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七冊 (2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冊 (26)

1. 內障

在睛里昏暗,與不患之眼相似,唯瞳神里有隱隱青白者,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。婁全善云:內障先患一目,次第相引,兩目俱損者,皆有翳在黑睛內遮瞳子而然。今詳通黑睛之脈者,目系也。目系屬足厥陰、足太陽、手少陰三經。蓋此三經臟腑中虛,則邪乘虛入,經中鬱結,從目系入黑睛內為翳。

《龍木論》所謂腦脂流下作翳者,即足太陽之邪也。所謂肝氣衝上成翳者,即足厥陰之邪也。故治法以針言之,則當取三經之腧穴,如天柱、風府、太衝、通里等穴是也。其有手巧心審諦者,能用針於黑眼裡撥其翳,為效尤捷也。以藥言之,則當補中疏通此三經之鬱結,使邪不入目系而愈。

飲食不節,勞傷形體,脾胃不足,內障眼病,宜人參補胃湯、益氣聰明湯、圓明內障升麻湯、復明散。婁云:上四方治目不明,皆氣虛而未脫,故可與參、耆中,微加連、柏。若氣既脫,則黃柏等涼劑不可施。經云: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目盲不可以視,耳閉不可以聽之類,是其證也。

內障,右眼小眥青白翳,大眥亦微顯白翳,腦痛,瞳子散大,上熱惡熱,大便澀後痞難,小便如常,遇熱暖處,頭疼暗脹能食,日沒後、天陰暗則昏。此證可服滋陰地黃丸。翳在大眥,加升麻、葛根。翳在小眥,加柴胡、羌活。東垣云:肝木旺則火之勝,無所畏懼而妄行也,故脾胃先受之,或病目而生內障者。

脾裹血,胃主血,心主脈,脈者,血之腑也。或曰心主血,又曰脈主血,肝之竅開於目也。(治法亦地黃丸當歸湯之類是也)。倪仲賢論陰弱不能配陽之病曰:五臟無偏勝,虛陽無補法,六腑有調候,弱陰有強理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各有所滋生,一臟或有餘,四臟俱不足,此五臟無偏勝也。或浮或為散,是曰陽無根,益之欲令實,翻致不能禁,此虛陽無補法也。

膀胱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膽、包絡,俾之各有主,平秘永不危,此六腑有調候也。衰弱不能濟,遂使陽無御,反而欲匹之,要以方術盛,此弱陰有強理也。解精微論曰:心者五臟之專精,目者其竅也。又為肝之竅。腎主骨,骨之精為神水。故肝木不平,內挾心火,為勢妄行,火炎不制,神水受傷,上為內障,此五臟病也。

勞役過多,心不行事,相火代之。五臟生成論曰:諸脈皆屬於目。相火者,心包絡也,主百脈,上榮於目。火盛則百脈沸騰,上為內障,此虛陽病也。膀胱、小腸、三焦、膽脈俱循於目,其精氣亦皆上注而為目之精,精之窠為眼,四腑一衰,則精氣盡敗,邪火乘之,上為內障,此六腑病也。神水黑眼皆法於陰,白眼赤脈皆法於陽。

陰齊陽侔,故能為視。陰微不立,陽盛即淫。陰陽應象大論曰:壯火食氣,壯火散氣,上為內障,此弱陰病也。其病初起時,視覺微昏,常見空中有黑花,神水淡綠色,次則視岐,睹一成二,神水淡白色。可為沖和養胃湯主之,益氣聰明湯主之,千金磁朱丸主之,石斛夜光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眼睛內部昏暗不明,外觀看起來和沒生病時的眼睛相似,只是瞳孔裡面隱約有青白色,也有可能沒有。婁全善說,內障通常先發生在一隻眼睛,然後逐漸影響另一隻眼睛,兩隻眼睛都受損的原因,都是因為眼翳遮蔽了瞳孔。仔細研究,連通黑眼珠的經脈是目系。目系屬於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少陰心經這三條經脈。這三條經脈所屬的臟腑如果虛弱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在經脈中鬱積,從目系進入黑眼珠內部形成眼翳。

