈氣都進入耳朵,所以氣機上逆,耳朵就會出現鳴響。又說,少陽經主膽,它的脈絡循行於脅肋,聯絡於耳朵,因此傷寒病三天後,少陽經受邪,就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,九天後少陽病勢衰退,耳聾的情況會稍有好轉。《靈樞》說,手太陽小腸經出現病變,會導致耳聾和眼睛發黃。耳朵還與手足陽明大腸經和胃經相關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頭痛耳鳴,九竅不通暢,大多是腸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。《靈樞》說,如果耳聾又伴隨疼痛,應當取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治療;如果耳聾但不痛,應當取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治療。又說,耳朵是經脈匯聚的地方,胃中空虛,經脈就會虛弱,氣血下行,脈氣就會衰竭,所以會出現耳鳴。耳朵還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關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太陽經所說的耳鳴,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,上衝頭部,所以會出現耳鳴。耳朵還與手足少陰心腎經、太陰肺脾經、足陽明胃經的絡脈相關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這五條絡脈都通往耳中,向上連接耳的前角,如果邪氣侵犯這些部位,就會導致疾病。
耳前
耳前與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交會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,上部之人,耳前有動脈。這裡說的動脈,位於耳前的凹陷處,觸摸時有脈搏跳動,是手少陽三焦經脈氣循行的部位。
耳後
耳後與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交會。李東垣認為,少陽經的邪氣,會從耳朵前後散發出來。這句話與上文的說法相互印證。
耳下彎曲的下巴
耳下彎曲的下巴與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大腸經交會,也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關。《靈樞》說,手太陽小腸經的脈氣循行於彎曲的下巴處。
彎曲下巴的前方
彎曲下巴的前方與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大腸經交會。
彎曲下巴前方一寸左右的部位
彎曲下巴前方一寸左右的部位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關。
彎曲下巴的後方
彎曲下巴的後方與足少陽膽經相關。《靈樞》說,足少陽膽經的脈氣循行於耳下彎曲下巴的後方。
《保命集》說,從孔竅的角度來說,耳朵屬於水;從聲音的角度來說,耳朵屬於金;從經脈的角度來說,手足少陽經都匯聚於此。有的是因為內部問題導致聽力下降,有的是因為外部問題導致聲音無法進入。有的耳鳴像鐘聲,有的耳鳴像爐火燃燒的聲音,這些都與不同的經脈相關,其間的虛實必須仔細辨別。比如,如果耳聾,要考慮治療肺,因為肺主聲音,鼻塞也是肺的問題;要考慮治療心,因為心主嗅覺。像這樣推論,都要從最初的受氣開始考慮,腎在巳時受氣,心在亥時受氣,肝在申時受氣,肺在寅時受氣,脾在四季受氣,這些都是治療疾病時需要考慮的生長之道。趙以德認為,耳朵是腎的孔竅,由足少陰腎經主導,但心也寄居在耳朵的孔竅中。在人體十二經脈中,除了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外,其餘十條經脈的絡脈都進入耳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