《龍木論》所說的「腦脂流下形成眼翳」,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邪氣造成的。「肝氣上衝形成眼翳」,指的是足厥陰肝經的邪氣造成的。所以治療方法如果用針灸來說,應該取這三條經脈上的穴位,例如天柱穴、風府穴、太衝穴、通里穴等等。如果有手巧而且心思細膩的醫師,可以用針在黑眼珠裡撥開眼翳,效果會更快。如果用藥物來說,應該要補益、疏通這三條經脈的鬱結,使邪氣無法進入目系,這樣就能痊癒。

如果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、損傷身體,導致脾胃虛弱,引起的內障眼病,適合服用人參補胃湯、益氣聰明湯、圓明內障升麻湯、復明散等藥方。婁氏說,以上四個藥方都是治療視力模糊的,大多是因為氣虛,但還沒有到氣脫的程度,所以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稍微加入連翹、黃柏等清熱藥。如果氣已經脫失,就不能再使用黃柏等寒涼藥。醫書上說:「陽氣,勞累過度就會亢盛,精氣耗竭,眼睛就會失明看不見,耳朵也會聽不到。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內障,右眼小眼角有青白色眼翳,大眼角也稍微有白色眼翳,頭痛,瞳孔放大,上半身發熱且怕熱,大便乾燥,排便後腹部脹悶,小便正常。在溫暖的地方,頭痛、頭部感覺昏沉脹痛,但還能進食。日落後或陰天昏暗時,視力會變得模糊。這種情況可以服用滋陰地黃丸。如果眼翳在大眼角,可以加升麻、葛根;如果眼翳在小眼角,可以加柴胡、羌活。李東垣說,肝木過旺就會導致火氣過盛,導致肝火妄行,脾胃就會先受到傷害。也有因為眼睛生病而產生內障的。

脾臟包裹著血液,胃主宰血液,心臟主宰脈搏,脈搏是血液的府邸。也有人說心主血,又說脈主血,而肝臟的竅開在眼睛。治療方法也應該用滋陰地黃丸、當歸湯之類的藥方。倪仲賢論述陰虛不能配合陽氣的疾病時說,五臟不應該有偏盛,虛陽沒有補益的方法,六腑有調理的方法,虛弱的陰氣有增強的道理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各有其滋養的方法,如果一個臟器偏盛,其餘四個臟器都可能不足,這就是所謂的五臟沒有偏盛。如果陽氣浮越或消散,稱為陽氣無根,想用補益的方法來充實它,反而會導致陽氣更無法控制,這就是虛陽沒有補益的方法。

膀胱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膽、心包絡,讓它們各自發揮作用,保持平和通暢,才能永遠沒有危險,這就是六腑有調理的方法。如果陰氣衰弱不能濟助陽氣,就會讓陽氣失去制約而妄動,反而想用陽氣來匹配陰氣,就必須用藥物來增強陰氣,這就是虛弱的陰氣有增強的道理。《解精微論》說:心臟是五臟的精華所在,眼睛是心臟的竅,也是肝臟的竅。腎臟主骨,骨的精華是神水。所以肝木不平衡,挾帶心火而妄動,火勢旺盛難以控制,神水受到損傷,就會向上形成內障,這是五臟的病變。

過度勞累,心臟功能無法正常發揮,相火會替代它的功能。五臟生成論說:所有的經脈都與眼睛相連。相火是心包絡的火氣,主宰全身的經脈,向上滋養眼睛。如果火氣過盛,全身經脈就會沸騰,向上就會形成內障,這是虛陽引起的疾病。膀胱、小腸、三焦、膽的經脈都循行到眼睛,它們的精氣也向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,精華的住所就是眼睛,四腑一旦衰弱,精氣就會耗盡,邪火就會乘虛而入,向上形成內障,這是六腑的病變。神水和黑眼珠屬於陰,白眼珠和紅色的脈絡屬於陽。

陰陽平衡,才能看得見東西。陰氣微弱不穩固,陽氣過盛就會失控。陰陽應象大論說:強盛的火氣會消耗氣,也會使氣散失,向上就會形成內障,這是陰虛的疾病。這種病初期,視力會稍微模糊,常常看到空中飄著黑影,神水呈現淡綠色,接著視力會變得模糊,看一個東西會變成兩個,神水呈現淡白色。可以服用沖和養胃湯、益氣聰明湯、千金磁朱丸、石斛夜光丸等藥方來治療。